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总结—三科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5
《行测常识判断——科技常识》公务员考试复习指南一、引言在公务员考试中,行测常识判断是考生必须面对的重要部分,其中科技常识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常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指南旨在帮助考生系统梳理科技常识知识点,提供有效的复习方法和策略,以应对公务员考试中的科技常识部分。
二、科技常识知识体系梳理基础科技概念科技:指科学和技术的总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科技创新:指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推动社会进步。
信息技术互联网:全球性的信息传输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
大数据:海量数据的集合,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人工智能(AI):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云计算:通过网络提供可伸缩的虚拟化资源,满足用户的数据存储和计算需求。
生物技术基因工程: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性,培育新品种或生产新产品。
生物技术药物: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如基因工程药物、细胞治疗产品等。
转基因食品: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的食品作物,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特点。
新材料技术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医疗等领域。
高分子材料:由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广泛应用于包装、建筑等领域。
新型合金材料: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等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
能源与环境技术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具有清洁、可再生的特点。
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旨在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
环保技术:包括污水处理、废气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等,旨在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质量。
航空航天技术卫星技术:包括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为地球观测、气象预报、交通导航等提供重要支持。
公务员考试必背常识大全公务员考试是我国各级政府机构招聘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竞争性。
为了能够在公务员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考生需要充分备考并熟悉各种相关的常识知识。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公务员考试必背常识大全,并介绍一些备考方法和技巧。
一、政治常识政治常识是公务员考试中最重要的考察内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国家的政治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决策机构等相关知识。
同时,还需要掌握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等内容。
二、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公务员从业所必须熟知和遵守的内容。
考生需要详细了解我国的宪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各类法律,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适用情况。
此外,还要特别关注涉及到公务员从业的行政法规,如公务员法、办事指南等。
三、经济常识经济常识是公务员考试中的另一个重要考察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熟悉经济政策、经济指标、经济院校、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国内外重要的经济组织和国际经贸规则。
四、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是公务员考试的辅助内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节日、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还需要关注当代文化现象和热点话题,如电视节目、电影作品、文化创意产业等。
五、科技常识科技常识是公务员考试的新兴考察内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这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考生需要了解科技领域的基本概念、发展态势、科技政策以及一些重要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企业。
六、外交常识外交常识是公务员考试中的重要考察内容,考生需要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外交原则、主权和领土、国际形势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需要熟悉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律法规,了解国际关系和国际合作。
七、时事热点时事热点是公务员考试中的重点考察内容之一。
考生需要关注国内外的重要新闻事件、政策法规的变动、国内外的重要会议和论坛等。
除了了解基本的信息外,还需要掌握相应的背景知识和政策解读。
公务员考试具体知识点总结公务员考试是一项选拔政府和公共机构工作人员的选拔性资格考试。
公务员承担着管理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职责,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因此公务员考试的选拔标准一般都比较高。
公务员考试的考试内容包括言语文字、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等。
本文将以公务员考试的具体知识点为主题进行总结。
一、政治理论知识政治理论知识是公务员考试的主要考查内容。
这部分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这些理论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的建设等内容。
考生需要深刻理解这些理论,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二、法律基础知识公务员从事的工作通常都是和法律法规有关的,因此考试中对法律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劳动法等各种法律知识。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法律知识,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合理运用到相关岗位中。
三、中国历史和军事知识中国历史和军事知识是公务员考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包括中国古代历史、近代史、现代史等内容。
同时还包括中国古代军事、现代军事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和军事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军事事态,从中感悟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中国军事的现状。
四、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是公务员考试的必备知识点之一。
这部分知识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等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社会科学的最新动态,掌握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准确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社会问题。
五、文化教育知识文化教育知识是公务员考试的一项基础知识。
这部分知识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信息技术等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正确使用,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六、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公务员考试的另一项重要考查内容。
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组织纪律素质、工作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考查内容。
考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意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科技知识考点梳理一、国家公务员常考考点梳理①2012年:生活中的电器常识、物理常识、化学常识、自然常识、医学常识、我国及世界水文常识②2011年:世界航天史、天文方面的科技史、近30年来我国前沿技术重大突破、地震相关知识、日常生活常识③2010年:海峡与海域相关的地理知识、著名科技人物及其贡献、武器装备常识、生物工程和材料工程热点、天文学热门理论、血型遗传规律、医学常识、洗衣机等家电的使用和原理④2009年:节气知识、日常生活知识、重大气象灾害知识、天文常识、计算机知识二、2014考查范围预测① 国内、国际科技发展新成果。
