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可以变废为宝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可以变废为宝楼道门口突然多了一个垃圾桶,两个垃圾桶并排,仔细一看,一个是可回收垃圾,一个是不可回收垃圾。
垃圾分类在国外已经很成熟规范了,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做得很好。
特别是日本,不但把垃圾分成十来种,扔的时候还要分日子,如可燃垃圾(包括果皮、菜渣等)是每周一、三、五扔;每周二可扔旧报纸;每月第四个周一可扔不可燃垃圾,如电池等。
我想也只有日本这样资源匮乏的国家,才会把垃圾分得如此细,从而发掘利用垃圾中的资源。
在日本,垃圾分类甚至被看作是一个外国人是否融入该国的标志。
垃圾里蕴含着巨大的资源潜力,生活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
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
如果能充分挖掘回收生活垃圾中蕴含的资源潜力,仅北京每年就可获得11亿元的经济效益。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
遇到垃圾时,多想想这句话,看有没有变废为宝的办法,也许能让你发现不少巨大的“金矿”。
我听朋友讲过一个真实案例,他是济钢的,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废渣以前一直是让公司头疼的问题,处理起来很费劲。
后来他们利用废渣生产出高性能的水泥,一下变废为宝,原来的垃圾现在变成抢手货了。
变废为宝的例子很多,养鸡的人都很发愁鸡粪处理,但对有经验的人来说,鸡粪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经过微生物发酵后,鸡粪可以养殖蛆、黄粉虫和蚯蚓,这些虫子是鱼类和禽类的上等饲料,经过这些虫子处理过的鸡粪也变成优质有机肥。
一些看似没用的东西,也可能成为宝贝,比如树叶。
桂林市恭城县红岩村盛产柿子,他们偶然发现一个商机,春天没有杮子的时候,还是有许多日本人过来,原来吸引他们的是杮子叶。
日本有杮子叶包着的饭团寿司,就像中国的粽子一样,因此他们对杮子叶需求很大。
于是红岩村在修剪柿子树的时候,把不要的柿子叶按规格进行加工,一张三分钱出售,红岩村有万亩杮林,这不起眼的杮子叶也能给他们带来不菲的收入。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垃圾分类》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夭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己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來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材料二: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乂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己,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贵无旁贷。
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 “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本课的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三“我们的社区生活”第11条:了解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属于环保教育主题,共三课,分别是《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变废为宝有妙招》和《低碳生活每一天》,本单元引导学生从环境污染问题入手,关注垃圾的再利用,倡导学生过低碳、绿色的生活,体现了从知到行的递进过程。
本课的编写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并学会节约能源。
《变废为宝有妙招》由两个板块组成。
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暴增的垃圾”,旨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认识垃圾的来源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明白如果不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宝贵资源,不仅污染环境,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减少垃圾,变废为宝”,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进行垃圾分类,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
第一个板块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第二个板块解决的是“该怎么做”的问题。
三、学情分析经过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等多方位环保宣传教育,四年级学生已对“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变废为宝”等有一定了解,但深度和广度不足,表现为对垃圾暴增的现状及其危害欠深入的了解,对垃圾与资源两者之间的联系也缺乏认识和体会。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暴增的垃圾第二课时:减少垃圾变废为宝第一课时暴增的垃圾教学目标1.了解垃圾暴增的现状和危害。
2. 加深对垃圾和资源两者之间的联系认识,体会垃圾回收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深刻认识生活中暴增的垃圾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树立环境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照片导入,初步感知“垃圾围城”之痛。
今年暑假,老师回了一趟山区的老家,发现老家变富裕了,高楼取代了砖瓦房,曾经泥泞的小路铺上了水泥……老师为老家变富裕的同时,也深深为老家的未来担忧。
究竟担忧什么?咱们来看我拍的两张照片。
七、放错位置的资源教学目的:1. 了解垃圾处理常用的方法;2. 了解垃圾资源化的重要意义;3. 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以及废弃塑料回收和再利用的途径;教学重点: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改善大气质量的主要方法。
