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90例1、例2。

[学习目标]

1.通过数字华容道比赛,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会用“移多补少法”和“计算法”求平均数;

2.通过分析第二、三组的平均积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正确判断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范围,感受个别数据和平均数的关系,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3.了解平均数的应用,积累生活经验。

[学习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应用,能用“计算法”求平均数

[学习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应用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计算第三组的平均积分和平均水量的选择题,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评价目标1;

2.通过估平均数以及说出平均积分算式中每部分的含义,体会平均数是虚拟的数,借助对比平均积分和个人实力以及红包问题,评价目标2。

3.利用比较口算水平,人均水量和日均客流量的知识,帮助学生积累经验,评价目标3。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数字华容道”分组对抗赛的比赛视频,出示积分情况表。

第一组:4、5、5、6

第二组:6、2、7、9

通过比较总分,得出结论:第二组实力强

继续出示第三组:4、9、8

也用比较总分的方法,引起学生质疑。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较总分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比“平均每人多少分?”

二、分析体会,探究方法

第一组成绩:4、5、5、6

活动一:直观操作,移多补少(出示课件)(评价目标1)

1、引导学生用“移一移”的方法求平均数,得到平均每人多少分。(课件演示)

小结:匀一匀,把多的分给少的,使不同的数据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相当于每人的积分同样多,相等的这个数就是这组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4,5,5,6这四个数的平均数就是5,用虚线标出平均数5的位置。

2、提问:平均积分是5分说明这组每个人的实际积分都是5吗?

第二组成绩:6、2、7、9

活动二:体会感受,总结算法(评价目标1、2)

1、观察数据,获得信息。先估一估平均数可能是几?引导学生用“移一移”或“算一算”的方法求平均数。(评价目标1)

(1)学生操作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得到第二组的平均数,并小结:6是6、2、7、9这4个数的平均数。

(2)追问:平均积分6分是说每个人的实际分数都是6分吗?恢复数据分布情况,提问:1号得分“6”和平均数“6”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引导学生说出平均数代表的是整体水平,板书:整体水平。

(3)继续分析其他数据与平均数的关系,感受个别数据与平均数的关系。

(4)出示条形图,思考: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有没有可能和最多的一样多?有没有可能和最少的一样少?小组讨论。分析确定平均数的范围:最小值<平均数<最大值。

2、计算法:(6+2+7+9)÷4

=24÷4

=6(分)

说一说24和4分别表示什么?得出计算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3、如果提高2号的分数,这组的平均积分会有什么变化?如果这组其他人也提高了呢?小结:平均数比较敏感,任何一个数的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评价目标2)

活动三:综合应用,深化理解(评价目标2)

1、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求第三组的平均数,呈现计算法,列式:(4+9+8)÷3=7。提问:为什么除以3?追问:平均数是7,这组中有积分是7分的吗?小结:一组数中不一定有等于平均数的,但一定有小于平均数和大于平均数的。

2、比较三组的平均分:5、6、7,得出结论:第一组最弱。提问:第一组每个人都是最弱的吗?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小结: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要比较三年级一班和二班哪个班的口算水平高,就要比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所以平均数在统计学中是个很重要的统计量。

三、解决问题,积累经验(综合评价目标1、2、3)

1、抢红包问题:40个人,40元的手气红包,每人都能抢到1元,对吗?

小结:平均数代表的是整体水平,隐藏在它背后的数据是千变万化的。

2、选择题。

欢欢家去年四个季度用水情况分别是第一季度16吨、第二季度24吨、第三季度35吨、第四季度21吨,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列式:(16 +24+ 35+ 21)÷12

小结:在用计算法求平均数时一定要注意份数。

计算结果为8吨,直观感受8吨水有多少,提高节水意识。出示我国淡水总量排名及人均水量排名,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分析题

