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11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摘要:虽然科技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灾害的预报能力,但是大部分的突发事件都是难以预测或者预报时间与发生时间相隔很短,却对提供物资保障的应急物流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应急物流系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介绍了应急物流和应急物流系统的概念及内涵,提出了对于我国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流;应急物流系统The Brief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in ChinaZhao Yan(Wuhan Railway V 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Abstract: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has raised the forecasting capability of disaster, but most of theemergencies are difficult to predict or there is a very short time apart between the forecasting time and the happening time,thus the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of providing material support must face to a very high demand, so there is a great practical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s and contents of emergency logistics and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several idea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inChina have been mentioned.Key Words: emergencies; emergency logistics;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一、前言因为奥运会的举行,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令人高兴和期盼的;但是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又是多灾多难的:年初的雪灾、5月12日四川大地震、随后南方多个地区的持续降雨等都给国人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
我国应急物流建设状况及对策建议【摘要】对于应急物流,我国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应急物流的建设,在突发性事件下,还不能很好地完成应急物资的调度和配送工作。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目前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应急物流的建设提出若干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一、应急物流的概念及特点应急物流指的是“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好预案,并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付诸实施的物流活动”,进一步来说,应急物流指的是“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
近些年由于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日益频发,应急物流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企业和学术界也对应急物流给与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除具有一般物流的特点外,应急物流还有如下特点:(1)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
这是应急物流区别于一般物流的最明显的特征。
这一特征对应急物流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短时间内,将急需物资运送到事发地点。
而对于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来说,事发地的交通、天气等因素通常更为复杂,也是对应急物流体系的一个极大考验。
同时,应急物流的不可预知性,也对时间约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
由于突发性的事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应急物流的需求在地域、时间、类别和数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随机性。
如2002年SARS期间,对医疗物资的需求大大增加;2008年512地震期间,灾区对抗震救灾物资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都体现了这一点。
(3)弱经济性。
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使用和维护,带有典型的公共服务的特点,不仅需要企业与市场,也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从物流的效益角度来论,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应急物流是纯消费性的行为,并不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
二、我国应急物流建设存在的问题(1)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突发公共事件下应急物流中的优化运输问题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突发公共事件,如自然灾害、疫情爆发、事故灾难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
这些事件往往导致物资短缺、交通受阻、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对应急物流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如何在突发公共事件下优化运输问题,提高应急物流的效率,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旨在探讨突发公共事件下应急物流中的优化运输问题。
我们将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应急物流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对象。
我们将分析突发公共事件对运输系统的影响,包括物资需求的变化、运输网络的破坏、运输能力的下降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应急物流中优化运输问题的关键要素,如运输路径的选择、运输资源的调配、运输成本的控制等。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深入探究突发公共事件下应急物流优化运输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们将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我们将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应急物流运输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该模型将综合考虑运输时间、运输成本、运输风险等多个因素,以实现应急物流运输的最优化。
我们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物流运输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为未来的应急物流管理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文献综述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应急物流的优化运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众多学者针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节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旨在明确研究现状、挖掘研究不足,为本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在应急物流的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了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应急资源的调度与分配等方面。
其中,优化运输问题是应急物流研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运输路径的选择、运输资源的调配、运输过程的优化等问题都受到了广泛关注。
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研究应急物流是突发性事件或应急事件下的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对于减轻或降低自然灾害事件和突发性事件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更为严重。
虽然我国应急物流体系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和完善,但在一些突发性事件和自然灾害面前,却暴露出很多的缺陷和不足,本文在这种背景下对我国应急物流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本文的理论部分首先介绍了应急物流的相关概念和特点;其次,阐述了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军事物流的区别;最后,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应急物流体系现状进行比较,找出了我国现有应急物流体系的不足和缺陷。
然后,第三章从系统和全局的观点出发重新构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主要从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应急物流组织体系、应急物流运作体系、应急物流运行体系、应急物流法律预案体系、应急物资保障系统六个方面重新构建了我国应急物流体系。
接着的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构建了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优化模型,主要分为:中央级别的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布局的优化和应急性事件下公路配送路径的优化。
在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的重新布局中, 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交通网络发达水平、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等几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城市区位优势理论构建了势能模型。
通过该模型对潜在的备选城市进行数据计算得到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的重新布局。