② 生活中的物理、化学常识。
③ 生活中的医学、自然常识。
④ 生活中的电器常识。
⑤ 生活中的安(一) 前沿科技1.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新能源技术,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3、水电及核电等新能源。
2.超导材料超导材料是指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呈现出电阻等于零以及排斥磁力线的性质的材料。
超导材料处于超导态时电阻为零,能够无损耗地传输电能。
利用材料的超导电性可制作磁体,应用于电机、高能粒子加速器、磁悬浮运输等;可制作电力电缆;可制作通信电缆和天线。
3.酶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酶是最常见的一类蛋白质,酶在大多数与代谢和异化作用以及DNA的复制、修复和RNA合成等相关的反应中发挥作用。
4.四大生物工程生物工程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1、发酵工程(微生物工程)和酶工程。
5.4G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
6.电容式触摸屏与电阻式触摸屏(二)生活常识1.物理常识听诊器:人的体内有些器官发出的声音,心肺、气管、胃等发生病变时,器官发出的声音在某些特征上会有所变化,医生通过听诊器能听出来,依此来诊断病情。
观后镜: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公务员考试知识点总结近年来,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了备受瞩目的招聘方式之一。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公务员考试获取稳定的工作和广阔的发展机会。
然而,公务员考试难度较高,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公务员考试常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对考生们的备考有所帮助。
1. 政治理论与历史知识政治理论是公务员考试中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
考生应该熟悉相关理论,并能够应用到实际情况中。
此外,对于中国历史也需要有基本的了解,包括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等方面的内容。
2. 宪法法律知识宪法法律知识是公务员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
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劳动法、财经法等方面的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基本的法律原理和法律条文,并能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 经济与财经知识经济与财经知识是公务员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财政与税收政策、货币政策、投资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考生还需要了解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并对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和判断。
4. 社会与文化知识社会与文化知识是公务员考试的另一重要考点。
主要包括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问题与矛盾,并能够运用社会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5. 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务员考试的考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基本的科学常识、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对于网络安全、信息技术等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
6. 教育与法制知识教育与法制知识在公务员考试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考生需要了解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对于法律法规的掌握也是公务员考试中的必备知识。
7. 综合素质与能力除了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与能力也是公务员考试的重要考点。
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公务员考试知识点繁多、广泛,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系统性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公务员常识判断科技常识知识点科技常识在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部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对于考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面有一定的要求。
一、物理常识1、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的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一定律揭示了物体的惯性本质。
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其表达式为 F = ma ,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公式。
牛顿第三定律,表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就是能量守恒定律,指的是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转换,但总量保持不变。
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多种表述方式,常见的如克劳修斯表述: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开尔文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光的折射,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
例如,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折断”了。
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子成像就是镜面反射的典型例子,而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二、化学常识1、常见化学元素氢(H)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元素,也是构成水的成分之一。
氧(O)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元素,在空气中占比约 21%,是许多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碳(C)是构成有机物的基础元素,生命的基础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都含有碳。
2、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相反,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金属材料,如铁、铝、铜等,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机械强度。
无机非金属材料,像陶瓷、玻璃等,耐高温、耐腐蚀。
有机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橡胶、纤维等,具有质轻、绝缘等特点。
知识点睛与解题技巧1.科学科学有若干种解释,每一种解释都反映出科学某一方面的本质特征,而且科学本身也在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深化,给科学下一个永恒不变的定义是难以做到的。
我们把众多的科学定义加以概括,指出为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共同概念,那就是科学知识、科学研究活动、科学社会建制的统一体。
2.技术技术是人类运用知识、经验和技能,并借助物质手段以达到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目的的完整系统。
它是人们的知识和能力同物质手段相结合,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过程。
3.科学精神及特征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的总称。
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科学精神应包括12个方面的特征:(1)执着的探索精神。
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2)创新、改革精神。
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
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4)理性精神。
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
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5)精神。
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克服主观臆断。
