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 佛山市中医院
- 格式:doc
- 大小:50.04 KB
- 文档页数:71
佛山市中医院2019年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招生简章一、基地概况(一)国家级基地:佛山市中医院佛山市中医院创建于1956年,是一所集医、教、研及康复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以中医骨伤科闻名国内外,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中山大学教学医院、“佛山市创伤急救中心”和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
建院60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医急症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医院”、“全国中医骨伤科医疗中心”、“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2007年被广东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局授予广东省“中医名院”称号。
2011年起实现全国地级市中医院竞争力排名八连冠。
医院核定床位1900张,前总开放病床2550多张,2018年, 医院年门急诊428多万人次,年出院8.5万人次,其中:医院本部:总诊疗人次240多万人次,出院人次 6.5万人次,手术台次4.4万台次,平均住院日11.3天,病床使用率108.7%。
设有骨伤科、内科、急诊、ICU、外科、妇科、针灸科等46个临床科室和9个其他医技科室,设有骨伤科研究所、中医药研究室,拥有国家中医药二级实验室2个,各类专科专病门诊116个。
配置了MRI、CT、DR、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关节镜、椎间盘镜、脊柱三维导航系统、骨密度仪及重症监护系统、先进手术设备等医疗设备。
医院骨伤科、脑病科、糖尿病科、肿瘤科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和建设单位,10个专科被评为广东省中医药局重点专科和建设单位,另有12个佛山市十三五高水平重点专科和12个重点专科。
是佛山市“登峰计划”建设单位。
(二)协同单位: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二、招生计划本次我院公开招录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生共计75名,培训类别包括:中医类别和中医全科类别2个专业。
基地名称和类别招生名额75名中医类别中医全科类别佛山市中医院国家级基地60名15名注:全部招生计划包括3种身份人员:本院职工、单位委培、社会人。
佛山市中医院导师简介中医骨伤科学(100508)陈志维主任中医师陈志维,男,1954年2月生,广东佛山人,中共党员;骨伤科主任中医师,佛山中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骨伤科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急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佛山市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编委,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
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于治疗各种骨折、骨肿瘤、骨结核、骨病及各种骨科疑难杂病。
尤其擅长治疗创伤和矫形等领域的各种疾病如:严重压榨伤、骨折、脊髓损伤、四肢畸形、脊柱畸形等。
在闭合手法复位上有一定创新和突破,在国内首次报道利用杠杆力学原理,运用“展收推端”整复桡骨头骨折歪带帽。
根据关节囊破裂口开合现象,复位肩关节前脱位并外科颈骨折得到国内同行的肯定。
能熟练完成难度较大的各种创伤、矫形、肿瘤等手术,善于处理各种髋、膝关节部位的关节病变,能娴熟完成各种骨折、脱位和关节置换手术;运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断指(趾)再植再造,带头开展血管、神经及肌皮瓣移植等手术,开展椎间盘镜、关节镜等微创手术,在省内和国内享有较高声誉。
现主要从事骨创伤与矫形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9项,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3篇,主编、参编专著4本,主持和参与研究课题1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2项,共招收培养研究生8人,其中2人已取得硕士学位。
杨海韵主任中医师杨海韵,女,籍贯广东,1960年10月生,佛山市中医院副院长,骨伤科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分会副秘书长,全国中医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学研究会常委。
从事骨伤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25年,中西医基础理论扎实,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科研能力,擅长治疗软组织损伤、老年性骨病、骨质疏松、骨与关节急慢性损伤、骨伤康复骨伤科疑难病症,特别在骨质疏松症中医药治疗与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深化优质护理服务——争当康复护理先行者
目
录
团队情况
项目背景
改善措施
项目成效
总结体会
01
团队情况
佛山市中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集医、教、研及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现代化大型中医医院,以中医骨伤科闻名国内外,骨伤科、糖尿病科、脑病科、肿瘤科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非直属)、中山大学教学医院、“佛山市创伤急救中心”和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
建院初期医院院本部现貌
• 员工总数3000多人
全国地级市中医院竞争力排名六连冠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全国中医急症工作先进集体 全国中医骨伤科医疗中心 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广东省“中医名院”
名医名科名药擦
亮
名
院
口
碑
团队荣誉
护理团队
中医临床护理获
佛山市十三五高水平重点专科称号急诊科护理组
2010年及2012年两届以总分第一蝉联“”五星级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称号,是广东省卫生。
