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食管动力
- 格式:ppt
- 大小:11.91 MB
- 文档页数:38
解读2014年新版芝加哥食管动力障碍分类标准更新时间:2015-05-03•作者: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孙晓红以往应用传统水灌注线性方法对临床表现为非机械梗阻性吞咽困难、非心源性胸痛以及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食管动力功能评估。
与传统测压方法比较,高分辨食管压力地形图(HRM-EPT)能更全面、客观地评估食管动力功能。
HRM-EPT是将高分辨食管测压(HRM)和压力地形图绘制相结合应用于临床评价食管动力的检测技术。
芝加哥国际HRM工作组于2007年首次拟定了芝加哥食管动力障碍分类标准;在2014年工作组结合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在2011版芝加哥分类标准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更新,主要对胃食管交界处(EGJ)流出道、食管动力障碍程度的定义和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
本文将就2014年新版芝加哥食管动力障碍分类标准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
解读1:常用技术参数综合松弛压(IRP)指自上食管括约肌吞咽开始10s时间窗内,EGJ连续或不连续4s的最低松弛压。
IRP相当于传统测压技术中的LES松弛残余压,用于评价流出道是否梗阻。
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CI)指近端食管与远端食管形成的低压槽至EGJ近端之间的食管长度、食管收缩幅度和时间的乘积,用于评价食管蠕动收缩的力度。
收缩减速点(CDP)指远端食管推进性蠕动收缩速度减低点,为远端食管S2段和S3段之间的交点。
远端潜伏期(DL)指上食管括约肌松弛至CDP的时限。
DCI、CDP和DL用于评价食管体部蠕动收缩功能。
与旧版相比,新版芝加哥标准中不再应用收缩前沿速度(CFV)这个参数。
解读2:EGJ流出道分型EGJ主要是由下食管括约肌(LES)和膈脚(CD)两部分组成。
新版芝加哥分类标准分别阐述了EGJ的形态和压力。
EGJ形态分为3种类型(图):类型Ⅰ,LES和CD重叠,表现为单峰;类型Ⅱ,LES和CD不重叠,表现为双峰,纵向距离1~2cm;类型Ⅲ,LES和CD不重叠,表现为双峰,纵向距离大于2cm。
如何规范进行食管动力检测沈小雪;叶必星;俞汀;林琳【摘要】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各有特点,检测技术和优先顺序亦不同.研究表明针对性检测在临床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中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规范进行食管动力检测的方法作一总结,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指导.【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年(卷),期】2018(023)008【总页数】4页(P498-501)【关键词】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检测技术;诊断;鉴别诊断【作者】沈小雪;叶必星;俞汀;林琳【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 210029【正文语种】中文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esophageal motility disorders, EMDs)包括原发性EMDs [1](如贲门失弛缓、食管裂孔疝、胡桃夹食管、弥漫性食管痉挛等)、继发性EMDs(如食管硬化症、多发性肌炎、糖尿病食管[2]等)、其他类型[如胃食管反流病(GERD)、吞气症、反刍综合征等],可表现为反流、烧心、胸痛、吞咽困难、癔球症等症状[3],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
不同类型EMDs的临床表现不同,所采用的检测技术和优先顺序亦不同[4]。
本文就近年关于如何规范进行食管动力检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食管动力检测技术目前食管动力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上消化道内镜、食管钡剂造影、食管测压、食管pH监测、胆红素监测、食管功能放射性核素检查、多通道腔内阻抗(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 MII)、EndoFLIP等[5]。
食管测压可直接反映食管运动功能,上消化道内镜和食管钡剂造影可在了解形态的基础上判断食管运动功能,食管pH监测和胆红素监测可反映胃食管反流情况[6]。
各种动力检测技术侧重点不同,互为补充。
1. 上消化道内镜:患者在最终确诊为EMDs前应接受内镜检查。
第26卷第3期第131页2014年6月 临床消化病杂志Chin J Clin GastroenterolVol 26No 3P131Jun 2014doi:10.3870/lcxh.j.issn.1005-541X.2014.03.02食管动力检查方法新进展王 敖, 侯晓华(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湖北武汉430022)关键词:食管;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多通道食管腔内阻抗-pH监测;内镜功能性管腔成像探头;热阻抗装置;美国消化疾病周中图分类号:R322.4 文献标志码:E 文章编号:1005-541X(2014)03-0131-01 随着对食管动力障碍和功能性疾病的认识,近年来对各种食管疾病中的动力障碍的研究增加。
