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平均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简单地口头解释平均数的含义。
2.能够编写简单的表格,计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将课本中6.4的内容学习一遍,准备丰富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好笔、纸和卷尺,以及尺子、书本等可用来练习测量的物品。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1.以学生身边的例子问学生:如果某班同学的考试成绩分别是85、90、95、100、70,请问他们的平均分是多少?询问学生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2.让学生思考一下如何计算这些数的平均数,确定哪些数要相加,再除以几。
3.2 讲授环节1.确认学生已经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后,介绍平均数的定义。
2.向学生讲解如何将一组数的平均数表示为一个数,如何使用表格计算平均数。
3.请学生围绕实际例子练习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将平均数应用于生活中。
3.3 实践环节1.让学生将自己身高和体重、鞋码等数据写在黑板上并求出平均数,练习运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练习,或者在家庭作业中练习。
3.4 总结回顾1.让学生回答问题:“你现在知道什么是平均数了吗?”2.给出具体的实际例子请学生解释平均数的意义。
3.总结本次课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4.1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
2.运用表格计算平均数。
4.2 教学难点1.学生认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确认计算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中运用。
五、板书设计学生数据数值身高体重鞋码六、教学评价1.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测验,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2.在课后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程的识记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让学生探索其他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例如:“如果你的试卷成绩是这五个数的平均值,那么你的试卷得了多少分?”等等。
教案:《平均数》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能够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并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解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理解其意义。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数学知识,如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2. 提问:我们知道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总和,那么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呢?二、探究平均数的概念(15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展示一组数据,如:5, 7, 9, 10, 12。
2. 引导学生计算这组数据的总和,并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3. 解释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4. 通过例题,让学生计算其他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计算过程。
三、练习计算平均数(15分钟)1. 发给学生练习题,要求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2. 引导学生按照计算步骤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过程。
3. 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指导。
四、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一个家庭有5个人,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2. 引导学生使用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3. 解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运用。
3.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使用平均数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题和应用实例,学生能够熟练计算平均数,并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很高兴为您提供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教案。
下面是我根据教学实践制定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56页的例1和第57页的“做一做”,以及第58页的练习题。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够计算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解决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有10个苹果,每天吃2个,要吃几天才能吃完?”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例题讲解:接着,我会出示教材第56页的例1,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7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他们的平均每人有几个苹果?”然后,我会引导学生一起计算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意义。
3.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7页的“做一做”,并给予指导和讲解。
4. 练习巩固:接着,我会出示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题目:平均数2. 板书内容:平均数的定义:总数÷份数=平均数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第58页的练习题13。
2. 答案:练习题1:6天练习题2:每人12个苹果练习题3:8个苹果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够计算平均数。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2.学会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3.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教学难点: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2.组合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活动1】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平均数的概念(时长5分钟)。
2. 启发教学【活动2】教师通过多个例子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启示学生总结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例1:求3和5的平均数教师:“请问大家,3和5的平均数是多少呢?”学生:“4。
”教师:“你们是怎么算的呢?”学生:“3+5÷2=4。
”教师:“对,这就是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也叫两个数平均值等于两数之和除以2。
那么如果是求这三个数的平均数——12、24和36呢?”学生:“12+24+36÷3=24。
”教师:“很好,这就是几个数求平均数的方法。
”【活动3】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例2:有五个同学的身高依次是1.3米、1.5米、1.4米、1.6米和1.7米,求平均身高。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这五个同学的身高,1.3米、1.5米、1.4米、1.6米和1.7米,求这五个同学的平均身高。
”学生:“先把这五个数加起来,再除以5。
”教师:“对,由此我们得到,这五个同学的平均身高为1.5米。
”3. 组合教学【活动4】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例3:班里有10名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40kg、42kg、45kg、47kg、50kg、51kg、53kg、55kg、60kg和65kg,求这10名同学的平均体重。
例4:某店的五天销售额分别为3000元、3500元、2800元、3200元、3600元,请问这五天的平均销售额是多少?五、教学评价1.学生准确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学生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学生对平均数的重要性以及应用有了思考和认识。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能熟练运用平均数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提出问题:“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平均数,并派代表发言。
(2)讲解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实例讲解:通过实例讲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 巩固练习(1)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5. 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成质量。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小组讨论和实例讲解。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概念的关键,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发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平均数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2.能够对一组数据求出平均数;3.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一个平均数公式。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2.求平均数的方法;3.平均数的应用。
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通过一个小练习,让学生反思什么是对生活最重要的统计量;(2)把学生总结出来的统计量整理在黑板上,引出平均数这个概念。
第二步:学习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1)让学生看一些图片展示平均数的意义,帮助学生了解这个概念。
