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伦特、哈贝马斯到桑内特——关于公共性问题中的理论变迁
- 格式:pdf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2
“公共理性”的现代性反思与建构*梅景辉内容提要哈贝马斯和罗尔斯关于“公共领域”和“公共理性”的理论研究及争论推进了当代政治哲学的发展。
“公共理性”与“交往理性”的思想融合,能够为现代性公共领域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价值理念。
我们有必要深入理解契合于当代哲学语境的“公共理性”的理论旨趣与思想内涵,阐释其对现代性公共领域和价值规范建构的重要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理性公共领域交往理性实践理性20世纪中后期,随着“公共领域”理论在阿伦特和哈贝马斯思想中的兴起,与“公共领域”相关的“公共理性”①概念也成为罗尔斯政治哲学中的关键词。
在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等人的论战中,“公共领域”和“公共理性”成为当代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之间思想争论的核心主题。
在这些思想争论的推动下,“公共理性”的理论反思与建构逐步成为当代政治哲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公共理性”的理论旨趣与思想内涵从思想的渊源来说,霍布斯曾在《利维坦》中用公共性来说明主权者和公众的理性或判断;卢梭也曾经在论述公民的“公意”基础上涉及公共理性与私人理性的二元区分,他认为前者指向的是共同体的善与福祉,后者则执著于个人的私利。
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文中提出“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认为理性应当公开而自由地面向所有公众,并将之和“私下运用自己的理性”相对立。
②新康德主义者罗尔斯则在现代政治哲学的意义上正式提出并系统阐释了“公共理性”的概念。
他认为:“公共理性是一个民主国家的基本特征。
它是公民的理性,是那些共享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
他们的理性目标是公共善,此乃政治正义观念对社会之基本制度结构的要求所在,也是这些制度所服务的目标和目的所在。
”③当然,他的公共理性概念主要是在政治国家层面、而非纯粹公共领域层面上提出,但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政治国家本身就是政治公共领域的一个特殊层面。
虽然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并没有专门论述“公共理性”概念及其功能,但其在之后的《交往行为理论》中所突出的“交往理性”无疑是对公共领域理论的补充与提升,相对而言,“交往理性”概念也更为契合作为规范、制约公共领域的公共理性的实质。
国内哲学界对公共性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末,其出发点与归宿在于分析和解决政府职能转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这是国内学界一开始就具有的理论自觉。
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如何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在借鉴西方公共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符合马克思思想逻辑和立场的公共性理论,一直都是难点。
本文试图对此做出初步探索。
一、公共性与马克思思想虽然马克思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本身就包含有“公共”的意思[1](P293),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对公共性进行明确界定,也没有像阿伦特那样试图基于公共性构建一种完整的公共性理论。
公共性能够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要归功于阿伦特、哈贝马斯和罗尔斯。
正是他们关于政治公共性、舆论公共性和理性公共性的系统论述,才使得公共性这个范畴凸显出来,并为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提供了思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公共性的理解是一致的。
在阿伦特那里,公共性是一种人与人通过言语和行动形成相互联系的共存境况,体现了人的存在的世界性、差异性和不朽性。
在哈贝马斯那里,公共性表现为一种意见,这种意见是私人借助于报纸等媒介形成的,是以批判和监督公共权力机关为目的的。
而在罗尔斯看来,公共性是指良序宪政民主社会下公民具备的一种理性推理能力。
因此,阿伦特、哈贝马斯和罗尔斯对公共性都有着特定的理解,其提出的公共性理论也是针对特定问题的。
公共性理论的多样性,既给我们理解公共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我们能够在公共性的差异比较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又给我们发展符合马克思思想逻辑和立场的公共性理论增加了难度。
因为任何关于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的论述,其前提都是要回答:马克思的公共性的内涵是什么?它在什么意义上是公共的?没有这种前提性的回答,或者说,没有这种与阿伦特、哈贝马斯和罗尔斯公共性理论的区分,所谓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就不是自明的。
从理论的具体要求来说,我们首先需要界定公共性这个概念,而任何对公共性概念的界定,其实也意味着对公共性理论的阐发。
《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比较研究》篇一阿伦特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比较研究一、引言阿伦特与哈贝马斯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界的重要人物,他们各自在公共领域思想的研究中均有深远影响。
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概念更多侧重于文化和社会的维度,而哈贝马斯的观点则更多地聚焦在政治和社会互动的层面上。
本文将试图比较和解析二者的公共领域思想,分析其异同,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影响。
