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十章20世纪文学(二)第一节概述一、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19世纪后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经济危机不断爆发。
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西方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之后,科技迅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部分中、小资产阶级深感不安。
先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更是摧毁了人们对理性、人道的崇拜和人类自我完善能力的信赖。
传统的价值观念崩溃了,新的观念尚未建立,人们被抛入了精神的荒漠之中。
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简答题、论述题】现代主义文学以表现现代社会人的异化以及现代人的孤独感、危机感、荒诞感、悲剧感等现代意识为基本主题。
在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人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扭曲、割裂和矛盾对立几个不同方面。
在艺术方面,现代主义文学具有以下明显特色。
重在表现主观自我,挖掘、展示人的心灵世界,具有浓郁的非理性色彩和鲜明的主观性、内向性、表现性特征。
善于使用象征、意识流、荒诞等表现手法以及神话模式进行创作,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大胆采用不合逻辑常规的表现形式,醉心于种种形式技巧的创新和实验。
现代主义文学还把“审丑”、“览丑”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三、多种文学流派的发展与主要特征后期象征主义【名词解释】后期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及作品:艾略特(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叶芝,爱尔兰诗人,“20世纪英语世界最伟大的诗人”《茵尼斯弗利岛》《库勒的野天鹅》《1916年的复活节》《驶向拜占庭》代表人物及作品:保尔·瓦莱里(法国后期象征主义的主要代表)《旧诗集存》《幻美集》《海滨墓园》里尔克,奥地利诗人《祈祷书》《新诗集》《新诗续集》《杜伊诺哀歌》《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表现主义【名词解释】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盛行于欧美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外国文学史讲稿-第十章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第十章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反传统的文学,从历史的眼光看,Modern一词始终是流动的,不确定的,估计到了22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这一术语会显得不合时宜,因为到那时候,“现代”不成其为“现代”,“反传统”将成为“传统”。
所谓现代主义文学,实际上是一个概括性的总称,指的是20世纪蓬蓬勃勃出现的多种反传统流派,包括象征主义,意象派,意识派,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派,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等。
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柏格森(Bergson,1859—1941)的“直觉主义”:柏格森创用“生命冲动”来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生命冲动”就是“绵延”,亦即“真正的时间”,是唯一的存在,而物质则是“绵延”停滞或削弱的结果。
叔本华(Schopenhaur,1788—1860)的唯意志论认为自然界只是现象,“意志”才是宇宙的本质。
人的本质就是意志。
人们利已的“生活意志”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故人生充满痛苦。
尼采的“超人哲学”宣布“上帝死了”;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发挥权力,扩张自我。
认为“超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有权奴役群众。
艺术家应该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
弗洛伊德(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
认为人具有生和死两种本能,前者是性欲、恋爱、建设的动力;后者是杀伤、虐待、破坏的动力。
还有萨特(Sartre,1905—1980)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虚无的,荒谬的;人是孤独的,无望的。
人的生命是由既无过去又无未来的目前瞬息时刻所组成的时间之流。
他人就是地狱。
――上述这些理论有力地支撑了现代主义文学,甚至可以说,这些哲学观点也就是现代主义文学想要表现的思想内容。
在形形色色的现代派中,象征主义是资历最老的。
19世纪中叶,波德莱尔发表了《恶之花》,这是第一部象征主义作品,他也因此成了现代派的先驱。
第十章 20世纪文学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是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
自传体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他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第-部小说。
(芬尼根们的苏醒》是乔伊斯最后一部小说。
《尤利西斯1是他的皮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
小说的书名源自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修纪)中的奥德修,在结构写法上也多处模拟《奥德修纪)。
小说中的三个人物都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平庸、报琐、渺小、精神陷于矛盾分裂的凡夫俗子。
通过对他们内心心世界、精神生活以及潜意识活动的描绘,小说揭示了现代精神、人类文明的危机和没落,不愧为“优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精神史诗”、有福克钠是美国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主退代表,主要作品有<取啡与驱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1等,《明哗与骚动》是州克纳的代表作,首先,这部作品运用“神话模式”构建故事。