了解垃圾处理常用的方法和垃圾资源化的重要意义,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以及废弃塑料回收和再利用的途径。
教学难点:废弃塑料回收和再利用的途径。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人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那我们该如何的放置资源,变废为宝呢?显然我们要搞清以下两者间的关系:设问:1. 城市垃圾有哪些?2. 垃圾处理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讨论二、学习新课。
垃圾的种类(1)食品垃圾:指人们在买卖、储藏、加工、食用各种食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
这类垃圾腐蚀性强、分解速度快,并会散发恶臭。
(2)普通垃圾:包括废弃纸制品、废塑料、破布及各种纺织品、废橡胶、破皮革制品、废木材及木制品、碎玻璃、废金属制品和尘土等。
(3)建筑垃圾:包括泥土、石块、混凝土块、碎砖、废木材、废管道及电器废料等。
(4)清扫垃圾:包括公共垃圾箱中的废弃物、公共场所的清扫物、路面损坏后的废物等。
(5)危险垃圾:包括干电池、日光灯管、温度计等各种化学和生物危险品,易燃易爆物品以及含放射性物的废物。
垃圾处理基本原则: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主要方法:(1)露天堆放: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2)卫生填埋法:避免了露天堆放产生的问题,其缺点是建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造价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了;而且填埋场的渗出液容易污染其周围的土壤和水体;(3)堆肥法:这种方法是利用自然界的微生物对垃圾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使之形成肥料,作为农作物的营养,从而达到垃圾处理,净化城市环境,又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但堆肥中的重金属有可能对土壤造成污染;并且这种方法需要人们将有机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才行,它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4)焚烧法优点:占地少,能大大减少排放量,使垃圾体积缩小50%~95%;焚烧温度高,能彻底消灭病原体;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用于城市供暖、发电等;缺点:投资大,烧掉了可回收的资源,释放出有毒气体,如二恶英、电池中的汞蒸汽等,并产生有毒有害炉渣和灰尘;过渡:我们要处理好垃圾类型与处理方法两者的关系,我们就必须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
A阐述出为什么固体废物是“放错了地点的原料”? B请用一个现代比较先进的案例进行说明垃圾除了只是一切废弃物的通俗说法以外,还有个学术名称,就是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包括工业废物、建筑废物、农业废物、生活垃圾、污泥、粪便、医疗废物等等。
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垃圾成分也在迅速变化,可回收和可利用的资源所占比重已提高到60%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如何向垃圾本身要效益就成为垃圾资源化和产业化处理实现良性循环的最重要因素。
1、提高认识创新管理理念首先应正确理解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明确垃圾分类收集对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提升城市形象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意义。
二是转变各级政府的垃圾管理理念,特别在编制垃圾处置规划等工作中,要将以往的“以增加废物排放量为前提”的传统垃圾管理方式向“以削减废物最终处置量为目标”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
三是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和垃圾处理处置方式,以垃圾分类收集来推动资源再利用工作;以推广绿色消费理念、支持购买再生商品,来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意识、生态意识和资源环境意识。
2、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设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法规制度并严格贯彻落实来保障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顺利实施。
应结合区域条件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制度和实施细则。
可在借鉴试点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基本情行,制定垃圾分类管理的地方法规来明确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置的法律地位,并辅之以配套的政策,明确责任主,使垃圾的分类收集、中转、运输、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置等各个环节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3、制定切实可行的垃圾分类收集标准垃圾的分类收集方法是否合理,设施配置是否规范,也是影响分类收集及处置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生态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生态环保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城市管理,特别是垃圾分类工作已处于基本成熟阶段。
在目前的情行下,应在各个城市安排试点,制定城市居民易于采纳、简单易行的分类标准,以保证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持久开展。
