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世说新语》二则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870.50 KB
- 文档页数:44
《世说新语》二则期 行这则短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陈太丘和一个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就一个人走了。
他走了之后,朋友才到。
这时陈太丘七岁的儿子陈元方正在家门口玩耍。
朋友从陈元方那里得知陈太丘走了,非常生气,骂陈太丘不是人。
陈元方据理反驳了父亲的这个朋友,认为他不守信还骂人,是无信无礼之人。
朋友听后觉得很惭愧。
这则短文选自《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以短小精悍著称,本文亦不例外。
全文连标点不足150字,但对故事的全过程都交代得很清楚。
“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陈太丘七岁的儿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
“信”之重要于此可见一斑。
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点,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乘 船这则短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请求搭他们的船一起逃难,华歆立即表示不同意。
王朗认为船上还宽松,答应了这个人的请求。
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打算扔下搭船的那个人。
华歆不同意,认为既然答应别人,就不能因为有特殊情况不履行承诺。
世人就根据这件事来评定华、王二人品行的高下。
这个故事在写作特点上与《期行》有相似之处,在文章主旨上也与《期行》有近似之处。
它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课文翻译期 行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
(他们)约定在正午动身,过了正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离开之后朋友到了。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不讲礼貌。
”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
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乘 船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
(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
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
世说新语二则解析
《世说新语》是东晋时期文学家刘义庆编写的一部鸟瞰类杂记。
它记录了当时
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物、事件和故事,被人们广泛引用和传颂。
本文将对《世说新语》中的两则故事进行解析。
第一则故事是《抚恤鄢陵》。
故事中,曹操早年征战,苦苦为百姓谋福祉。
他
曾亲自前去鄢陵查看当地民众的生活情况,然后向朝廷请求增加对该地的抚慰款项,以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曹操为国家和民众着想的一面。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领导者应该身体力行,深入了解民情,关心人民的疾苦,才能真正做到为民众谋福利。
第二则故事是《连珠逐顾》。
故事中,华歆担任太傅时,经常与曹操一起商讨
国家大事。
一次,他上台阶时没有扶手,曹操看到后立即放下手中的事情,赶过去扶住华歆,再继续工作。
这个小小的细节展示了曹操对华歆的尊重和关心。
华歆因此感到十分感动,对曹操的重视和人格魅力更加敬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领导者应该注重细节,关心员工的感受,树立正面的领导形象。
通过这两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世说新语》不仅用细腻的笔墨记载了那个时
代的人物、风俗和文化,更蕴含了许多人情世故和领导智慧。
读者在细细品味这些故事时,可以获得启示和教益,对于理解人性和领导之道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解析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解析。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课文讲解一、文学常识:《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四、古今异义:1、儿女:古,子侄辈;今,子女。
2、去:古,离开;今,到什么地方去。
3、文义:古,诗文;今,文章意思。
五、一词多义1、顾:①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如相顾一笑,瞻前顾后)②相顾惊疑。
顾:看。
(如顾野有麦场)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拜访。
(如三顾茅庐)2、信:①则是无信。
信:讲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③必以信。
信:实情。
六、敬辞与谦辞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七、其它关键词1、寒雪日内集。
集:聚会2、白雪纷纷何所似。
似:像3、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暴风骤雨)。
4、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5、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因:趁着、随着。
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
委:丢下。
舍:丢下、舍弃。
去:离开。
7、下车引之。
引:拉。
8、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9、公欣然曰。
欣然:高兴的样子。
10、差可拟。
差:差不多。
拟:相比。
八、句子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及译文《〈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及译文》嗨,大家好!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世说新语》里的二则故事呢。
