诊断学体格检查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诊断学体格检查内容
诊断学体格检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一般情况:观察病人体型、姿势、行走及握手等,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和精神状态。
2. 体温: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的体温。
3. 脉搏: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和力度,可以通过触诊或听诊的方式检查。
4. 呼吸:观察呼吸的频率、深度、节律和呼吸困难等情况。
5. 血压:使用血压计测量病人的血压。
6. 皮肤:检查皮肤的颜色、湿度、弹性、温度和有无异常病变等。
7. 头、颈部及眼科检查:检查头部的大小、形状、毛发、皱纹等,观察颈部的活动度和淋巴结肿大情况,检查眼球的大小、活动度、反应性等。
8. 胸部及心脏检查:观察胸廓的形状和呼吸运动,听诊心脏的心音和杂音。
9. 肺部检查:观察胸廓运动,听诊肺部的呼吸音和杂音。
10. 腹部检查:观察腹部的外形、腹壁的张力和压痛等,检查
腹部器官的触诊情况。
11. 神经系统检查:检查病人的神经功能,包括观察瞳孔大小、反应,测试肌力、感觉、反射和平衡等。
12. 骨骼和肌肉系统检查:观察骨骼和肌肉的形态、活动度,
感觉其柔软度、肌张力和病理反射等。
13. 其他系统检查:根据具体的病症,可以进行其他系统的检查,如乳腺、男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肛门等。
以上仅为一般性的体格检查内容,具体检查项目可能会因病情而有所不同。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主诉和症状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并结合病史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诊断学体格检查PPT课件•绪论•一般检查•头部检查•颈部检查•胸部检查•腹部检查•四肢及脊柱检查01绪论诊断学概述诊断学的定义研究如何识别疾病的学科,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
诊断学的发展从经验医学到实验医学,再到现代医学的发展历程。
诊断学在医学中的地位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03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体格检查可以为实验室检查提供方向和依据,而实验室检查可以验证和补充体格检查的结果。
01体格检查的定义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等方法,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的身体检查。
02体格检查的意义可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发现疾病的线索,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体格检查的重要性包括诊断学概述、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常见症状的体格检查、各个系统的体格检查等内容。
课件内容课件结构课件特点按照从总论到各论,从基本方法到具体应用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
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重点突出、实用性强。
030201课件内容与结构02一般检查生命征观察测量身体温度,评估是否存在发热或低体温情况。
检查脉搏速率、节律和强度,反映心脏功能。
观察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评估呼吸系统状况。
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了解循环系统功能。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BMI 指数,评估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
身高与体重观察皮肤色泽、弹性和毛发状况,反映营养和健康状况。
皮肤与毛发检查骨骼发育、肌肉力量和肌张力,评估运动系统状况。
骨骼与肌肉发育与营养评估评估患者是否清醒、嗜睡、昏睡或昏迷。
意识清晰度检查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等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观察患者情感反应、行为举止和言语表达,评估精神状况。
情感与行为意识状态与精神状况检查表情变化分析患者面部表情的喜怒哀乐等变化,反映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
面容特征观察面部轮廓、肤色和五官特征,了解患者基本面容。
眼神交流观察眼神交流是否自然、自信或躲闪不定,评估患者的社交能力和信任感。
诊断学重点内容绪论1、症状: 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发热,眩晕等.主诉: 迫使病人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2、体格检查: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对患者进行检查,称为体格检查.,3、诊断学内容1)症状诊断,包括问诊和常见症状;2)检体检查,包括视.触.叩.听.嗅;3)实验诊断,如三大常规:尿常规;血常规;粪常规;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诊断;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5)影像诊断,包括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6)病历与诊断方法第一篇常见症状1、体征: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心脏杂音,腹部包块,皮疹等,2、发热:(高热持续期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1)正常体温:正常人腋测体温36℃~37℃左右.