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摘要】通过分析和阐明特点、特色和优势三词的内涵,对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三者的不同概念进行科学的定义。
认为特色、特点、特长都是指“特有”而言,强调其“异”,表述不同,没有质的区别。
“特长”的长是指特点中的长处,后来衍变为“优势”,即优于一般,长于众者,且其势盛,故称“优势”。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方法学上具有实践论、整体论、辨证论和系统论的特点。
中医学的优势应是指基于其特点的那些经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经现代科学技术证明符合科学且优于其他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发挥中医优势”的提法更符合医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医学科学的未来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带头、推动作用,是“发扬中医特色”提法的发展和进步。
这种提法注意了变化的因素、未来的因素,更多地考虑到中医学的社会性,因而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性、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中医学;特色;优势;方法论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愈来愈受到医学界特别是中医药界的重视和关注,但至目前为止,始终没有一个较完整的说法和较一致的意见。
笔者试对此再做探讨,供读者参考。
1中医学的特点所谓特点,是指异于一般者。
特点、特征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有征象的表述。
一门科学的特点,是由其本质特征,即它的科学对象和特有的科学定义、概念体系以及为之服务的科学方法所决定的。
中医学的特点,是强调有别于西方医学的地方。
特点,并不意味着优劣,而只侧重于“异”。
1.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有哪些基本特点?过去和目前,比较一致的结论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确为中医学所独有的,而整体观则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是在医学层次上的一种观点,对于中医学并没有特殊标志的意义,可以说,只是一种笼统的概括。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去分析中医学的特点,如理论上的特点、实践上的特点以及方法论上的特点。
这样则比较全面。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另一个特点为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整体系统的医学模式上,中医学理论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正是基于这一理论。
养生九要-佛山市中医院-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养生九要佛山市中医院李祥光开诊时间:周一、四上午,周三、五晚市中医院男科;星期六下午医学会门诊部(影剧院)养生—调养生命,祛病延年。
又称摄生、养性、道生、卫生、保生、寿世。
养生学—以中医学为主体,经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渗透,历经数千年理论、实践的发展,医家、养生家和百姓千家的充实而形成的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关于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的传统学问。
养生学是中国医药宝库的明珠,祖国文化遗产的瑰宝。
养生学的根本宗旨是“治未病”。
养生学和现代科学结合,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养生学将会发挥越来越广泛和重要的作用,直至取代治病而成为医学的主流。
那时,《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将成为现实,人类社会也就成为美好的世内桃园。
一、调情养神恬淡虚无《内经》养生十六字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七情五志乃人之常态,调情之法一是避免太过不及,避免脏腑气血精神受伤,保持神气精血的协调状态。
七情之中,少怒、少忧、少悲、少恐、少惊,少郁而多思善思,保持乐观情绪,开朗豁达,恬淡虚无。
《内经•素问》:“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中医认为七情太过损伤脏腑气机,亏耗精血,劳神伤形,损阴破阳。
现代科学证明不良心理、消极情绪对心血管、消化、呼吸、神经、免疫、内分泌等系统均有广泛的伤害作用,50%以上的疾病与不正常的心理活动有关。
所谓健康,不但指没有躯体疾病,还包括了正常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调情之法二是配合主动养神之法:1、静以养神。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人神任万物而理万机,易动而难静。
恬淡虚无是动中求静,不是虚无缥缈的绝对的静,一是用之不过,专一不杂,动而不妄;二是淡泊宁静,心无邪念,行善常乐,知足常乐;三是积极用脑,多练静功。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学科介绍及导师简介附属佛山中医院概况佛山市中医院是一所创建于1956年,集医疗、教学、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非直属)、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单位。
医院先后获得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国际培训基地”、“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医急症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广东省首批“中医名院”、“广东省文明医院”、“佛山市创伤急救中心”等称号。
骨伤科为国家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首家“全国中医骨伤科医疗中心”、广东省“创伤科研中心--中医骨伤基地”。
医院占地面积47亩(未含三水分院及城南门诊),业务用房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米,总院固定资产超14亿元,医疗设备资产总值3亿多元,开放病床1600多张,年门诊量172万人次,年收治病人4.3万人次。
