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肝切除的围手术期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4.54 MB
- 文档页数:32
肝胆胰外科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肝胆胰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护理评估】㈠健康史:包括一般资料、现病史、既往史、用药史、婚育史、家族史。
㈡身体状况1、主要器官及系统功能状况: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及其他①内分泌系统②肝脏2、辅助检查:了解实验室各项检验结果,如血、尿、粪三大常规和血生化检查结果,了解X线、B超、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心电图、内镜检查报告和其他特殊检查结果。
3、手术耐受力:①耐受良好:全身情况较好、无重要内脏器官功能损害、疾病对全身影响较小者;②耐受不良:全身情况不良、重要内脏器官功能损害较重、疾病对全身影响明显、手术损害较大者。
㈢心理-社会状况:了解术前病人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了解家庭成员、单位同事对病人的关心及支持程度;了解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⑴解释疾病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⑵介绍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注意点。
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缓解和消除病人及家属焦虑、恐惧的最佳方法。
⑷充分估计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对手术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期望值,及时发现引起情绪或心理变化的诱因,对症实施心理疏导。
2、完善辅助检查,提高手术耐受性⑴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功能⑵血液生化包括肝、肾功能、心功、电解质、血糖、HIV、肝炎病毒、梅毒。
若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需输注血浆、人体白蛋白及营养支持。
⑶测定血型、备血⑷肺功能⑸心电图⑹影像学x线、B超、CT、MRI3、饮食和休息:鼓励摄入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消除引起不良睡眠的诱因,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告知放松技巧,促进病人睡眠。
病情允许者,适当增加白天活动,必要时遵医嘱予以镇静安眠药。
4、输血和补液:拟行大、中手术前,遵医嘱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备好红细胞或血浆。
《原发性肝癌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要点一、肝癌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现状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原发性肝癌中75%~85%为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
外科根治性治疗仍是肝癌实现长期生存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早期肝癌[中国肝癌分期(CNLC)Ⅰa期、Ⅰb期和Ⅱa期]首选手术切除、局部消融、肝移植等根治性治疗,中位生存时间可>5年。
然而,肝癌患者术后5年复发转移率高达70%。
约64%的中国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属于中晚期(CNLCⅡb期、Ⅲa期和Ⅲb期)。
此类患者预后差,虽有部分患者仍能从手术切除中获益,但绝大多数患者已不适合首选手术切除,需通过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方式,以进一步提高远期生存率。
近年来,肝癌的非手术治疗取得显著进展。
系统抗肿瘤治疗,特别是靶向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联合应用,如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IMbrave 150研究)、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类似物(IBI305)(ORIENT32研究)、曲美木单抗联合度伐利尤单抗(HIMALAYA研究)、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CARES310研究)等用于晚期或不可切除肝癌可获得20%~30%(基于RECIST 1.1)的客观缓解率(ORR),中位生存时间提高至约20个月。
另一方面,TACE、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和放射治疗等局部治疗手段也通过技术和药物的改进、与其他治疗方式的联合,在缩小肿瘤、控制癌栓、改善预后等方面较以往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肝癌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相关定义的再认识共识1:转化治疗指不适合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经过干预后获得适合手术切除机会,干预手段主要包括有功能的FLR转化和肿瘤学转化。
共识2:围手术期治疗指围绕肝癌手术全过程的治疗,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手术切除术后的复发转移率、提高远期生存率,主要包括新辅助治疗、术中相关治疗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