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的方式化入绿色意境——谈阿古拉泰文学创作的美学追求
- 格式:pdf
- 大小:404.66 KB
- 文档页数:5
谈鲁米诗歌的崇高美——盛放在爱中的格桑胥思宇摘要:以朗吉努斯的崇高理论为指导,从崇高风格形成的两个根源——天赋与技巧出发,探究十三世纪波斯诗人鲁米的诗作。
通过分析鲁米作品的创作根源及意境特征,从而揭示其诗歌相融于爱与自然中的崇高境界,以及根生于伟大思想与文辞中的美感来源。
鲁米诗歌的崇高美,是其高尚思想、强烈情感的激发,与巧妙运用修辞技巧有关,源于诗人对生命的真切感悟,以及对世界万物充满仁慈与悲悯的爱。
关键词:朗吉努斯;崇高美;鲁米;情感;天赋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7-0148-03在朗吉努斯论及崇高风格源泉的理论中,崇高与美是一个混沌为一的存在范畴。
不同于伯克将此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审美范畴的理念,朗吉努斯认为崇高与至美相蕴而生,同时满足两个向度存在的可能,既包含外延形式上的威严崇高之感,也蕴含内在心灵的高尚之美。
但相较而言,后者则是朗吉努斯理论中崇高风格的主要源泉。
鲁米(1207年9月30日—1273年12月17日),十三世纪伟大的波斯诗人,他的诗歌同他的生命一样,在爱与悲伤的静穆中绽放。
鲁米的诗不像一片雕饰精美的空中花园,而像一条与天地山川真实相连的溪河。
它的流动滋养着每一寸所及之处的土壤,唤醒那沉睡干涸的万物生命。
它的奔腾无不呼唤着对大海的思念,歌唱那与无限相融的喜悦。
鲁米以灵动的意象传递着他的内省经验,以生动的表达阐释着他的生命体悟,在抒情与明理结合的诗歌中,点燃了那束崇高之光。
本文以朗吉努斯论述的文章崇高风格的构成因素为观测点,从天赋与技巧这两方面出发,揭示鲁米诗歌的美感来源以及崇高境界,进而探讨艺术的本源问题。
一、思想之玄通——归根守一朗吉努斯在论及崇高风格的源泉时,首先谈到了高尚的思想与情感的力量,正如他所言,“崇高是高尚心灵的回声”[1]15,思想与情感正是这美妙心灵弹奏出的两个相和的旋律,她们生于伟大的生命与天赋,在不朽的艺术中结出崇高的种子。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等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
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
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
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
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
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
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外国美术简史》复习笔记欧阳歌谷(2021.02.01)1、法国的拉斯科洞窟:特点:1)画家用粗壮简练的黑线勾画出轮廊。
2)用红、褐、黑色渲染出动物的体积和结构。
3)气势雄壮,富有动感,充满粗犷的原始气息和野性的生命力。
2、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特点:1)壁画轮廓线比较细,有明暗、粗细浓淡变化。
2)与色彩渲染结合紧密,表现动物身体的结构。
3)明暗起伏更为丰富,富有感情色彩。
3、拉文特岩画:特点:1)表现人类狩猎活动的情节性绘画。
2)以人物、动物的运动和速度为特点,把运动中的形象加以拉长和夸张动作,强调动势。
3)狩猎场面紧张活力。
构图具有浓厚的情节性和生活气息,但忽略细节刻画,用色单纯。
4、巴比伦美术:著名的汉漠拉比法典:法典刻在黑色的玄岩石碑上,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
5、古代埃及美术特色:1)埃及艺术是为法老和少数贵族服务的,歌颂王权,强调国家的政权和等级制度。
2)宗教对埃及艺术产生影响,艺术是为死者服务的,埃及艺术称为“来世的艺术”。
3)埃及艺术的形式,是壮丽、宏伟、明确、稳定,有严格的规范,又具有写实基础上的美化。
6、金字塔建筑艺术特色:1)金字塔是古王国法老的陵墓。
2)金字塔具有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上的压力。
3)金字塔外观匀称、稳定。
它象征了法老的威严和地位,说明了埃及人顽强的意志力。
7、古埃及雕刻程式有:1)姿势必须保持直立,双臂紧靠躯体,正面直对观众:2)根据人物地位的尊卑决定比例的大小:3)人物着重刻画头部,其他部位非常简略;4)面部轮廓写实,又有理想化修饰,表情庄严,感情表现很少;5)雕像着色,眼睛描黑,有的眼睛用水晶、石英等材料镶嵌,以达到逼真的效果。