二、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思想阿伦特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她认为公共领域是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是人们共享知识和经验的地方。
阿伦特强调了公共领域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认为公共领域的参与者包括各种社会群体,如政治家、知识分子、媒体等。
她认为公共领域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思想着重于公共领域在文化和社会的维度上的作用。
她强调了知识、语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认为公共领域的建设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同时,她提出公众应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中,这有助于实现社会公正和进步。
三、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与阿伦特不同,哈贝马斯将公共领域的概念更多关联到政治和社会互动上。
他提出,公共领域是一个具有话语性、互动性和反思性的空间,是公民进行社会批判和政治讨论的场所。
哈贝马斯强调了公众参与和对话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才能达到对问题的真正理解和解决。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更加关注于社会的政治结构和人们的交往行为。
他主张通过话语民主和公共交往来构建一个理想的公共领域,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民主。
他认为,只有当公众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参与到社会和政治的决策过程中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正和民主。
四、阿伦特与哈贝马斯的比较研究阿伦特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都强调了公众参与和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然而,二者在侧重点和角度上有所不同。
阿伦特更注重文化和社会维度的公共领域建设,而哈贝马斯则更侧重于政治和社会互动的层面。
浅谈公共性的内涵及其扩散摘要:公共性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是在公私领域、公私部门分化和分立的过程中被认识的。
并且“公”与“私”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时期的内涵是不尽相同的。
我们对公共性内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公共性在何时何地得到进一步的扩散,在20世纪80年代始,以新公共管理运动为旗帜的政府改革运动,使得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在改革的进程中加速了民主的没落,促使非政府部门不断涌现。
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实践中得到了积极响应,并赋予治理外包以合理性,使原先治理主客体间的边界变得模糊。
由此,引发了公共性的扩散及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局面。
关键词:公共性;新公共管理运动;治理主体多元化;非政府部门1、公共性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哈贝马斯是一位在公共性问题上做出杰出贡献的西方学者,在哈贝马斯的理论研究中,他从历史的角度对“公共性”进行分析,进而指出:“在英国,从17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公共’(public)一词,但到当时为止,常用来代替‘公共’的一般是‘世界’或‘人类’。
同样,法语中的‘公共(Le public)一词最早也是用来描绘格林字典中所说的‘公众’,而‘公众’一词是18世纪在德国开始出现,并从柏林传播开来的;到这个时候为止,人们一般都说‘阅读世界’,或干脆叫世界。
”哈贝马斯把目光集中于“公共领域”的“公共性”问题的研究,“公共领域”概念描述的是一个介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它是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由对话组成的、旨在形成公共舆论、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运作工具的批判空间。
哈贝马斯指出:“本来意义上的公共性是一种民主原则,这倒不是因为有了公共性,每个人一般都能有平等的机会表达其个人倾向、愿望和信念,即意见;而是只有当这些个人意见通过公众批判而变成公众舆论时,公共性才能实现。
”根据我国《辞海》的解释,“公”的中文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
正如我国重要的典籍制度书籍《礼记·礼运》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其意是施行大道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吉姆巴克马斯特
佚名
【期刊名称】《互联网周刊》
【年(卷),期】2007(000)017
【摘要】Q:你会给一个网站创建者什么忠告?A:经营网站时,最好由专业技术人员来管理。
保持事情简单明了,要有耐心,关注用户的反馈信息。
此外,不要用外来的资金,除非你非用不可。
【总页数】1页(P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16
【相关文献】
1.趣谈吉姆·多特康姆 [J],
2.戴勒-托马斯:爆米花行业中的星巴克 [J],
3.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诗二首 [J],
4.从阿伦特、哈贝马斯到桑内特——关于公共性问题中的理论变迁 [J], 汪敏
5.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吉姆·布劳德本特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公共领域”思想的历史考察
汪靖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西方“公共领域”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有着不同的意涵。
一般认为,
汉娜·阿伦特、尤尔根·哈贝马斯、理查德·桑内特是研究公共领域最重要的三位理论家。
基于此,旨在对阿伦特、哈贝马斯和桑内特的“公共领域”思想嬗变进行梳理,分析“公共领域”在不同时期所具备的特殊意涵,并试图探讨不同的公共领域观念对传媒的不同论述。