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0~20次/分.2)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等的发热极期.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4)发热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5)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由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其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是引起发热最常见,最直接的物质)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6) 以发热为诉的问诊要点:(1)应注意询问与感染有关的病史,诱因,和发病情况,患病以来的一般情况,并注意发病的季节和地区;(2)发热时间的长短与起病缓急和发热程度;(3)体温变化规律并分析热型;(4)伴随症状,如:寒战,意识障碍,咳嗽,咳痰,腹泻,尿路感染,皮疹,结膜充血,肝脾肿大等;3、牵涉痛: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过敏或痛觉,此现象称为牵涉痛 .如胆囊疾病—右肩背部的牵涉痛;心绞痛除心前区及胸骨后的疼痛外还可以牵涉至左上肢至左上肢内侧甚至牙痛;肾绞痛—会阴部;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头痛的病因:颅内病变;颅外病变;全身性疾病;神经症4、胸痛的病因及问诊要点:胸痛原因:1)胸壁疾病,如肋骨病变;2)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包.心肌病变等;3)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和肺部病变,胸膜病变等;4)其他原因,如食管疾病,纵膈疾病等。
诊断学体格检查诊断学体格检查⼀、⾎压(⾎压计打开!肱动脉在⼿肘外侧!⽤后收回汞柱,关紧!)1、袖带下缘在肘横纹上2~3cm,加压时⽓囊旋钮关紧!报读:“收缩压”over“舒张压”mmHg。
⼆、头颈部淋巴结检查:⽿前、⽿后、枕后、颌下、颏下、颈前、颈后、锁⾻上浅表淋巴结1、中三指合并,滑动触诊打圈,两圈左右2、颈前、颈后时,摸哪边头侧向哪边报读:⽿前、⽿后、枕后、颌下、颏下、颈前、颈后、锁⾻上浅表淋巴结均未见肿⼤。
三、肺部检查视诊:(两眼与受试者腹部⽔平)1、胸壁静脉(⽆曲张)2、胸廓对称(⽆凹陷、变窄)3、肋间隙(⽆增宽、变窄)4、呼吸运动(两侧对称、平稳有节律)5、以腹式呼吸为主触诊:1、胸廓扩张度(两侧对称,⽆增强、减弱)双⼿拇指沿肋下缘指向剑突,距中线1cm左右,让受试者深呼吸!2、胸膜摩擦感(⽆)掌四指与肋⾻垂直,拇指与肋缘平⾏,让受试者深呼吸!3、胸⾻压痛(⽆)⼤拇指单压,⾄少4次!4、胸壁压痛(⽆)⼿指,两侧对称,上中下⾄少三次!5、触觉语颤(两侧对称,⽆增强、减弱) 位置见课本P119胸部:可同压痛点,左右⼿掌⼩鱼际放于两侧胸壁对称部位,让受试者发“yi",要叩诊:1、双肺叩诊(清⾳)第⼆、四.六肋间隙,从外向内,左右对称扣背部:同触诊触觉语颤位,4对,2、肺下界:右锁⾻中线(先⽐划出锁⾻中线,从第⼆肋间隙开始叩)报读:肺下界在锁⾻中线位于第六肋间隙腋中线(可以从第六或七肋间隙开始扣) 报读:。
、位于第⼋肋间隙肩胛下⾓线(背部) 报读:。
、。
位于第⼗肋间隙(让受试者先坐直找到肩胛下⾓,再抱肩低头)听诊:1、⽀⽓管呼吸⾳(前:喉部、胸⾻上窝; 背部:第六、七颈椎及第⼀、⼆胸椎两侧2、⽀⽓管肺泡呼吸⾳前:胸⾻⾓两侧; 背部:第三、四胸椎两旁3、肺泡呼吸⾳前:⾄少3对; 背部:⾄少3对(位置可同语⾳震颤见课本P119)报读:(以上所有听完后)可听到⽀呼、⽀肺呼与肺呼,⽆异常呼吸⾳,⽆⼲湿啰⾳4、听觉语⾳(⽆增强,减弱)同语颤位置,让受试者发“yi"(注意还有背部)5、胸膜摩擦⾳(⽆)同摩擦感位置,让受试者深呼吸背部:1、触诊:触觉语颤共4对,沿肩胛内缘⾏,肩胛区2对与肩胛⾻平⾏,肩胛下区2对与肋间隙平⾏)2、叩诊:双肺叩诊(清⾳)同触诊位,4对;肺下界肩胛下⾓线(背部) 报读:。
诊断学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医生进行诊断的重要步骤之一。
诊断学体格检
查是指通过观察、检查患者的身体外部表现和生理特征,
以及运用相应的仪器检查,来获取有关患者疾病情况的相
关资料。
诊断学体格检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一般体格检查:主要包括测量身高、体重、体温,评估
心率和呼吸率,观察患者一般外貌和行为。
2. 精神状况检查: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情感表现、言语
流畅度等,评估患者的精神状况。
3. 皮肤检查:观察皮肤颜色、湿度、完整性等,检查是否
出现皮损、疮疖、病变等。
4. 头颈检查:包括头部的形态、颅骨的厚度、头发的分布、面部特征等,检查颈部的活动度、淋巴结等。
5. 胸部检查:观察胸廓的形态、活动度,检查心脏、肺部
的听诊、叩诊等。
6. 腹部检查:观察腹部的外形、腹肌的张力,检查腹部的
压痛、包块、脏器肿大等。
7. 四肢检查:检查四肢的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观察是否有水肿、畸形等。
8. 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感觉、反射、肌肉力量、协调性等,检查有无神经系统异常。
以上是常见的诊断学体格检查项目,根据不同病情,医生还可能进行其他特殊检查项目。
诊断学体格检查的目的是基于患者的外部表现和生理特征,辅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诊断学体格检查
一、血压(血压计打开!肱动脉在手肘外侧!用后收回汞柱,关紧!)