8、古埃及浮雕和壁画的特点:1)正面律,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2)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画面;3)根据人物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4)填充法,画面充实,不留空白;5)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肤多为褐色,女子多为浅褐色和淡黄色,头发为蓝黑色,眼圈为黑色。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 I 绪论 .. (1)第一章两种不同的诗质观念与诗美追求 (8)第一节关于新诗的界定:音律性纯文学与诗即真善美的统一 (9)第二节新诗的审美标准:诗美即形式美与诗情是诗美的本质 (11)第二章新诗创作的两种主张:主观感性释放与现实理性思考 (13)第一节意象的捕捉:形象的直觉与形象思维 (14)第二节意境的营造:情趣和意象结合与感觉是思想情感的契合16第三节语言的选择:音乐性语言与朴素、单纯、明快的语言 (19)第四节诗体的掌控:新格律诗与自由体诗 (21)第三章诗歌反作用于时代的两种观念:出世与入世的诗歌功用.. 23第一节朱光潜:诗歌具有超脱社会现实的功用 (23)第二节艾青:诗歌具有社会宣传的功用 (24)第四章两种诗论的思想、理论资源 (26)第一节西方文艺理论资源:“直觉说”与法国象征派 (26)第二节传统哲学思想资源:道家“消极避世”与儒家“求善”30第五章两部《诗论》对于现代新诗理论建构的意义 (32)第一节为现代新诗理论建构带来了新的审美标准 (32)第二节为现代新诗理论建构提供了多种创作方式 (33)结语 (36)参考文献 (37)后记 (40)绪论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史上,诗词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拥有非常辉煌的成就。
到了“五四”时期,随着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大量涌入,“五四”革命浪潮的席卷而来,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大力开展,以文言文为书写根本,模式僵化的旧诗不再适应文学发展的时代需求。
革新知识、抛弃死的诗学重建新的诗学迫在眉睫。
于是,激烈地批判传统诗词,从韵律、语言以及情感等方面,进行不断地变革和创新的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风起云涌般出现。
泰米尔语文学创作如何呈现其时代特点泰米尔语文学,作为印度古老而丰富的文学传统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它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那么,泰米尔语文学创作是如何呈现其时代特点的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泰米尔语文学所处的时代背景。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泰米尔地区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
这些变革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
在古代泰米尔时期,文学作品主要以诗歌的形式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
例如,《八卷诗集》和《十卷长歌》等经典作品,描绘了古代泰米尔人的田园生活、爱情故事以及对神灵的敬仰。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深深扎根于当时的社会土壤,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世纪的泰米尔语文学受到了外来文化和宗教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泰米尔地区经历了王朝的更迭和宗教的融合。
文学创作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性、道德和精神追求。
许多诗人和作家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比如,一些作品反映了封建统治下农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
进入现代时期,泰米尔语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和教育的普及,使得泰米尔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学作品也更加多样化,涵盖了小说、戏剧、散文等多种形式。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聚焦于社会现实问题,如贫富差距、性别平等、教育改革等。
作家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社会责任感,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呼吁人们关注和改变。
泰米尔语文学创作在呈现时代特点时,往往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其一,题材的选择。
不同时代的作家会根据当时社会的热点和关注点来选取创作题材。
