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文学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12.29 KB
- 文档页数:3
民间文学概论考点总结如下: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特征
1.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自己创作并广泛
流传的口头文学。
2.特征: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
二、民间文学的分类
1.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2.民间歌谣:包括民歌、民谣、谚语等。
3.民间谚语:包括民间谚语、歇后语等。
4.民间曲艺:包括评书、相声、快板等。
5.民间戏曲:包括地方戏曲、民间小戏等。
三、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1.价值:民间文学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等。
2.功能:民间文学具有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传承功能等。
四、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
1.搜集方法:包括直接记录、间接采集等。
2.整理原则:包括保持原貌、尊重群众创造、去粗取精等。
五、民间文学的传播与传承
1.传播方式:包括口传、书面传播、现代传媒传播等。
2.传承方式: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会传承等。
简要说明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它由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中不断得到人民群众集体的修改和加工。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口头性: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艺术,它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通常不依赖于文字,而是通过口头表达、传唱、讲述等方式进行。
2. 集体性: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承通常是由集体完成的,而不是个人的行为。
3. 变异性:民间文学在传承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不同的演唱者、讲述者、传承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传承时所做的修改和加工。
因此,同一个民间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地区和时间可能会有不同的版本。
4. 传承性:民间文学是一种传承文化,它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的传承通常是由老一辈向下一辈传授,这种传承方式保证了民间文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 地域性:民间文学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间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总之,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艺术,它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和地域性等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八章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第一节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述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概念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这一概念是相对于汉族民间文学而提出的,一般简称为民族民间文学,从范围上看,它包括我国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各种民间文学作品。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又是一个集合概念,指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和承传的文学,它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表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特征第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民族化特征是指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以本民族的艺术形式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的特点。
从内蕴到艺术形式的民族化正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内尺度和外标识。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也就成了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学又可以称之为本民族的心灵史,因为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总是努力的塑造着本民族的民族精神。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也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征。
第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地域化特征指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受特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形成某个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地域化特色的先天因素,社会和文化环境是适生于本地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人文生态系统,它们共同使某一地域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化特征。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地域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各少数民族创造的独属于某地域的民间文学,因为是直接由某地域的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环境共同孕育而成,所以它在内容题材上会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
二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相互交流和影响的过程中会出现地域化改造现象。
原产生于某地域的民间文学传承到其它地域时,往往在内容题材及细节因素上会发生地域特征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学之间形成交流的必要条件。
第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多功能化特征是指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所具有的民族史、宗教信仰、文化教育、娱乐审美等等多方面功能的特点。
民间文学文学是人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而民间文学则是从民间百姓生活中产生的文学形式。
它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在各个时代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民间文学无需华丽的辞藻,直接贴近人们的生活、情感和生存状态,因此更易触动人心,成为传承民族文化、教育后代的有力工具。
民间文学的特点1. 口口相传民间文学最早传承于口头传统,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广泛传播。
这种传承方式使得民间文学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被人们牢记和传颂。
2. 平民命题民间文学多以平民百姓的生活、情感和命运为题材,反映着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声。
