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37.31 KB
- 文档页数:2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引言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在慢性结肠炎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及其相关疗效。
中医药治疗方法在中医药治疗中,针对慢性结肠炎的不同症状和体质,中医师会采用综合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以下是常见的中医药治疗方法:1.中药汤剂:根据慢性结肠炎的病情和症状,中医师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汤剂。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白芍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慢性结肠炎的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3.中药灌肠:中药灌肠是一种通过直肠给药的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结肠黏膜,具有清热、消炎的作用,对于慢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4.饮食疗法:中医药治疗中非常重视饮食调理,对于慢性结肠炎患者尤其重要。
中医师会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增加纤维素摄入,促进肠道蠕动。
中医药治疗的疗效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医药治疗可以缓解慢性结肠炎的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通过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中医药可以减轻疼痛感觉,稳定肠道功能。
减少发作次数慢性结肠炎患者往往会出现周期性的发作,中医药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发作的次数。
中药汤剂中的药物成分具有抗炎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结肠炎的发作风险。
改善生活质量慢性结肠炎常常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和困扰,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身心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针灸疗法、中药灌肠等方法,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疼痛感觉,使患者更好地适应疾病。
在接受中医药治疗时,患者应注意以下事项:1.治疗方案个体化: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有所不同,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2.配合西医治疗:中医药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患者在接受中医药治疗的同时,应继续配合西医的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溃疡结肠炎50例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溃疡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实验组50例均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48例均给予氦氖激光光纤穴位照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2,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50例均给予针灸治疗,即于患者足三里、中脘、太冲穴、天枢、天枢等穴位处,用曲氏动态取穴法给予适当的按压,同时需于上巨虚穴与下巨虚穴之间进行按压,按压可以快速找到患者的敏感点,便于针灸治疗。
针灸过程中,需注意留针时间,一般不少于40min,每隔10min左右行1次针,每天需针灸1次,以10次针灸为一个疗程。
对照组48例均给予氦氖激光光纤穴位照射治疗,即选择氦氖激光照射器耦合光纤,末端输出功率保持在15mw,功率密度保持在478mw/cm2,光斑直径主要为0.2cm,照射于患者双侧天枢、中脘、双侧大肠俞穴、神阙等穴位处,每次需持续照射10min,每日1次,以10次照射作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①痊愈:肠粘膜病变完全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全部消失;②显效:肠粘膜病变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改善明显;③有效:肠粘膜病变有所改善,临床症状较前有所缓解;④无效:肠粘膜病变未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2%,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对比[n(%)]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祖国医学认为,溃疡结肠炎属于“肠下血”“肠辟”“脏毒”“久痢”等范畴,其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等多种特点[2]。
针药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针灸、中药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60例临床诊断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
治疗组采用针灸、中药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艾迪莎(美沙拉嗪)口服治疗。
结果对照组有效率86.7%,治疗组有效率83.3%,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没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针灸、中药结合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疗效确切,且不会形成依赖性及耐药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
标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针灸治疗中药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疡性结肠炎”,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具有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不易治愈的特点,是一种以黏膜损害为主的慢性黏膜病变,临床表现以腹泻、粘液血便为主,其次为腹痛、消化道出血,结肠镜下最多表现为多发性溃疡,其次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质脆、血管纹理不清,发病机理及病因一般认为与感染、免疫、遗传、过敏等因素有关。
我们几年来对该病进行针灸加中药辨证治疗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病例全部来自我院针灸科、消化科门诊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结肠炎的患者,排除怀孕和哺乳期女性,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腹部手术或外伤史患者。
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60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符合2000 年成都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1]。
均采用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镜下可见肠黏膜均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及溃疡。
1.3治疗方法将所有纳入病例按照随机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给予艾迪莎(美沙拉嗪)1.0 g3次/d,治疗组采用辩证取穴加辨证中药口服治疗。
两组均予以正常饮食,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及油炸食物。
运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陈宇基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16(8)18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汤剂、灌肠、穴位贴敷、针灸等中医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将64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西医的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实验组32例采用中药汤剂、灌肠、穴位贴敷、针灸等中医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
结果:治疗后,实验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6.9%(3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22例);结肠检查结果总有效率实验组为93.8%(30例),明显高于治疗组的68.8%(2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中药汤剂、灌肠、穴位贴敷、针灸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70-71)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药汤剂;灌肠;穴位贴敷;针灸
【作者】陈宇基
【作者单位】肇庆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4
【相关文献】