这《世说新语》可有趣啦,就像一个装满各种奇妙故事的大盒子。
先来说说《咏雪》这个故事吧。
原文是这样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看,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都召集在一起呢,这多温馨呀。
他们在干嘛呢?在讲论文义呀,就像我们现在上课讨论知识一样。
突然雪下得又大又急了,谢太傅可高兴啦,他就问:“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哎,这胡儿可真有意思,他觉得盐在空中撒下来的样子和雪有点像呢。
可是呀,他哥哥的女儿就不一样啦,这个小姑娘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哇,这个回答可太妙了!你想啊,柳絮在空中飘呀飘的,又轻又柔,多像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呀。
盐虽然也是白色的,但是它直直地落下来,哪有柳絮那么灵动呢?就像一个是木头人在走路,一个是翩翩起舞的仙女。
谢太傅听了就大笑起来,特别高兴。
这个小姑娘呀,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她后来成了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这就好像是一场小小的创意比赛呀。
胡儿的回答也不是不好,只是那个小姑娘的回答更有诗意,更能让人感觉到雪的美。
我们在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有时候一个问题有很多答案,但是那些更有想象力、更美的答案就像星星里最闪亮的那几颗。
你要是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像胡儿一样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还是会像那个小姑娘一样想出更妙的答案呢?再来说说《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个故事。
原文是:“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023年中考古诗文默写精讲巧练《〈世说新语〉二则》【要点存盘】1.《咏雪》一文中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答:我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我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好;因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蕴。
“柳絮”飘飘扬扬的样子,极似雪花飘落的神态,这是形似。
它又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2.《咏雪》中“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答:①这些词语营造出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
②文中“儿女”指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
3.《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答:①“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4.“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答: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5.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答: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6.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答:聪明、勇敢、明理(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
7.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答: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
【文学常识】关于“十”及以上的文学常识1.世界十大文豪:古希腊诗人荷马;意大利诗人但丁;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拜伦;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印度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期泰;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2.中国历史上十女诗人:班婕妤(班固之祖姑)、蔡琰、左芬(左思之妹)、苏惠、谢道韫、鲍令晖(鲍照之妹)、薛涛、李清照、朱淑贞、秋瑾;3.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琴曲》、《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4.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精忠旗》、《清忠谱》、《桃花扇》、《汉宫秋》、《琵琶记》、《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5.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救风尘》(杂剧),《西厢记》(杂剧),《看钱奴》(杂剧),《墙头马上》(杂剧),《李逵负荆(杂剧),《绿牡丹》(传奇),《幽闺记》(传记),《中山狼》(杂剧),《玉簪记》(传奇),《风筝误》(传奇);6.中国十大才子书:《三国演义》、《水浒传》、《好逑传》、《平山冷燕》、《玉娇犁》、《西厢记》、《琵琶记》、《花笺记》、《斩鬼记》、《三合剑》;【精选习题】一、句子默写1.(2022秋·七年级课时练习)你知道哪些咏雪的佳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及注释原文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华歆:字子鱼,三国时期魏国人。
王朗:字景兴,三国时期魏国人。
避难(nàn):躲避动乱或灾祸。
这里指躲避汉魏之交的战乱。
依附:投靠他人,以求庇护。
歆辄难之:华歆立即对此表示为难。
幸尚宽:幸好(船)还宽敞。
何为不可: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贼:此处指叛乱者或盗贼。