(6)求真精神。
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
科学家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7)实证精神。
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
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9)协作精神。
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10)精神。
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11)开放精神。
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12)功利精神。
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公务员常识判断科技知识点总结科技知识在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模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航天航空等。
下面我们来对一些常见且重要的科技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是物理方面。
牛顿运动定律是基础中的基础,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第二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则说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在光学方面,光的折射、反射和衍射等现象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比如,近视眼镜利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来矫正视力,而望远镜则通过透镜的组合实现对远处物体的观测。
化学知识也不可或缺。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的基石,它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元素,并呈现出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化学反应类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燃烧、生锈等都是常见的化学反应。
例如,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发生的氧化反应。
生物领域同样重要。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遗传物质主要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它通过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实现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物的进化遵循自然选择的原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如 CPU(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等,软件则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等都是互联网应用的典型代表。
网络安全也成为了重要的议题,包括防范病毒、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
航天航空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人造卫星用于通信、气象观测、导航等多种用途。
1.通信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主要包括数字程控交换技术、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和数字微波、卫星通信技术等领域。
2.3G3G是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与2G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在内的多种信息服务。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5月确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写入3G技术指导性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通讯计划》。
其中TD-SCDMA标准是由我国独自制定的3G标准,由中国原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于1998年6月向ITU提出。
2006年,我国信息产业部正式将TD-SCDMA标准定为我国的通信行业标准,标志着TD-SCDMA标准已经走向成熟。
TD-SCDMA标准是将智能无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等当今国际领先技术融于其中,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具有灵活性、频率灵活性及成本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TD-SCDMA 标准频谱利用率高,只占用1个1.6M的带宽,其系统容量是WCDMA和CDMA2000的数倍。
3.4G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
4G通信技术并没有脱离以前的通信技术,而是以传统通信技术为基础,并利用了一些新的通信技术,来不断提高无线通信的网络效率和功能。
与传统的通信技术相比,4G通信技术最明显的优势在于通话质量及数据通信速度。
其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 Mbit/s,是3G速率的50多倍。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信道传输;抗干扰性强的高速接入技术、调制和信息传输技术;高性能、小型化和低成本的自适应阵列智能天线;大容量、低成本的无线接口和光接口;系统管理资源;软件无线电、网络结构协议等。
科技史之古代中国一、四大发明(一)造纸术发明:西汉时发明植物纤维纸改进: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二)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术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唐朝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三)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用于战争,宋还用于狩猎、采矿(四)指南针战国时发明司南北宋使用人工磁体指南针,用于航海二、天文学(一)天文观测商朝有世界最早的日食记录春秋有世界最早的慧星、哈雷慧星的记录汉代有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二)天体测量东汉张衡:地动仪、浑象仪;地圆学比欧洲早 1000 年;。
唐代僧一行:测出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元代郭守敬:发明简仪三、数学春秋:九九乘法表;筹算计算法东汉:《九章算术》计算面积、容积、正负加减、一元二次方程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 1000 年四、医学西汉:《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订。
东汉:“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麻沸散,创“五禽戏”唐朝:药王孙思邈著成《千金方》明朝: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东方医学巨典”五、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求》,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介绍西方自然科学,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17 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科技史之国外一、第一次科学革命时间:17 世纪前后代表人物:牛顿科学成就:牛顿力学天文学:1543 年哥白尼“日心说”医学:注:牛顿力学被称为物理学第一次大综合。
二、第一次技术革命时间:18 世纪代表人物:瓦特代表成就:蒸汽机三、第二次技术革命时间:十九世纪代表人物:爱迪生代表成就:电力应用直流电机:德国西门子电灯:爱迪生电话:贝尔电视:贝尔德四、第二次科学革命时间:19 世纪末代表人物:麦克斯韦代表成就:电磁学。
注:电磁学被称为物理学第三次大综合。
五、现代科学革命时间:20世纪19世纪末物理学三大发现:X射线(伦琴)放射性(居里夫人)电子(英汤姆逊)代表人物:爱因斯坦、普朗克代表成就:相对论、量子力学六、第三次技术革命时间:20 世纪代表人物:电子计算机代表人物:冯诺依曼(美)注:20 世纪的四大发明:计算机、半导体、激光器、原子能中国科技一、科技规划1.基础理论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37 计划”,2.应用科学计划1)星火计划:振兴农村经济,普及科学技术、带动农民致富的指导性科技计划,1986年实施,由科技部负责。
2)丰收计划:加快农牧渔业科研成果、先进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促进农牧渔业丰收,振兴农业的一项综合性计划。
1987 年由农牧渔业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
3)燎原计划: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
由国家教委提出并组织实施。
3、高新技术发展计划1)863 计划: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发展的计划。