1.中医针灸综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J], 李鸿
2.中医综合疗法干预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J], 李波;赵长普;梁志涛;党中勤
3.运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实践 [J],
4.中医综合疗法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J], 王腾飞;黄一薇
5.中医综合疗法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J], 王腾飞;黄一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头翁苦参汤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目的:研究白头翁苦参汤保留灌肠联合中医针灸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白头翁苦参汤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率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采用白头翁苦参汤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有临床推广价值。
标签:白头翁苦参汤;保留灌肠;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结肠、直肠部位发生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其病变范围较大,病程长,发作反复,会导致腹痛、高热、便血、里急后重等症状[1]。
本文将研究使用白头翁苦参汤保留灌肠联合针灸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来我院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5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26例,平均年龄(36.1±12.4)岁,平均病程(3.5±4.6)年。
所有患者均经过结肠镜检查诊断,符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诊断标准。
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腹痛、肛门胀痛、粘液脓血便、呕吐等临床症状。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两组例数、性别、年龄、病程、具体病情等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片治疗,具体用药方法为:口服,每天三次,每次1g。
观察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疗法联合针灸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①使用白头翁苦参汤保留灌肠。
白头翁苦参汤药方为:白头翁35g,苦参25g,薏苡仁、明矾各35g,黄连20g。
寒湿体质患者增加白术、苍术、桂枝、白芨各10g;湿热型患者药方中增加黄柏、地榆、败酱草各15g,锡类散5g;有脾肾虚弱的患者增加山药、黄芪、党参、附子、补骨脂各10g。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肠道疾病。
它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腹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对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进行概况。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由于脾胃失调、湿热内蕴等因素导致的肠道炎症,因此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脾胃、清热解毒为主。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膏方外敷等。
1.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一种通过经络刺激来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方法。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炎症的消退,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中极等。
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用的方法之一。
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痛等作用的中药可以改善炎症状况,促进溃疡的愈合。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白芍、薏苡仁等。
3. 膏方外敷膏方外敷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另一种方法,它可以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溃疡的愈合。
常用的外敷膏方包括桃红四物膏、黄连软膏等。
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是主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氮芥类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重症患者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重症患者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结肠切除术、回肠造瘘术等。
手术治疗可以去除病变组织,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综合性治疗方法,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和西医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并降低复发率。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副作用,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常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包括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针灸与西药联合治疗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结肠炎症性肠病,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与遗传、免疫和环境因素有关。
该病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弥漫性溃疡和炎症,临床上常表现为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疲乏、发热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通过综合应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轻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
以下是关于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些研究概况:1.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传统中药中常用的方剂包括龙胆泻肝汤、桂枝茯苓丸、四妙丸等,这些方剂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调理肝脾等作用,可以缓解炎症反应,促进结肠黏膜的修复。
2. 中医针灸治疗: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研究表明,通过针灸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轻炎症反应和改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等。
3. 西药治疗: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如5-氨基水楊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症状,但也常伴有一些副作用,如感染、骨质疏松等。
4. 粪菌移植治疗:最近的研究显示,粪菌移植可以通过改变患者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调节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
粪菌移植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了解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相对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综合应用药物、中药、针灸和粪菌移植等方法,可以减轻症状、促进炎症的缓解,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该病的病因复杂,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持续性炎症为特点的慢性疾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血便等,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虽然溃疡性结肠炎目前没有根治方法,但中医药在其治疗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
一、中药治疗中医药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气滞、湿热、瘀滞等导致的病症。
因此,中药治疗旨在调节体内的气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抗炎、抗菌、止血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方剂,如四川连翘、黄连泻肠汤等,对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二、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以达到缓解炎症、减轻症状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等,可缓解腹痛、腹泻等不适感。