总院现有职工207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24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1人,广东省名中医3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指导老师5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对象2人,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5人,佛山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对象3人。
医院设有骨伤科、内科、外科、针灸科、妇科、儿科、急诊科、ICU、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肛肠科、皮肤科、男科、麻醉科等一级临床科室18个和其他业务科室15个,有骨伤科疑难病会诊中心、糖尿病强化治疗中心、皮肤激光美容中心及各类专科专病门诊一百多个。
其中,骨伤科、脑病科、糖尿病科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肿瘤科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急诊科、风湿科为省中医重点专科,针灸科、推拿科、脾胃病科、肝病科、心病科为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并有市级重点专科3个、特色专科1个、在建特色专科2个。
骨伤科、内科、外科均设二级科室。
医院设有骨伤科研究所、中医药研究室,骨形态学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是国家中医药二级实验室,为研究生的教学、科研、临床提供了良好的师资及较多的临床实践机会。
张某某、佛山市中医院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民事二审民事判决书【案由】民事侵权责任纠纷侵权责任纠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审理法院】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日期】2021.06.25【案件字号】(2021)粤06民终5764号【审理程序】二审【审理法官】何美健黄春英陈云【审理法官】何美健黄春英陈云【文书类型】判决书【当事人】张国洪;佛山市中医院【当事人】张国洪佛山市中医院【当事人-个人】张国洪【当事人-公司】佛山市中医院【代理律师/律所】王欣广东信广律师事务所;梁世昌广东信广律师事务所;高劲松广东文迪律师事务所;陈嘉敏广东文迪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律所】王欣广东信广律师事务所梁世昌广东信广律师事务所高劲松广东文迪律师事务所陈嘉敏广东文迪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王欣梁世昌高劲松陈嘉敏【代理律所】广东信广律师事务所广东文迪律师事务所【法院级别】中级人民法院【原告】张国洪;佛山市中医院【本院观点】本案为医疗损害责任纠纷。
【权责关键词】无民事行为能力法定代理合同过错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法定代理人鉴定意见重新鉴定诉讼请求中止诉讼(诉讼中止)维持原判诉讼标的【指导案例标记】0【指导案例排序】0【本院查明】经审查,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正确,本院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本院认为,本案为医疗损害责任纠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时间效力的若干规定》第一条第二款规定:“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实引起的民事纠纷案件,适用当时的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但是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案二审的争议焦点在于:1.佛山市中医院的诊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问题。
2.张国洪的损失问题。
对此,本院作如下分析:关于争议焦点一。
首先,一审法院委托中一鉴定中心作出的鉴定意见书具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六条“人民法院对鉴定人出具的鉴定书,应当审查是否具有下列内容:(一)委托法院的名称;(二)委托鉴定的内容、要求;(三)鉴定材料;(四)鉴定所依据的原理、方法;(五)对鉴定过程的说明;(六)鉴定意见;(七)承诺书。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学科介绍及导师简介附属佛山中医院概况佛山市中医院是一所创建于1956年,集医疗、教学、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非直属)、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单位。
医院先后获得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 、“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国际培训基地”、“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医急症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广东省首批“中医名院”、“广东省文明医院”、“佛山市创伤急救中心”等称号。
骨伤科为国家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首家“全国中医骨伤科医疗中心”、广东省“创伤科研中心--中医骨伤基地”。
医院占地面积47亩(未含三水分院及城南门诊),业务用房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米,总院固定资产超14亿元,医疗设备资产总值3亿多元,开放病床1600多张,年门诊量172万人次,年收治病人4.3万人次。
总院现有职工207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24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1人,广东省名中医3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指导老师5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对象2人,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5人,佛山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对象3人。
医院设有骨伤科、内科、外科、针灸科、妇科、儿科、急诊科、ICU、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肛肠科、皮肤科、男科、麻醉科等一级临床科室18个和其他业务科室15个,有骨伤科疑难病会诊中心、糖尿病强化治疗中心、皮肤激光美容中心及各类专科专病门诊一百多个。
