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作者:安贺军于玫王新月林芳冰沉静【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病因病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消化道疾病。
1病名归属中医学中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历代医籍中有“休息痢”、“久痢”、“滞下”、“肠澼”等相关记载。
早在《内经》中肠澼是以便血、腹痛、下利白冻脓血、并发痔疾为主症,这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相似,但肠澼的病名后世未被延续下来使用。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泻痢并论,统称为“下利”,如“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
《古今医统大全·滞下门》谓:“休息痢者,乃乍作乍止,或因邪气未曾涤尽,遽止而复作者是也。
有因初愈不禁饮食,恣用厚味,及妄作劳而复作者是也。
凡犯此者,皆名休息”。
在中医古籍中相关论述较多,根据其对病名的解释,我们很容易将它们和溃疡性结肠炎的部分症状联系起来。
由上可见,时发时止的休息痢与溃疡性结肠炎中最常见的慢性复发型的发病特点是相似的,而慢性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又与病程较长之久痢症情类似,只是这一类型在临床上较少见。
2病因病机2.1病因认识(1)感受外邪。
外感六淫之邪引发痢疾,如得不到正确治疗则会迁延为休息痢。
(2)饮食不节。
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因食物靠脾胃消化,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水谷不能正常运化而为湿、滞,因此,饮食不节是痢疾发病的重要因素。
(3)七情内伤。
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而致脾运化无力,水谷停滞肠胃之中而致病。
2.2发病机理(1)脾肾亏虚。
《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
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
脾传肾为贼邪难疗,先痢而后泻者,肾传脾为微邪易医,是知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张宇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摄入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应酬也越来越多,在家吃饭的机会愈来愈少,少盐少油的清淡饮食被各种油腻大餐取代,甚至更多的人喜欢烧烤。
这些食物的摄入严重干扰了胃肠的代谢功能,导致人们出现了溃疡性结肠炎,痛苦不堪。
这里,我们注重从中医角度进行治疗,以便减轻患者的痛苦,进行有效的治疗。
一、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多发在大肠黏膜和其下层的一种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被人类所发现的一种症状,大多在结肠和直肠发生,有的也会延伸到整个结肠。
治疗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且多伴有反复性发作,比较棘手,以年轻人多发,这也与年轻人生活不规律,夜生活丰富,暴饮暴食有一定的关联。
二、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症表现1. 排除个别少数患者,溃疡性结肠炎大多发病较慢,急性较少,发病情况也不尽相同。
主要是表现出腹泻现象,轻微患者腹泻次数一天最多5次,病情比较重的患者腹泻会严重增加,一般都会在5次以上,大多为泄水或小便带血,疼痛感较重,也会伴随着发烧等症状。
2. 急性的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快,腹泻的量也大,体温会很高,一般都会达到40度,出现类似中毒的表现,患者会非常痛苦。
3.溃疡性结肠炎也会引发其它症状表现,主要是皮肤的病变和肝功能的障碍。
三、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诊断和治疗1. 对于这些患者要立即进行检查,明确患者的病情,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患者要立即进行救助。
马上安排患者卧床住院,补充因腹泻流失的钾、钠等物质,已维护电解质的平衡,避免患者产生神经的紊乱而意识不清,不能及时有效的了解病情发生的原因,找到发病根源。
同时也要注意病人营养的补充,蛋白质是首选,可以帮助病人肠胃得到供养。
这样等病人的病情稳定后就可以着手通过中医角度对病人进行治疗。
2. 中医中药治疗结肠炎的效果比较明显,这是对于病情稳定和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实施中医治疗方法。
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避免西医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带来的副作用,目前市面上的西药大多数都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产生一些不可预测的损害,造成人体不可逆的损伤。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效果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大肠炎症性疾病,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累及直肠和结肠的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临床上常表现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等,在中医属于“肠风”“大瘕泄”“肠癖”“滞下”等范畴。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其独到之处,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进行概述。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进展;综述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尚不完全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大肠炎症性疾病,常累及直肠和结肠的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
本病病程较长,常缠绵难愈,迁延反复。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现代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因素等有关[2],治疗可采用休息、饮食、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方法[3],而中医则是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特点应用不同的给药途径,随症加减[4]。
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多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时疫之邪、脾胃虚弱等有关,为本虚标实之证,虚乃脾肾亏虚,实乃湿、热、瘀、毒壅滞大肠。
王燕等[5]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在于脾肾阳虚。