其次小说成功采用了多角度叙述故事的方法,最后,小说在意识流手法的使用上也极其成功,具有经典意义。
英国作家沃尔夫1919年出版的短简小说《墙上的斑点),是她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创作的一次成功实践,此后,她先后出版的重要意识流小说有《雅各布的房间》、(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以及《海浪)等,(海浪》是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
(6)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产生于法国,后流行欧美的文学流派,它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以文学形式宣传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宜扬世界荒谬、人生加缪的成名作是中篇小说<局外人),小说揭示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与冷漠。
长篇小说《鼠疫)的寓意性极强:“鼠疫”作为灾难的象征,对人的威胁是水远存在的。
但在厄运面前,人们不应消极、悲观,而应像里厄医生那样,做出一个英雄的“自由选择”,去实现人的尊严与价值。
(7)荒诞派戏剧。
这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出现于法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在内容上表现世界不可理喻,人生荒诞不经,艺术手法上打破传统的戏剧结构,用不合逻辑的情节、性格破碎的人物形象、机械重复的戏剧动作和枯燥乏味的语言表现世界荒诞的根本主题,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尤金.尤奈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奈,英国的品特和美国的阿尔比。
第十章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一、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概述(4学时)第二节、海勒(2学时)第三节、马尔克斯(2学时)二、注意事项:1、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的“显学”,学生接受比较困难,讲授时一定要深入浅出;2、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思潮,要注意此期文学的泛文化倾向。
第一节概述(2学时)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系统介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2、要求学生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3、要求学生掌握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内容: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A、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B、后现代知识状况C、后哲学的发展D、文化传统2、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A、削平深度走向平面B、颠覆体裁解构形式C、元小说与元叙述D、宇宙意识与迷宫模式E、膨胀话语置换数码F、毁灭性创造与裂变式重组三、教学重点: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四、教学难点: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意义五、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反美学倾向六、教学方式与教具:教学方式以多媒体为主,教具为计算机、投影仪和屏幕七、师生互动设计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八、讲授提纲: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20世纪中期,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而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次新的裂变,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时期。
随着一次次理论撞击和兼容,后现代主义逐渐崭露头角,并迅速扬弃现代主义而成为风靡当代西方的“显学”。
1、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其一、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了一部分西方知识分子对当代资本主义官僚政治秩序的强烈不满,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人的尊严的摧残的严厉控诉。
其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在传统上受人尊敬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使得一部分艺术家和思想家的创作理想和学术目标发生了重大偏离。
其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危机还表现为知识分子的角色、职责、地位和存在价值的危机。
第十章 20世纪文学(二)20世纪西方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两种不同文学流派现代主义文学: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小说后现代主义文学: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第一节概述一、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一)产生背景时间: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条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物质财富不断增加思想:人的孤独感、幻灭感、荒诞感和悲剧感成为主要内容非理性主义盛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主义文学以表现现代社会人的异化以及现代人的孤独感、危机感、荒诞感、悲剧感等现代意识为基本主题。
2、在现代主义创作中,人的异化主题主要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扭曲、割裂和矛盾对立几个不同方面。
(1)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从个人角度全面反抗社会。
(2)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揭示出一种人们彼此隔膜、倾轧、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
