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十年新诗创作(一)
- 格式:ppt
- 大小:6.28 MB
- 文档页数:89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一)1、“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①思想文化基础②语言基础③发生与发展及历史意义和局限④与封建复古派的几次斗争与林纾(琴南)的论辩、与“学衡派”的论辩、与“甲寅派”的论辩2、主要的新文学社团①文学研究会②创造社③新月社④语丝社⑤浅草—沉钟社⑥湖畔诗社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第二章鲁迅1、鲁迅的思想发展与创作道路①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②战斗的革命民主主义者③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2、《呐喊》与《彷徨》的思想艺术特色①“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②“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3、改造民族灵魂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①《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1、鲁迅:“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2、茅盾:“中国人品性的结晶”3、 30、40年代:“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上面三点关注的中心是“精神胜利法”)4、 50年代至70年代末:“落后的农民典型”(阶级分析)5、 80年代初:“国民性弱点”的典型6、近年来:人类精神现象的象征②阿Q的形象分析③《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4、《野草》与《朝花夕拾》①“独语体”的散文《野草》《野草》的思想倾向《野草》的艺术特色②“闲话风”的散文《朝花夕拾》第三章小说(一)1、“问题小说”的创作概况①“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②冰心、王统照的创作③“问题小说”的衰落2、人生派写实小说①人生派写实小说②叶绍钧的创作《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3、乡土小说①乡土小说的特点和成就②代表作家及作品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4、“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性叙述小说①“自叙传”抒情小说②郁达夫的小说创作30年代以前30年代以后第四章郭沫若1、郭沫若的生平与思想发展①郭沫若思想发展泛神论思想浪漫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②《女神》的时代精神和浪漫主义特色思想内容破旧立新爱国主义思想艺术特色局限③其它创作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前期历史剧创作及特色 40年代的历史剧及成就第五章新诗(一)1、早期白话诗①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梁启超黄遵宪胡适②“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形态与局限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③“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浪漫新诗、小诗、情诗、冯至2、新诗的“规范化”前期新月派的诗歌主张闻一多、徐志摩(思想内涵、个性风格)、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3、早期象征派诗歌“纯诗”概念的提出李金发(诗歌特点)、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第六章散文(一)1、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①现代散文的建立与发展②周作人的抒情散文和小品文2、语丝派”和朱自清的散文①“语丝派”的散文②朱自清的抒情散文(特点)第七章戏剧(一)1、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①话剧的萌芽、诞生文明戏或新剧阶段(萌芽阶段)——“爱美剧”阶段(初创阶段)②早期话剧剧本创作大致分为三类2、田汉的戏剧创作3、丁西林的戏剧创作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二)1、革命文学的论争和左翼文艺运动①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基本线索②革命文学的论争产生、经过、结果、意义③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成立、功绩、缺失2、不同文学思潮的较量①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②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A与“新月派”的论争: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 B与“论语派”关于“性灵文学”的论争 C与“京派”的论争D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第九章茅盾1、茅盾的小说成就2、《子夜》创作背景、主题、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资本家形象系列、封建地主系列)、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第十章老舍1、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2、《骆驼祥子》及老舍作品的艺术成就第十一章巴金1、巴金前期小说创作特点《家》的杰出成就2、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特点《憩园》和《寒夜》第十二章沈从文1、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湘西下层人民特异的“生命形式”2、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①《边城》的“牧歌”情味和感伤情绪②沈从文小说的文体特色③文学理想的寂寞小说(二)1、左翼小说特点、代表作家及作品(蒋光慈、柔石、丁玲、张天翼、艾芜、萧红与东北作家群)2、京派小说京派小说的审美追求废名、凌叔华、萧乾,特点3、海派小说初期海派“新感觉派”张资平、叶灵凤;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第十四章新诗(二)1、中国诗歌会和臧克家的创作①中国诗歌会创作的特点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②臧克家的诗歌创作前期2、现代派诗歌创作①现代诗派特点②戴望舒、卞之琳的创作第十五章散文(二)1、概况①鲁迅派的杂文②李广田、何其芳等的抒情散文③丰子恺等的叙事散文④林语堂等的幽默小品⑤游记体散文⑥报告文学2、各流派代表散文创作①林语堂“闲适小品”②“鲁迅风”杂文③“京派”与开明同人散文第十六章曹禺1、《雷雨》①戏剧的矛盾方面、诗的视角②人物形象③结构④“序幕”与“尾声”2、《日出》、《原野》和《北京人》曹禺对中国话剧的贡献第十七章话剧(二)1、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①五大剧社②“无产阶级戏剧”③“红色戏剧”④国防戏剧⑤三大戏剧运动代表人物⑥农民戏剧实验2、