2018年五一假期(3天)大明湖景区的日均客流量达100万人次。解释日均客流量的含义,并猜测哪天最有可能超过100万人次?合理即可。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使学生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创设情景:三年级一班各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 1.出示第一小组套圈成绩统计图:男生3人,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3人,每人都套中6个。 提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么比的? 方法一: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只要比一个男生的和一个女生套中的个数。 方法二:男、女生人数相等,也可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 2.出示第二小组套圈成绩统计图:男生3人,每人都套中6个;女生4人,每人都套中5个。 提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现在你又是怎么比的?(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还是比一个男生的和一个女生套中的个数。) 追问:为什么不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因为男、女生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 3.出示第三组套圈成绩统计图:男生3人,分别套中7、9、5个;女生4人,分别套中10、4、7、3个。 提问:这一组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会比吗?(男、女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男、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不相同,比一个人的个数也不好比。必须另外想办法。由此引出平均数,揭示课题。) 一、学习新知 1.单独出示第三组男生的套圈成绩统计图。 (1)你会把男生每人套中个数“匀一匀”,使每个数变得同样多吗? 根据学生回答,在原图旁复制一张统计图,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说明: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个数变得一样多,这一过程我们叫它“移多补少”。 (2)看图说一说: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 (3)追问:这里的“7”是指每个男生真的都套中了7个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这里的“7”并不是指每个男生真的都套中了7个,

四年级奥数平均数问题

平均数问题 把几个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求得的数就是平均数。 两种基本方法: 1、直接求法:利用公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求出平均数,这是由“均分”思想产生的方法。 2、基数求法:利用公式“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的总和÷总份数=平均数”求出平均数,这是由“补差”思想产生的方法。 1、工路队前4天平均每天筑路80米,增加工人后,第5天筑路100米,求工程队这5天平均每天筑路多少米? 分析:(1)先求出5天筑路的总长度80×4+100=420(米),再求出工程队这5天平均每天筑路的平均数。(2)从“补差”的角度考虑。由于前4天筑路的平均数小于第5天的筑路米数,所以把前4天的平均数80米看做是基数,然后把第5天多筑的(100-80)米平均分成“5份”,用4份补进到前4天的平均数中去,留1份在第5天,从而求出这5天平均每天筑路的平均数。 解法一(米) 解法二(米) 答:工程队这5天平均每天筑路84米。 2、笑笑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语文80分,音乐88分,体育84分,美术78分,数学成绩比五科平均成绩高6分,笑笑数学得了多少分?(补差法) 分析:本题关键是求出五科平均分,依题意,我们可以先求出语文、音乐、体育、美术这四科的平均分是82.5 (分),根据条件“数学成绩比五科平均成绩高6分”知,前四科的平均分低于五科平均分,要把前四科的平均分提高到五科的平均分,从“补差”的角度思考,需要把数学成绩比五科平均成绩高的6分补到前四科的每科平均分中去,平均每科补1.5(分),所以,五科平均分是84 (分),那么数学成绩就是90(分)。 解:(1)语文、音乐、体育、美术四科平均分:82.5 (2)五科平均分:84 (3)数学成绩:90 答:笑笑数学得了90分。 3、淘气在期末考试中语文、外语和自然的平均分是81分,数学成绩公布后,四门成绩的平均分提高了2分。淘气数学考多少分?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金桥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2)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2) 课题:一、二级混合运算 (3) 混合运算 (4) 第四课时有关0运算 (5)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6) 第一课时位置与方向 (6) 课题:画方位图 (8) 课题: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9)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1) 加法交换律 (11) 加法结合律 (14)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第三课时) (15) 课题二:乘法分配率 (16) 课题:简便运算 (18) 简便运算(二)教学设计 (20)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21) 课题:营养午餐 (23)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7) 课题一:小数的意义 (27)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8)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教案 (30) 第四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32)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5)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35) 第五单元三角形 (37) 课题:三角形的特征 (37) 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分类(第三课时) (39)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一课时) (42) 第五单元:图形的拼组(第一课时) (44)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7) 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49)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运用 (51) 第七单元统计 (53)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54)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 (54) 课题: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二) (56)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一)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四年级平均数应用题