这些作品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真实地记录着人们的生活百态,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3. 丰富多彩民间文学形式多样,包括谚语、谜语、故事、民谣等,每种形式都在不同的方面反映着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
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也传承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宝库,在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民间文学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更新,体现着时代的精神内核。
1. 传统与现代结合在当代社会,民间文学正在与现代科技、传播手段相结合,以新的形式和方式传承和发展。
比如网上传播的小故事、音频节目等,让民间文学更好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2. 文化自信通过传承民间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弘扬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民间文学,有利于维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教育意义民间文学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它可以激发人们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态度。
结语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
作为每个人的共同财富,我们应当珍惜并努力传承下去,让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在世代传承中永葆光芒。
愿我们能够在民间文学的海洋里汲取灵感,感受生活的美好,传承文化的力量。
民间文学文本
民间文学是指广泛流传于人民间的口头传统文学,包括民间神话、传说、谚语、歌谣、故事等。
它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社会传承意义,在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民间文学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古代就有流传
千古的《山海经》、《列子》等经典著作。
其中,《山海经》记录了
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地理地貌,如“蚩尤战神”、“泰山封禅”等;《列子》则描写了许多精彩的寓言故事和道家哲学思想,如“知
非而言之者,不明也”。
除了古代文献,中国各地也有许多珍藏了各类民间文学形式的口
头传承,如汉族传统文化中的贺年、祭祖等礼仪歌谣,藏族传说中的“玛尼赞”等祈愿文学。
这些文学形式富有表现力和时代特色,传承
至今依然活跃于当地。
在世界范围内,民间文学也存在于各个地区。
例如,欧洲的传说
故事、非洲的口头绘画、南美洲的“德恩卡”等,都是丰富多彩的民
间文学遗产。
民间文学不仅仅是表达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承,更是代表了一种生动、多元、有趣的文化形态。
它佐证了人类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性,拥有着既实用性又历史价值的双重特征。
如果你深入了解各地的民间文学,你就能领略到那些属于那个地方、属于那个民族的精彩文化。
将这些民间文学传承下去,才能让人类文明更加多元、丰富和美丽。
中国民间文学简介中国民间文学是指流传于民间、以口头传播为主的文学作品。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多样的民间智慧和文化传统。
中国民间文学的内容广泛,包括民间故事、谚语、民间诗歌、民间歌谣、戏曲、神话传说等。
中国民间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产物。
民间文学的形式多样,反映了中国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幽默、夸张的方式,讲述了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智慧。
其中既有传世的名篇如《白蛇传》、《西游记》等,也有来自民间的小故事,如《捉鬼记》、《孟姜女哭长城》等。
这些故事不仅富有趣味性,还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中国民间文学中最为广泛流传的莫过于谚语。
谚语是人们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它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经验。
比如“吃一堑,长一智”、“宁可做鸡头,不做凤尾”等,这些谚语在民间流传已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智囊。
民间诗歌和民间歌谣也是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它们通常以朗朗的歌声传唱,表达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民间诗歌多以五言、七言绝句为主,内容涉及爱情、家庭、友情等各个方面。
而民间歌谣则以朗朗上口的曲调和简单的歌词,传唱于民间。
这些歌曲往往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心情。
中国民间文学中的戏曲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以歌舞、音乐和表演为主要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将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
戏曲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戏曲剧种,如京剧、豫剧、越剧等。
每个戏曲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深受人民喜爱。
中国民间文学中还有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
这些传说讲述了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神灵和宇宙的理解和想象。
比如《女娲补天》、《伏羲氏》等,这些神话传说既是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也是对于人类起源和历史的思考。
总的来说,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传承了人们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民间文学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创作与传承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诗歌、民间歌曲、民间戏剧等。
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作的艺术表达形式,反映着普通人的生活、价值观和情感。
民间文学承载着民族文化和社会习俗的丰富历史,对于研究社会人文和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是通过口头传播的故事或传说,描绘了人类对于自然界、历史事件、神仙鬼怪等超自然现象的想象和解释。
民间传说常常是人们对于未知和神秘的探索,它们既包含了人们对于生活和宇宙的理解,也反映了人类集体记忆的积淀。
例如,中国的《白蛇传》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它故事情节曲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通过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讲述了善恶对抗和爱情的力量。
二、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常以故事的方式,以幽默、夸张、警示或寓言的形式,讲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冲突和经历。
民间故事承载了人们的智慧和经验,通过塑造各色人物、描绘情节和设置事件,传达了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寓言故事《聪明的一石二鸟》告诉我们不应心存贪婪,而应该懂得知足常乐。
三、民间诗歌和歌曲民间诗歌和歌曲是表达人们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民间诗歌通常是口头传唱的形式,融合了民族的语言和音乐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间特色。
它们常常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希冀、忧伤和对生活的感悟。