【总页数】2页(P98-99)
【作者】汪靖
【作者单位】上海同济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1
【相关文献】
1.西方自然主义教育家视野中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历史考察 [J], 刘黎明;丁晓曼
2.西方学说与朱谦之的历史学思想——以《历史哲学》为中心的考察 [J], 孙旭红;;
3.俄罗斯与西方的历史分流:经济思想视角的考察 [J], 李中海
4.关于西方思想家的思想宽容原则的历史考察 [J], 杜镇远;廖天
5.政治权威:一项基于西方政治思想与历史的考察 [J], 陈肖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关于《公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公共阐释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的开拓是完善阐释学研究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学人试图建构中国阐释学的努力。
阐释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目的是实现意义的澄明。
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还应依靠人类理性和感性的公共性。
离开公共理性和公共感性,理解不可能,阐释更不可能。
公共阐释存在于各种门类阐释学之中,但是,它所面对的却不是门类阐释学的对象,而是一般阐释学的对象。
一般阐释学有公共阐释问题,门类阐释学也有公共阐释问题。
公共阐释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它是一般阐释学的组成部分。
公共阐释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着充分的合法性的依据。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公共阐释;公共性;公共感性;公共理性;阐释学作者简介:李健,深圳大学文艺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518060)DOI?码:10.19667/23-1070/c.2018.03.013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
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
这意味着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之梦。
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真理性和澄明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确定。
它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意义的澄明。
然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还应依赖人类理性和感性的公共性,这是一切阐释发生的根基。
离开人类理性和感性的公共性,阐释不可能,理解更不可能。
我们承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专业领域乃至相同专业领域的人,其理性和感性的公共性存在着差异,但是,由于人性的共同性,在差异中总是能够发现一些相同或相通的认识与情感,达成一定的理解或共识。
《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比较研究》篇一阿伦特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比较研究一、引言在社会科学领域,公共领域理论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互动以及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
本文旨在比较研究两位思想家的公共领域思想,即尤尔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以及汉娜·阿伦特的公共空间理论。
通过比较两者的思想,以期深入理解公共领域的本质和特征,以及它们在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中的作用。
二、阿伦特的公共空间理论阿伦特在她的公共空间理论中强调了社会参与、民主自由和公众讨论的重要性。
她认为,公共空间是社会个体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和协商的场所,是社会民主的重要基石。
在公共空间中,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理性的讨论和交流,形成社会共识。
这种共识的形成有助于建立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阿伦特还指出,公共空间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
在公共空间中,人们通过交流和互动,建立起一种社会联系,形成一种共享的文化和价值观。
这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构建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理论中强调了语言交流、知识生产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他认为,公共领域是一个由自由交流、理性讨论和批判性思维所构成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人们可以就各种问题进行自由地讨论和交流,形成公共意见和公共决策。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公共领域中,人们通过语言交流和知识生产,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公共领域的存在也保证了个人自由和民主权利的实现。
四、阿伦特与哈贝马斯的比较研究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了公众参与、理性讨论和社会联系的重要性。
然而,两者在具体的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上存在一些差异。