《垃圾变肥料——变“废”为肥》教学设计背景分析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能进行自我教育。
但是,进入叛逆期的学生容易冲动,行事莽撞,自我意识增强。
经过一年多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实践,学生已有了初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但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或不愿表现,同时,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
因此在《变“废”为肥》教学活动中,应尽量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让他们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各层次学生都有所收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绿色生态劳动理念。
选题分析《变“废”为肥》是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读本,第三单元《垃圾变肥料》活动二的内容。
本单元以生产劳动为主,内容透射着深刻的劳动价值意蕴。
垃圾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由于其排出量大、成分复杂多样,有明显的污染性,加之垃圾本身即时性和潜在性的特征,以往传统的垃圾填埋、焚化处理方式所造成的大量占用土地、苍蝇蚊虫乱飞、污水到处四溢、满地臭气熏天、环境备受污染等弊端足以证明这种方式已经落后。
实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社会化处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实用技能,更是培养公民环境保护意识与社会责任的绝佳机会。
教学目标(一)劳动知识与技能:1.能辨别厨余垃圾,知道厨余垃圾的来源和特点。
2.知道厨余垃圾是制作有机肥的好材料。
3.掌握有机肥的基本制作方法。
4.知道有机肥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劳动过程与方法:1.通过谈话讨论,能辨别出厨余垃圾,知道厨余垃圾的来源和特点,。
2.通过现场学习与操作,学会掌握厨余垃圾快速堆肥法(波卡西堆肥法)。
(三)劳动的体会与价值感:1.体验绿色劳动的乐趣、成就感、获得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绿色生态的劳动理念,激发学生环保意识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情怀。
2.体会资源利用良性循环对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和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浅谈新时代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模式转变的几点思考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部提出关于语文教学政策的指导方针,其中对于语文教学在教材使用政策指导下的教学优化给予足够重视。
通过将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为祖国培养三观端正,思想高尚、品行合一、忠贞爱国的优秀青年成为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主要方式以及经典模式。
本文就语文课中使用部编教材使用进行多方面思考。
关键词:语文教材;部编版;生活;素养;阅读;兴趣随着我国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主题教育思想的推行,带动了各种课程思政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同步开展,具有中华优秀文化气息的课程思政理念如何更好地渗透到我们技工院校语文课堂当中,是技工院校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教学重点。
基础语文课程具有非常高的普遍性,学生的参与度极高,因此,在中职基础语文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理念具有非常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重兴趣,重积累中职学生大多基础知识薄弱,因此在语文内容的筛选上做出一定调整,将更多富含思政理念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选材,以此来推进我国中职语文课堂思政教学改革的脚步。
我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时候,通常事先对本班级学生的兴趣和专业进行一个全面了解,优选一些与课本文章联系紧密的,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文章来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此外,我还会提前找几个学生让他们寻找与文章相关的语文“冷知识”,在课堂上由学生为同学们讲解,或者举行竞猜,从课堂反映来看,学生对这些方面很感兴趣。
二、重生活,重传承以主题活动形式落实生活化课程。
中职阶段的学生更多的课程以活动为主,有价值、有意义的主题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对于主题活动的认知更加深刻。
在国家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的形势下,语文课中的主题活动设计可以与之相结合。
例如:语文部编教材中有一个单元是讲爱护自然的,其中体验活动是“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在这一章节中,我延伸设计开展“环保广告创意”主题活动。
在课前,可以让同学思考哪些垃圾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如喝完的易拉罐、写完的笔芯、快递纸箱等等,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带到课堂上。
教育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 (第2分题)(总第33课)《暴增的垃圾》课题教学设计1.课题分析本课题系教育部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之第二分题《变废为宝有妙招》第1教学课题《暴增的垃圾》。