(3)在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大自然、人与物质世界、人与人的本性)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持以全面否定的态度。
(4)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从非理性主义出发,抱以不可知论的态度。
(三)艺术特色:1、重在表现主观自我,挖掘,展示人的心灵世界,具有浓郁的非理性色彩和鲜明的主观性、内向性,表现性特征。
2、善于使用象征、意识流、荒诞等表现手法,以及神话模式进行创作,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3、大胆采用不合逻辑常规的表现形式,醉心于种种形式技巧的创新和实验。
4、现代主义文学还把“审丑”、“览丑”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二、主要文学思潮(一)象征主义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产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1、不再追求文学帮助人认识、改造世界的终极价值2、不再认同人的主体性3、情节内同具有荒诞性4、追求没有规范、自由随意的艺术形式。
技巧的创新5、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明显的亚文学倾向主要流派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时间、地点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法国,而后流星雨西方,60年代末走向衰落,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50年代形成于法国,60年代是创作高潮,70年代进入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其,1985年克洛德·西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又出现了一波创作热兴起于50年代初,衰落于60年代,成员大多是不满现实、愤世嫉俗的大学生,他们用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反传统的文学创作来反叛社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于美国,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是拉丁美洲文学史上最重要得文学流派,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末,形成于30~40年代,盛行于50~70年代,至今仍富于生命力特征1、以表现人声的荒诞为基本主题2、以表现形式的荒诞为基本艺术特色1、注重写“物”2、人“下意识”的主观世界的“真实”3、注重艺术贪多、创新(视觉派、心理时空网络、时空迷宫、迷宫体结构、立体对称结构、绘画法结构、文字变化、文字离线)4、读者的参与、探索作用1、追求“自发表现”2、题材内容上不受任何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热衷于表现色情、暴力、堕落、吸毒、犯罪等3、艺术上追求突破传统文学的规范,突破题材限制,用标新立异的技法和布景加工的底层人的粗鄙口语表现人的余年,感官印象等1、喜用题材:科技、有概括性、启发性2、主题:表述世界荒诞3、幽默艺术:寓悲于喜的4、人物形象:反英雄式的5、叙事结构:反小说1、利用幻想的现实(神话、民间传说、拉美传统文化观念等)表现真实的现实,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2、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象征、荒诞、意识流)代表作家及作品尤奈斯库《秃头歌女》《椅子》《犀牛》娜塔莉·萨洛特《怀疑的时代》《无名氏肖像》《行星仪》小说、诗歌:凯鲁亚克《在路上》金斯堡《嚎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阿斯图里亚斯《总统先生》(此流派诞生的标志)《玉米人》1贝克特《等待戈多》《最后一盘磁带》《啊,美好的日子》阿达莫夫《弹子球机器》《大小手术》热内《女仆》《阳台》品特《生日晚会》(恐吓的喜剧著称)阿尔比《动物园的故事》克洛德·西蒙《佛兰德公路》阿兰·罗伯·格里耶《橡皮》《窥视者》米歇尔·布托尔《变》约翰·巴思《烟草经纪人》《羊童贾尔斯》冯尼格特《第五号屠场》《猫的摇篮》品钦《万有引力之虹》卡彭铁尔《这个世界的王国》路而附《佩德罗·帕拉莫》(标志此流派成熟)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枯枝败叶》2。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出现的各种文化潮流的总称,涉及文学、建筑、美术、音乐、哲学、社会学、政治、历史等诸多领域。
后现代主义文学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各种继承现代主义文学、同时又发展、背离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学现象。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形成的背景(一)社会历史背景(二)哲学思潮背景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1、不再追求文学帮助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终极价值;2、不再认同人的主体性;3、作品情节内容具有荒诞性;4、追求没有规范、自由随意的艺术形式、技巧的创新;5、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界限,出现明显的亚文学倾向。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包括“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等。
(一)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法国、而后流行于西方、60年代末走向衰落的一个后现代主义戏剧流派,它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
荒诞派戏剧的特征:以表现人生的荒诞——生存环境的荒诞与生存方式的荒诞——为基本主题;以表现形式的荒诞——情节结构、舞台形象、台词的荒诞化与悲喜剧因素的荒诞化融合——为基本艺术特色。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作品尤奈斯库(1912-1994)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者和主将之一;名作有《秃头歌女》、《椅子》、《犀牛》等:《秃头歌女》,是第一部荒诞派戏剧作品、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是彻底的“反戏剧”,通过史密斯夫妇与马丁夫妇空虚荒唐的语言、行动和胡乱敲响的挂钟、忽明忽暗的灯等喻示人生的空虚荒诞,通过博比一家同名、马丁夫妇互不相识、两对夫妇互换位置等喻示自我的丧失、人际的隔膜,通过循环结构喻示荒诞生活的延续不绝。
