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第三章 岁时节日民俗1
- 格式:ppt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38
岁时节日民俗的活动及特点岁时节日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个岁时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活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岁时节日的活动及其特点。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最盛大的节日。
春节的活动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贴春联、贴门神、除旧布新、放鞭炮、团圆饭、走亲访友、舞龙舞狮等。
这些活动都寓意着希望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平平安安。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华人世界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是赏花灯、走龙游舞、猜灯谜、吃元宵等。
其中,猜灯谜更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环节,人们在赏灯的同时,还要猜灯谜,增添了乐趣和神秘感。
清明节是祭祀先人、扫墓祭奠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回家祭祖、扫墓,并将鲜花和食品供奉在坟墓前,以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敬意。
因此,清明节的特点就是庄重、肃穆。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有民族特色之一的节日,也是一个讲究的节日。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喝雄黄酒等。
端午节的活动多以娱乐和驱邪为主,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人们在这一天会一起赏月、吃月饼、品尝柚子、猜灯谜等。
中秋节的特点在于家庭团圆和传统文化的强调。
除了上述的几个节日,每个月都有一些节日和活动,如端阳节、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活动和特点,如端阳节人们戴香囊、吃菖蒲酒、赛龙舟,七夕节人们在河边放上一对鸳鸯或纸船,重阳节人们登高望远、插茱萸,腊八节人们喝腊八粥。
这些活动都丰富了岁时节日的内容,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岁时节日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亲情和友情,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传承岁时节日的活动和特点,让传统文化在当代也能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 八)岁时节日习俗春节俗称“过年”。
在城乡居民中,“过年”这个节日,历久不衰,相沿至今,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岁时节日民俗第一节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第二节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人生仪礼第一节人生仪礼的性质第二节诞生仪礼第三节成年仪礼第四节婚姻仪礼第五节丧葬仪礼主要写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下面是一些资料:南京民俗文化简述自古“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南京又是十朝都会,“衣冠文物盛于东南和都市大气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透露出几分儒雅之气,豪杰之风,斯文秀美,亢朗冲融。
”同时南京作为天下文枢所在,文化底蕴深厚,所谓“菜佣酒保也有六朝烟水气”。
春节元旦以前称元旦,俗称过年。
南京人过年要洒扫庭除,张灯结彩,穿新衣,戴新帽,贴春联,放鞭炮。
南京人过年大门上贴春联或门神,还有文人雅士在大门贴一幅画鸡,取“鸡日相长”之意。
现在人们过年相见,互祝“恭喜发财”,并敬递茶烟,以时尚糕点相待。
元宵灯会正月十五是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元夜,夜与宵同义,便称元宵。
食品也由食豆粥,改为品尝元宵(汤圆),南京有“上灯元宵,落灯面”之俗。
明清两代,南京元宵灯会,有玩龙灯和挂纱灯之俗。
清明踏青清明节自古以来由于注入扫墓祭祖的习俗,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重视。
此时正值春光明媚,男女藉以到郊外牛首山、雨花台、梅花山“携酒游山,谓之踏青”。
有谚云“春牛首”。
端午游秦淮夏历五月初五叫端午,又称端阳。
这一天,南京人最喜吃粽子、绿豆糕,以及食“炒五毒”(用银鱼、虾米、茭菜、韭菜、黑干杂炒)、苋菜和雄黄豆,饮雄黄菖蒲酒,以求免灾。
用经过曝晒的水洗眼,谓之“破火眼”,说可免一年眼疾。