并经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备选城市进行分析, 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在应急性事件下公路路径的选择方面,主要研究地震灾害情况下的公路配送路径的选择,根据交通波理论和最短路径理论,量化影响道路通行的限制性因素,构建了公路路径的选择模型。
最后选择算例进行验证,得到该模型的实际可借鉴性。
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作者:宋爱华来源:《物流科技》2011年第02期摘要:通过对我国应急物流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应急物流经验,构建了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并指出在应急物流体系有效运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应急物流;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气候条件差异性很大,属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这几年接连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还有非典、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事件,不断地考验着我国政府的应对和处置能力。
应该说,我国政府经过多次历练,已具有一定的灾害应对和处突能力,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处置突发事件的效率较低,注重了效率却忽视了效益。
防灾救灾体系特别是应急物流体系不能充分反映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
和发达国家处突救灾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1我国应急物流现状与存在问题我国应急物流有自己的特点,其表现: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军民携手合作,军队突击力强;有预案也有演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等。
但作为应急管理中一项重要内容应急物流来说,还没有形成较完备的应急物流体系和应急物流运行机制。
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应急物流体系出现很多问题:调配混乱、基础设施薄弱、信息程度比较低、救灾物资储备不足,物资采购效率不高,物资运输与配送速度滞后,救援物资难进入灾区等情况。
使应急物流体系成为灾后快速及时和有效处理的瓶颈。
如何在第一时间把抢险救灾物资送达目的地,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和不利影响,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体系,加强应急物流体系的运作管理,是客观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目前应急物流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国应急物流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1)第一时间的应急物资保障总体上还难以实现。
(2)应急物流作业流程混乱,缺乏有效的指挥协调机制。
(3)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4)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缺失。
(5)应急物流资源缺乏整合。
浅析我国应急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我国应急物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应急物流是指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下,为满足相关群体的物资需求,采取一系列组织、调配、协调等措施,保障物资的准时、快速运达目的地,提供紧急援助的物流体系。
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有必要对我国应急物流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应急物流现状1. 应急物流网络不完善目前,我国应急物流网络虽然在很多地区已经建立,但整体上还存在不完善的情况。
一方面,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应急物流网络相对薄弱,难以满足紧急物资的需求;不同地区之间的物流协同性不强,难以形成有机的应急物流系统。
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物资的运输和分配,影响灾区和受灾群众的救援工作。
2. 应急物流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应急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信息、资金、设备等多个方面的协调和管理。
我国的应急物流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技术手段相对简单,很难满足大规模的应急物流需求。
现有的物流信息系统和应急预警系统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做到实时监控和预测,使得应急物流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都有所不足。
3. 应急物流管理手段亟待改进在应急物流管理方面,尚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导致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之间存在协同不畅的情况;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应急物流管理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应急物流装备和人员的储备不足,难以保障紧急情况下物资的及时运输和分配。
1. 提高应急物流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密度2. 推动应急物流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未来,我国应急物流技术水平的提升将成为发展的重要动力。
应急物流技术的创新可以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手段,提高应急物流的速度和准确度,同时建设更加完善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和应急预警系统,实现对应急物流的实时监控和预测。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应急物流的反应速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浅析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目录一、内容综述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3)二、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4)(一)应急物流体系框架与运作机制 (6)(二)应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7)(三)应急物资储备与调配能力 (8)(四)应急物流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 (9)三、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0)(一)应急物流体系规划与政策法规不完善 (11)(二)应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3)(三)应急物资储备种类与数量不足 (14)(四)应急物流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共享不畅 (14)(五)应急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15)(六)应急物流社会参与度不高 (17)四、国内外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18)(一)国外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经验 (19)(二)国内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启示 (20)五、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22)(一)加强应急物流体系规划与政策法规建设 (23)(二)加大应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24)(三)优化应急物资储备结构与布局 (25)(四)提升应急物流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 (26)(五)加强应急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27)(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29)六、结论 (30)(一)研究成果总结 (30)(二)未来展望 (31)一、内容综述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尚未完全适应突发事件的快速发展和多样化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现有体系的局限性,提出具体的完善对策建议。
文章回顾了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背景和发展历程,指出其在体系化、专业化、信息化和规范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从资源配置、组织协调、信息共享、技术保障、服务能力等五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资源保障不足、协调机制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低、技术支撑薄弱、服务质量亟待提升等。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应急物流作为现代物流行业的重要分支,旨在为突发事件或灾害等紧急情况下提供高效的物资调配和运输服务。
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优化建议陈慧【摘要】With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in China,emergencies’frequency and intensity is increasingdramatically,which will bring great loss of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the perfect and developed degree of emergency logistics directly affects and decides the government’s capacity of emergency disposal and response. In recent years,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such as low traffic support capability,unreasonable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material reserves system,low informatization level,imperfect legal system,and so on. Based on thes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optimize the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in our country.%应急物流是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保障,应急物流体系完善与发达的程度,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和应对能力。