三、中医推拿治疗推拿作为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对患者的腹部按摩、敲击等手法,刺激气血的流通,调整脏腑功能,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排出。
中医推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气的流通,舒缓结肠炎症。
推拿手法需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不宜自行进行。
四、饮食调理中医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也十分重视饮食调理。
因为饮食对病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刺激肠道黏膜,加重炎症。
同时,应增加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以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中医推拿治疗以及饮食调理等多方面综合应用,以达到缓解症状、调节体内平衡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患者应选择正规的中医机构和医生进行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此外,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日常的护理和生活调理,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8-03-19T14:58:43.07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5期作者:张自洲
[导读]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是常见的一种弥漫性炎症,其主要病变部位为直肠粘膜。
(武威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武威 73300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为我院2016年05月—2017年05月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存在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临床上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使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促进患者排便正常,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关键词】中医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132-02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是常见的一种弥漫性炎症,其主要病变部位为直肠粘膜、结肠以及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主要有黏液脓便血、腹泻等,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上一般使用西药治疗,治疗效果不明显,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次对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中医针灸治疗,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为我院2016年05月—2017年05月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经检查均确诊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采用中医辩证论治诊断为33例脾肾阳虚型,31例为气血淤滞型,23例为湿热郁结型,13例为脾虚气陷型。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为31~65岁,平均年龄为(43.6±3.0)岁,病程为1~8个月,平均病程为(3.5±1.7)个月,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为32~66岁,平均年龄为(44.1±3.2)岁,病程为1~9个月,平均病程为(3.6±1.5)个月,对比其一般资料无差异性(P>
0.05),可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西药治疗,患者口服美拉沙嗪1.0~2.0g,每天3次,治疗时间为14d。
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根据中医辩证分型治疗,脾肾阳虚型:治疗原则为温脾补肾,直刺患者天枢穴0.8~1.2寸,直刺患者足三里、长强以及三阴交1.0~1.5寸,留针时间为16~22min;气血淤滞型: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补气健脾,重灸患者天枢穴,每天2次,直刺患者脾俞0.5~0.9寸,斜刺患者肝俞0.5~0.8寸,直刺患者肾俞0.8~1.2寸;湿热郁结型:治疗原则为清热燥湿,直刺患者足三里、天枢以及上巨虚,每天1次;脾虚气陷型: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直刺患者上巨虚、天枢0.5~1.2寸,给患者双侧足三里穴注射鹿茸注射液。
1.3 评价指标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治愈为症状全部消失,排便正常,结肠镜检查显示无瘢痕;显效:症状明显改善,排便次数显著减少,结肠镜检查显示无瘢痕;好转:症状基本改善,排便出现血丝,结肠镜检查有部分瘢痕;无效为没有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指的是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来分析处理以上全部数据,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展开t检验,若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则P<0.05。
2.结果
2.1 对比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中治愈29例,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患者中治愈13例,总有效率为7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2.2 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而对照组患者便秘1例,轻度胃肠不适2例,痉挛型肌痛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这与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具有一定的关系,一般多采用西药治疗,但是长期实践研究表示效果不甚明显,治疗时间长、疗效较差,不良反应较多,难以治愈。
中医学上将该病归属于“脏毒”、“肠下血”等范畴[1],该病病情发展缓慢,容易反复性发作,严重损伤患者的疾病。
该病表面上症状在肠,但是实际上病灶部位在脾,因此,临床上根除治疗的关键是治疗脾虚。
中医上采用的是针灸治疗,采用辩证分型,对患者采用穴位针刺进行治疗,以达到疏通气血、阴阳调理、治脾固脾的功效,最终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随着近年来中医学在临床上的发展,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学治疗得到临床医师和患者的认可,治疗中主要对患者足三里、肾俞、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刺[2],改善其消化功能,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功能,对患者的血液循环进行良好的改善。
该病在临床上病因不明确,一般认为与脾有关,临床上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治疗,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对性治疗,以
便对患者的机体循环系统进行改善,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3]。
本次对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存在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使患者排便恢复正常,使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因此,临床上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可以不选择西药治疗,而是在中医辩证分型下针对性给患者进行中医针灸治疗,促进机体血液循环,调节患者内分泌功能,使其逐渐恢复健康[4]。
综上所述,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临床上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使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促进患者排便正常,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康.35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针灸治疗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5(3):436-437.
[2]秦桂凤.中医针灸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具体应用及效果探讨[J].医药前沿,2016,6(2):317-318.
[3]关乃婧.浅析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针灸治疗效果[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11(3):226-226.
[4]杨金锁.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及效果评价[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