1.五一班原有女生20人,他们的体重平均为36千克,后来又有两个女同学插班,这两个女同学的体重分别为32千克和38千克。求现在这个班女生体重平均是多少千克? 2.①五(1)班有学生48人,共植树99棵,五(2)班有学生42人,共植树126棵,这两个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②五(1)班有学生48人,共植树99棵,五(2)班有学生42人,每人植树3棵,求两个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3.一台拖拉机上午工作5小时,平均每小时耕地15公亩,下午工作3小时,共耕地36公亩,求拖拉机一天平均每小时耕地多少公亩? 4.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每小时30千米,返回时逆水,每小时20千米,求往返的平均速度。1.三八妇女商店今年一季度三个月的营业额分别是15846.8元,17036.64元和18574.06元,平均每月的营业额是多少元? 2.一辆汽车给工厂运送原料,上午运了4次,共运25.5吨,下午运了5次,比上午多运7.5吨,平均每次运料多少吨? 3.某煤矿两个采煤小组,第一组有10人,每人每天采煤625吨;第二小组有15人,每人每天采煤7.5吨。两组平均每人每天采煤多少吨? 4.六小班分两个小组进行比赛,第一组18人,一分钟共跳2160下,第二小组22人,平均每人每分钟跳124下,这个班平均每人每分跳几下? 5.一列火车32小时共行1504千米。已知这列火车先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行驶11小时,又以每小时42千米的速度行驶9小时,求在其余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1、如果有甲、乙两数,甲比乙多a,请你表示出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多少?(用三种不同的方法 表示) 2、甲数是50,乙数比甲数的2倍少20,丙数比乙数乘以0.25多48,求甲、乙、丙的平均数是多 少? 3、有6个数,平均数是8,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成2,这六个数的平均数为6,求这个改动的数原 来是多少? 4、从山脚到山顶,明明以每分钟走50米,要走18分钟,按原路返回到山脚,明明每分钟走75 米,求明明上、下山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5、小兔子采蘑菇,晴天每天能采40只,雨天每天只能采24只,它一连几天采224只蘑菇,平均 每天采28只,这几铁台中有几天是下雨天? 6、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30,乙、丙两数的平均数是34,甲、丙两数的平均数是32,求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7、小明和其他11人参加数学考试,那11人的平均成绩是87分,小明的成绩比12人的平均成绩高5.5分,小明的数学考试成绩是多少? 8、五位裁判员给一名体操队员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平均得9.64分;只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得9.72分;只去掉一个最高分,平均得9.61分,求最高分和最低分各是多少?五位裁判打出分的平均分是多少?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资料(全)

第1单元四则运算 1、运算顺序 P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P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P11: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P12:加、减、乘和除统称四则运算。 3、P13:有关0的运算 一个数与0相加,还得这个数。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一个数与0相乘,得0。 0除以一个数,得0。 0不能做除数,例如5÷0 是不存在,没有意义的。 4、四则混合运算方法 一看(看数字,运算符号,想想运算顺序是什么。) 二画(画线,哪一步先算,就在哪一步的下面画一条横线,没有计算的要照抄下来。) 三算(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四检验(检验运算顺序是否错误,计算是否算错。) 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 1、确定物体的位置 (1)找参照物:以谁为参照物,就以谁为观测点。 如:“在XXX的东偏南”就是以“XXX”为观测点 (2)找出较小的夹角,从箭头方向开始写出方向。 (3)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的方法 (1)确定观测点,建立方向标。 (2)用量角器确定建筑物的方向。