脾主后天,肾主先天,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气,脾脏化生气血的功能需依赖肾中阳气的温煦作用,而肾藏精气的功能也有依赖脾水谷精微所化生气血的充养,因此,肾阳是脾阳赖以充养的根本,脾虚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根本,久病可累及肾脏,引起肾阳虚衰,从而进一步加重本病的发展,最终导致脾与肾皆虚[6],故中医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可采用温肾阳健脾胃的方法,肾阳得以温养,才能使脾的运化功能得到健运,进而使溃疡性结肠炎从整体上得到有效的治疗,而并不只是类似于西医单纯地针对大肠的炎症治疗而忽视了其他脏器的虚损,这会导致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加重了患者的痛苦与负担。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长期性溃疡、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压力的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率不断上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
目前,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控制和手术治疗,但其中副作用和风险也不可避免。
而中医药治疗因其温和、安全、有效等特点,逐渐成为了患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新选择。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调整脾胃、活血化瘀。
中医药治疗的方法多样,可以饮食调养,可以内部服药,可以外用贴敷等。
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些方法逐一进行介绍。
饮食调养饮食调养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对于脾胃的调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遵循中医饮食的原则,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食品,例如稀饭、粥、米粉、菜汤等。
同时,还可以食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例如红枣、鸭血、红糖等。
当然,饮食调养虽然很重要,但并不能完全治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还需要进行其他治疗。
内部服药中医药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治疗病灶,二是调理全身。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白术、茯苓、川芎、黄柏等,这些药物有着温和、强壮、利湿、活血化瘀等功效,能够帮助患者调节身体状况,缓解炎症症状。
采用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应注意药物的组方和配合。
不同的疾病状况需要不同的药方,同时药物之间也需要有适当的搭配,以发挥最佳的疗效。
因此,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药治疗,切忌自行服药,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
外用贴敷外用贴敷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另一种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是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而腹部是脏腑的中心,可以通过腹部的贴敷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具体方法是在腹部适当位置贴上含有中药的药膜,让中药可通过穴道渗入人体,发挥药效。
外用贴敷有着温和、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优点,适合长期治疗的需要。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者:刘怀明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21年第5期刘怀明岳池县顾县中心卫生院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肠道疾病,属于非特异性结肠黏膜及黏膜下炎症性疾病。
该病在临床上治疗难度比较大,同时发病率较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针对该病的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难以坚持长期用药,总体疗效并不理想。
而中医对于此类疾病有着不同的研究,因此可以尝试在传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方法,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原则,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一、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中医学上并没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因而根据其症状表现等,通常归于脏毒、肠风、便血、痢疾、泄泻等范畴。
该病是以大小肠、脾胃等为主要病变位置,同时和肝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该病主要发病因素在于脾虚湿盛,其中湿邪与外因联系紧密,脾虚与内因联系紧密。
总的来说,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都是造成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因。
另外,如果过量饮水,导致胃肠无法充分吸收,水分留于大肠,也会造成泄泻。
寒热湿滞蕴结在胃肠,病久入络,到最后瘀阻络伤,从而引起泄泻、便下黏液或脓血。
在中医病机方面,通常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有关。
由于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忧思恼怒、导致中土脾胃损伤、清浊混淆、湿热内生、蕴结肠腑、气机逆乱、脏腑失和。
因此该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该病虽然以大肠、脾胃为主要病位,但是和肝肾之间也有密切关系。
最初发病时,湿热内蕴、肠腑内结、瘀滞内停,发病日久,则损伤肾脏、脾肾阳虚、寒热错杂、虚实并存。
二、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关于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可以从传统中医治疗泄泻、痢疾等疾病中获得参考。
脉弦应祛风、身重应除湿、腹痛宜和、后重宜下,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这些治疗原则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均可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痢疾等病的治疗中,着重体现通塞的要义。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1. 引言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为主要病变特征的慢性结肠炎疾病。
