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
- 格式:ppt
- 大小:5.24 MB
- 文档页数:2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组数据,如:5、7、9、12、15,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2. 学生可能会说,这组数据有5个数,有的大,有的小。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这组数据有大有小,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二、新课1. 老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老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老师出示例题,如:小明5天共卖出45个苹果,平均每天卖出多少个苹果?老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5÷5=9,所以小明平均每天卖出9个苹果。
三、练习1. 老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四、总结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老师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学习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同时,我也注重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在练习环节,我出示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门•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90-92。
教学目标:1 .通过具体情景,让学生历经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对数据的代表性意义。
2 .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能根据数据确定平均数的范围。
3 .初步学会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4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白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的能力。
5 .浸透初步的统计思想,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统计原理的角度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片、跳绳、彩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一一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L 10秒跳绳比赛,人数相同比输赢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喜欢。
师:那我们来个跳绳比赛怎么样?生:好。
师:要•个•个比,估计下课也比不完,这样吧,我们分成男生队和女生队,每队各派三名同学,时间10秒,看看哪队会获胜,行吗?生:行。
师:好,交流一下,请代表上台来。
其他同学一起来当小裁判,谁愿意帮他们数数?师:准备,开始!师:请大家仔细看看。
比比,哪队获胜r?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师:为什么可以直接比总数?(因为人数相同啊)师:看来人数相同比总数,总数多就获胜。
10秒1§魄3男生组跳绳成绩统计表J序号©②③合计个数女生组跳绳成绩统计表序号©②③合计个数I哪个队的成绩好?2.男、女套圈比赛,人数不同比输赢师:同学们,好玩吗?生:好玩!师:不仅好玩,还可以锻炼身体,这样的体育运动我们要经常做。
你看,朱老师班上的同学上周就举行了有趣的套圈比赛,一起去看看吧。
■ 男生组套圈成绩统计表女生组套圈成绩统计表嫩个队的成绩好?二师:经过了十五个回合的激战,比赛已经结束了,让我们来看看比赛成绩!看着两份成绩单, 你还能快速判断出哪一方获胜吗?(如果学生答:女生获胜。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跟他们说什么?(老师好)2、这节课,老师把小朋友们分成5个小组来共同学习。
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小红花,比比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大家有信心吗?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出示大象卡通图)小朋友们,瞧,今天谁来到我们班级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它吗?你们应不应该向大象爷爷问声好呢?2、小朋友真有礼貌!大象爷爷为了感谢大家,决定带小朋友们去他的神奇果树园摘水果吃。
(出示果树)这些果树可真神奇啊!树上长满了苹果、梨、西瓜、桃子、草莓,小朋友想吃吗?每人摘一个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
3、让学生摘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看出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的个数呢?4、让学生贴水果。
通过贴水果的活动,初步感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体会领悟。
1、师:今天是大象爷爷的生日。
(出示图)看,很多客人领着全家、带着礼物来到大象家给他过生日(动物们头戴面具依次出现)。
你听,他们一起为大象爷爷唱起了生日歌(播放音乐)大家跟着一起唱吧!(学生欢快地唱起了生日歌)师:看了这张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题。
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平均数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能够在实践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1.平均数的定义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
1.引导学生回忆上次课学习的内容。
2.提问:什么是平均数?