舍:放弃。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我原本之所以犹豫,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纳其自托:接受了他的托付。
宁可以急相弃邪: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携拯如初:像起初一样携扶着他。
定华、王之优劣:(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原文2:宗世林①以德行为世所重。
曹操②年二十,欲结交于宗承③,承终不屈。
操后但向承语④,便假五六秉⑤以答之;如是六年,操始得与承语⑥。
因厚加礼辟⑦;承终不从⑧。
会承被诬告就国⑨,操与车骑将军⑩许褚俱送至数百里;操谓承曰:“孤欲与君结布衣之好;君厚自爱,幸勿见还⑪!”承曰:“承死不能损益⑫。
”遂不还。
【注释】①宗世林:宗承,字世林,以德行为世所重。
②曹操:字孟德。
③宗承:东汉末年南阳太守,以德行著称。
④后但向承语:此后曹操每次见到宗承都只是寒暄几句而已。
⑤假五六秉:给予五六把的礼遇。
⑥得与承语:才能够和宗承说话。
⑦因厚加礼辟:于是对宗承加礼聘用。
⑧承终不从:宗承最终也没有应允。
⑨会承被诬告就国:适逢宗承被诬陷入狱,判罪去国。
⑩车骑将军:官名,在这里是专指许褚,他与曹操是同乡人,也是一位武将。
(11)幸勿见还:希望你不要再回来了。
12)承死不能损益:我即使死了也不会有什么增减。
世说新语二则意思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文学家刘义庆撰写的一部散文集,以记载当时人物言行为主。
其中的“世说新语二则”是其中的两个故事,分别是“成语出处”和“久旱逢甘霖”。
下面将对这两个故事进行解释,并按照标题的要求进行扩展描述。
一、成语出处故事背景:南朝宋时期,有一位名叫刘义庆的文学家,他善于观察生活,记述人物言行,编写了《世说新语》这部散文集。
刘义庆所记载的故事中,有一则关于成语出处的故事。
故事内容:南朝宋时期,有一位名叫王羲之的书法家,他的字迹工整,被誉为“书圣”。
有一次,王羲之在家中写字,由于天气炎热,汗水不断流下,滴在了纸上。
他觉得这样的字迹不美观,于是用抹布擦去了汗水,重新写了一遍。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见到这一幕,对他说:“父亲,汗滴禾下土,你的字迹已经很好了,何必再擦拭呢?”王羲之听后笑了笑,对儿子说:“汗滴禾下土,虽然是一滴汗水,但我追求的是完美的艺术表达。
”于是,他重新写了一遍,使字迹更加工整漂亮。
成语出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成语“汗牛充栋”的出处。
这个成语是形容书籍非常丰富,堆积如牛栏一样。
用来形容王羲之的字迹工整,他追求完美的艺术表达,不满足于已经很好的字迹,一滴汗水都不愿意接受。
扩展描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完美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态度。
王羲之作为书法家,他追求的是字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他的坚持和不懈努力使他成为了后世仰慕的书法家,也使成语“汗牛充栋”成为了人们常用的形容词。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启示,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追求卓越,追求完美。
只有不断地努力和提高自己,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取得更好的成绩。
正如王羲之,他不满足于已经很好的字迹,一滴汗水都不愿意接受,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久旱逢甘霖故事背景:南朝宋时期,有一位名叫陶渊明的文学家,他是一位清高洁净的人,喜欢田园生活,以写田园诗而著名。
在《世说新语》中,刘义庆记载了一则关于陶渊明的故事。
22.《世说新语》【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过:超过。
尊君:古代尊称对方的父亲。
委:丢下,抛弃。
君: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家君: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惭:惭愧。
辄:当即。
贼:这里指作乱的人。
所以:……的原因。
耳:罢了。
纳:接纳,接受。
邪: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定:评定,评价。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刘义庆(403~444),本是宋武帝刘裕之侄,刘裕大弟弟长沙王刘道怜的第二个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
因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儿子,刘义庆便被朝廷过继给刘道规为后,因此袭封为临川王。
史称刘义庆自幼聪敏过人,受到伯父刘裕的赏识。
刘裕曾夸奖他说:“此我家之丰城也。
”刘义庆年轻时曾跟从刘裕攻打长安,回来后被任命为东晋辅国将军、北青州刺史,徙都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
刘宋建立后,他以临川王身份历任侍中、中书令、荆州刺史等显要职务。
当时“荆州居上流之重,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
”因为刘义庆被认为是宗室中最优秀的人才,所以朝廷才委派他承担如此显要之职。
后又改授散骑常侍、卫将军、江州刺史、南兖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等一系列重要职务。
刘义庆为人“性简素,寡嗜欲”,“受任历藩,无浮淫之过,唯晚节奉养沙门,颇致费损。
”刘义庆性爱文艺,喜与文学之士交游。
在他的周围,聚集着一大批名儒硕学。
他自己也创作了大量丰富著作,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又曾仿班固《典引》作《典叙》,记述皇代之美;此外还有《集林》200卷,《世说新语》10卷。
其中,最著名当然是那部千古流传的《世说新语》。
刘义庆在公元444年去世,终年42岁,谥为临川康王。
刘义庆生有5个儿子,均有功名。
后临川王国被废除,后裔不明。
2、关于《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刘义庆所创作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
此书不仅保留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而且语言简炼、文字生动鲜活,又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