(3)用直尺确定建筑物的距离。 (4)画出建筑物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3、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4、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第3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运算定律与算式特点 P28:加法交换律 a+b=b+a 34+89+66=34+66+89 26+47-6=26-6+47 1、只有加法,减法。 2、注意减法时要将前面的“一”号一起交换。 3、在简便计算时,一般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时运用。 P29:加法结合律 a+b+c=a+(b+c) 88+104+96=88+(104+96) 79+26-9=26+(79-9) P34:乘法交换律 a × b=b× a 4×58×25=4×25×58 1、只有乘法。 2、在简便计算时,一般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同时运用。 3、注意找好朋友: 2×5=10 4×25=100 8×125=1000 P35:乘法结合律 a×b×c=a×(b×c)125×67×8=67×(125×8) P36:乘法分配律拆:(a+b)×c=a×c+b×c25×(200+4) =25×200+25×4 合:a×b+a×c =a×(b+c)265×105-265×5=265×(105-5) 1、有乘法和加法;或者有乘法和减法。 2、拆的时候,是将括号外面的数分给括号里面的两个数。 3、合的时候,是提取相同的因数,将不同的因数相加或相减。 特别注意: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区别 2、运算性质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运动会呀? 生:喜欢。 师:嗯,看来同学们都是喜欢运动的小朋友。那你最喜欢哪项运动呢?生:我喜欢跑步;我喜欢跳绳;我喜欢打篮球 师:我听到有很多同学喜欢打篮球,光明小学的篮球比赛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吧。仔细观察,体育老师遇到了什么问题?谁来给大家读一下。 生:我们队比分落后,下一个应该派谁上场呢? 师:嗯,这位同学读得真响亮。比分落后了,如果你是体育老师,你会派怎样的队员上场呢? 生:应该派水平高的同学上场;应该派投篮投得准的上场;应该拍比分高的同学上场 师:对于让谁上场,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下面老师总结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体育老师是不是应该拍一个整体水平高的队员上场呀。 生:对。 师:下面是七号和八号球员的几场比赛的得分,你来判断一下,到底谁的整体水平较高一些呢?同学们同桌之间讨论一下,提出一个方案来帮助体育老师。 生:(互相讨论) 师:嗯,这位同学已经想出了一个方案,你来说一下。

生:我认为应该吧七号和八号的得分分别加起来比较他们的和。 师:(根据这位学生说的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看一下这位同学给出的方案,你来评价一下,这种方案公平吗?哦,这位同学你来说 一下。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呢? 生:因为七号队员上场的次数是三次,而八号球员上场的次数是四次。师:嗯,这位同学分析的很对,八号球员上场比起好多一次,加起来肯定会超过七号球员的。这种方案行不通了,谁还能提出别的方 案来?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 生:我们可以用他们的平均分数来比较。 师:嗯,真不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平均数,下面和老师一起板书一下课题。 (师生齐读平均数) 师:那怎么来计算这两位队员的平均得分呢?同学们思考一下。老师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的看出七号和八号球员的得分,做了一个条形 统计图,一格表示一分,先看一下七号球员的得分情况统计图。生:(仔细观察) 师:通过这个图形你能得出七号球员的平均得分吗?有的同学会说,要是七号球员每场的得分都是一样的就非常好比较了。你看在这 个统计图上能不能实现? 生:(仔细观察并思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问题》练习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问题》练习题 姓名: 得分:. 一、我动脑筋,我会填。(11分,每空1分) 1、已知9个数的平均数是72,去掉一个数后,余下的数平均数为78,去掉的数是______ 。 2、某班有40名学生,期中数学考试,有两名同学因故缺考,这时班级平均分为 89分,缺考的同学补考各得99分,这个班级中考平均分是_______ 。 3、有5个数,其平均数为138,按从小到大排列,从小端开始前3个数的平均数为127,从大端开始顺次取出3个数,其平均数为148,则第三个数是_______ 。 4、某5个数的平均值为60,若把其中一个数改为80,平均值为70,这个数是________ 。 5、如果三个人的平均年龄为22岁。年龄最小的没有小于18岁。那么最大年龄可能是___岁。 6、数学考试的满分是100分,六位同学的平均分是91分,这6个同学的分数各不相同,其中一个同学得65分,那么居第三名的同学至少得_______分。 7、在一次登山比赛中,小刚上山时每分钟走40米,18分钟达到山顶,然后按原路下山,每分钟走60米,小刚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分_______米。 8、某校有100名学生参加数学考试,平均分是63分,其中男生平均分是60分,女同学的平均分是70分,男生比女生多_______人。 9、一些同学分一些书,若平均每人分若干本,还余14本,若每人分9本,则最后一人分得6本,那么共有学生_______人。 10、有几位同学参加语文考试,赵峰的得分如果再提高13分,他们的平均分就达到90分,如果赵峰的得分降低5分,他们的平均分就只得87分,那么这些同学共有________人。 11、有四个数每次取三个数,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再加上另一个数,用这种方法计 算了四次,分别得到以下四个数:86,92,100,106, 那么原4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_ 。 12、甲、乙、丙三人一起买了8个面包平均分着吃,甲拿出5个面包的钱,乙付了3个面包的钱,丙没付钱。等吃完结算,丙应付4角钱,那么甲应收回钱_______分。 1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 (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A-A=0 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A÷A=1(a不为0)4、四则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减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连减的性质: a-b-c=a-(b+c)。 二、乘除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 c= a× (b×c ) 3、乘法分配律: (1)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a+b)×c=a×c+b×c(a-b)×c=a×c-b×c (2)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a-b)×c=a×c-b×c。 4、除法的性质:a÷b÷c=a÷(b×c)。 5、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①类型一:(a+b)×c= a×c+b×c (a-b)×c= a×c-b×c ②类型二:a×c+b×c=(a+b)×c a×c-b×c=(a-b)×c ③类型三:a×99+a = a×(99+1)a×b-a= a×(b-1)

