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肝切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 格式:ppt
- 大小:31.55 MB
- 文档页数:73
围手术期患者的饮食指导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40多种,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水共七大类。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是为人体提供热量的,称为“三大产能营养素”,其余四种虽不提供热量,但也是人体所必需的,缺一不可。
下面简单了解这些营养素和人体的健康有什么关系。
一、营养素的种类及其作用什么是蛋白质?它对身体有什么用处?有生命就有蛋白质,每种生物体内都含有各种各样的蛋白质。
蛋白质由20多种氨基酸组成,其来源主要有动物蛋白及植物蛋白两大类,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八种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其余则称为“非必需氨基酸”。
鱼、肉、奶、蛋、大豆和其他动物蛋白,所含的氨基酸多数能被人体利用,称为“优质蛋白质”。
谷类、蔬菜、水果等植物蛋白,所含的氨基酸只有少数能被人体利用,称为“非优质蛋白质”。
在自然界,没有任何一种动物或植物蛋白完全符合人体的需要,只有把多种食物混合在一起吃,才利于人体蛋白质的合成。
蛋白质主要的功用是:①构成人体细胞,促进生长发育,更新和修补人体组织;②酶、抗体、激素等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③提供热能。
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可以影响伤口愈合,病后恢复迟缓,严重缺乏时呈现营养性水肿甚至死亡。
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各种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以豆类含蛋白质最为丰富。
麦谷类也是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什么是脂肪?饮食中的脂肪主要由脂肪酸和胆固醇构成,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在人体内可以合成,且摄入过多不利于健康。
不饱和脂肪酸中含有人类必需的营养素之亚油酸。
动物性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而胆固醇、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不如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的植物性脂肪有益健康。
脂肪的主要功能:①供给并储存能量;②供给必需脂肪酸等营养素;③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④固定并保护内脏器官;⑤增进食物的饱足感和可口感;⑥保持体温恒定。
脂肪摄入不足时,易患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成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指南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自2006年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制定《临床诊疗指南:肠内肠外营养学分册》至今已有10年,为了更好地规范我国的临床营养实践,我们按照当今国际上指南制定的标准流程,根据发表的文献,参考各国和国际性营养学会的相关指南,综合专家意见和临床经验进行回顾和分析,并广泛征求意见,多次组织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本指南。
指南制定方法学本指南主要采用德国医学科学委员会、苏格兰学院指南协作网及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所提供的分级系统,并根据GRADE系统对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做出评定[1]。
证据级别主要由研究的数量和类型决定,用来评判相关证据的质量和效果的确定性,等级从“高”到“极低”,最高证据质量来源于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所产生的一致结果和Meta分析结果(表1)[2]。
表1《成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指南》采用的证据分级证据级别定义研究类型高我们非常确信真实的效应值接近效应估计无限制、一致性好、精确、可直接应用、无发表偏倚的RCT;效应量很大的观察性研究中对效应估计值我们有中等程度信心:真实值有可能接近估计值,但仍存在二者大不相同的可能性有严重限制、结果严重不一致、精确度严重不足、部分不能直接应用、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的RCT;有剂量反应、效应量大的观察性研究低我们对效应估值的确信程度有限:真实值可有极其严重限制、结果极其严重不一致、精确度极其严能与估计值大不相同重不足、大部分不能直接应用、很有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的RCT;观察性研究极低我们对效应估计值几乎没有信心:真实值很可能与估计值大不相同有非常严重限制、结果非常严重不一致的RCT;结果不一致的观察性研究;非系统的观察性研究(病例系列研究、病例报告)注:RCT为随机对照试验根据PICO系统构建合适的临床问题,通过相应的关键词进行系统文献检索,文献搜索资源中,一级文献数据库包括MEDLINE、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二级文献数据库包括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ic Reviews、the 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再利用Google学术搜索进行搜索(含电子出版物),搜索时间截至2016年3月29日。
围手术期应该如何进行营养支持?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基本康复,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时间约在术前5-7天至术后7-12天。
手术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手段,手术的创伤可以引起机体一系列内分泌和代谢变化,导致机体营养物质消耗增加、营养状况水平下降、免疫功能受损。
手术前期体内足够的营养储备、手术期间病人对手术创伤和麻醉的耐受力以及手术后期营养素的适量补充都是影响病人术后恢复状况的决定因素。
围手术期营养能够提高病人抵抗力,减少并发症,促进手术病人伤口愈合和痊愈,降低营养不良病人的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外科手术患者应在入院24小时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 BMI(体质指数)是可以用来判断患者体重是否正常的指标,BMI的计算是患者体重(kg)除以身高平方(m)2。