阿伦特更注重公共空间的社会实践和文化认同感,她认为公共空间是社会个体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和协商的场所,是建立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2016.12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博士论坛阿伦特、桑内特、哈贝马斯,是西方公共生活理论研究的三大代表人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领域分别进行了精彩的阐述,梳理清楚他们有关公共性的论述,是正确理解并实现媒体公共性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一、何谓公共性康德在谈到启蒙的时候说到:“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惟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而“公开运用理性的自由”是要优先于“私下运用理性的自由”①。
阿伦特继承了康德的思想,将公共性表述为一种显现:“任何在公共场合出现的东西能被所有看到和听到,具有最大程度的公开性”②。
阿伦特把公共性看作是世界本身,事物的世界处于拥有这个世界的人之间,就犹如一张桌子被放置在围着它坐在一起的人们之间,世界像每一个中间事情一样,将人相互联系,又彼此分离开③。
这种公共性不是某种人类的共同本性的产物,它的存在来于共同世界借以呈现自身的无数观点和方面的同时在场。
哈贝马斯则将公共性看做是公共领域发挥作用后显现出来的一种基本特征。
哈贝马斯指出:“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④。
他认为在有些时候,公共领域就是跟公共权力机关直接抗衡的公众舆论领域,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性与公共领域基本上可看作一个概念。
二、阿伦特——言谈使人成为一种政治存在阿伦特认为,人的本质是政治性的,一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是一种政治动物⑤,即人作为一种动物,天生处于公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并在公共空间的生存中逐渐形成了之所以成为人的能力。
这就意味着,只有在公共的世界中,在他人的持续在场中,人才能显现出自身。
为了追复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活传统的意义,阿伦特对政治现代性进行的批判,这是阿伦特公共性思想展开的背景,这同时也构成了阿伦特公共性思想的基本立场,以古代城邦生活图景为参照系形成自己公共领域理论范式、行动理论和语言沟通等理论体系。
按照古希腊城邦时期的认知,私人领域只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必然意义,只有公共领域才是自由王国和永恒世界,他们之间的界限是泾渭分明的,公共领域为公民交谈、争论、表现自己提供了空间,所有的公民彼此交谈,在这里只有言说具有意义,无言的人——那些城邦之外的奴隶或者野蛮人,丧失的不是言说的机能,而是丧失了一种生活方式,即公共生活⑥。
虽然通过在公共领域的展现,一个人的卓越、与众不同及自由得以证明,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一个全新的领域——社会领域形成了。
它把古希腊时代所形成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一下子打破了。
混同的过去分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关于生产和经济内容的界定,从而以私人内涵侵蚀了原本独立的公共领域,使其逐渐成为私人领域的一种功能,同时,家庭管理、经济活动等一切从前从属于私人领域的事务变成了唯一所剩的为人们共同关心的东西,于是私人领域也从此消失了⑦。
因此恢复古希腊时期的公共生活空间,恢复人的公共交往能力,成了阿伦特重建公共领域的理想愿望。
而言说则成为阿伦特实现这种公共领域的重要途径。
阿伦特强调,语言与行动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同一性,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动与他的语言内在关联,从而言说者其本质上就是一个行动者,语言和行动不可分离。
现代性社会的问题就是,行动和言说的分离,政治的重心从行动转向了言说,言说不再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的平等的、多样性的对话和交谈,却变成了一种说服的手段⑧。
三、哈贝马斯——语言交往基础上的公共领域阿伦特提出了公共领域的概念后,哈贝马斯进一步阐释:公共领域是一个关于内容、观点也就是意见的交往网络,在这个网络里,交往的内容被以一种特定方式加以过滤和综合,从而成为根据特定议题集束而成的公共意见或舆论⑨。
也就是说,公共领域是一个人们相互交流而形成的“社会空间”,是人们能够自由平等对话和交往,表达和公开意见,形成公共舆论领域。
任何通过话语交流而进行的观点、内容交流的领域都属于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史形态。
第一阶段是古希腊城邦公共领域阶段,也就是阿伦特一直追复的理想生活。
第二阶段是中世纪的代表型公共领域。
因为私人占有和公共主权合二为一,不存在古典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对立模式,因此代表型公共领域不是社会领域,而更是一种地位的标志。
第三阶段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最初表现为文学公共领域,以咖啡馆、沙龙、宴会等形式探讨文学。
在探讨文学的过程中,逐渐开始对政治权力进行批判,文学公共领域的功能发生转变,进入政治公共领域,从阿伦特、哈贝马斯到桑内特——关于公共性问题中的理论变迁汪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摘要】公共性是大众媒体的主要特性之一,本文通过梳理西方公共生活理论研究的三大代表人物:阿伦特、桑内特、哈贝马斯对于公共性的不同阐述,以思考现代传播媒介如何实现公共讨论和社会交流。
【关键词】公共性;传播;公共领域(下转第9页)2016.12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学术园地在政治权力之外,对社会进行批判⑩。
但一如阿伦特所描述的那样,私人领域逐渐走向公共化,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界限就渐渐消失了,经济生产的市场规律渗透到了私人领域,公众的批判意识转变为消费观念,从文化批判的公众转变到文化消费的公众,这就是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转型的典型标志。
不同于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语言首先还是用于交往的,而不是出于纯粹认知目的。
在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对其他人的有效性要求亮明“肯定”或“否定”的立场。
除了所表达的主张具有可理解性外,说话者也要主张他所陈述的是真实的;他的意图的明白表达是真诚的;相关于一个大家承认的规范背景,他的话语自身是正当的。
