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 格式:ppt
- 大小:898.50 KB
- 文档页数:18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教学课型新授课课时数:两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2.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1.《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2.《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课前准备学生:1.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2.预习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屮,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1、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吋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屮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屮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有较高的鉴赏意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课堂实录《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实录”中小标题为整理者所加〕【一】导入——铺垫月情师: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随了他一生,如此东西确实是月亮月亮总是和中国佛教——禅宗联系在一起的,有诗为证:“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基本上一轮月”苏轼笔下的明月浸透了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顿悟和喟叹,真正领略到月的“阴晴圆缺”他的高洁情操,只有明月能够朗照,能够寄寓,能够见证!师:苏轼曾悲月——生:〔课件〕“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师:苏轼曾叹月——生:〔课件〕“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qī〕,寂寞沙洲冷”师:苏轼曾问月——生:〔课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师:苏轼曾祭月——生:〔课件〕“……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师:苏轼曾咏月——〔课件〕“……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师:他在《赤壁赋》《后赤壁赋》中说道——生:〔课件〕“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师:〔出示课件〕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确实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孤寂伴随了苏轼黄州四年的生活,“月亮”成为了他的精神密友,我们来看看84个字的“神品”——《记承天寺夜游》【二】破题——蕴涵月情师:课题中有哪些信息?生:点明了时间“夜”;地点“承天寺”;事件“游”师:就这些?生:还有,点名了文体是“记”师:特别好“承天寺”是张怀民寓居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辙也曾写过《黄州快哉亭记》从两那么材料中能够看出苏轼与张怀民之间关系如何?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生:朋友知己生:志同道合师:呵呵,二人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月亮、张怀民,基本上苏轼黄州时期的密友【三】朗读——体悟月情师:我们来看文章的内容,请一位同学把“夜游”的故事用现代汉语说一遍,能够对比原文进行翻译生:〔表达情节〕师:大致情节说出来了,请大伙点评下他的翻译生:文言文翻译时,人名、地名、年号、官民、国名等可按原文保留生:“积水空明”比喻月光如水一般清澈透明,而不是庭院里溢满了水〔生笑〕那个地方还由一个比喻词“如”师:情节清晰了,我们来请一位同学朗读,注意节奏,同时,语速应该缓慢些〔生朗读〕师:原文有三段,三段你们觉得分别要用怎么样的语气来读生:第一段要读出“欣然”的味道师:“欣然”是什么意思?生:“快乐地样子”生:第二段要有一种“惊喜”的味道师:呵呵,从哪里能够看出作者“惊喜”的心情?生:“盖竹柏影也”中“盖”是“原来是”的意思,哦,原来是竹树、柏树的影子啊!一开始,苏轼过于投入,以至于产生幻觉生:第三段读出“纠结”之情师:纠结?具体说呢?生:旷达生:我认为不可能是“旷达”,而是一种“自怜”和“悲叹”生:两种都有可能师:谁分别来示范下“旷达”和“悲叹”〔生读〕师:老师也来示范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哈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旷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悲叹;【四】披文——分析月情师:刚才我们初步体会了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情感,接下来我们老规矩,进行“披文入情”,什么是“披文入情”?生: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句子:“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师:第一段老师差不多划出了九个词或短语,正好九个小组,你们按19顺序作预备,小组讨论——“披文入情”〔投影展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各组研究,2分钟后——〕师:请各组依次回答生1:首句中“元丰十月十二日”点明了夜游的具体时间,表达较为准确,时值秋日,天气寒冷师:点明时令,与文章有何关系?生1:更能衬托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悲凉、忧愤和感伤生:我们小组有补充:正是这一年张怀民也被贬谪到黄州,也是这一年苏轼结束了黄州四年的“谪居”生活师:好,接着生2:通过“夜”突出月光的空明、澄澈的特点师:苏轼在夜下干什么?生2:他夜不能寐,内心纠结,“夜”,点出了他复杂的情愫生3:我们组认为,“入”将月光拟人化了,既表达了当时景色的优美,又说明了“欣然起行”的缘故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苏轼视月为友师:在这夜不能寐的夜晚,一轮明月悄悄入户,仿佛也懂得了苏轼如今的心境一般师:〔补充解释“户”〕,“户,是单扇门如今因“乌台诗案”被贬官的苏东坡生活境遇并不佳生4:“欣然”是快乐地样子,表达了诗人对见到月光后十分快乐地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师:见月光为何“欣然”了?生:久违的好友在自己最最寂寞、无聊之时,一轮明月朋友般的悄然而至师:第五组——生5:我觉得“无与乐”的意思是说没有人与我同乐如今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担任闲职,因此心中感到十分悲凉这也是下文查找张怀民的一个重要缘故师:太精妙,你特别会知人论世啊生6:“遂”解释为“因此、就”从上文中“无与乐者”看出苏轼正找张怀民,而且从“遂”也能够看出,苏轼第一反应是去查找张怀民,可见两个人之间情谊特别深,关系是十分融洽前面“快哉亭”也证实了这一点生7:“寻”,查找如今已夜已晚,而苏轼夜不能寐,却在月色皎洁的夜晚去独自查找张怀民,说明二者之间情谊深厚师:“寻”能否换成“访”?