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日民俗(教案)20100607
- 格式:ppt
- 大小:3.68 MB
- 文档页数:40
岁时节日习俗篇一:第六讲岁时节日民俗第六讲岁时节日民俗【教学目的】掌握岁时节日民俗形成的原因,掌握我国岁时民俗节日的分类及特征;了解汉族及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岁时节日及其民俗。
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二、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三、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岁时节日民俗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岁时民俗,一是节日民俗。
这两个部分是有紧密联系的。
岁时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
而节日民俗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岁时节日。
在不同的岁时节日中,同样传承下来的是不同的民俗事象。
据此,我们认为,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象。
一般有周期性,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一)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岁时节日民俗在精神民俗内容中是最丰富的一种民俗。
它的最初形成,是和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导致了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
人们对天文知识的认识,是来源于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观察。
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法产生了。
有了历法,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和安排生活就方便多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正是根据天文、历法知识来划定一年中的时序节令,将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纳入自然规律之中,逐步形成不同的风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为感谢上天的恩赐,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一般在农闲时候)举行祭祀仪式,开展各种文娱活动,这样,节日就产生了。
不过,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就是相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其内容也不尽相同。
因此,节日及其民俗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第一节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一、岁时节日的概念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二、岁时节日由来(一)节期的最初选择(二)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人们祈求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1、自然崇拜2、灵魂崇拜3、各种节日习俗还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
三、岁时节日的发展1、神话传说的嵌入2、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3、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4、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5、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一、主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一)春节(俗成年节,古称元旦)除旧布新;祭祝祁年;合家团圆、敦亲祀祖;娱乐狂欢(二)元宵节(俗称正月十五,又称灯节、上元节。
)吃元宵(汤圆);走百病、祭门户;祀蚕神、迎紫姑等习俗。
(三)清明节(融合寒食节、上巳节的节俗)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四)端午节(又称“端五”、“重午(五)”、“沐兰节”,“天中节”、“端阳节”,“五月节”、“女儿节”、“地腊节”等)吃粽子、赛龙舟(五)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六)中秋节(又称”仲秋节“、“秋节”、”月节”等)秋祀、祭月、拜月等(七)重阳节(又称“重九”、“女儿节”)《续齐谐记》“桓景避灾”的传说;登高、赏菊、宴饮、赋诗等。
(八)其他节日(如寒食节、七月半、冬月初一、冬至等)二、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一)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二)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三)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三、关于现代节日现代新节日,多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或是在某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纪念日或社会公共活动日。
如“元旦”新年、“三月十二日植树节”、“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等。
从根本意义上说,现代节日,不能够算作传统岁时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