目前检测手段众多,本文就2013年5月美国召开的消化疾病周(DDW)上关于食管动力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1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食管测压被认为是检测食管运动功能的“金标准”,HRM采用密集分布的压力传感器同步采集整个食管各个通道上的压力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转变为三维空间图像,让我们得以仔细分析短暂、复杂的食管运动。
Omari等发现,人对食团的主观感觉越强烈,食团进入食管腔时肌肉的紧张性越高,这说明食管的运动功能受感觉功能影响。
目前芝加哥分类方法是公认的统一评价标准,但并不全面,对一些异常蠕动并未给出客观标准。
Mirza等发现,相当一部分食管体部异常蠕动波并未达到芝加哥标准诊断值,但是同那些达到标准的异常蠕动波一样,具有典型临床症状。
进一步推测,异常收缩波具有同样的病理生理基础,与各种症状具有临床相关性。
2 多通道食管腔内阻抗-pH监测(MII-pH)单纯食管测压可观察食管动力,但并不能直接反映食团运动,24h食管ph监测可记录食管末端酸反流事件,而MII-pH可将反流事件区分为酸反流、弱酸反流、弱碱反流,并提示反流物固液性质。
Kandulski等发现,与PPI耐药的功能性烧心患者相比,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末端阻抗值更低,这与末端食管异常酸暴露相关,与反映黏膜完整性的细胞间隙无明确的相关性。
食管动力性疾病诊疗规范2022版【分类概述】食管是一个有独立运动形式及神经支配的器官。
吞咽是由下咽部、食管上括约肌(UES)、食管体部、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或收缩产生的协调运动。
食管动力性疾病(disordersOfesophagealmotility)是指由于支配食管舒缩的神经和肌肉组织协调功能受损引起动力障碍的一组疾病。
本病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
继发性食管动力障碍可源于胃食管反流病、肿瘤(如食管、贲门癌)、炎症感染(如食管念珠菌病、北美锥虫病,即ChagaS病)、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硬化症)、神经肌肉病变(如糖尿病神经病变、肌萎缩侧索硬化、特发性假性肠梗阻)、代谢紊乱(系统性淀粉样变、酒精中毒)等。
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主要包括贲门失弛缓症、弥漫性食管痉挛、胡桃夹食管、食管裂孔疝等。
食管动力障碍可表现为动力过强、动力减弱或动力紊乱。
弥漫性食管痉挛(diffuseesophagealspasm)以高压性食管蠕动异常为动力特征,病变主要在食管中下段,表现为高幅的非推进性的重复性收缩,致使食管呈串珠状或螺旋状狭窄,称为“开塞钻食管”。
胡桃夹食管(nutcrackeresophagus)以心绞痛样胸痛发作和吞咽困难为临床特征。
食管具有高振幅(可达150~200mmHg)、长时间(>60秒)的蠕动性收缩,但食管LES功能正常,进餐时可松弛.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ofcardia)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LES高压、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
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胸骨后不适或疼痛。
食管裂孔疝(esophagealhiatalhernia)是指部分胃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致的疾病。
由于LES与膈肌脚明显分离,食管测压时可呈现特征性的“双高压带”表现。
【发病机制】食管动力性疾病系食管肌肉抑制性和兴奋性失衡所致。
贲门失弛缓症属神经源性疾病,病变是由于食管壁内迷走神经及其背核和肌间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减少,甚至完全缺如,但LES内的神经节细胞减少比食管体部要轻所致。
食管、直肠、肛门动力和食管pH测定术食管为扁窄的肌性管道,壁厚3~4mm,具有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
成人食管平均长度为26cm,其实际长度约为身高的15%或躯干长度的26%。
食管上端在环状软骨(相当于第6颈椎处)水平与咽相接,其下端在第11胸椎水平穿过横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与胃的贲门相接。
非吞咽时,食管上、下两端分别有食管上位和下位高压带,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和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位于此两带中。
UES和LES是一个形态学概念还是一个生理学概念尚无定论。
非吞咽时,UES 和LES均维持紧张性收缩,UES收缩可防止空气进入食管、并使呼吸时的无效腔减少;并可防止食物从食管反流咽部进入气管。
LES的收缩可以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
UES 的压力剖面呈明显的径向和轴向不对称,LES压力也有不对称,但程度较小。
吞咽时,食物经口腔到达咽部,引起咽部收缩,将食物快速送至UES处,UES放射性舒张,快速使食物无阻力进入食管,一旦食物通过,UES即突然关闭,并通过食管蠕动性收缩使食物以2cm~4cm/s的速度向下推进,正常人自吞咽开始至蠕动波峰到达食管末端约需7~9s,吞咽开始后1.5~2.5s,LES在收缩蠕动到达前即启动协调性舒张,直至食物进入胃内,此后,LES 恢复张力。
80年代后,直肠肛门动力测定(esophageal, anorectal manometry)逐渐由单纯的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直肠上端起自第3骶椎水平,上接乙状结肠,下方在齿状线处于肛管连接,长度约为12~15cm,其主要功能是粪便的暂存。
肛管是消化管道的末端,临床上可分为解剖肛管和外科肛管。
解剖肛管上自齿状线,下至肛缘,长约2~3cm,其上段的表层为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下段为移行上皮和鳞状上皮;外科肛管的上界在齿状线上约1.5cm。