四年级下数学奥数练习-6-平均数问题

年级 ______班 _____ 姓名 _____得分 _____ 一、填空题. 1.已知9个数的平均数是72,去掉一个数后,余下的数平均数为78,去掉的数是______ . 2.某班有40名学生,期中数学考试,有两名同学因故缺考,这时班级平均分为89分,缺考的同学补考各得99分,这个班级中考平均分是_______ . 3.有5个数,其平均数为138,按从小到大排列,从小端开始前3个数的平均数为127,从大端开始顺次取出3个数,其平均数为148,则第三个数是_______ . 4.某5个数的平均值为60,若把其中一个数改为80,平均值为70,这个数是________ . 5.如果三个人的平均年龄为22岁.年龄最小的没有小于18岁.那么最大年龄可能是______岁. 6.数学考试的满分是100分,六位同学的平均分是91分,这6个同学的分数各不相同,其中一个同学得65分,那么居第三名的同学至少得_______分. 7.在一次登山比赛中,小刚上山时每分钟走40米,18分钟达到山顶,然后按原路下山,每分钟走60米,小刚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分_______米. 8.某校有100名学生参加数学考试,平均分是63分,其中男生平均分是60分,女同学的平均分是70分,男生比女生多_______人. 9.一些同学分一些书,若平均每人分若干本,还余14本,若每人分9本,则最后一人分得6本,那么共有学生_______人. 10.有几位同学参加语文考试,赵峰的得分如果再提高13分,他们的平均分就达到90分,如果赵峰的得分降低5分,他们的平均分就只得87分,那么这些同学共有________人. 11.有四个数每次取三个数,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再加上另一个数,用这种方法计算了四次,分别得到以下四个数: 86, 92, 100, 106 那么原4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_ . 12.甲、乙、丙三人一起买了8个面包平均分着吃,甲拿出5个面包的钱,乙付了3个面包的钱,丙没付钱.等吃完结算,丙应付4角钱,那么甲应收回钱_______分. 二、分析解答题. 13.今年前5个月,小明每月平均存钱4.2元,从6月起他每月储蓄6元,那么从哪个月起小明的平均储蓄超过5元? 14.A、B、C、D四个数,每次去掉一个数,将其余下的三个数求平均数,这样计算了4次,得到下面4个数. 23, 26, 30, 33 A、B、C、D 4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知识要点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重点内容】: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得的数叫做差。 ★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加数+差 【例题】: 根据864+325=1189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1189-864= 1189-325= 【知识要点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重点内容】: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在乘法算式中,0乘以任何数都得0;1乘以任何数都是任何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除得的数叫做商。 ★在除法算式中,0除以任何数都得0;0不能作除数;任何数除以1都是任何数。 ★除法和乘法互为逆运算。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减数=商×除数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例题】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知识要点3】:有关0的运算 【重点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 + 0 = a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 - a = 0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 - 0 = a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 X 0 = 0 ★ 0除以一个非0的数,得0。字母表示:0 ÷ a = 0 (a ≠ 0)★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数相除,商一定是1。字母表示:a ÷ a = 1 (a ≠ 0)★ 0不能作除数,0可以作被除数。字母表示:a ÷ 0 此式错误,不成立【例题】: 计算: 0÷27+5×0+4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师: 同学们喜不喜欢运动会呀?生: 喜欢。 师: 嗯,看来同学们都是喜欢运动的小朋友。 那你最喜欢哪项运动呢?生: 我喜欢跑步;我喜欢跳绳;我喜欢打篮球师: 我听到有很多同学喜欢打篮球,光明小学的篮球比赛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仔细观察,体育老师遇到了什么问题?谁来给大家读一下。 生: 我们队比分落后,下一个应该派谁上场呢?师: 嗯,这位同学读得真响亮。 比分落后了,如果你是体育老师,你会派怎样的队员上场呢?生: 应该派水平高的同学上场;应该派投篮投得准的上场;应该拍比分高的同学上场师: 对于让谁上场,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下面老师总结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体育老师是不是应该拍一个整体水平高的队员上场呀。 生: 1 / 8