《椅子》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使用“反戏剧”手法,通过发生在一对生活在荒岛上的老夫妇身上的荒诞故事直喻物对人的压迫、人生的孤独凄凉、空虚、没有价值。
《犀牛》通过人变犀牛的荒诞故事直喻人异化的悲剧。
第十章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一、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概述(4学时)第二节、海勒(2学时)第三节、马尔克斯(2学时)二、注意事项:1、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的“显学”,学生接受比较困难,讲授时一定要深入浅出;2、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思潮,要注意此期文学的泛文化倾向。
第一节概述(2学时)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系统介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2、要求学生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3、要求学生掌握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内容: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A、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B、后现代知识状况C、后哲学的发展D、文化传统2、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A、削平深度走向平面B、颠覆体裁解构形式C、元小说与元叙述D、宇宙意识与迷宫模式E、膨胀话语置换数码F、毁灭性创造与裂变式重组三、教学重点: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四、教学难点: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意义五、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反美学倾向六、教学方式与教具:教学方式以多媒体为主,教具为计算机、投影仪和屏幕七、师生互动设计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八、讲授提纲: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20世纪中期,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而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次新的裂变,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时期。
随着一次次理论撞击和兼容,后现代主义逐渐崭露头角,并迅速扬弃现代主义而成为风靡当代西方的“显学”。
1、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其一、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了一部分西方知识分子对当代资本主义官僚政治秩序的强烈不满,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人的尊严的摧残的严厉控诉。
其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在传统上受人尊敬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使得一部分艺术家和思想家的创作理想和学术目标发生了重大偏离。
其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危机还表现为知识分子的角色、职责、地位和存在价值的危机。
•其四,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商业活动已经全面地扩张到了文化领域,艺术创作和精神创造活动被强行纳入了商品生产的程式之中。
其五,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基本完成,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已被完全职业化和角色化,因而失去了对自我价值的终极追求。
其六、信息时代刺激了各种理论迅速转化成商品,这就使当代理论成为不断膨胀的话语,一种夸张而刺激的广告,一种追新求变的“操作”。
其七、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现代性”、“理性”等日益显示出它们的冷漠的压制人性或违反人性的一面。
2、后现代知识状况在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过程中,随着人类知识的空前膨胀,知识的本质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首先,科学知识是一种“话语”。
现代最先进的“科技”无一不与“语言”相关。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无法变成数字信码而加以传递的知识都将有可能被淘汰,不易精密化、电脑化的人文科学前途未卜。
其次,随着电脑霸权的形成,一种特殊的逻辑应运而生:知识已不再是一种为专家或权威所独占的工具。
在一个多元的世界里,人们将以异质的标准来面对各种知识。
其三,后现代来临之时,在知识领域悄悄地进行着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研究的范式发生了逆转:由外在呼唤人性解放、理想、正义等堂堂话语转入人的意识拓进、语言游戏和结构分析。
其四、通货膨胀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知识的经济基因,它使一切都成为商品并进入流通领域,这就注定了一切物质和知识的产品均将迅速更新换代。
3、后哲学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增生极快的超级边际理论,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各种思潮、流派、观念的综合或拼贴,是与存在主义、唯意志主义、实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结构主义、女权主义等哲学思潮及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同步扩变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后现代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后哲学”。
这种理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理性中心主义,反对普遍主义。
它体现在哲学上,是“元话语”的失效和中心性、同一性的消失;体现在美学上则是传统美学趣味和深度的消失;体现在文艺上则表现为精神维度的消逝;体现在宗教上,则是关注焦虑、绝望、自杀一类课题,以走向“新宗教”来挽救合法性危机的根源──信仰危机。