在西医学中,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侧重于控制炎症和减轻症状,但是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
相对于西医,中医药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包括调整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
本文将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2. 中医病因病机观点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病因主要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过食寒凉、长期卧床或久病损伤等因素。
这些因素导致肝气郁结、脾胃失调、肾精亏虚,进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结气闭塞,引发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
3.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原则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整气血、扶正祛邪。
同时也需根据病情,分别从肝气、脾胃、肾精方面进行调理。
4. 中药治疗方案4.1 清热解毒类常用药物包括黄连、黄芩、芦根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杀菌的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并改善肠道环境。
同时,这些药物还可以减轻腹泻、便血等症状。
4.2 活血化瘀类常用药物包括桃仁、红花、川芎等。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气血循环,消散瘀血,减轻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4.3 调整气血类常用药物包括党参、黄芪、当归等。
这些药物可以调整气血,加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炎症反应。
4.4 扶正祛邪类常用药物包括黄精、人参、白术等。
这些药物可以扶正祛邪,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轻病情。
5. 饮食调理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
建议患者多吃易消化、养胃护肠的食物,如稀饭、面条、南瓜、山药等。
同时,还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洋葱等。
6. 注意事项在使用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确保中药的质量和来源,选择正规药店购买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剂量使用药物,切勿自行调整剂量。
•遵守药品使用的时间和方法,如饭前、饭后等。
•注意观察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如何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属于中医的"湿毒留恋、气伤血败"之症。
与脏腑功能障碍,阴阳平衡失调,气血瘀滞,湿热内蕴,病久损及脾肾阴阳,寒热错杂有关。
"免疫清肠细胞学疗法"据此全部采用纯中药,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而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辨证施治,个性化治疗打破了一药治多病和患者千篇一律的用药模式。
完全弥补了西药和激素治标不治本,疗程长,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大,依赖性强等缺点。
中国结肠炎网专家张璐教授提示您“免疫清肠细胞学疗法”不仅充分发挥中药个体化治疗进行免疫功能修复的优势,而且注重患者情态调理,将身心情态调理贯穿于治病养病、康复的全过程。
将清除血清中异常抗体,恢复正常免疫机制,阻止异常抗体对肠粘膜造成损伤,消除免疫性炎症从根本上治好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之中医治疗
一、概述
其实对于这类肠炎,甚至便血的现象,导致患上一些消化道类疾病,对健康危害极大,下面就来看看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些治疗方法,像溃疡性结肠炎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由于很多人在生活饮食中不注意防护,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患上此病后发作时常会有腹泻腹泻,所以有不少患者就会问:某同事的溃疡性结肠炎要怎么治疗好呢?治疗的方法还是很多的,
二、步骤/方法:
1、可以使用中医艾灸方式进行治疗,可缓解症状和预防复发像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如果想选择药物治疗的话,一般可以选择胃肠道不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是可以选择一些抗菌药物治溃疡性结肠炎的,另外还有磺胺咪、酞磺噻唑等也可以选择,
2、对溃疡性结肠炎有良效,每次选择50毫升加上云南白药一日一次进行灌肠,其实中医疗法也是不错的,而有很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会比较喜欢中医治疗,比如可选择白芨3加水煎成300毫升的药汁进行灌肠治疗,
3、比如可以喝白木耳冰糖汁,食疗方有很多,最后就是可以食疗,浸泡后洗净用文火慢慢煮烂,每天两次服用,大家可以选择一些简单实用的,也可起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然后加点冰糖,准备白木耳20克,
三、注意事项:
预防肠道感染,戒除烟酒,起居有常、避免劳累,注意饮食有节,忌食辣椒、冷冻、生冷食品,坚持治疗并做好各项预防工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平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持续性炎症为特点的慢性疾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血便等,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虽然溃疡性结肠炎目前没有根治方法,但中医药在其治疗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
一、中药治疗中医药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气滞、湿热、瘀滞等导致的病症。
因此,中药治疗旨在调节体内的气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抗炎、抗菌、止血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方剂,如四川连翘、黄连泻肠汤等,对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二、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以达到缓解炎症、减轻症状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等,可缓解腹痛、腹泻等不适感。