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建吾的创作①剧场戏剧的确立②主要戏剧场作夏衍、洪深、李健吾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7月)第十八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三)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3、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①文学思潮、论争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讨论、对王实味文艺观点的批判第十九章赵树理1、赵树理的文学道路及其意义“赵树理方向”、赵树理创作的主要特色和贡献2、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第二十章小说(三)1、国统区小说概况、张天翼、沙汀、钱钟书、路翎2、沦陷区小说孤岛文学、张爱玲、苏青、梅娘、徐訏、无名氏3、解放区小说“白洋淀”派的鼻祖:孙犁、康濯和孔厥、丁玲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高干大》、《种谷记》和《原动力》等反映工农业生产建设活动的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等“新英雄传奇”第二十一章艾青1、艾青诗作的独特主题与意象2、忧郁的诗绪诗的艺术与形式3、艾青诗作的形式和历史地位第二十二章新诗(三)1、七月诗派绿原、鲁藜等人的诗作2、中国新诗派“中国新诗派”对“新式现代化”的探索、穆旦的诗歌创作一3、敌后根据的诗歌创作歌谣体新诗“歌颂”主调和对“抒情的放逐”2、《王贵与李香香》的主题和信天游形式第二十三章戏剧(三)1、“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①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倾斜②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③40年代末: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2、“剧场戏剧”的兴起与繁荣①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②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研究架构图第一编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表1:文学革命进程表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2:文学革命的成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3: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4: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趋向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一)表5: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一)表6:第一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六月)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表7:三零年代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8:自由主义对左翼文学的批评声浪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二)表9:第二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二)表10:第二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三编第三个十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三)表11:战争下的文学发展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1:四零年代几次重要的文学论争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三)表12:第三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三)表13:第三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台湾文学表14:台湾文学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5: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6: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比较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伍、书评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这样的「文学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个十年诗歌一般认为新诗的发展是两大趋向之间的此消彼长,也就是大众化“非诗化”和贵族化“纯诗化”之间的相生相克,推进新诗的演化。
一开始新文学的诗歌是完全的非诗化,和古典诗歌完全割裂而想要创作独属于白话文的诗歌,其代表是胡适的《尝试集》,只是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第二个阶段是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针对“没有诗味”这个问题,新诗的创作者继续在初期白话诗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充分发展了其抒情功能,其代表是郭沫若的《女神》——但是在语言和形式上仍然不够成熟。
第三个阶段的发展则是对语言和形式的探索,新月派诗人讲究规范化,要求探索格律等新诗的形式规律,其代表是徐志摩和闻一多。
最后一个阶段则是纯诗的追求和象征派的诗歌。
|新诗的诞生晚清的诗界革命从改革派开始兴起,其代表是黄遵宪,不过因为梁启超要求以“古典的形式出之”,导致其并没有能走到新诗白话诗的路上,而是止步于对宋诗的模仿。
而五四时代的新诗运动则对晚清的诗界革命有继承也有突破,继承的是求新的追求,而突破则是选择了旧诗界革命的极限之处。
在胡适的《谈新诗》中明确提出要推翻旧诗的种种束缚,也就是“作诗如作文”,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打破诗的格律,代以“自然的音节”,另一方面则要用白话写诗,实行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因此展开了对旧诗一次有组织的反叛。
胡适在倡导“诗体的解放”以外,还提出诗的经验主义,其核心是“言之有物”,要“有我”,表现诗人本人的情感和见解,还有“有人”,表现一般大众,这正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表现。
“学衡派”对新诗多有批评,其集中于对新诗缺乏格律和形式美的缺点,这其实还是比较中肯的。
在胡适新诗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新诗的尝试,其代表是胡适的《尝试集》。
胡适一开始的尝试还是以“以白话入诗”,尚未摆脱旧诗语音模式和结构法则,写出半文半白的诗歌。
从其翻译美国意象派诗人莎拉的《关不住了》,并将其重命名为《在屋顶上》开始,其新诗的创作才真正开始。
虽然《尝试集》中的新诗还很少,但已经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