是 1986 年 3 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提议2)火炬计划: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于 1988 年 8 月经中国政府批准,由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组织实施。
二、国家科技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荣获 2000 年度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注:诺贝尔奖:物理、化学(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评定)、文学(瑞典文学院评定)及和平(挪威议会评定),后添加了经济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
三、中国科技成就1.石油:1959 大庆油田发现,证实“陆相地层生油”2.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1964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 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7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70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 号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1957 年,苏联发射了世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91-1994 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建成3.数学1966 陈景润取得哥德巴赫猜想证明世界领先成果4.航天技术1)载人航天计划第一步:1999-2008——载人飞船(神一至神四:无人上天;神五至神七:载人上天)第二步:2011-2013——空间交汇对接(天宫一号和神八、神九、神十空间对接探索)第三步:2020 以后——空间试验站:(长期性航天空间站,辅助其他航天工程开展工作)1954 年第一架自制飞机在江西南昌试飞1960 年自行研制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奔向太空迈出第一步2003-2005 “神舟”5 号、6 号载人航天飞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神舟”7 号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翟志刚)成为第三个(继美国、苏联之后)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注:1965 年苏联人列昂诺夫进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2)探月计划2004 年-2007 年为“绕”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发射“嫦娥一号”探测卫星,对月球进行为期 1 年的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探测。
2007 年-2012 年为“落”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与月球巡视探测。
2012 年-2017 年为“回”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
2007“嫦娥一号”发射成功(首次“探月工程”)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1969 年美国“阿波罗”11 号飞船登上月球,首次实现人类踏上月球的理想(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月)2011“天宫一号”与“神舟”8 号发射天宫一号为第一个目标飞行器。
5.生物技术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1973 袁隆平杂交水稻品种“南优二号”比常规稻增产 20%1999 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注:炎黄一号:2006 年,中国开展“炎黄计划”研究项目,该计划第一步是绘制中国人的基因组参考图,命名为“炎黄一号”,该项目完成于2007 年 10 月 11 日。
第二步:再绘制 99 个中国人的个体全基因组序列图,构成中国人群的遗传和多态性标准图谱,成为基因与医疗和健康的关键组成部分,简称“炎黄 99”。
第三步:在上述基础上开展大众的基因与健康的预测、监测及个体化诊断和治疗,实现解读基因。
6.计算机技术1978 王选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83 银河Ⅰ号”研制成功第一台每秒运算上亿次计算机。
2010 “天河一号”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7.卫星导航-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截止目前,已发射十颗北斗导航卫星,2012 年年底前,中国还将陆续发射多颗组网导航卫星,完成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
2020 年左右,将建成由 30 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注:GPS:英文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是 20 世纪70 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格洛纳斯”系统: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有 24 颗卫星组成,精度在 10 米左右,军民两用,设计2009 年底服务范围拓展到全球。
伽利略导航系统:是欧盟一个正在建造中的卫星定位系统,可供民用的定位系统。
将从2014 年起投入运营。
8.载人深潜蛟龙号—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载人潜水器2011 年 8 月 26 日,“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取得 5000 米级海试成功。
这2012 年 6 月7000 米级。
科技与生活一、高新技术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递、处理和应用等功能的技术。
其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广播电视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以及信息安全技术和智能交通技术。
2.新材料技术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精细化学品等几类。
注:纳米材料,纳米是一个尺度概念,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相当于 10~100 个原子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尺度。
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 1~100 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即为纳米材料。
超导材料:超导是指许多金属和合金在低温下失去电阻的特性,一般把临界温度在液氮温度(77K)以上的超导体称为高温超导体。
3.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包括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及氢能、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高效节能技术。
新能源指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新能源分为三大类:大中型水电;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穿透生物质能。
注:能源的分类:可再生能源:指可长期提供或可再生的能源,如水、风能。
不可再生能源指一旦消耗很难再生的能源,如石油、煤。
一次能源指直接取自自然界、而不改变它的形态的能源。
二次能源指一次能源经过人为加工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如汽油、水电、煤气、焦炭、沼气等。
清洁能源指使用时对环境没污染或污染小的能源。
非清洁能源指对环境污染大的能源。
二、环境地理1.太阳风暴:指太阳向太阳系连续地以很高的速度和不稳定的强度释放的电离气体流。
当该气体流在地球附近通过时,地磁场把太阳风阻挡在地球之外。
它会干扰地球的磁场,使地球磁场的强度发生明显的变动;破坏地球电离层的结构,使其丧失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造成我们的无线电通信中断;它还会影响地球的高层大气,它还会影响大气臭氧层的化学变化,并逐层往下传递,直到地球表面,使地球的气候发生反常的变化,甚至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地壳,引起火山爆发和地震。
2.极光:所谓极光,是由于太阳粒子流轰击高层大气气体使其激发或电离的彩色发光现象。
地球上常在南北极出现,形成原因为太阳喷射出高能带电粒子“太阳风”,以大约每秒 400 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磁场,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
3.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4.海啸:海啸是由于海底地震、地壳变动、火山爆发、山体滑坡、海中核爆炸等造成的海洋和近岸水域水面巨大涨落现象。
地震所引起的水体波动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 10 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
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
5.台风(飓风):台风(或飓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
只是随着发生地点、时间和叫法不同,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