三、中医推拿治疗推拿作为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对患者的腹部按摩、敲击等手法,刺激气血的流通,调整脏腑功能,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排出。
中医推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气的流通,舒缓结肠炎症。
推拿手法需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不宜自行进行。
四、饮食调理中医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也十分重视饮食调理。
因为饮食对病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刺激肠道黏膜,加重炎症。
同时,应增加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以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中医推拿治疗以及饮食调理等多方面综合应用,以达到缓解症状、调节体内平衡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患者应选择正规的中医机构和医生进行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此外,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日常的护理和生活调理,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肠病,主要表现为肠道黏膜的溃疡和炎症。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等多种手段。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疗效确切,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还可以调整患者的体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对于缓解病情、减少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之一是中药治疗。
中医药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由于脾胃虚弱、湿热蕴结、气血不畅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中药治疗的重点是调理脾胃、清热祛湿、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白术、茯苓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化湿、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炎症,修复肠道黏膜,改善患者的症状。
其次,针灸治疗也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肠道功能,缓解炎症,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大椎等,针灸疗程一般需要连续进行,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此外,艾灸治疗也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方法之一。
艾灸可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对于寒湿凝滞型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特别有效。
常用的艾灸穴位包括关元、气海、神阙等,艾灸的时间和次数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需要持续进行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明显效果。
总之,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等。
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体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应当遵医嘱,坚持治疗,配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典型的炎性肠病,典型症状为腹泻、腹痛、消瘦和直肠出血等。
虽然现代医学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很多难治性的溃疡性结肠炎仍然没有根治方法。
而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结果。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肠痹”、“腑实”、“瘀血”等范畴。
因此,其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宣散瘀血,化痰止痢”为主要原则。
具体来说,治疗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饮食。
应避免过热、过凉、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以免刺激肠道加重病情。
可采用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米汤、豆浆、煮蔬菜等。
2、调节情绪。
中医认为,情绪不稳、过度焦虑、紧张等因素,会直接影响肠道的功能。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如针灸、推拿、或中药调理等来缓解患者的情绪。
3、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一般采用中药煎服、制剂等方式。
例如,苡仁、黄连、黄柏等清热解毒。
当归、川芎、丹参等宣散瘀血。
平胃散、藿香正气丸、小柴胡汤等化痰止泻。
我们依据上述治疗方针,进行了一系列的中医药治疗,并对其效果进行了观察。
1、患者信息本次观察共招募了30位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人士,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在27-56岁之间。
2、治疗方法3、观察指标采用拜耳指标对患者进行观察,分别在治疗前、治疗期以及治疗后,记录患者的症状、肠道镜检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
4、结果在治疗前,患者的症状严重,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消瘦等,肠道镜检显示肛门至乙状结肠区均有病变。
而在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大部分患者基本达到了痊愈状态,肠道镜检也显示病变范围减小。
5、结论经过中医药治疗,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并且病变范围也得到缩小。
这表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难治性的溃疡性结肠炎也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由于本次研究样本数量有限,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1.治疗原则以清热化湿、调气和血为基本原则,针对不同的证候特点结合健脾、调肝、补肾、温中、滋阴之法。
临床又需根据病情分期、严重程度、病变部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和给药方法。