对。 师: 下面是七号和八号球员的几场比赛的得分,你来判断一下,到底谁的整体水平较高一些呢?同学们同桌之间讨论一下,提出一个方案来帮助体育老师。 生: (互相讨论)师: 嗯,这位同学已经想出了一个方案,你来说一下。 生: 我认为应该吧七号和八号的得分分别加起来比较他们的和。 师: (根据这位学生说的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看一下这位同学给出的方案,你来评价一下,这种方案公平吗?哦,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 生: 不公平师: 为什么不公平呢?生: 因为七号队员上场的次数是三次,而八号球员上场的次数是四次。 师: 嗯,这位同学分析的很对,八号球员上场比起好多一次,加起来肯定会超过七号球员的。

四年级数学之平均数问题

第七讲平均数问题 知识要点与学法指导: 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应用很广泛,例如,求平均身高问题,求某天的平均气温等。 求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解答平均数问题的关键是要确定“总数量”以及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然后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求平均数。也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或找一个基准数,用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之和÷份数=平均数。 例1王老师为四年级羽毛球队的同学测量身高。其中两个同学身高153厘米,一个同学身高152厘米,有两个同学身高149厘米,还有两个同学身高147厘米。求四年级羽毛球队同学的平均身高。 【分析与解】 这道题可以按照一般思路解,即用身高总和除以总人数。这道题还可以采用假设平均数的方法求解,容易发现,同学的身高都在150厘米左右。可以假设平均身高为150厘米,把它当作基准数,用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之和÷份数=平均数。 (153×2+152+149×2+147×2)÷(2+1+2+2) =150(厘米) 或:150+(3×2+2-1×2-3×2)÷(2+1+2+2)=150(厘米) 答:四年级羽毛球队的同学平均身高是150厘米。 试一试1 某小学选出7名同学参加数学竞赛,其中两人得了99分,还有三人得96分,另外两人得了93分,这7个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例2 从山顶到山脚的路长36千米,一辆汽车上山,需要4小

时到达山顶,下山沿原路返回,只用2小时到达山脚。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分析与解】 求往返的平均速度,要用往返的路程除以往返的时间,往返的路程是36×2=72(千米);往返的时间是4+2=6(小时)。所以,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行72÷6=12(千米)。 (36×2)÷(4+2)=12(千米)答: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12千米。 试一试2 一条山路从山脚到山顶的路长24千米,一人骑车上山,需要6小时到山顶,然后沿原路下山,只用2小时就到达山脚。求骑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例3李华参加体育达标测试,五项平均成绩是85分,如果投掷成绩不算在内,平均成绩是83分,李华投掷得了多少分? 【分析与解】 先求出五项成绩的总得分:85×5=425(分)。再算出四项成绩的总分:83×4=332(分),最后用五项成绩的总分减去四项成绩的总分,就等于李华投掷的成绩,即:425-332=93(分) 85×5-83×4=93(分) 答:李华投掷得了93分。 试一试3 李华参加数学竞赛,前3次的平均成绩为85分,已知前两次的平均分是83分,他第3次得了多少分? 例4 如果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3岁,四个人中没有小于18岁的,那么年龄最大的人可能是多少岁? 【分析与解】 因为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3岁,那么四个人的和是23×4=92(岁),又知道四个人中没有小于18岁的,如果四个人中三个人的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试卷(试卷试题)