1、袖带下缘在肘横纹上2~3cm,加压时气囊旋钮关紧!
报读:“收缩压”over“舒张压”mmHg。
二、头颈部淋巴结检查:耳前、耳后、枕后、颌下、颏下、颈前、颈后、锁骨上浅表
淋巴结
1、中三指合并,滑动触诊打圈,两圈左右
2、颈前、颈后时,摸哪边头侧向哪边
报读:耳前、耳后、枕后、颌下、颏下、颈前、颈后、锁骨上浅表淋巴结均未见肿大。
三、肺部检查
视诊:(两眼与受试者腹部水平)
1、胸壁静脉(无曲张)
2、胸廓对称(无凹陷、变窄)
3、肋间隙(无增宽、变窄)
4、呼吸运动(两侧对称、平稳有节律)
5、以腹式呼吸为主
触诊:1、胸廓扩张度(两侧对称,无增强、减弱)
双手拇指沿肋下缘指向剑突,距中线1cm左右,让受试者深呼吸!
2、胸膜摩擦感(无)
掌四指与肋骨垂直,拇指与肋缘平行,让受试者深呼吸!
3、胸骨压痛(无)
大拇指单压,至少4次!
4、胸壁压痛(无)
手指,两侧对称,上中下至少三次!
5、触觉语颤(两侧对称,无增强、减弱) 位置见课本P119
胸部:可同压痛点,左右手掌小鱼际放于两侧胸壁对称部位,让受试者发“yi",要
叩诊:1、双肺叩诊(清音)
第二、四.六肋间隙,从外向内,左右对称扣
背部:同触诊触觉语颤位,4对,
2、肺下界:右
锁骨中线(先比划出锁骨中线,从第二肋间隙开始叩)
报读:肺下界在锁骨中线位于第六肋间隙
腋中线(可以从第六或七肋间隙开始扣) 报读:。
、位于第八肋间隙
肩胛下角线(背部) 报读:。
、。
位于第十肋间隙(让受试者先坐直找到肩胛下角,再抱
肩低头)
听诊:1、支气管呼吸音(
前:喉部、胸骨上窝; 背部:第六、七颈椎及第一、二胸椎两侧
2、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前:胸骨角两侧; 背部:第三、四胸椎两旁
3、肺泡呼吸音
前:至少3对; 背部:至少3对(位置可同语音震颤见课本P119)
报读:(以上所有听完后)可听到支呼、支肺呼与肺呼,无异常呼吸音,无干湿啰音
4、听觉语音(无增强,减弱)
同语颤位置,让受试者发“yi"(注意还有背部)
5、胸膜摩擦音(无)
同摩擦感位置,让受试者深呼吸
背部:1、触诊:触觉语颤共4对,沿肩胛内缘行,肩胛区2对与肩胛骨平行,肩胛下区2对与肋间隙平行)
2、叩诊:双肺叩诊(清音)同触诊位,4对;
肺下界肩胛下角线(背部) 报读:。
、位于第十肋间隙
3、听诊:支气管呼吸音背部:第六、七颈椎及第一、二胸椎两侧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背部:第三、四胸椎两旁
肺泡呼吸音背部:至少3对,对称
听觉语音背部,同语颤位置,让受试者发“yi”
四、心脏检查
视诊:视线要与腹部水平
1、心前区(无凹陷、隆起)
2、心尖搏动位置(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
5-1cm)
若瞧到则先定为锁骨中线,若未瞧到则报读:视诊未见心尖搏动
3、心尖搏动范围直径(约2—2.5cm)
瞧到搏动再说
触诊:1、心尖搏动位置(同上)
若视诊未见,则此处要比划锁骨中线
2、心尖搏动范围(同上)
3、心尖搏动强度(正常)
4、抬举性心尖搏动(无)
5、心前区震颤(无) 注:要说出位置!