①分期治疗:活动期,清热化湿,调气和血,敛疡生肌;缓解期,健脾益气,兼以补肾固本,佐以清热化湿。
②分级治疗:轻、中度患者,活动期,可用中医辨证治疗诱导病情缓解,缓解期,可用中药维持缓解;重度患者,病情变化较快,应注意及时识别,综合判断,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住院治疗。
③分部治疗:直肠型或左半结肠型,采用中药灌肠或栓剂治疗;广泛结肠型,采用中药口服加灌肠,内外合治。
2.辨证论治(1)大肠湿热证证候:腹泻,便下黏液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胀,小便短赤,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化湿,调气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
加减:大便脓血较多,加槐花、地榆、白头翁;大便白冻黏液较多,加苍术、薏苡仁、石菖蒲;腹痛较甚,加延胡索、徐长卿。
中成药:①虎地肠溶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
②香连丸,口服,每次3~6g,每日2~3次。
(2)热毒炽盛证证候:便下脓血或血便,量多次频,腹痛明显,发热,里急后重,腹胀,口渴,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方药:白头翁汤加减。
加减:便下鲜血,舌质红绛,加紫草、茜草、地榆、槐花、生地黄、牡丹皮;伴发热,加金银花、葛根、黄芩。
中成药:葛根芩连丸,口服,每次3g,每日3次。
(3)脾虚湿蕴证证候:便下黏液脓血,白多赤少,或为白冻,或便溏泄泻,夹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部隐痛,肢体困倦,食少纳差,神疲懒言,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腻,脉细弱或细滑。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和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加减:大便白冻黏液较多,加苍术、白芷;便中夹有脓血,加黄连、败酱草、地榆;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加神曲、山楂。
中成药:①补脾益肠丸,口服,每次6g,每日3次。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
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
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
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
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1/ 17(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
舌苔白滑或白腻。
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
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
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
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
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
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
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 【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组成】芍药(30 克)当归(15 克)黄连(15 克)槟榔(6 克)木香(6 克)炙甘草(6 克)大黄(9 克)黄芩(15 克)肉桂(5 克)【用法】水煎服。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疗法引言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常表现为结肠黏膜连续性病变和炎症反应。
传统医学中,中医疗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中草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和中医调理等。
一、中医诊断和辨证施治1.1 中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中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以及腹部情况,闻诊通过闻取患者的口气和大便气味,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腹部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位。
1.2 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辨证施治是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变化和病程,结合患者的体质和症状进行辩证分析,并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湿热蕴结型、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弱型等。
1.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炎症反应。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气海等。
治疗时可以选择温针、电针或者常规针刺的方法。
1.4 中草药治疗中草药治疗是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疗法之一。
中草药可以通过调理人体气血,改善脾胃功能,抗炎镇痛,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常用的中草药有黄连、黄芩、白芍、陈皮等。
中草药通常以煎剂、丸剂或者草药颗粒的形式使用。
1.5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患者腹部,可以促进腹部血液循环,调理脾胃功能,缓解炎症反应。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揉腹、推腹、点腹等。
1.6 中医调理中医调理是中医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常采用的综合治疗方法。
通过调整患者的作息规律,合理安排饮食,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复发。
常见的调理方法包括辨证施治、脉养生、饮食调理等。
二、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详细方案2.1 中药方剂2.1.1 清肠方组成:大黄、生甘草、黄连、黄芩、升麻、法半夏、柴胡、荷叶等。
浅析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目的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三种中医临床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比较口服中药、中药灌肠及口服中药与灌肠相结合三种方法治疗效果的差异。
结果口服中药与灌肠相结合方法最佳,有效率高达98.4%(P<0.05)。