其中,骨伤科、脑病科、糖尿病科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肿瘤科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急诊科、风湿科为省中医重点专科,针灸科、推拿科、脾胃病科、肝病科、心病科为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并有市级重点专科3个、特色专科1个、在建特色专科2个。
骨伤科、内科、外科均设二级科室。
医院设有骨伤科研究所、中医药研究室,骨形态学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是国家中医药二级实验室,为研究生的教学、科研、临床提供了良好的师资及较多的临床实践机会。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我院独立招收和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目前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共103人,现有在读博、硕士研究生共46人。
我院以中医骨伤治疗闻名国内外,骨伤科由岭南骨伤名家李广海所创立,为国家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1994年通过评审被定为首家”全国中医骨伤科医疗中心” ,为国内较具规模和优势的中医特色专科,以独具特色的“正骨十四法”及自行研制的“伤科黄水”、“伤科黄油”等60多种骨伤科制剂,运用中西医两套治疗手段抢救治疗各种严重创伤及骨伤科疾病,闭合复位手法、小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功能锻炼、手术治疗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形成了急救、诊疗、康复等一条龙服务,部分病种的疗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疗效蜚声国内及东南亚地区。
骨伤科现设13个病区(分为创伤、闭合、小儿、关节、脊柱等)、1个康复区,有多位全国名中医,并聘请多位院外著名教授指导,编制病床900余张,年门诊病人42万人次,年收治病人2. 4万人次,被定为广东省“五个一工程”重点学科。
2000年成立了“骨伤科疑难病会诊中心”,全国近40位知名骨伤专家教授受聘担任会诊专家,解决骨伤科疑难病例。
2005年,“陈渭良骨伤科学术思想研究及临床应用”成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下文确定医院骨伤科为国家重点专科,2011年省卫生厅确认医院骨伤科为省临床重点专科。
陈渭良、钟广玲、陈志维、潘志雄等教授先后被授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称号。
近五年来医院获各级立项科研项目337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科技厅11项,省卫生厅13项,省中医药局43项;27个项目获学会、省、市科研成果奖。
取得国家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
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出版专著30多本。
作为主要编写单位,承担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关于"中医骨伤科诊疗常规"的标准制定。
附属佛山中医院学科专业和导师简介中医骨伤科学(105120)本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近期:①佛山市中医院“正骨十四法”系列研究;②骨伤科医疗器械研究;③骨伤科生物力学研究:④骨形态研究:⑤骨伤科数字虚拟技术研究:⑥院内中药制剂研究;⑦中医药诊治骨伤科疾病机理研究:⑧中医理法方药研究。
远期:①骨伤科数字虚拟技术研究;②骨伤科生物力学研究;③现代中药制剂研究;④中医适宜技术研究。
本学科点博士研究生导师有:陈志维教授、杨海韵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有:刘效仿教授、李逸群教授、徐志强副教授、张兆华教授、江湧教授、吴征杰教授、陈逊文教授、郭跃明教授、沈楚龙教授。
本学科点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重点专科、中医优势病种股骨粗隆间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协作组组长单位、中医骨伤科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中国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创伤学组挂靠单位、世界中医联合会骨伤科分会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VSD技术培训基地、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AO)髓内钉临床治疗(中国)培训中心、广东省中医名科、佛山市创伤急救中心。
拥有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2名、省名中医3名、教授9名、副教授9名,博士4名,硕士50名。
拥有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人,学术继承人6名。
对老专家的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取得了较好的学术及临床成果,编写出版了《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骨伤科效方集》和《老年康复医学研究》等专著。
近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科技部项目1项(合作项目),省部级课题5项、厅局级课题17项、市局级课题31项。
3项课题获得佛山市科技进步奖,取得专利4项。
近3年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7篇。
作为主要编写单位,承担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关于“中医骨伤科诊疗常规”的标准制定。
在继承传统技法精华的基础上,本专业融汇了现代解剖学、生物力学、影像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加以探索,把传统的“正骨八法”发展为“正骨十四法”,不但对四肢骨干骨折的治疗卓有疗效,而且对整复难度较大的骨折,如关节内骨折、邻近关节骨折、骨折合并关节脱位、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也收到了良好的整复效果。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除按要求必修政治、外语、医学统计学等课程外,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分别设实验动物学、免疫学、放射学、DME、现代病理技术、分子生物学、电子显微镜、医学计算机、药理实验课、中医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根据研究方向设中医伤科学、中医骨病学、生物力学、矫形外科学、正常人体解剖学及局部解剖学等课程,专业课为中医骨伤科学。