例如,在社会动荡时期,文学作品可能会围绕战争、革命等主题展开;而在和平发展时期,爱情、家庭、职业等日常生活题材则更受青睐。
其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时代背景会赋予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特定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2018年上海高三二模汇编—现代文二静安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教授与烟斗(吴小如)①教授叼着烟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闻一多先生的遗照。
抗战期间我生活在沦陷区,没有到过昆明,因此无缘与闻先生接触。
在我的师辈中,如朱自清、俞平伯、游国恩、沈从文诸先生,有的根本不吸烟,像废名先生更是反对吸烟,连学生吸烟都不敢当着他的面。
②1952年,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师生合并到北大来,教师队伍中有三位先生是经常叼烟斗的,按照年龄排列,则是吴组缃先生、王瑶先生和朱德熙先生。
这三位先生同我共事都在四十年以上。
今天他们都已成了古人,回忆一下他们吸烟叶、叼烟斗的神情形态,也算是对他们的悼念吧③组缃先生长我十四岁,是我的同宗,但辈分比我大得多。
院系调整之初,包括课堂上听课的学生,望见组缃先生威仪棣棣的庄严神态,都存有敬畏之心,连我这年轻教师也不例外。
久而久之,才发现他是一位貌似严肃、心实慈祥的长者,只是疾恶如仇,不说假话,待人不虚与委蛇,才使人由敬生畏。
组缃先生从不轻易赞许别人,直到晚年,有的学生写了书请他作序或题辞,他仍不随便动笔。
而对于我这同族晚辈,感情却日益深厚。
每逢家乡托人带来茶叶,他知我也是嗜茶者,总让学生顺路送一部分给我。
我有时买一点小礼物或补品去看望他,他并不推辞,却总说所买的东西太昂贵了,破费太多。
我写了书送他,求他指教,他总是认真阅览,然后指出优缺点,不过往往有溢美之辞。
在学生面前他总是为比他年轻的同行们代树威信,为他们说恰如其分的好话,对我更不例外。
不虚夸,不苛责。
几十年来,敬他的心与日俱增,畏惧心理却早为亲切交谈和推心置腹所取代了。
④组缃先生晚年已不吸烟,但在十年浩劫以前,烟斗是不离“手”的。
每次在同他起开会或谈话时,尤其是在他书房里做客,总看到他手上拿着烟斗,不停地在做吸烟前的准备工作。
那就是,用细细的纸捻儿慢条斯理地向烟斗的小孔中缓缓插入,经过转动,再点点拉了出来,为的是把里面的烟油擦净。
阿拉伯半岛的艺术与文学创作阿拉伯半岛,作为中东地区的重要一部分,具有悠久而独特的艺术与文学创作历史。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阿拉伯半岛的艺术与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艺术与文学古代阿拉伯半岛的艺术与文学创作主要表现在诗歌、散文和绘画等方面。
在这个时期,伊斯兰教的诞生也对阿拉伯半岛的艺术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拉伯半岛的古代诗歌是其最富盛名的艺术形式之一。
由于受到环境和文化的限制,阿拉伯人民对诗歌有着热爱和极高的造诣。
古代阿拉伯半岛的诗人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情感的表达,创作出许多经典之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卡勒拉与迪墨娜》。
这首诗歌以其婉转动人的文字,讴歌了爱情的伟大和不朽。
古代阿拉伯的散文作品也有重要地位。
例如,《阿图法尔伯的遗嘱》是阿拉伯半岛著名的散文之一。
这篇作品以平实和深思熟虑的语言,以及对人性和道德追求的思考,深深触动了当时的阿拉伯民众。
此外,古代阿拉伯半岛的绘画也是其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阿拉伯的传统绘画以其精致的细节、明亮的色彩和富有气息的场景而闻名。
这些绘画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自然景观和历史场景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
现代艺术与文学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开放,阿拉伯半岛的艺术与文学创作逐渐走向多样化和多元化。
现代阿拉伯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小说、戏剧、散文和诗歌等各种形式。
其中,一位备受瞩目的阿拉伯作家是纳贾·马哈福兹,他以他的小说《东方诗集》和《哈里姆一千零一夜》等作品赢得了国际上的赞誉。
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洞察力,打开了阿拉伯半岛文学的新篇章。
在艺术创作方面,现代阿拉伯半岛的艺术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创新精神。
其中,阿联酋的帕科钱德拉(Pak’ Pongtong)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和艺术语言而备受瞩目。