第一个十年诗界革命梁启超设想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但新语句要打破传统诗词格律与文言语法结构,这与保留古风格是背离的,于是退一步:把诗界革命目标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却拒绝引入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任何变革,因而晚清诗界革命限制在传统诗歌范围内,而向“散文化”方向努力,背离了唐诗传统而向宋诗靠拢,最终止步于宋诗的模仿风气中。
晚晴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鸳鸯蝴蝶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
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等。
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 1949 年才基本消失。
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春柳社中国文艺研究团体,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原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
新诗第一个十年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1.梁启超:由“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到把“诗界革命”的目标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却拒绝引入“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任何变,这样,晚清的“诗界革命”就始终限制在传统诗歌的范围内。
2.黄遵宪作出了最大努力:做过转向古风、乐府,“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等多种实验,而向“散文化”方向的努力,则又显示了背离占主流地位的“唐诗”传统,向“宋诗”靠拢的倾向。
这也构成了“诗界革命”的一个极限:晚清诗界最终止步于宋诗派的摹仿风气中。
3.胡适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顺着诗意的自然曲折,自然轻重,自然高下”);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这实际上就是对发展得过分成熟、人们业已习惯、但已脱离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语言的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从而为新的诗歌语言与形式的创造开辟道路。
4.胡适还提出了“诗的经验主人”,其核心就是他所说的“言之有物”,也即“有我”与“有人”。
“有我”就是要表现著作人的性情见解,“有人”就是要与一般的人发生交涉”。
前者突出了写作者(知识分子)主体的性情与见解,后者强调了与“一般的人”即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文化(文学)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这种诗歌观重视的是“精神、观念”的“表达”,所谓“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要求,诗的口语化、明白易懂的要求,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这就是说,五四”新诗运动的“散文化”与“平民化”的目标,两者之间,是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的。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1. 1922 年,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等以“中国新诗社”名义创办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月刊。
诗歌发展史一、现代诗歌的概念(一)定义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又称新诗。
它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
(二)分期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7-1937)第三个十年(1937-1949)二、第一个十年的诗歌创作(一)尝试中的新诗胡适——“第一个白话诗人”胡适,原名嗣穈,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倡导白话、领导新文化运动。
《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二)开一派诗风的新诗创作郭沫若——白话诗歌的成熟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女神》——以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胡适的时代”的结束,和真正的现代自由体新诗时代的到来。
(三)湖畔诗人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湖畔诗社,于192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歌合集,书名为《湖畔》和《春的歌集》。
诗作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真。
他们诗中的天真、直率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另一表现形式。
(四)小诗小诗创作兴盛于1922至1923年。
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短诗,在日本短歌、俳句和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一般以三五行为主,表现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我们熟悉的冰心的《繁星》和《春水》就是小诗的一种。
(五)提倡格律的新月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新月派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指出把创作的重心从“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使新诗成为诗”;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出新诗格律化,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上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另外,他们还主张“理智节制情感”,所谓“理性”是指艺术上克制,并非一般所说的诗的哲理化,其目标是要纠正“五四”新诗中滥用的直抒胸臆和极端的感伤主义,转为将主观情愫客观对象化,追求诗的蕴藉含蓄和非个人化倾向。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文学革命的起因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二、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
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
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
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