4、文化传统西方文学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历史发展之后,几乎穷尽了所有的风格技巧和叙事模式,进入了其自身发展的极致。
后现代主义对文学传统的解构则使得“西方文化史上由来已久的‘被置于主流之外的一股潜流的全面复兴成为可能’”,“意味着被现代主义‘废除’了的艺术风格的‘复兴’”。
因此,后现代主义以一种与现代主义作家的精英意识彻底决裂的精神,对文化传统进行了全面的反叛。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削平深度,走向平面。
后现代主义为了反叛包括现代主义在内的一切文学传统、文化哲学和价值观念,大声疾呼抛弃关于“深度的古老神话”,具体表现为削平深度模式、颠覆历史哲学、消散主体意识。
其一、用零散叙事反叛宏伟叙事。
其二、用非人格叙事消解主体叙事。
其三、用复制代替创造。
2、颠覆体裁,解构形式。
后现代主义消解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崇尚一种创造与毁灭并存的叙事法。
在他们的作品中,故事大量地前后矛盾,前言不搭后语,故事的发展不断地回到前一个故事的灰烬中去。
在后现代主义的创作中,反体裁已成为一种主导模式,传统体裁如同过去雅语一样被看作敌人。
为了自身的重构,后现代主义理所当然地合并亚体裁,经常把词、音、乐音、绘画涂层、色彩、线条、绘画表面组织、建筑学的技术结构因素以及复制的广告、招贴画、单据、地铁车票、油画、标语、传单等作为孤立的成分引进文学实验,使小说与诗歌、戏剧、音乐、电影、绘画、造型艺术乃至报道、政论之间的界限几乎消失。
3、元小说与元叙述元叙述是后现代主义小说常用的手法。
其特点,一是内容的虚构性,元小说对于小说作品本身进行评判,不仅审视小说的基本结构,而且探索存在于小说外部的虚构世界的条件,是有关讲故事的一个寓言。
二是形式的不稳定性。
元小说通过“自反性”来制造虚构的意义,同时通过不稳定的形式不断进行新的实验,把小说如何创造假想世界的过程揭示给读者看,以致成为小说家“对自身欺骗性的无止境的揭露”并追问自己写小说的意义何在。
4、宇宙意识与迷宫模式探索“一切本原的本原”,以及探索从不存在的东西,乃是后现代主义和整个现代主义的特点。
博尔赫斯的小说,常常被称之为“宇宙主义”,这是因为作者往往将想象的触觉放射到宇宙空间,从星驰月移的意象中经意于精神天国的创造。
他的小说醉心于用具体有限的形式来表现作者对有限和无限的思考,表达某种不确定的玄思和哲理。
迷宫模式是后现代主义写作中普遍思考的文学原型。
结构主义小说诗学认为,理想的文本乃是一组能指而非所指结构,它没有起点,人们可以从几个入口接近它,没有哪一个入口可以被权威地宣称为主要的入口。
简言之,文本的多元性为文本自身运作以及读者的介入开辟了多种可能性。
解读后现代主义的文本,我们面对的是一座座艺术的迷宫。
它无始无终,无穷无尽;没有目的,也没有出口。
它大量地出现在几乎所有的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创作之中。
5、膨胀话语,置换数码后现代主义语言策略的典型表现是“元话语”的消失。
他们的作品,竭力排除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大量使用“中立性”词汇,很少用形容词,忌用带夸张、渲染色彩的形容词;极少使用比喻,尤其避忌拟人手法。
取代传统话语的,往往是带有科学色彩的、相对精确的表示时间、长度、量度的冷冰冰的专业语言代码。
后现代主义的“话语”,还表现为语言和表达的扭曲。
6、毁灭性创造与裂变式重组。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学现象,我们固然要看到它摧毁艺术传统、解构艺术形式的否定性向度,但也不能对其所蕴含的积极的、肯定性的、建设性的内涵视而不见。
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在拉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尤其突出。
拉美后现代主义具有世界后现代主义的共同特点,但又与欧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主流不无差异,其本土性、现实性、批判性独树一帜。
第十章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续)(2学时)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系统介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2、要求学生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实绩;二、教学内容:3、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概况A、后现代诗歌B、新小说C、意大利新先锋派D、黑色幽默文学E、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三、教学重点:1、黑色幽默文学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四、教学难点:1、后现代诗歌五、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意蕴六、教学方式与教具:教学方式以多媒体为主,教具为计算机、投影仪和屏幕七、师生互动设计尽可能地利用后现代文本的千奇百怪,吸引学生思考这一文学奇观的产生及其发展。
八、讲授提纲: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1、后现代诗歌美国诗歌诗歌是艺术变革的先声,50年代初以美国作家奥尔森为代表的“黑山诗派”的创作,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第一个浪潮。
不过,真正给“学院派”致命一击的是后来在美国诗坛占据显赫位置的以艾伦.金斯堡为首的“垮掉派诗歌”和以罗伯特.洛威尔为代表的“自白派诗歌”。
垮掉派的代表人物,除了金斯堡外,还有斯奈德,弗林盖德和科索等。
金斯堡(1926─1997)在创作上深受惠特曼和英国诗人布莱克的影响,醉心于滚滚而来的长行自由体诗,以显示出旋风般的节拍气势,这与爵士音乐强烈不断的节奏是完全一致的,极能体现垮掉派的狂热激情。
《嚎叫》为其代表作。
1959年,形式主义诗人洛威尔从学院派中冲杀出来,出版了诗集《人生研究》,从而在60年代中期形成了轰动一时的自白派诗歌运动。
自白派诗人把自我当成生活的原型,关心的是自我中的“真实”、自我和它的经验之间的关系,揭露的是关于他们自己的痛苦的真理。
自白派诗人把诗歌当作一个自我暴露、自我发泄的工具,创造了一个新的、可以看见的关于自我的神话。
法国诗歌战后的法国诗坛一片荒芜,始终没有出现如超现实主义那样引人注目的流派。
以索莱尔为首的新新小说派在1960年创办了文学杂志《原样》,一批年青气盛的先锋诗人们在杂志上发表他们大胆创新的诗歌。
集结起马塞林.普雷奈(1933─ )、•德尼.•罗什(1937─ )、罗登堡、尚帕诺、亨利克等一批先锋诗人,形成了原样派诗歌团体。
字母派是1945年由伊西多尔.伊苏(1929─ )在巴黎发起的一个法国现代诗歌流派,此派另一个代表人物是莫里斯.勒侮特尔(1926─ )。
在40─60年代,他们发表了大量论著,•阐述其诗歌创作主张。
此外,他们还创办了不少字母派诗歌杂志,由此形成了一个诗歌运动。
随着新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一批诗人试图超越字母派,运用录音机作为诗歌创作手段,充分利用录音机提供的各种可能性(音响合成、快慢速装制等),把口腔里发出的各种声音经过合成录在磁带上,形成注重音乐效果的广播诗。
这些诗歌领域的新尝试被称作“新语音诗”或“音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