他的作品以其浓厚的色彩和形式,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反映了阿拉伯半岛当代艺术创作的特点。
总结阿拉伯半岛的艺术与文学创作具有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徜徉泰文学,感知真善美作者:陈晶晶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1期摘要:泰国文学,无论是早期的还是后来发展的,无论是口头文学,还是书面文学,无论宗教文学宫廷文学,还是民间文学,都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都反映了真实社会的真实现象。
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其真实的历史背景,真实的历史现象、人们追求新生活的种种艰辛及真实的社会风情。
人们通过作品还可以了解人们的善良,享受作品所带来的美丽语言、美丽构思,赞扬美好的人物。
关键词:泰文学;真;善;美早期的泰国文学与宗教、皇家、贵族关第很大,常表现为诗歌。
20世纪早期,拉玛六世对泰国文学做了较大改革,散文成为泰国作家喜爱的一种写作形式,也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后来又形成发展了戏剧。
文学样式较多,反映的内容较广泛。
徜徉泰文学,感知真善美,获得新的教益。
“知识的果实不会是个人独享的,你周围的人都可以受惠。
只要不怕艰难,奋斗不懈,无论年纪多大,都一定可以从树上采到果实。
”①一个人的学习如此,那对泰文学的感知认识何尝不是如此呢?1徜徉泰文学,感知真泰文学就像湄公河一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从它岸边经过或是潜入其中,总会感知到其真实可信,如在目前,伸手可抓。
2 感知真历史《三国演义》在中国家喻户晓,在泰国也是如此,对泰文学的影响更是深远。
影响了作家们的思考、表达方式,一批作品应声而出。
人们从中可以真切地了解到泰国的历史,从中受到熏陶。
近百年来,泰国教育部一直把《三国演义》的部分章节作为范本选入中学的语文课本。
相对真实的人物、历史背景,都给人以很真实真挚真诚的感觉。
《三国演义》是第一部被翻译成泰文的中国古典小说。
它雅俗共赏,是一部形象的政治军事教科书。
译本一问世,就受到人民的广泛欢迎,几乎成了泰国本民族的文学作品。
20世纪20、30年代,泰国一批作家创作了一批被称之为“模拟中国古典小说”的作品,如《钟王后》、《忠豪传》、《孟丽君》等。
这类作品题材、角色名字、地名等都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
专题11 积累与运用·语段阅读综合考查【知识贮备】语段阅读综合考查是一项在具体语境中考查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内容或运用语文基础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性考查。
语段阅读综合考查立足于文段,问题主要涉及一些常见的语文基础性知识的识记或运用,并加以适当扩展。
它是综合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书写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运用能力、提取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语文综合素养的典型题型之一。
【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考点透视】①字音的准确书写或辨析;②字形的准确书写或辨析;③理解常见词语(成语)的意思或其含义;④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⑤正确运用词语(或成语);⑥同义词(成语)辨析;⑦正确运用汉语语法;⑧标点符号及其用法;⑨病句辨析与修改;⑩常见修辞及其表达效果;⑪语言表达简明;⑫语句衔接或复位;⑬语句仿写、补写、续写;⑭语言表达得体;⑮关联词语的恰当运用;⑯汉字常识;⑰书法鉴赏;⑱对联常识及拟写对联;⑲归纳语段的中心意思(主旨)。
在考查中,常多个考点综合起来考查。
【题型概述】本部分中考题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
【真题精讲】例1.(2020·安徽)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
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bì,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bó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
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者写汉字,分泌()腐蚀()绝bì() bó斗()(2)“不期而至”中“期”的意思是()A.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B.约定时日C.盼望,希望D.一周年,一整月(3)画线句子运用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