2021食管动力障碍的测压(第4版芝加哥分类)更新点解读(全文)摘要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EM)已成为评估食管动力障碍的金标准,而芝加哥分类(CC)是目前世界公认的食管动力障碍的HREM诊断和分类标准。
2021年1月国际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工作组基于2015年以来的大量研究进展,及时更新颁布了第4版CC,优化对食管动力障碍的诊断和管理。
本文对第4版CC的更新点进行解读,以推动其在临床中的合理与广泛应用。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resolution esophageal manometry, HREM)能更直观、精确地反映食管动力情况,是评估食管动力障碍的金标准。
为了对HREM结果进行标准化解释并用于疾病诊断,国际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工作组于2009年发布了第1版食管动力障碍分类标准并命名为芝加哥分类(Chicago classification, CC),后分别于2012、2015年进行了2次重大更新,分别修订为第2、3版CC。
CC 已成为世界公认的HREM经典分类,近年来HREM新参数和食管动力障碍新疗法迅速发展并获得推广应用。
国际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工作组基于2015年以来的大量研究进展,于2021年1月及时更新颁布了第4版CC[1],以优化食管动力障碍的诊断和管理。
本文拟对第4版CC的更新点进行解读,以推动其在临床广泛应用。
一、HREM操作标准流程第3版CC评估食管动力主要基于仰卧位10次5 mL水单口吞咽的数据,激发试验视情况而定,并非所有受检者均需进行。
临床实践发现,该方案有时不足以明确食管动力障碍的诊断,解释症状或指导临床治疗。
另外,现实中吞咽动作大多发生于立位或坐位,且吞咽的食物也非单一液体。
已有多项研究关注不同体位、不同性状食物HREM 结果的差异及其对食管动力的影响[];多次快速吞咽(multiple rapid swallow, MRS)、快速饮水挑战(rapid drink challenge, RDC)等激发试验有助于鉴别诊断食管动力障碍[]。
高分辨率测压法在食管动力检测中的临床应用李莉;彭丽华【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1(20)3【摘要】高分辨率测压(HRM)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固态测压法.采用密集分布的压力传感器同步采集整个食管的压力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转变为三维空间图像,更简单直观地分析结果.基于HRM的分析特点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管动力障碍芝加哥分类方法.本文对HRM的原理、分析指标、常见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在HRM 中的特点及HRM的优缺点进行了概述.%High-resolution manometry ( HRM ) represents a new evolution in esophageal solid manometry. HRM employs a sufficient number of pressure sensors within the esophagus such that intraluminal pressure can be monitred as a continuum. With the computerization and graphic data presentation, the results analysis becomes easier and direct-viewing. A new criteria of the Chicago classification was based on asystematic analysis of motility patterns by HRM.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HRM theory the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sophageal motility disorders in HRM and the potential merit and demerit over conventinal techniques.【总页数】4页(P279-282)【作者】李莉;彭丽华【作者单位】解放军第三○二医院肝硬化诊疗中心,北京,100039;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1【相关文献】1.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联合双通道24 h食管pH监测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J], 王晓辉;崔立红;弓三东;闫志辉;李超;贺星;2.无痛胃镜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电极导管置入在贲门失弛缓症中的临床应用 [J], 徐晓雯;余瑶;贾玉婷;王京;徐红;王丹3.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法在食管裂孔疝诊断中的意义 [J], 闫坤锋4.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联合24小时pH阻抗技术在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中的应用 [J], 高红雷;徐慧民;徐冬梅;肖相明;张文星;孙作成5.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联合24小时pH阻抗技术在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中的应用 [J], 高红雷;徐慧民;徐冬梅;肖相明;张文星;孙作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