3.学生进行分组探讨并进行回答。
二、讲解新知识
1.讲解平均数的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用哪些方法可以求得几个数的平均数。
3.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列举方法。
4.教师进行总结,介绍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三、练习
1.通过多个例子进行练习。
2.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并互相检查,并将答案进行对照。
3.找出问题并进行讲解。
四、巩固
1.提供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并要求学生完成。
2.对练习题进行讲解,让学生们互相审查,找出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五、拓展
1.通过游戏的形式分享平均数的知识。
2.通过平均数的应用讲解该知识的实用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等方法来介绍平均数的概念。
在练习环节中,学生能够有机会进行实践并互相改正,从而使得他们更容易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拓展环节中的游戏和应用,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应用平均数。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们表现出了较好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解读教材: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来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平均数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版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
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的矛盾,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
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有着明确的要求,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因此教学重点确立为,体会平均数的统计作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这也是确定教学难点的依据。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统计本小组同学身高、体重,并做好记录。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请学生帮小朋友整理图书角:平均每层多少本书?第三层 6本 5本 4本第二层 6本 6本 5本第一层 6本 7本 9本()本()本()本教师追问:假如总数18本书没变,把这些书平均放到两层书架?每层书架几本书?平均放到6层书架上呢?又有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用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呢?今天我们学习的平均数和平均分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于如何求平均数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讲解。
2.准备平均数的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平均数的定义。
2.呈现(15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以及如何求平均数。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平均数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点评。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讲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可以举例说明,如统计学中的平均数、平均分等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P90-92)【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产生的价值,通过分析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发展统计观念,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和经验。
2.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在具体问题解决中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和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揭示课题:平均数设疑:你在生活中听说过平均数吗?2.创设情境:四(5)班的男生和女生要组织一次一分钟踢键子比赛,女生队选拔选手时进行测试的成绩如下。
女生队选拔成绩单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引导建立平均数的意义,研究求平均数的方法:设疑:你觉得用哪个数据代表每个女生的成绩比较合适?引导解疑:杨羽一一17个曾诗涵——19个(移多补少)李玲一一18个(合并均分)2.引导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设疑:19个和18个能分别代表曾诗涵和李玲每次踢健子的水平吗?解疑:(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组织交流,相机引导: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的虚拟性。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请比较男生队和女生队的比赛成绩,哪个队的成绩更好?(1)看了这个比赛成绩单?你有什么想法?(人数不同,不公平)(2)设疑:该怎么办?(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3)小结:平均数的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价值。
2.参加踢健子比赛的5名男生年龄如下王小飞:10岁刘东:9岁李雷:10岁谢明明:11岁孙奇:10岁(1)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2)如果40岁的姚老师也加入踢健子游戏中,那么六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3)计算完毕你有什么想法?(要点:平均数的敏感性及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3.判断说理:王小飞身高1. 4米,一定可以安全趟过一条平均水深1.2米的小河。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在小组中进行学习和讨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什么是平均数?我们为什么要用平均数?”2. 概念讲解(15分钟)•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总个数。
•示例: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讲解,如:小明每天跑步的距离为4公里、2公里、6公里,求这三天的平均距离。
3. 计算方法(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行分组,每组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向全班汇报答案。
•师生互动:老师与学生讨论各组的解答,引导学生找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和规律。
4. 实际问题解决(20分钟)•组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
•展示讨论: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答案,全班进行讨论和补充。
5. 拓展延伸(10分钟)•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进一步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四、课堂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题目,练习计算平均数。
2.自主设计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平均数进行解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巩固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1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教具:小黑板、彩色粉笔。