(2)请所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如:•如果我想知道这些学生数学考试平均分数,我该如何算?•如果一家公司想知道每个员工每天的平均打卡时间,我该怎么算?•如果我想知道每个同学有多少个月游泳健康指数达标,我该怎么算?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的意义。
第三步:引出求平均数的方法(1)在黑板上列出一组数据,请学生尝试计算这些数据的平均数。
(2)引导学生按照如下步骤计算平均数:•将数据中的值依次相加;•将总和除以数据个数。
(3)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如果有一组数据缺少一个数值,我们还能求平均数吗?怎么计算?•如果一组数据中有多个重复的数值,我们怎么计算它们的平均数?第四步:练习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1)让学生自行完成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计算,例如:•5、8、10、12、15的平均数是多少?(2)编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行练习。
第五步:应用练习(1)选取几个与学生有关的场景,让学生尝试把平均数应用到生活中。
•每名同学每天跑步的时间,求平均数;•每名同学去年暑假旅游出去的天数,求平均数;•每个班级在文化课上的平均分。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平均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解释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求平均数的方法(1)讲解求平均数的步骤:先将数据相加求和,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2)举例说明求平均数的方法。
4. 平均数的应用(1)讲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
(2)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5. 练习与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3.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平均数的应用”。
平均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学生在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之后,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学会如何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这是评价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平均数知识的关键。
教案:平均数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的个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平均数。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通过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数据特点,教师总结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学生尝试计算并分享计算方法。
2. 教师总结并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尝试运用平均数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答案,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四、巩固(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交流答案。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特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评价,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补充和说明: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的个数。
它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可以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在数学教学中,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工具。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6.4《平均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3.能够分析实际问题,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概念;2.如何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概念;2.如何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法:通过生动的实际例子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展开讨论,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课堂讲解法:在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讲解,易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以大家平时买水果的例子引入,让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概念:假设学生们买了苹果、梨子、桃子和香蕉四种水果,每种水果都买了若干斤,那么每个人平均买了多少斤水果?2. 学习新知识(3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让学生探究平均数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作用。
3. 课堂练习(15分钟)•精选一些计算平均数的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让学生自己想象一些平时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4. 拓展应用(10分钟)•让学生尝试将平均数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家庭收支、班级奖励等方面,从而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以创设情境法为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大量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笔者采用小组合作法以及课堂讲解法配合使用,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知识,更加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但是,对于一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仍需要更多的课后辅导。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求一组数的平均数;3.熟练应用平均数概念。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2.求一组数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1.平均数与四则运算的关系;2.实现平均数概念的应用。
教学过程1. 概念讲解1.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平均数,平均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
2.概念:请看下面的小学生们,他们玩水枪打了三次,分别打中了25分、30分、35分,现在我们来计算他们的平均得分。
我们将它们加起来:25 + 30 + 35 = 90,再将它们除以3(参与打水枪的小学生的数量)得到平均分数:90 ÷ 3 = 30,所以他们的平均得分是30分。
这就是平均数的概念。
3.总结:平均数,即若干数量相加后除以总数,得到的结果叫做平均数。
2. 计算平均数1.指导学生多做例题,正确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示例问题:求以下数的平均数:20、50、75。
(教师用黑板或PPT展示,同时根据不同教学资源可以给出不同的样例数据)3.解题方法:–将三个数相加,得到总数:20 + 50 + 75 = 145;–用数的总和除以数的数量,得到平均数:145 ÷ 3 = 48.33。
4.总结:求一组数的平均数就是将这些数相加,再除以它们的数量。
3. 平均数的应用1.请大家看这个问题:班里有10个同学,他们的月考成绩分别是75、80、85、90、65、70、75、80、80、90,请问这10个同学的平均分数是多少?2.让学生们一起讨论该问题,并应用平均数的概念来解决这一问题。
指导学生们自己计算出这10个同学的平均分数。
3.总结:平均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从而强调平均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课堂练习1. 知识运用题请计算下列数字的平均数:30,32,34,362. 解决问题某班级有30名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66、72、82、95、78、58、51、88、79、90、82、87、70、62、75、80、64、52、58、75、70、90、92、80、78、60、69、75、64、84,请计算该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的平均数。
教案:《平均数》-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数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如:小明的身高为150厘米,小红的身高为140厘米,小强的身高为160厘米。
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提出问题: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平均数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二、探究新知(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如:一组学生的数学成绩为85、90、88、92、87。
引导学生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 学生计算后,教师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教师出示几组数据,让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并交流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小组有5名学生,他们的年龄分别为12、13、12、11、14岁,求这个小组学生的平均年龄。
2.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3. 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
2. 家长签字确认,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并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在探究新知环节中,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求平均数的方法的掌握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解决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如:你们知道什么是统计吗?我们学过哪些统计方法?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统计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科学。