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65名。
博导陈志维教授陈志维,男,1954年2月出生,广东佛山人,骨伤科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急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佛山市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副主任委员、副主编,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佛山市首届创新领军人才。
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30余年,在创伤和矫形领域造诣颇深,擅长骨与软组织损伤的救治和四肢脊柱畸形的矫正,在国内较早运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断指(趾)再植再造、血管、神经及肌皮瓣移植,较早开展人工关节置换及椎间盘镜、关节镜等手术。
率先在国内开展中医正骨手法(骨折复位手法)的数字量化研究,为中医正骨手法的客观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
在国内首次报道利用杠杆力学原理,运用“展收推端”整复桡骨头骨折歪带帽。
根据关节囊破裂口开合现象,复位肩关节前脱位并外科颈骨折。
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专利2项,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3篇,主编、参编专著4本,主持和参与研究课题1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2项。
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4人。
杨海韵教授杨海韵,女,1960年10月出生,佛山市中医院副院长,骨伤科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骨伤学会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分会副秘书长,全国中医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学研究会常委。
从事骨伤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30年,中西医基础理论扎实,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科研能力,擅长治疗各类软组织损伤、老年性骨病、骨质疏松、骨与关节急慢性损伤、骨伤康复及骨伤科疑难病症,特别在骨质疏松症中医药治疗与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中医手法、针法、中药外治、中药内治及中药剂型改革研制上做了大量工作。
组织和参加了新型骨质诱导材料治疗骨缺损及骨不连的临床观察,复杂性骨盆骨折的治疗等多项新技术开展。
主持省中医药局课题《去势大鼠股骨骨密度和生物力学物特性的动态观察》、卫生部课题《中国人正常人的骨密度变化及适合中国人群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研究》佛山市中医院分中心的研究。
组织并指导《骨宝丸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运动式外固定器固定带掌背动脉的掌关节面复合组织瓣修复手部骨关节缺损》等五个项目的研究(参加多个国家局级及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佛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负责组织《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的编写及主审工作并任副主编;参加《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骨伤科分册》一书编写并任副主编。
参加《中医急诊医学》中骨伤科部分的编写工作。
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的“中医骨伤科诊疗标准”的制订工作。
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著二十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①中医药治疗软组织损伤②中医骨伤科康复研究③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研究。
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13名。
硕导刘效仿教授刘效仿,男,湖北人,1964年1月出生,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教授、医学硕士、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佛山市中医院院长,兼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关节外科专业学组常务委员、第五届华裔骨科学会骨关节组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关节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骨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余年,中西医基础理论扎实,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科研能力,擅长关节运动损伤的诊治、复杂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关节功能重建,是我院骨关节病专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我院先后开展了关节镜下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半月板修复、小切口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复杂人工关节翻修术等,在小儿股骨头坏死、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成人髋关节骨关节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矫形手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等领域,均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每年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数量、临床疗效均处于国内先进行列,到目前为止,已积累超过3000多例各类骨关节疑难疾病主刀手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