位于教材第102页至第105页。
本单元主题为“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它包括“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变废为宝有妙招”“低碳生活每一天”三个分题。
第二分题“变废为宝有玅招”包括“暴增的垃圾”和“减少垃圾变废为宝”两个教学课题。
第一个话题“暴增的垃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环境垃圾来源、暴增这一现状以及危害。
体会到垃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烦恼,从而引导学生养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学生发自内心地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第二个话题“减少垃圾变废为宝”,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和环境再利用的意义。
学会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并逐步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的良好习惯,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两个话题之间有递进的逻辑关系,先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环境垃圾暴增的现状和危害,再让学生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和环境再利用的意义。
情感体验也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最终达到强化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意识,并落实到科学合理处理垃圾的行动之中。
2.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垃圾非常熟悉,并且自己也天天会产生垃圾。
但是对于垃圾的数量,上升到全国、全社会去认识,他们可能就不太熟悉了。
对于垃圾产生的地方,他们也只知道与自己生活密切的地方,其他不熟悉的地方根本就不了解;垃圾危害,他们也知之甚少,不可能比较详细地了解;对于垃圾的处理方法,四年级学生多少有所涉猎。
学生课前去周围的地方调查垃圾的种类和来源,课上交流汇报,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没有难度。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垃圾的种类和危害,认识到减少垃圾,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爱护环境学科教学设计
《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垃圾处理常用的方法;
2. 了解垃圾资源化的重要意义;
3. 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以及废弃塑料回收和再利用途径;教学重点难点:
废弃塑料回收和再利用的途径。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有人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那我们该如何的放置资源,变废为宝呢?
显然我们要搞清以下两者间的关系:
设问:1. 城市垃圾有哪些?
2. 垃圾处理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讨论总结:(可展示图片加以引导)
小结:
一、垃圾的种类
(1)食品垃圾:指人们在买卖、储藏、加工、食用各种食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
这类垃圾腐蚀性强、分解速度快,并会散发恶臭。
(2)普通垃圾:包括废弃纸制品、废塑料、破布及各种纺织品、废橡胶、破皮革制品、废木材及木制品、碎玻璃、废金属制品和尘土等。
(3)建筑垃圾:包括泥土、石块、混凝土块、碎砖、废木材、废管
道及电器废料等。
(4)清扫垃圾:包括公共垃圾箱中的废弃物、公共场所的清扫物、路面损坏后的废物等。
(5)危险垃圾:包括干电池、日光灯管、温度计等各种化学和生物危险品,易燃易爆物品以及含放射性物的废物。
二. 垃圾处理
基本原则: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主要方法:
(1)露天堆放:(2)卫生填埋法:(3)堆肥法:(4)焚烧法
过渡:我们要处理好垃圾类型与处理方法两者的关系,我们就必须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
知识讲解:
三. 垃圾的分类与回收
垃圾分类的方法及其类型(六个粗分的一级类别,八个细分的二级类别):
四、个别垃圾个别处理
1. 白色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1)涵义:废塑料制品造成的环境污染
(2)危害:A、大部分塑料在自然环境中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埋在土里经久不烂,长此下去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效,污染地下水;
B、焚烧废气塑料会产生有毒气体,对大气造成污染。
例如:焚烧废气的聚氯乙烯塑料会产生HCL等;
C、制备发泡塑料时,常常加入氟氯代烷作为发泡剂。
当发泡塑料被扔掉后,释放出的氟氯代烷会破坏臭氧层和加剧温室效应;
(3)处理
A、治理的基本思路
a、改进塑料的配方和生产工艺,研制一些易分解的新型塑料,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会降解为简单物质或被生物分解;
b、3R运动: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B、白色污染物的回收利用
a、废热固性塑料的利用:对废热固性塑料再利用的途径主要是它粉碎后加入黏合剂作为加热成型产品的填料。
b、废热塑性塑料的利用
(a)再加热熔融,使其重新成为制品;
(b)在无氧条件下,高温裂制成燃料油或重新制造塑料的原料;(c)和其他垃圾一起焚烧生产热能;
2. 电池垃圾的危害与治理
3. 医疗垃圾的危害与治理
教学反思:
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改善大气质量的主要方法。
了解垃圾处理常用的方法和垃圾资源化的重要意义,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以及废弃塑料回收和再利用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