結论临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具有明显效果,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方法;治疗效果
在各种肠道疾病中,临床中的溃疡性结肠炎也位数不少,其患病比例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因此,日益受到中医相关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
普通患者在临床诊断中发现患有溃疡性结肠炎,一般情况下,都难以了解该疾病的具体情况,这主要是因平时不了解溃疡性结肠炎的而有关症状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中属于非特异性的一种炎症性肠病,目前还未明确其具体致病原因。
病变一般都处于结肠黏膜及其下层,在病理方面具有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及形成溃疡等特点,多累及对患者直肠与远端结肠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患者还将扩展到近端甚至整个结肠。
在中医临床中,属于“肠癖”、“肠风”等范畴。
容易导致患者腹痛或便血等,严重患者还将产生癌变,对患者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一定要在临床中提高对该疾病的重视程度。
有关研究人员在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方面近年来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并获得显著疗效,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中医治疗方法
1.1口服中药方法目前,在中医临床中还没有固定的辨证分型施治处方,单纯辨证分型治疗方法采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太子参、陈皮、葛根等中药材进行治疗,共对15例患者进行治疗,有9例患者治愈,6例患者病情好转。
有研究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五种类型,脾胃虚弱型患者采用参答白术散进行治疗;脾胃虚寒型患者采用理中汤进行治疗;肝郁脾虚型患者采用痛泻方进行治疗;脾肾阳虚型患者采用四神丸进行治疗;脾虚湿盛型患者采用葛根苹连汤进行治疗。
共对40例患者进行治疗,有4例患者治愈,29例患者显效,5例患者有效,2例患者无效,有效率为95%。
通过分析汇总很多研究结果发现,大肠湿热证使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证型,在临床中主要采用白头翁汤与香连丸进行治疗。
很多研究人员的观点也各不相同,具有比较复杂的分型,结合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临床症状表现及辨证论治积累的多年经验,将其分为急性发作、慢性虚弱及邪留正虚三种类型比较合理。
止血止泻、健脾柔肝、燥湿清热等类型患者可采用黄连、当归、白芍等中药材进行治疗,胜湿祛风类型患者可采用白芷、葛根、白岌等中药材进行治疗。
在临床辨病论治方面,溃疡性结肠炎可采用专方专药进行治疗。
共对25例患者进行治疗,有4例患者治愈,13例患者显效,7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无效,有效率为96%。
此外,在免疫调节及肠粘膜局部免疫炎症
反应减轻方面,安肠胶囊都表现出良好效果。
1.2中药灌肠方法中医精髓就是在辨证施治分型中采取的施治药方,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肠道给药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也具有十分独特的效果。
有研究人员结合中医辨证方法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三黄汤、黄柏、乌药等中药材进行治疗;对虚寒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四神丸进行治疗;对具有较大量便血患者采用云南白药进行治疗,上述方法都用150~200 ml水进行煎服,42例患者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有17例患者治愈,15例患者显效,6例患者好转,4例患者无效,有效率90.5%。
采用党参、黄连、干姜等中药基本方,200毫升水煎后对患者灌肠,大便下血患者添加地榆炭,同时结合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对证型不同患者采用不同药温。
脾胃虚寒型患者控制温度保持在40.5℃~41.5℃;偏重湿热患者控制温度保持在37.5℃~38.5℃。
对27例患者进行治疗,仅2例患者无效,有效率为9
2.6%。
采用药锡类散的中成药及单验方,具有除湿清热、解毒凉血、化疲活血及生肌祛腐等效果,基于锡类散添加地榆、三七、等中药材制成肠炎康对患者进行灌肠,对44例患者进行治疗,有26例患者治愈,9例患者显效,6例患者有效,3例患者无效,有效率9
3.2%。
1.3口服中药与灌肠相结合方法整体与局部配合是中医临床的治疗特点,采用外治结合口服重要,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
有研究结果显示,健脾灵与苦参槐花合剂联合对患者进行灌肠方法治疗,治愈率为5
2.7%。
采用口服健脾益肠与愈疡煎灌肠进行联合治疗,在62例治疗患者中,有28例患者治愈,19例患者显效,14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无效,有效率高达98.4%。
2 结论
综上所述,溃疡性结肠炎目前在中医药治疗方法已获得重要研究进展,口服中药、中药灌肠、口服中药与灌肠相结合等多种治疗方法已充分发挥应有的效果。
可采取一种方法进行施治,也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联合治疗,具有可靠效果,不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
但因目前对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尚未形成标准,导致分型比较分散,各分型之间具有重复的症状表现。
所以,采用的治疗方法也较为杂乱。
在中药药理方面,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造成选方用药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研究难度。
今后将加强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表现,以进一步明确溃疡性结肠炎的致病机理。
制定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标准,基于此筛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药物,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传儒.调肝理脾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30例报告[J].中医杂志,2014.8
[2]赵涉媛,戴宗海,杨世兴,等.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0例[J].陕西中医,2013,11.
[3]解淑华.自拟祛风胜湿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9.
[4]徐秀全,林风君.老柴理气化湿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0例[J].实用中医杂志,2013,15.
[5]葛文津,甘毓麟,陈瑜,等.固肠胶囊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J].实用中医杂志,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