3.辅助教材:练习册、作业纸。
4.教案设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如班级同学身高的平均值等。
2. 讲解•通过简短的讲解,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3. 操练•给学生提供几道简单的计算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解答。
•老师抽查学生的答案,并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4. 深化•引导学生探讨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如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平均分等。
5. 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五、课堂练习1.计算以下数字的平均数:12, 15, 18, 21, 24。
2.根据以下情景计算平均数:小明连续5天每天跑步的距离分别为2公里,3公里,4公里,5公里,6公里。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中的题目。
2.思考并记录生活中其他可以应用平均数概念的场景。
七、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后续教学中需要加强基础概念的讲解。
同时,学生在操练中缺乏合作和交流,需要引导学生多进行小组讨论。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例1、例2的学习内容。
小学数学所认识的平均数指算术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份数所得的商,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具有代表性、虚拟性和敏感性等特性。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分类与整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有对数据进行简单收集与整理的学习经验,具有初步的数据意识,掌握了平均分和除法运算的含义。
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居家学习期间同学们缺乏体育锻炼。
于是,复学后,学校打算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运动会。
其中一分钟掷球比赛吸引了四年级的同学。
四1班的张林和其他三名同学进行了一场团体训练赛。
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预设:这队共有四个人,其中张林投中8个,赵琦投中5个,李一博投中11个,王佳硕投中9个。
师:观察分析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会提问题是学好数学的开始。
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
你能提出一个和平均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吗?预设: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师:这个问题要求的就是“平均数”。
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设计意图: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召开趣味运动会的情境,自然巧妙地引入新课。
特别是让学生自主提问,开放了课堂,发散了思维,同时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索,建构意义 1.探索平均数的求法。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在练习纸上写出你的答案。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知识点一、平均数小明最近三次数学考试分别是77分、90分、82分,这一天爸爸问他最近考试考得怎么样?小明应该怎么回答呢?如果82分,那也只是一次考试成绩,没什么说服力,一次不能代表全部。
如果说自己90分,那么又太高了,万一下次考砸了,岂不是糟了吗?如果说自己77分,那么又有点低,恐怕爸爸就不高兴了。
该怎么办呢?怎么找出一个合适的分数呢?后来小明想到了一个“移多补少”的方法。
1、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量。
上述情境中,我们相当于把小明三次考试成绩的总数平均分成三份,那么能不能用一条算式来计算平均数呢?2、我们可以这样求平均数:先求出所有数据只()再()这组数据的个数3、平均数的公式:①()=()÷()②()×()=()③()=()÷()求“平均数”的时候,我们用到了“平均分”的思想。
可是“平均数”和“平均分”是()的概念。
“平均数”是一个数,“平均分”是一种思想。
平均分是分物时所用的一种思想,它是指在分物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分完,而且还要使每一份分得的数相等。
“平均分”的思想用得比较广泛,许多问题涉及到“平均分”的思想,但这些问题不一定要用“平均数”。
如下题:黄老师把12颗糖分给3个孩子,问平均每人分得多少颗糖?这题的算式是“12÷3=4(颗)”,它用到了“平均分”的思想,但不需要用“平均数”。
例1、四(1)班篮球队成员小明和他的4名队友身高分别为137cm、140cm、135cm、139cm、134cm,他们的平均身高是________cm。
例2、一个煤矿三月份前4天分别产煤830吨,820吨,840吨和830吨,平均每天产煤________吨。
例3、奇思、笑笑、妙想三人的平均身高是130厘米,妙想的身高是()。
134 127A、130B、129C、127例4、甲、乙的平均数是86,甲、乙、丙的平均数是77,那么丙数是________。
例5、王红参加体育达标测试,五项测试的平均成绩是85分,如果跳远成绩不算在内,那么平均成绩是83分,王红的跳远成绩是________分。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经典、完美、好用)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数学下册90-94页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的讨论中,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教授学生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3.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二)批判性思维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清晰、具体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数学表达有理有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教学过程:一、在现实情境中,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一)提出问题,激活旧知老师问道:“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研究平均数。
关于平均数,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二)情境导入,引发冲突老师通过课件展示了四(1)组织男生和女生开展的一次3分钟足球射门比赛。
老师提出问题:“请大家看这两组数据,你认为男生队和女生队,哪个队的射门水平高?”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们得出结论:用“两队平均每人射进的球数”,来代表各队的整体水平会比较合理一些。
这样,学生们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
三)多样表征,理解概念1.借助平均分,理解平均数老师展示了两个算式:“(5+6+4)÷3=5”和“(4+3+8+1)÷4=4”,并向学生解释了这两个算式都是先求总和再均分,求出两队的平均值。
这样,学生们通过以前研究的平均分知识,理解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借助直观图,理解移多补少老师让学生们观察图2,并让他们在图上找到男生队和女生队射进的5个和4个球。
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学生们更清楚地看出了两队射进的球数。
小结:移多补少是一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通过使两组数据的数量相等,来比较它们的整体水平。
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一个数据的情况。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平均数来估算销售量等数据,并根据平均数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