小鱼际,胸骨左缘3、4、5肋间隙以及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二肋间隙)与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隙)
6、心包摩擦感(无)
小鱼际,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
叩诊:1、心脏相对浊音界
左到右,下到上,外向内。
左:心尖外2~3cm开始,由外向内,每次移动约1cm,直至第2肋
右:先叩出肝上界(右锁骨中线,从第肋间开始叩,一般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
隙);在肝上界得上一肋间,由外向内叩出浊音界,直至第2肋间。
报读: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隙,心界无扩大。
2、测量左侧第4肋间得心浊音界(一般为到前正中线距离为5~6cm)
报读:左侧第4肋间得心相对浊音界为前正中线左侧*cm处
听诊:1、心率(正常60~100次/分)
在心尖区听30s
2、沿各瓣膜听诊区:二尖瓣(心尖部)、肺动脉瓣(胸骨左缘第2肋间隙)、主动脉瓣(胸
骨右缘第2肋间隙)、主动脉瓣第二(胸骨左缘第3或4肋间隙)、三尖瓣(胸骨体
下端左缘)
报读: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第一、二心音无增强或减弱,无分裂;无第三心音;无额外心音;心率齐
3、心包摩擦音(无)
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
五、腹部检查(注:顺序一定为视、听、叩、触)
视诊:1、腹部外形(平坦或稍凹陷)
2、腹壁静脉(无曲张)
3、呼吸运动(腹式呼吸或不明显)
4、皮肤(无皮疹、紫纹、疤痕)
5、胃肠蠕动波(无)
听诊:1、肠鸣音(无亢进或减弱,一般4~5次/分)
在右下腹部,可选脐右侧,听1min
2、血管杂音(无) 位置见P175
腹主动脉1个点,肾动脉2个点,髂动脉2个点
叩诊:1、腹部呈鼓音
按左下腹、左上腹、右上腹、右下腹得顺序叩诊
2、胃鼓音区(存在)
左前胸下部肋缘以上,下界为肋弓,右界为肝左缘
3、肝区叩诊痛(无)
正常人肝上界第5肋间隙,下界位于右季肋下缘。
左手掌平放于赶去,右手握掌叩击左手背,用轻到中度得力量、只叩击一次!
4、肾区叩击痛(无)
背部:肋脊点两边各1次、手法同肝区
5、肝上界
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隙,比划
6、移动性浊音(无)
仰卧,顺脐平面,从脐部开始向左叩,直至音变浊,固定扳指位置不离开皮肤。
受试
者右侧卧位,重新叩诊该处;
保持右侧卧位,向右侧移动叩诊,直达浊音区,固定扳指位置,受检者左侧卧位,再
次叩诊,浊音不变。
触诊:(一定要按顺序!!!!)
1、腹壁紧张度(软)
2、包块(无)
以上两项都要进行浅触与深触(双手重叠法),绕脐周逆时针围绕一周。
3、压痛、反跳痛(无,若有要说明部位)
2~3个手指并拢逐渐深压(反跳痛迅速抬起)。
位置见课本P169,前部共7个点,季肋,上输尿管,中输尿管各2个,再加上麦氏
点。
背部:肋脊、肋腰两对点
4、肝(未触及)
左手掌自后腰部后方(11,12肋骨及其稍下位置)向前托起肝,大拇指张开固定于
季肋上,右手掌平放于受试者右侧腹壁。
右手移动时左手一面向前推。
两条线:1、髂前上棘连线水平与右腹直肌外侧交界处开始,逐渐上移至右季肋缘;
2、脐水平逐渐上移至剑突、
5、Murphy征(阴性)
左手掌平凡与右季肋缘部,拇指放在胆囊点(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其余指与肋骨垂直交叉,受试者深吸气时拇指向肋弓内屈。
6、脾(未触及)
左手掌至于受试者左胸下部第9~11肋处,将脾脏向前托起,右手掌与肋弓呈垂直
方向,自脐平面右方由下斜上左上至左肋弓。
7、振水音(无)
听诊器放在脐上正中,右手右侧冲击压触诊。
背部:1、肾区叩击痛:肋脊点两边各1次、手法同肝区
2、肾区压痛:肋脊、肋腰两对点
六、神经反射
(一)浅反射
1、角膜反射
2、腹壁反射:沿肋缘、脐平面、腹股沟上由外向内轻划两侧皮肤,共6次。
正常反应:腹肌收缩
3、跖反射:P206,正常为足跖屈曲,即Babinski征阴性
(二)深反射P207-208
肱二头肌肌反射、肱三头肌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Hoffmann征(P210)(弹中指;四指掌,除中指,屈反应为阳性)
(三)病理反射
1、Babinski’ssign 同跖反射,阳性为拇指背伸,余趾扇形打开
2、Oppenheim's sign拇指及食指沿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阳性表现为Babinski's
sign阳性
3、Gordon 征手以一定力量捏腓肠肌
(四)脑膜刺激征
1、颈项强直(无)
2、Kernig征(正常膝关节可伸达135°以上)
3、Brudzinski 征,做法同颈强直,但观察膝部,双髋与膝关节同时屈曲为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