2017年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试卷 姓名: 一、填一填。(23分) 1. 三角形按角可分为()三角形、()三角形和()三角形。 2. 306900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万,把387330000改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亿。 3. 由9个十、38个百分之一组成的数是(),它是一个()位小数。 4. 0.08扩大到原数的()倍是8,42缩小到原数的是0.042。 5. 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35°,它的顶角是()。 6. 7.096保留两位小数约是(),精确到十分位约是()。 7. 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是9.5,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最小是()。 8. 9020千克=()吨32.76千米=()千米()米 1.82元=()元()角()分5米20厘米=()厘米 9. 在○里填“>”“<”或“=”。 9/10 ○ 0.06 1.5亿○ 15000万 3千米56米○ 3.56千米7千克○ 6800克 二、判一判。(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10分) 1. 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2. 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 3. 131-63+37=131-(63+37)。………………………………() 4. 用三根分别长4厘米、6厘米和9厘米的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 5. 在笔直的跑道旁插了51面彩旗(两端都插),它们的间隔是2米,这条跑道长102米。……() 三、选一选。(把正确的序号填到括号里。)(10分) 1. 下面各数中,要读出两个“零”的数是()。 A、201008 B、300.06 C、805.07 D、190.07 2. 要使29□680≈30万,□里有()种填法。 A、1 B、4 C、6 D、5 3. 拼成一个至少要用()个等边三角形。 A、1 B、2 C、3 D、4 4. 0.1和0.9之间有()个小数。 A、7 B、8 C、9 D、无数 5. 下面各数,把0去掉大小不变的是()。 A、650 B、6.50 C、6.25 D、6.05

小学四年级数学平均数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平均数问题 例1 学校射击队五名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47厘米、149厘米、150厘米、151厘米、153厘米;求射击队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练1 小明上学期数学六次测试的成绩分别是93分、87分、85分、92分、86分、97分;他六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练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7厘米、6厘米、10厘米和9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例2 坚强炼钢厂在一周内炼了一批钢;前3天平均每天炼46吨;后4天平均每天炼53吨.求这个炼钢厂平均每天炼钢多少吨? 练1 某校五年级四个班参加植树;1班和2班平均数每班植树38棵;3班和4班平均每班植树44棵;五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练2 第一小组10个同学测量身高;结果发现期中6人的平均身高是123厘米;另外4人的平均身高128厘米.第一小组10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例3 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往乙地送货;去时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行驶.返回时由于空载;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练1 小张沿着每一条长为6千米的山路上山;又从原路下山.上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下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小张上下山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练2 甲、乙两地相距3240千米;一架飞机从甲地到乙地执行飞行任务;又从乙地返回甲地.飞出时每小时飞行81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飞行540千米.这架飞机往返平均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例4甲、乙、丙三人合买8个面包平均分着吃;甲付出5个面包钱;乙付出3个面包钱;丙没带钱;等吃完后一算;丙应拿出4角钱;丙应还给甲、乙各多少钱? 练1一次数学测试;第一小组10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7分;其中女生4人;平均成绩是90分;求男生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练2三1班共有42名学生;全班平均身高为131厘米;其中男生有24人;平均身高为128厘米.求女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例5李心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自然的平均成绩是85分;英语成绩公布后;她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分;李心的英语成绩是多少分? 练1张欣期末考了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四门功课;数学成绩不算在内;平均成绩是88分;把数学成绩加进去;平均成绩提高了3分;张欣数学考了多少分? 练2李娜上学期期末考了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四门功课;语文成绩公布之前;数学、英语、自然的平均成绩是96分;语文的成绩公布后;平均成绩下降了2分;李娜的语文成绩是多少分?例6有6个数的平均数是12;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3;这时6个数的平均数是10;求这个被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练1 有五个数的平均数是10;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2;这时五个数的平均数是8;求这个被改动的数是多少? 练2 四个数的平均数是20;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23;这时四个数的平均数是22;求这个被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大? 例7有甲、乙、丙三个数;甲数和乙数的平均数是42;甲数和丙数的平均数是46;乙数和丙数