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
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1、宣告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2、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劳,以从理论主张到创作,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学的光辉的第一页.3、使中国文学打破封闭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开始走向中国,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进程。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思潮一、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
诗歌发展史(二)一、现代诗歌的概念(一)定义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又称新诗。
它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
(二)分期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7-1937)第三个十年(1937-1949)二、第一个十年的诗歌创作(一)尝试中的新诗胡适——“第一个白话诗人”胡适,原名嗣穈,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着名思想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倡导白话、领导新文化运动。
《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二)开一派诗风的新诗创作郭沫若——白话诗歌的成熟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女神》——以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胡适的时代”的结束,和真正的现代自由体新诗时代的到来。
《天上的市街》(三)提倡格律的新月派闻一多——“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闻一多,本名闻家骅,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
1946年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新格律诗理论——走出“绝端的自由”的散文化误区《七子之歌》(四)早期象征派的诗歌三、第二个十年的诗歌创作(一)左翼诗派(二)后期的新月派1.徐志摩徐志摩,原名徐章垿,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
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
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再别康桥》2.卞之琳(三)现代派1.戴望舒戴望舒,浙江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
《雨巷》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2.废名废名,原名冯文炳,师从周作人,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一: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徐志摩。
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以《小说月报》为阵地。
1把“为人生而艺术”作为文学主张,关注社会,关注底层,面向大众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2、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为根本,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1、在内容上以侧重自我表现为主,较少客观描绘。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
2、在表现手法上,利用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来对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大胆诅咒和强烈抗议。
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明显。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一)现当代文学考研习题(一)(一)北京大学04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分一个)1、中国诗歌会2、孤岛文学3、整理国故4、林译小说5、漳河水6、《春醪集》7、春柳社8、巴金《随想录》9、三个崛起 10、百花文学二、论述(第1题必答,2、3、4中国学生选作两道,2、3、4、5留学生选作两道。
)1、结合具体作品实际分析鲁迅《呐喊》、《彷徨》在小说艺术上的异同(40分)2、以梁启超和胡适的主张为例,比较晚清文学改良和五四文学革命的观念的差异(30分)3、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新进作家路翎、张爱玲、钱钟书、赵树理中任选两位,说说他们的创作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
(30分)4、结合通俗小说作家(张恨水、王度庐、程小青等)的实际,说说通俗小说与新文学的相互作用。
(30分)5、从曹禺的《雷雨》和《日出》中任选一个人物形象加以分析。
30分)(二)清华大学2000年试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1、试述鲁迅杂文的文体渊源与艺术特征。
(20分)2、试分析郭沫若诗集《女神》里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
(20分)3、试比较巴金的《家》与钱钟书《围城》里对于封建大家庭的描写。
(20分)4、试述四十年代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20分)5、试分析张贤亮中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20分(三)复旦大学04年中国现当代文学(407)一、名词解释(30分)1、“人的文学”2、《激流三部曲》3、“归来者”的诗4、“寻根文学”5、学者散文二、简答(80分)1、《狂人日记》如何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方式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2、简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主要三大文学派别的文学特征。
3、新中国建立后的50年代,中国作家队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4、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
三、论述题(50分)学界普遍认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五四新文学具有强烈的启蒙思想,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5年前)的新时期文学是对五四新文学的回归,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围绕“启蒙”的主题,谈谈五四文学与80年代初期文学创作的联系。