我国成人正常的BMI应在18.5~23.9 kg/m2之间。
术前还可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进行全面的营养风险筛查。
具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应由临床营养医师进一步进行术前营养评估,评价指标包括膳食调查、人体测量、生化检查、临床检查和综合评价。
有营养风险或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术前营养支持治疗时间一般为7~10 天,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营养支持,以改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鼓励患者平衡膳食,好好吃饭。
这是所有需要营养干预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
营养教育包括营养咨询、饮食指导及饮食调整。
在详细了解患者营养不良严重程度、类别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个体化的营养宣教、饮食指导及饮食调整建议,如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进餐频次,优化食物加工制作等。
当自然进食不能满足机体营养需要时,首先应该选择“口服营养补充”。
即在自然饮食的基础上经口摄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补充日常饮食的不足。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包括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非全营养配方食品。
外科手术中的围术期营养支持手术是治疗和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外科手术中,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这一整个过程被称为围术期。
围术期的管理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其中,营养支持在围手术期的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外科手术中围术期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及其具体实施。
一、围术期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在外科手术中,患者的身体将受到一定的创伤,代谢率和能量消耗将大大增加。
因此,围术期的营养支持对于维持患者的营养平衡、促进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至关重要。
1. 保持营养平衡:手术前和围术期的卧床休息会导致肌肉蛋白分解,而手术本身也需要大量能量。
因此,通过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减少营养不良的风险。
2. 促进伤口愈合:手术后的伤口愈合是成功康复的关键。
营养素如蛋白质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足够的蛋白质摄入可以增加伤口愈合速度,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3. 减少并发症:围术期的营养支持可以有效降低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后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适当的营养补充可以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同时,保持恰当的水电解质平衡也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二、围术期营养支持的具体实施1. 手术前的营养准备:手术前的病患应获得适当的营养支持,以减少手术后营养不良的风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途径进行营养补充。
口服摄入通常是首选,但对于无法口服的患者,可考虑经胃管、肠外营养等方式。
2. 手术中的营养管理:在手术中,患者无法口服,因此根据手术的时间长短和患者具体情况,可以通过静脉输液或肠外营养等方式,维持患者的能量和营养需求。
3. 手术后的营养调理:手术后的围术期是最关键的阶段,患者需要尽早地恢复正常的饮食和活动。
根据手术的性质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合适的能量和营养摄入,并逐渐过渡到正常的饮食模式。
三、围术期营养支持的注意事项1. 个体化营养方案:针对不同患者的特点和手术的不同类型,制定适合其个体化需求的营养方案。
围手术期患者饮食管理围手术期面对各种不同饮食要求,不知道该怎么吃?特别是胃肠道手术后,医护人员要求:清流饮食→流质饮食→半流饮食→软质饮食→普通饮食,少量多餐、循序渐进。
一、清流饮食1.特点:1.1此类饮食为完全无渣,且不含糖、不含奶、少油、少盐的水状食物。
1.2此类饮食不产气、不刺激肠道蠕动,以供应水份为主.2.可选择的食物如:清水、过滤的米汤、无油渣的清汤、运动饮料。
3.进食方式:3.1由少到多,可由每次20-50ml开始,少量多餐,逐渐增加每次进食的量。
3.2每1小时或2小时进食1次,将常规的一日三餐改成一日6-8餐。
4.注意事项:忌食豆制品及奶类或奶制品(奶类属产气高渣食物),如:奶类、豆制品(如豆浆)、糖水。
二、流质饮食1.特点:1.1经煮烂、搅碎成液体状或稀状的食物,或含在嘴里可融化成水状的食物,易消化。
1.2只含少量纤维,不加任何刺激性佐料。
1.3可在食物中添加少量糖、油等,以提高热量摄取。
2. 适用对象:基本度过手术创伤期,胃肠道功能开始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有食欲。
3. 可选择的食物如下:4.进食方式:4.1少量多餐,由少到多,逐渐增加每次进食的量;4.2每1小时或2小时进食1次,将常规的一日三餐改成一日6-8餐;三、半流质饮食1.特点:1.1是一种易消化、易咀嚼,含粗纤维少、无强烈刺激的食物。
1.2呈半流质状态,具有稀、软、烂的特点.1.3纤维质的含量极少,而含有足够的蛋白质和热能。
1.4避免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
2.适用对象:发热、体弱、咀嚼不便和消化不良等病人。
3.可选择的食物如下:4.进食方式:少食多餐,可每隔2~3小时进餐1次,每天进餐5~6次;四、软质饮食1.特点:1.1易消化、易咀嚼;食物碎、烂、软;少油炸、少油腻、少粗纤维的食物。
1.2此饮食可提供足够营养素。
2. 适用对象:一般从术后第3周开始,消化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各种不适症状消失。
3.可选择的食物如下:五、低渣饮食1.特点:1.1低渣饮食是减少食物经消化、吸收和发酵后在肠道留下残渣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