我们学过的方法有:计数、分类、排序等。
3. 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统计量——平均数。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一组数据,如:某班级学生的身高(单位:厘米):160、165、158、162、170。
2. 提问: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3. 学生可能回答:取中间值、取平均值等。
4.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5. 教师板书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平均数 = 数据之和÷ 数据个数。
6. 教师引导学生计算上述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几组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数,并解释计算过程。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学生回答后,教师举例说明:平均数可以用来表示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成绩等的一般水平。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如:什么是平均数?如何计算平均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可以用来表示数据的一般水平。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平均数,如统计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成绩等。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他们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具体的数字计算,对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还需进一步感悟。
此外,学生可能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3.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共同解决问题。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活实例和练习题。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如:“小明和他的五个朋友一起去公园玩,他们共带了100元钱,平均每人带了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几个关于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0cm, 140cm, 150cm, …, 170cm,求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
《平均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计算平均数,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指这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先将这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统计知识,如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等。
(2)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子,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例子,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4. 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5. 课后作业(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
(2)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的统计数据,尝试用平均数描述数据的一般水平。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意识及问题解决能力。
2. 练习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和速度。
3.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避免死记硬背。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4《平均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能够利用平均数解决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对数据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
4.善于运用推理、归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平均数》三、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1.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练习法: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问答法:通过问答活动进行知识点的巩固。
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简单的生活场景故事,引导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进行初步了解。
比如,小明去超市买菜,他买了3斤、4斤、5斤、2斤和1斤的蔬菜,那么他买的蔬菜的平均数是多少?2.新课讲解1.定义:平均数就是一个数据集合中所有数的和除以数量。
2.计算方法:用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数量。
> 例如 3, 4, 5, 2, 1 这五个数字的平均数是(3+4+5+2+1)÷5=3。
3.让学生做几道简单的平均数计算题。
3.巩固练习1.给学生一组数据,让学生自己计算平均数。
2.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例如:小学校图书馆有10万册图书,今年上半年新增了5万册,下半年新增了8万册,那么今年全年图书馆新增的图书数量的平均值是多少?4.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善于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简单的生活场景故事,引导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进行初步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平均数的定义。
2.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善于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并能够很好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3.教学中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要讲清楚,让学生一步步掌握计算方法。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六课时《平均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生活问题,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研究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能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
虽然在研究的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但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诸如平均分这种模糊的概念,因此本节课我将从有趣的故事出发,激发他们产生研究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
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展示车牌号码、手机号、电话号码、QQ号码等信息,让学生一起看一眼,然后问他们能记住几个数字。
2.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记住这些数字?试一次还是试多次?为什么要试多次?二、记数游戏:1.出示游戏规则:看一眼,只有3秒,数字消失后才能动笔写在格子里。
数字再出现时,在记忆正确的数字右下角画“√”。
数出每组中画“√”的有几个数字,填在下方的统计表中。
2.组织学生填写第一组游戏内容,指导填写方法,并评选出记忆冠军。
3.出示4组数据,每组呈现3秒,等全部学生记录完毕后校对答案。
三、引入平均数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在每组数字中,有些数字可能被记住了很多次,有些数字可能没有被记住,如何表示这些数字的重要程度?2.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求平均数。
四、练应用:1.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
2.利用统计图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六课时《平均数》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基本技能: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基本思想:操作法、归纳法、统计法。
4、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他们有能力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
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但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诸如平均分这种模糊的概念,因而本节课我先由有趣的故事出发,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
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与相关数据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车牌号码、手机号、电话号码、QQ号码等;让后把这些信息同时出现。
2、出示问题: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
师谈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字的世界里,想知道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你有什么办法?(生:试一试)
试一次还是试多次?为什么要试多次?
2、记数游戏:3秒钟出示10个数字,看一看每次能记住几个数字。
(课件出示几组数据)
(1)我们一起做一个记忆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
①看一眼,只有3秒。
②数字消失后,才可以动笔写在格子里。
③数字再出现时,请在记忆正确的数字右下角画“√”。
④数出每组中画“√”的有几个数字,填在下方的统计表中。
(2)组织学生填写第一组游戏内容,指导填写方法;评选出记忆冠军。
(3)出示4组数据,每组呈现3秒:(等全部学生记录完毕,校对答案)
5 7 3 8 1 5
6 9 2 4 1 8 6 5 4 9 3 5 2 7
8 4 3 9 6 1 5 3 6 2 6 5 8 4 0 9 7 3 6 1
(4)组织学生写下自己记住的数字,并把记忆个数填在表格中。
(5)指名交流自己记住自己记住数字的个数。
师:我们试了多次之后得到一组数据(板书: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有可能一样多,更大的可能是有多有少,在有多有少的情况下,试了多次,你究竟用哪一个数来代表你看一眼能记住几个数字呢?(板书:代表)为什么?