还用菖蒲、艾叶蘸水洒地而后插门楣,用以“禳灾”。
近20多年来,秦淮河又进行了大力整治,定期换水,增添画舫,景色宜人。
入夜,秦淮两岸万家灯火,五光十色,流光溢彩。
游人置身游船中,船在景中过,人在画中行,自有别样情趣。
中秋月摸秋八月十五中秋节,江南又称八月节。
此夜,天上月圆,人间圆月,即使身在外地也要赶回家团聚。
南京人喜合家赏月,叫“庆团圆”,团坐聚饮称“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岁时节日|二月二】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许多小伙伴积攒了一个正月的头发终于要迎来新年第一剪了,民俗君今天也特意早早起床,准备去剃个龙头呢。
但是,二月二只有剃头这个习俗吗?要知道在咱们这个龙的传人的国度里,作为一个直接和龙扯上关系的节日,二月二可决不会是光剃头这么简单哦!为什么叫龙抬头?二月二与龙抬头,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联。
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
并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苍龙星象就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
每年二月二,苍龙星宿的角、亢、氐三宿先后从东方露出,形成了“龙抬头”的形象。
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
二月二和古代社日社日是古代人们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后已有春社、秋社之分。
宋代起把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确定为社日。
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这样春社就和二月二有了密切的关系并逐渐结合在一起。
二月二这天,人们为庆祝土地神生日,要敲锣鼓,放鞭炮,到土地庙烧香祭祀。
《清嘉录》记载:二月“二日为土地神诞,俗称土地公公,大小官廨皆有其祠。
官府谒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乐以酬。
村农亦家户壶浆以祝神釐,俗称田公、田婆。
”许多地方还有声势浩大的庙会活动,例如北京市佛子庄乡“二月二酬龙节”庙会、河北赵县范庄龙牌会、河南淮阳县二月二太昊陵庙会、山东邹城春龙庙会、安徽亳州陈抟庙会等都是历史悠久的二月二庙会,人们在这天烧香祈福、逛会游玩,寄托了祛邪、避灾、安康的美好愿望。
太昊陵庙会范庄龙牌会阳王二月二庙会二月二的节俗活动俗话说:“过个大年,忙乱半年,正要消闲,赶上种田。
”二月二是正月年节的延续和终结,年的气氛还在,新一年的农事春耕也即将开始,人们在这天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重温年节的热闹,也表达着新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岁时习俗一、春节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称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正月初一,午夜刚走,就有人放鞭炮。
有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
初一早餐,各家各户都吃肉(羊肉、牛肉……)泡线面,再配上蛋一双,希望福寿绵长,太平如意。
这餐第一口多吃面或蛋,不先喝汤,这也成习惯。
因而有出门逢下雨便是初一早餐先喝面汤的说法。
改革开放后,村民生活水平提高,有的家庭早餐改吃清淡口食品。
饭后都出拜年,主人或主妇留在家中接待客人。
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
主人也要作揖回贺,然后请客人享用香烟、果品、花生、瓜子等。
这一天说第一名话,做第一件事都要讲究好景头,以冀一年平安。
逢人第一名话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
初一这天禁忌甚多:1、忌扫地。
怕扫掉财气。
后来改为从大门口往里扫垃圾,垃圾不往外倒,等初三开假后倒。
2、忌操刀。
恐动刀不吉。
这一禁忌是防止初一日不慎伤了手脚,破坏节日的欢乐气氛。
3、忌说晦气话。
免招晦气,实际上是怕言语之间相左,产生争执,有伤和气。
4、忌打骂小孩。
怕哭声不祥。
这一天大人都尽量满足孩子要求,让孩子过得愉快。
5、忌讨债。
以大喜日子不为难别人,体现民间素有仁爱友善的古风。
总之,初一这天要尽量过得愉快。
通过拜年活动,增进睦邻关系,消除一年之间积下的怨气和误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天,村干部敲锣打鼓慰问军、烈属,向附近驻军拜年。
拜初二,古称拜神座。
这是民间吊唁死者,安慰死者家属的活动。
凡上一年有逝去成人的家庭,这天都给亡灵设灵座,让亲朋戚友来吊唁。
传说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年底,戚继光击溃了入侵福清的倭寇后,逃难的人们相率回家过年。
初一见面时互道恭喜,互祝平安后,第二天就到死难者家中吊唁。
后来沿袭下来,成为福清民间独有风俗。
除了吊丧(拜神座),人们于初二日不互相串门。
初一去过的人家,初二方可登门,否则能犯忌讳,就要被人埋怨。
现人们对此已不甚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