最新版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 1 课时总第 1 课时 课题:图形的平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 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 (5)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6)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小学四年级数学平均数问题.doc

平均数问题 例 1学校射击队五名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47 厘米、 149 厘米、 150 厘米、 151 厘米、 153 厘米,求射击队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练1 小明上学期数学六次测试的成绩分别是 93 分、 87 分、 85 分、 92 分、 86 分、 97 分,他六次测试的平 均成绩是多少分? 练2 用 4 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 7 厘米、 6 厘米、 10 厘米和 9 厘米。这 4 个杯子水面平均高 度是多少厘米? 例 2 坚强炼钢厂在一周内炼了一批钢,前 3 天平均每天炼46 吨,后 4 天平均每天炼53 吨。求这个炼钢厂平均每天炼钢多少吨? 练 1 某校五年级四个班参加植树, 1 班和 2 班平均数每班植树 38 棵, 3 班和 4 班平均每班植树 44 棵,五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练 2 第一小组 10 个同学测量身高,结果发现期中 6 人的平均身高是123 厘米,另外 4 人的平均身高 128 厘米。第一小组10 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例 3 甲、乙两地相距240 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往乙地送货,去时以每小时40 千米的速度行驶。返回时由于空载,以每小时60 千米的速度行驶。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练 1 小张沿着每一条长为 6 千米的山路上山,又从原路下山。上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 3 千米,下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 6 千米。小张上下山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练 2 甲、乙两地相距3240 千米,一架飞机从甲地到乙地执行飞行任务,又从乙地返回甲地。飞出时 每小时飞行 810 千米,返回时每小时飞行540 千米。这架飞机往返平均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例 4 甲、乙、丙三人合买8 个面包平均分着吃,甲付出 5 个面包钱,乙付出 3 个面包钱,丙没带钱,等吃完后一算,丙应拿出 4 角钱,丙应还给甲、乙各多少钱? 练 1 一次数学测试,第一小组10 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7 分,其中女生 4 人,平均成绩是90 分,求男生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练 2 三1班共有 42 名学生,全班平均身高为131 厘米,其中男生有24 人,平均身高为128 厘米。求女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例 5 李心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自然的平均成绩是85 分,英语成绩公布后,她的平均成绩提高了 2 分,李心的英语成绩是多少分? 练 1 张欣期末考了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四门功课,数学成绩不算在内,平均成绩是88 分,把数学成绩加进去,平均成绩提高了 3 分,张欣数学考了多少分? 练 2 李娜上学期期末考了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四门功课,语文成绩公布之前,数学、英语、自 然的平均成绩是 96 分,语文的成绩公布后,平均成绩下降了 2 分,李娜的语文成绩是多少分? 例 6 有 6 个数的平均数是 12,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3,这时 6 个数的平均数是10,求这个被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练 1 有五个数的平均数是10 ,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2,这时五个数的平均数是8,求这个被改动的数是多少? 练 2 四个数的平均数是20 ,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23,这时四个数的平均数是22,求这个被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大? 例 7 有甲、乙、丙三个数,甲数和乙数的平均数是42,甲数和丙数的平均数是46 ,乙数和丙数的平均数是 47,求甲、乙、丙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练 1 有甲、乙、丙三个粮仓,甲仓和乙仓平均存粮81 吨,甲仓和丙仓平均存粮85 吨,乙仓和丙仓平均存粮 83 吨,求甲、乙、丙三个粮仓各存粮多少吨? 练 2 有甲、乙、丙三个数,甲数和乙数的平均数是33,甲数和丙数的平均数是31 ,乙数和丙数的平均数是 35,求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