过渡语:淘气也参加了这样的游戏,我们来看看淘气的成绩是什么样的。
看大屏幕。
你们想不想和淘气比一比?
二、尝试探究,理解意义。
1.初步感知用平均数比较的必要性。
(1)出示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统计表。
思考:用哪个数来代表淘气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能用9代表淘气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吗?为什么?
用4、5或7公平吗?
过渡:大家很聪明,很智慧,这一点和智慧老人的想法完全一致。
2. 探究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智慧爷爷的话,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得来的?
(1)明确:①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就是把表格里的数求和后平均分,使每次记住的数字都是6;②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较大的数给较小的数匀上一部分,使得每次记住的数字的个数都是6。
(2)动手操作,发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让5次记住的数字个数都是6,那么淘气记住数字的平均数就是6个。
(3)提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平均数?
学生:先求出这组数据的总数量,再用总数量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份数,得到的结果就是求得的平均数。
小结: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移多补少”,一种是计算:求和均分。
可以用两种方法求出平均数。
平时我们比较多采用的方法是“求和均分”。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师:同学们,淘气五次记数个数的平均数是“6”。
“6”是第一次记住数字的个数吗?“6”是第二次记住数字的个数吗?“6”是第几次记住数字的个数?
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我们还说淘气五次记数个数的平均数是“6”。
这是怎么回事?
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6”的是淘气五次记住数字个数的平均数,是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
生2:6个数字是淘气记住数字的个数的整体水平,不是某一次实际记住数字的个数,是几次“匀”出来的,因此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小结:同学们说得很正确。
平均数不是代表某一次的测试数据,而是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的水平、平均的水平。
它有可能出现在数据中,也有可能不会出现在数据中。
(2)我们已经知道淘气前五次的平均水平是看一眼记住6个数字,不计算请回答:如果淘气第6次的测试成绩是8个,平均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为什么?如果第六次的测试成绩是6个呢?5个呢?
师小结:增加一个数据后,平均数有可能上升,也可能会下降,还有可能不变。
由此可见平均数还是非常敏感的。
4.生活中的平均数
师:其实生活中的平均数是随处可见的,你们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平均数?
学生生自由汇报。
师:老师也带来了我们非常常见的几组有关平均数的数据,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四年级一班平均身高142厘米,四年级二班平均身高143厘米。
怎么理解这组数据,你从这组数据能看出什么?四年级二班所有同学都一定比四年级一班同学高吗?
(2)
从这组数据你能发现那个班的考试成绩更好一些?用什么数据比较两个班的成绩才更加公平?有没有哪位同学的得分是86.3分?
三、趣味练习,感悟深化。
1.在一分钟投球比赛中,奇思4次投中的个数分别是7个,7个,6个,8个,用什么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的个数?
谁不用计算,就能得到奇思投球的平均数?怎样得到的?
2、如果你是篮球教练,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样解决呢?
师:你会安排哪个队员上场?如果需要计算就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请用数据来说话。
3.一个篮球队上场的有5个队员,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4岁。
你能想像一下这5个人的年龄可能分别是多少岁吗?
(1)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成这5个人的年龄。
(2)组织学生交流:你认为这5个队员的年龄分别是多少?
(3)怎样判断对不对?(如果不对可以问:怎样调整数据?)
过渡:这5个人的年龄是多少,应该有很多种可能。
想知道实际的情况是怎样的吗?(课
(4)看到表格中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刚才怎么没人这么猜?
(5)比较两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8岁8岁9岁11岁34岁平均年龄14岁
8岁8岁9岁11岁平均年龄9岁
师:是不是能够发现,当有特别大的极端数据时,平均数只比34岁小,比其他的数据都大,因此14就不能很好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而去掉最大数据34后,他们的平均年龄9岁就在最大数11岁和最小数8岁之间,就能很好代表这组数据了。
这时,你可能就会明白电视歌手大奖赛计算平均分是为什么要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了吧。
四、数学故事,品味奇妙
《猜牛重,赢大奖》。
一个小镇上举行猜牛重赢大奖的比赛,让来往的过路人猜一头牛的体重。
这些参与比赛的人有商人、工程师、和牛朝夕相处的农夫等等,有好几百人。
有的人猜的比牛实际体重少得多,有的却比实际多得多。
最后将这些人猜的结果汇总起来,算平均数,是1188千克,而牛的实际体重就是1189千克。
师:听完故事有什么感受呢?
师出示名言:数学的研究证明,平均数总是更加接近实际。
——马希文
五、总结经验,感悟平均数:
师: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平均数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方法一:移多补少
方法二:求和均分(5+4+7+5+9)÷5=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