Q:谈谈你对中国现代三十年诗歌发展变迁的看法。
A:中国现代诗歌始于“五四”前后,大致结束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前后约三十年时间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约十年为一个阶段),现分述之。
甲、第一个十年(1917-1927)子、新诗创作的先行者早期新诗的倡导者与创作者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周作人等,其手法主要有白描与比喻象征,较旧体诗更为多样化,但仍不能摆脱后者的形式传统。
作为首个白话诗人,胡适1920年的《尝试集》被誉为“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丑、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作为中国新诗的“开路先锋”,郭沫若作于1921年的《女神》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其充分反映了“五四”时期诗歌个性化的自由精神。
此外创造社的其他成员如成仿吾等对新诗创作亦有一定贡献。
与此同时出现的“湖畔派诗人”(以汪静之、冯雪峰、应修人等人为代表)、“小诗体”(如冰心、宗白华等)以及冯至的《昨日之歌》都各具特色。
总之这基本完成了中国由旧体诗向新诗的历史转型。
寅、新诗的规范化与早期新月派早期新月派以北京《晨报副刊》为阵地,其提倡的新诗格律化对新诗现代性探索产生重大影响,早期代表人物主要是闻一多与徐志摩等。
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红烛》、《死水》系其新诗创作的集中体现。
作为“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徐志摩的代表诗集《志摩的诗》实现了美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卯、早期象征派其代表人物是穆木天与李金发。
前者提出纯诗的概念,将诗歌与散文区隔开来;后者作为一代“诗怪”独具一格,将法国象征派诗风引入国内,为世人贡献了许多晦涩古怪的代表作。
乙、第二个十年(1928-1937)辰、中国诗歌会此为左联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以殷夫为先驱、以蒲风、任钧等为代表,强调诗歌的意识形态化,在艺术表现上注重直接描摹现实,系典型的现实主义诗歌。
与此同时艾青、臧克家等诗人也开始暂露头角。
巳、后期新月派这以《新月》月刊与《诗刊》季刊创刊为区隔标志,代表人物为徐志摩、孙大雨、陈梦家、方玮德等,代表作为徐志摩的《猛虎集》、《云游集》等。
第一个十年的诗歌: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的新诗运动与创作。
所涉及的诗人及作品文论甚多,会感到头绪纷繁。
最好依新诗的诞生和发展的时序,来把握其作为文学运动内部的矛盾变迁,并将对具体诗人诗作的评价纳入到这种"变迁"的考察。
若从新诗谱系考察,其两大趋向即"大众化(非诗化)"与"贵族化(纯诗化)",也在此期形成,且彼此相克相生,推进新诗发展与衍化。
第一回顾晚清"诗界革命",应注意从中发现新诗运动对"诗界革命"的承传与突破;第二考察早期白话诗,应着重了解其历史地位及其艰难试验的历程;第三评述新诗内部第一次结构性调整,即在对早期白话诗少"诗味"的否定中,出现以自由体诗为主的开新风气的诗作;第四评说以新月派为中心的诗人倡导的"规范化",可视为第二次结构性调整;第五考察初期象征诗派对"纯诗"的追求,也是对早期新诗"诗味"不足的又一种反拨;最后了解早期的无产阶级诗歌。
了解第一个十年新诗大致的流变途程,关键是把握新诗内部几个结构性调整的口号与策略。
因此除了创作,应格外重视那些有影响的诗论。
这一时期即“五四”时期郭沫若的诗歌,要注意从作品中感受独有的艺术气氛,并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诸如《女神》这样的作品,是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并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创作个性,从而成为文学经典。
可以从“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及艺术特色,主要是想象力与形式创新等方面,去把握《女神》的成功因素。
主要论述《女神》等“五四’’时期的诗歌,是重点;然后知道“五四”退潮之后郭沫若诗风转变的作品;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剧作,是郭沫若在另一文体领域的贡献。
此外,通过阅读郭沫若诗作感悟“五四”时代自由开放又暴躁凌厉的精神特征。
新诗的尝试与成长※"五四"新诗运动一、晚清"诗界革命"局限"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而新诗运动则从诗形式上的解放人手。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新诗】(第一个十年)第一个十年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1.“诗界革命”的演变梁启超从“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构想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让步。
黄遵宪局限在传统诗歌范围内,其调整与改良止步于对宋诗派的摹仿。
2.胡适对新诗的理论倡导1)“作诗如作文”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散文化”:打破诗的格律,以白话写诗。
对传统有组织的反叛。
2)“诗的经验主义”“有我”与“有人”的“言之有物”。
强调主体的性情与见解,与平民的沟通交流。
“平民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3.“《学衡》派”:反对诗体的解放“新材料与旧格律”结合的理想。
对“诗界革命”的呼应。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1.新诗阵营的发展①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②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③刊物:《诗》月刊第一个新诗刊物,1922“中国新诗社”,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
2.胡适《尝试集》《尝试集》在新诗史上的地位、意义:《尝试集》是新诗史上第一部诗集,它标示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
其在内容上反映了新的时代主题,形式上有自由诗体,但许多作品未脱尽旧诗痕迹,所以它是一部过渡性作品,承上启下。
《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具备现汉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
3.早期白话诗特征1)作品沈尹默《三弦》《月夜》俞平伯《冬夜》旧文学的意象和新思潮的哲理,旧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
周作人《小河》打破旧镣铐的“欧化”诗风。
朱自清《毁灭》追求“平常”的倾向。
2)特征两类形态:白描手法如客观写实摹写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和思索形式上,散文化的倾向,平实风格。
歌谣化努力。
1920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
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1.创造社诗人的理论和创作1)成仿吾《诗的防御战》抨击早期白话诗的理性色彩,强调诗的抒情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