应急物流系统构建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国内也在不断地完善对应急物流系统的研究,下面就今后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第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进行应急物流研究时更加注重实用性。
其次,注重整体性,注重应急物流系统的协调性、统一性。
系统优化应急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统筹规划,优化整体效率。
一、引言自古以来,我国都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重大自然灾害更是不断这困扰着我国大部分地区。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就接连遭受了多次的重大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的财产以及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也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在抢险救灾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在第一时间把需要的粮食运送到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及运作研究。
我们需要对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及运作进行研究,以保证在紧急事件发生时,在最快的时间解决生存需要,从而减轻灾难所造成的损失程度、缩短灾害持续时间、加快灾区重建进程。
二、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1.应急物流的概念在国内,2003年非典的爆发才使我国对应急物流的研究开始重视起来,但是,目前为止对应急物流尚无统一的定义。
"应急物流"这一概念起初是由欧忠文在国内提出的,即"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
2006 年发布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定义为:应急物流是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已做好预案,并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付诸实施的物流活动。
2.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原则应急物流系统的目标是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以最低的成本将所需要的应急物资,用恰当的的运输工具,经过合适的运输路线,送达需求地,并以恰当的方式分发到需求者手中。
应急物流系统构建有如下五条原则:(1)事前防范为主,事后应急为辅。
一、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现状我国现有的应急物流体系是实行政府统一决策,各部门按决策和职能分上负责、互相配合;以地方政府为主,按行政区域统一组织指挥,统一调配人力、器械和物资;充分利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从指挥、组织严密、机动力强、反应迅速的特点,发挥军队在抢险救灾中的主力作用。
而在费,并逐步总结经验,循序推行。
损害、受益明显的,采用先定性后定量,先少后多的方法进行补偿。
第五,有效性原则一些生态补偿规划之所以没有被采纳,是因为操作成本过高,从长期来看,甚至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生态补偿机制要将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结合起来,保证生态补偿的有效性。
四、草原生态补偿的必要性(一)缺乏正确的资源环境观中国天然草原退化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等自然因素造成的,但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人为因素是主要的;超载过牧、开荒垦殖、毁草种树、过度樵柴、乱征滥占草原、工矿企业排放污染物、过量开采地下水等。
而草原退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在理论界、实践界对草原地位认识不够。
草原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种只重视草原的经济价值,忽略其生态价值的观点是不科学的、片面的。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城市与乡村、牧区发展不平衡,户籍制度限制着城乡人口流动,随着牧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对草场压力增大,也造成了草原的退化。
理论上、制度上的深层次原因导致草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应当由以国家为主的补偿主体对退化的草原进行补偿,使其生态恢复到自然平衡的状态。
(二)草原生态建设的准公共物品性质草原所提供的生态效益是一种准公共物品,是由社会所有成员同等享用的商品和劳动。
由于大家都可享受公共物品带来的服务,每个人对草原资源的损耗、枯竭和消费不必承担相应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市场“无形”的手来调节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有形”的手进行干预。
国家为恢复和保护草原而实施的草原生态建设属于公共需要范围,具有公益性,应由国家来向公众提供这种公共物品。
建立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构想与对策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经验教训一、概述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现行物流体系的短板和不足逐渐显现。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国物流行业在应急响应、资源配置、运输效率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建立和完善应急物流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经验教训,深入分析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通过梳理疫情中暴露出的物流问题,结合国内外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成功案例,提出构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构想与对策。
旨在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共同推动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向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的方向发展,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
1. 简述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和我国的影响,突出应急物流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性。
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初爆发以来,对全球和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球经济遭遇严重冲击,由于疫情导致的国际贸易停滞、旅游业萎缩以及工业生产急剧下滑,全球贸易额在第一季度下降了4,这是自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降幅。
多国政府被迫采取财政刺激政策和货币宽松政策来应对经济下滑。
同时,疫情也对全球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封锁措施导致城市交通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大,文化娱乐活动受到限制。
而在一些国家,抢购食品、紧俏物品的事件频发,反映出应急物资安全系统的问题。
对于我国而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同样显著。
疫情爆发初期,我国宏观经济面临巨大压力,尤其是第二产业、公民消费和服务行业以及国际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深入,宏观经济政策逐渐发挥作用,经济发展呈现出复苏趋势。
在此过程中,应急物流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应急物流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疫情防控的效果。
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研究
应急物流是突发性事件或应急事件下的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对于减轻或降低自然灾害事件和突发性事件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更为严重。
虽然我国应急物流体系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和完善,但在一些突发性事件和自然灾害面前,却暴露出很多的缺陷和不足,本文在这种背景下对我国应急物流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本文的理论部分首先介绍了应急物流的相关概念和特点;其次,阐述了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军事物流的区别;最后,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应急物流体系现状进行比较,找出了我国现有应急物流体系的不足和缺陷。
然后,第三章从系统和全局的观点出发重新构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主要从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应急物流组织体系、应急物流运作体系、应急物流运行体系、应急物流法律预案体系、应急物资保障系统六个方面重新构建了我国应急物流体系。
接着的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构建了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优化模型,主要分为:中央级别的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布局的优化和应急性事件下公路配送路径的优化。
在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的重新布局中,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交通网络发达水平、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等几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城市区位优势理论构建了势能模型。
通过该模型对潜在的备选城市进行数据计算,得到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的重新布局。
并经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备选城市进行分析,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在应急性事件下公路路径的选择方面,主要研究地震灾害情况下的公路配送路径的选择,根据交通波理论和最短路径理论,量化影响道路通行的限制性因素,构建了公路路径的选择模型。
最后选择算例进行验证,得到该模型的实际可借鉴性。
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