生:“寻”和“访”不同,“寻”隐含了急切之情,月光如此皎洁,因此特别快想到了怀民,因此急切的查找要与好友一起分享月色师:有道理第八组——生8:“亦”是“也”的意思苏轼夜游寻怀民,而怀民也没有睡,这仅仅是一个巧合吗?但更令人信服的理由是怀民如今也被贬官到黄州,而苏轼于四年前也被贬官到黄州同样的夜、同样的月、同样的宦海浮沉、同样的心态,才有同样的行为,同样的心心相印师:妙不可言生9:“步”,是漫步之意月夜下漫步静中有动,徒步徐行,表示当时两人心怡,也流露出内心隐隐的寂寞师:皎洁的月光下,唯有志同道合的人默默无语散步于中庭才不至于打破那份宁静你看,皎洁的月色、宁静的心境、间或泛起的一丝纠结,都化着了两人从容的步履,此刻,什么都能够说,什么都能够不说;什么都能够想,什么都能够不想,就如此一直走着,人与月浑然一体,“山河与大地,基本上一轮月”了【五】赏析——感受月情师:第二段、第三段,请同学们先在“素材本”上翻译;然后对整句进行赏析能够“披文入情”也能够结合苏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进行赏析独立完成〔生独立完成,5分钟后——〕师:请大伙对比下老师的翻译,看看和你的有什么不同,有疑问,请举手——〔出示课件,生对比师个别辅导〕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只是少有像我们如此的闲人罢了师:关于这两段的赏析,我们来请几位同学说说生1: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漂亮的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那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闲人”不常有既表现出自我安闲自适的心境,还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甚至也讽刺那些追名逐利,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的人师:你的赏析特别准确再有——生2:慢慢地走在院子里,与张怀民一起四周纯洁通透,清澈空明有一种游览于蒙蒙山涧中的错觉潭里藻荇的影子在随风摇曳,就像雪白的盘子一样,上面用油墨描摹几笔,竹柏又屹立起来之后便是发明的欣喜,但最后又归为平静他们的情绪起伏就像一首跌宕的肖邦钢琴曲,最柔弱的地方,都蕴含着巨大力量他们特别感伤,想为朝廷奉献,让自己有用武之地,但如却被贬官黄州,“先生穷到骨”;他们特别豁达,心明如水远离城市的喧嚣,关于趋炎附势的官人特别是痛恨无果或许我与他们不再同样的思想高度但我觉得他们悲伤、感叹深微的源头是无果自己的美好幻想在现实一个一个巨大的打击面前,都变成了镜中花,自己的努力与汗水换来的大基本上别人的猜测,变不了预期那样文章之因此伟大,是因为无果还掺杂着盼望师:“无果还掺杂着盼望”,太妙了,“闲人”的意味或许就在那个地方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单独成段是有它的妙处的本句无一句写月,却又无处不在写月把月光比喻成空明的水,清澈透明,反衬出月色的皎洁轻柔而那水中的藻荇难道也是竹柏的影子,交映成趣“一切景语皆情语”用在这儿是在恰当只是了诗人见月色如何便欣然起行,那种温暖、月亮的陪伴,使他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他来了兴致,难道能产生月光如水的错觉,而一个“盖”字,蕴含了他多少的惊喜一般的景,却又非凡的情,诗人的旷达溢于言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诗人触景生情,连声感叹,这种复杂的心情是特别难说清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虽说不是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但大自然永久是美的,只有你有一颗豁达的心,一切基本上美妙的,不是吗?可诗人无法释然,那所谓的“闲人”是对他不能实现政治抱负的遗憾可他又何尝不释然呢?也许是他在安慰自己,能享受到自然之美的人不多因此他此刻内心是十分复杂的我们仅仅是观文者,只披文入情,而真正的一切是缀文者情动辞发后,留给我们的悬念师: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你的赞美这三位同学的赏析不仅“披文入情”,还能依据苏轼的经历甚至思想进行赏析让我们领略了文章中苏轼复杂的情愫结语——月情袅袅师:同学们,一路走来,苏轼把一腔情愫寄于明月!没有屈原写悲壮,不效陶潜归园田步月淡心,悠然自得,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和恬淡“一蓑烟雨任平生”,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也无风雨也无晴”,举重假设轻,大无大有——完成了一位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师:下课!。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采用余映潮老师首创的板块式思路,充分地朗读,诗意地分析。
同时也进行对比阅读训练。
以一两篇课文为典范,扎实地指导学生“读”书,掌握朗读的技巧,形成读书的习惯。
〔教学步骤〕第一板块读课文一读字正腔圆。
借助工具书,利用注释,读准下列字词读音:弘与相与藻荇柏二读通顺流畅。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得通顺流畅。
三读节奏分明。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骈文,以四字句为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句子长短参差不齐。
在读得通顺流畅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分课文的节奏:《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朗读时要放慢速度,有足够的时间感受文中意境。
每读完一小层,作稍长停顿,使景物画面有鲜明的层次感。
四读抑扬顿挫。
读《答谢中书书》一文要自然愉悦。
轻松流畅之中,读出那种飘飘欲仙的自得之志、自豪之感、自娱之情。
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要缓慢低沉。
要读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淡淡深长的忧伤。
注意读音的轻重,声韵的抑扬,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读琅琅上口。
第二板块析课文一、析作者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解析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设题意图是使学生能够当堂记住这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适应。
背诵是学习古文的差不多功,它关于牢固把握古文内容和培养语感是专门重要的。
默写是为了检查背诵的成效,也要在课堂上完成。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基调,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应该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这一点,从整体上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感是悲依旧喜。
对文章作细致研读后,还要认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题是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品味,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能够使认识更加深入。