在此,用于沟通的语言作为一个交往媒介,被行为者用于互相沟通,进行交流,达成共识,从而使行为协调一致,实现公共精神。
四、桑内特——在沉默里衰落的公共人桑内特对公共领域的表达是形象而具体的,他从日常行为和社会交往角度出发,通过细致描述公共言论、行为、服饰等变化将一个不断遭到侵蚀,直至衰落的公共生活图景展现。
同阿伦特一样,桑内特认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清晰的界限,是公共空间存在的前提,人们再入公共领域的同时,也在私人领域实现了自己的本性。
在桑内特看来,公共领域是一个由于熟人、陌生人一群相互差异较大的人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这个领域是处于家人和好友之外的,是随着大都会兴起后,各个不同而且复杂的社会群体发生联系时产生的。
但19世纪后,封建制度的衰落,工业资本主义兴起,世俗的城市文化形成,使得共同生活结构发生了内在的变化。
私人领域对公共领域的叠加,公共表达的系统变成了个人表述的系统。
人们作为交易,彼此揭示各自内心情感,使得原本陌生人之间的共同的价值观消失,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沉浸在内心世界和家庭生活里,不愿意与陌生人交流,而只是穿行在他们之中,公共行为变成了一种仅仅供应与观看的举动,人们不再通过社会的交往,而是通过观察来了解公共领域。
保持沉默,成为人们参与公共生活的惟一方式,人们也渐渐失去在公共空间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现代公共领域也由此发生了本质改变,变成一个人们相互看见却又彼此隔离的领域。
虽然阿伦特、哈贝马斯、桑内特并没有专门论述传播,但通过梳理他们三者对公共性及公共领域的观念,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把言谈作为人成为一种政治存在,确定自身意义的根本,还是建立公共领域的基础,亦或者现代社会中,公共人逐渐衰落的原因,作为交流的传播显然是要构建公共生活和空间的重要途径与手段,而如何实现多样、平等、自由的公共讨论和交流也成为现代传播媒介的巨大使命。
■注释:①康德:何谓启蒙(何兆武译)[EB/OL]. https:///group/topic/24100860/,2011-12-15/2016-12-20②③⑤⑥⑦⑧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p32,p34,p15,p15-23,p29-30,p138-141④⑨⑩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钰、刘北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p2,p283-284,p187,p60,p200参考文献:理查德·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p20-31[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使节目一直在受到关注。
贴吧还可以一直维护更新,对于季播的电视真人秀节目有很大的帮助。
4.利用微信传播。
自从2011年1月微信这一即时通讯应用工具的问世,微信用户已经突破了2亿。
微信是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无论对于个人社交还是对于产品的宣传和营销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对电视真人秀节目来说更是如此④。
电视真人秀节目组可以利用微信这一平台,创建公众号,把电视节目的相关信息推送到观众手中,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推送节目花絮及短小的宣传片视频等增加观众的兴趣。
同时微信的自动回复功能能够让用户通过搜索关键词自动获取最新的节目资讯。
3.结语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处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的心理压力会逐渐增大,但是由于生活工作无法释放,这就需要一个可以转变心理的事物出现,让人们心理得到放松。
所以,电视真人秀节目就成了最好的选择,近年来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就是从娱乐的角度出发,制作理念就是娱乐⑤。
同时也在节目中加入一些时下人们关注的话题,如旅游、工作、美食等。
并且随着多媒体的发展,电视真人秀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相互融合是当前世界媒体发展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多元媒介环境,在这一背景之下,电视真人秀节目如何利用新兴的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产品研究传播策略,提升收视率,是电视人当下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在多元化媒介融合和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对电视真人秀节目进行现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媒体的发展现状探索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传播策略,同时我国的电视节目制作者更应该学习、借鉴国外具有创新意义的经验⑥。
■注释:①王妍.多元媒介环境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②吴竞韡.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形态的变革与创新[D].南京理工大学,2014.③封海粟.类型电视的融合与创新: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趋势研究[D].重庆大学,2014.④孟岩.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⑤武珍毅.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明星真人秀节目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⑥刘秀梅.多元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的发展策略[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06:31-35.[作者简介:李增玮(1990-),女,北京人,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影视产业。
](上接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