民间歌曲则是以口头传唱的方式传承下来,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歌词,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民间诗歌和歌曲在各地广泛传唱,成为了人们共同的文化符号和认同。
四、民间戏剧民间戏剧是指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戏剧形式,它常常以口头传说和传统剧目的方式表现,是人们集体参与和分享的文化活动。
民间戏剧常常融合了音乐、舞蹈、唱词和表演等元素,通过生动的演出方式,讲述了人们的故事和情感。
中国的京剧、豫剧、评剧等就是典型的民间戏剧形式,它们通过剧中人物的表演和台词,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名词解释1、民间文学:是一种由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作品艺术形式,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是民族集体持有可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2、谚语:是民众口头流传的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它是熟语的一种,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
2、快板:指篇幅较短的快板书,不注重故事、人物,而以叙事、抒情或议论见长,语言一般通俗易懂,刚健明快,风趣活泼,朗朗上口,节奏感强,以北京数来宝为代表。
4、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包括几个方面:口头传统和表述,即主要指民间文学;社会风俗、礼仪、节庆;表演艺术等)5、相声:是以具有显著谐谑效果的“说学逗唱”等语言技艺来描绘、讽刺社会生活、世俗百态的一种说唱艺术。
6、AT分类法:是国际上通用的故事情节类型分析法。
1910年,芬兰的阿尔奈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一些国家以及某些其他欧洲国家的民间故事,将这些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
该索引发表后,影响很大。
1928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汤普森(Thompson,Smith)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这二人的分类体系被合称作“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该分类体系将故事类型编为1至2499号,分为五大部分: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未分类的故事。
民族民间文学概述
民族民间文学是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的文学形式。
它源于古老的民间传说和口头文化。
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学,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如民歌、神话、民间故事、祝福和诅咒语等。
这些作品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口头传承的,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真实记录和反映。
比如《白蛇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都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优秀代表。
在不同的地区,民族民间文学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例如,云南和西藏的傣族和藏族民间歌曲,表现出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景仰。
山西和河南的秧歌和踩高跷等民间活动,反映出了当地人民喜庆和工作生活的场景。
在现代社会,虽然被商业化和文化革新所冲击,但民族民间文学仍持续传承与发展。
一些作品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介,得到广泛的展示和传播,使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民族民间文学。
同时,也有一些作家和文化人士将传统的元素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推动着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民族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独具
特色,包含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推广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学的保护和研究。
在文化交流和多元继承的今天,我们要尊重和保持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避免文化浪费和文化遗失。
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对民族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为将来的研究和传承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民族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发展。
在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民族民间文学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可以通过创新传承方式、扩大传播渠道和培养新的创作者等方式,让民族民间文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总之,民族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它载有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反映着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我们应该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学的保护和研究,让它在现代文化中焕发新的光彩。
同时,也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铭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民族民间文学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为了记录、传承和表达自身文化而产生的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
它是反映民族文化和历史、反映群众生活和心理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民族民间文学源远流长,涵盖了多种类型和形式。
例如:民歌、童谣、民间故事、传说、神话、谚语、口头文学、曲艺等等。
其中,民歌是最早的民间文学形式,其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反映生产劳作、婚姻家庭、战争政治等方面的民歌,也有反映自然、感情、婉约等方面的民歌。
传说和神话则反映了古代神话信仰和自然观念,它们以神秘、神奇、幻想为特点,传达了人们对社会、宇宙和人类起源的认识和理解。
民间故事则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了人们在长期历史中所积累的生活、工作和智慧,具有普遍性与典型性,具有传承和启发作用。
在中国民间故事中,常见的故事类型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传说故事等等。
这些故事深刻地表现了人们的理想、人性和智慧,对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民间文学中的曲艺则是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形式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包括坐地和走唱两种表演风格。
它的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既有搞笑、逗乐的喜剧,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时事政治剧,还有以史为鉴、教育群众的讽刺小品等等。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民族文化和历史、反映群众生活和心理的重要载体。
我们应该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学的保护和传承,让它在现代文化中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