〖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中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那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状,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观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觉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一辈子的感叹,赏月的欣喜,闲逛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因此“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但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那个地点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一辈子的感叹呀!两人闲逛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三、说明下列句中加粗的词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存文言实词和虚词,记住词的差不多意义。
〖参考答案〗1、歇,消散。
2、竞,争着;跃,跳跃,那个地点指跳出水面。
短文一《记承天寺夜游》导语承天寺是一座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的古老寺庙,夜晚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本文将详细描述我在夜晚探访承天寺的经历和感受。
承天寺夜晚的神秘魅力夜幕降临时,承天寺迎来了它与白天完全不同的一面。
夜晚的承天寺散发着一种神秘而诱人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雨后的夜晚正值雨季,我来到承天寺的那天正好是刚刚过去的一场雨后。
夜晚的空气清新,雨后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
灯光的璀璨进入承天寺的大门,瞬间被璀璨的灯光所吸引。
寺庙的每一个角落都被精心设计的灯光所照亮,给整个寺庙增添了一份梦幻般的色彩。
祈福的人群夜晚的承天寺是一个祈福的圣地。
许多人手捧着香烛,低头默默祈祷。
他们的虔诚和安详的神情让人感受到一种神圣而庄严的力量。
背后的历史承天寺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寺庙,背后有着许多故事和传说。
穿梭在寺庙的走廊和庙堂间,仿佛可以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些古人的智慧和坚守。
承天寺的园林设计夜晚的承天寺还有着精美的园林设计。
在月光的照耀下,走在曲径通幽的花园中,能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仿佛置身仙境。
夜游的文化体验夜晚的承天寺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场文化体验。
在夜晚,寺庙内还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佛教讲座、艺术表演等,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再别承天寺夜游承天寺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承天寺产生了特殊的情感。
在临近离开时,我默默地对承天寺说了一声再见,带着对这座古老而神圣的寺庙的美好回忆离开了。
结语承天寺夜游的经历是一次独特的文化体验,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文的魅力。
我相信,每一个来到夜晚的承天寺的人,都会被它那神秘而美丽的一面所吸引,也会留下属于自己的回忆。
短文二《记承天寺夜游》导语承天寺作为中国山东济南市的一处古老寺庙,其迷人的夜景吸引着众多游客。
本文将以我个人的视角,记录下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和所感所想。
夜晚的寺庙当夜幕降临时,承天寺变得别致而神秘起来。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一、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欧王曾三苏)。
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
三、背景介绍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和乐观旷达的心境。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四、节奏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词语注释⑴月色入户.门⑵欣然..起行高兴地样子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步,散步⑹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⑻盖.竹柏影也原来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罢了六、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的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七、概括段落大意:一、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
【 - 小学作文】【篇一】《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彭泽县芙蓉农场中学李龙一、教学内容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
它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在描写承天寺美丽夜景的同时,抒发了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设计理念:2011版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本文是一篇古文教学,八年级的学生学习此文,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可通过诵读,来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但要读懂作者(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
本课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写作本文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资料,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思路:古诗联想导入——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诵读与梳理,整体感知文意——研读赏析(难点突破)从“闲”字入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拓展延伸六、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通过情感地朗读、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