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参考文献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82.13 KB
- 文档页数:20
浅谈企业危机公关案例分析论⽂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危机变得越来越不可避免了,因此企业的危机公关就越来越重要了。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企业危机公关论⽂,供⼤家参考。
企业危机公关论⽂范⽂篇⼀:《浅析危机公关中的传统美德因素》 论⽂关键词:危机公关诚信仁义 论⽂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时⽆刻不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侵扰⽽导致危机事件。
在社会组织进⾏危机公关的过程中,传统美德发挥了很⼤的作⽤,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组织公关能⼒的⾼下。
危机公关,指社会组织针对危机事件采取预防、控制、挽救和恢复的措施。
核⼼问题是从公关的⾓度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进⾏有效处理,危机公关的主要⽬标是:控制危机事件,使公众正确认识危机事件,尽量减少损失,特别是形象损失,更⾼⼀层的是利⽤危机事件带来发展机会。
企业危机公关时,企业⾸先考虑什么是最重要的?消费者的切⾝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企业的品牌形象才是最重要的。
⽽企业的短期利益,所受的损失是次要的,千万不要以⼩失⼤!企业危机公关的最后⽬的说到底就是在公众中重建企业的形象,恢复社会组织在公众⼼⽬中原有的美誉度。
因为导致危机的原因复杂多样,致使危机的发⽣也带有很⼤的不确定性。
因此,危机公关对每⼀个社会组织都有⾮常现实的意义。
社会组织不仅需要适合对其可能出现的问题进⾏检查,最主要的是提⾼其对危机的公关处理能⼒。
在社会组织开展危机公关时,应充分融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费孝通认为“法⼈”即是企业在法律上的⼈格化,社会组织的经营也如同为⼈。
在处理和公众的关系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刻不在发挥巨⼤的积极作⽤。
⼀、诚信是解决危机的根本原则 诚信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商⼈的为商之道。
危机就是对社会组织诚信度的考验。
⼀个社会组织如果能以诚待⼈,就能赢得公众的⼼。
在危机公关的过程中,社会组织的态度是很重要的。
因为危机发⽣以后,公众⾸先关注的是社会组织的态度,是否能勇于承担责任,是否尊重事实,提出切实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法,履⾏承诺。
企业公关危机管理论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复杂程度的提高,企业进入高度公关危险期,企业如何进行有效公关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公关危机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企业公关危机管理论文范文一:技术型企业公共关系危机处理和预防措施研究摘要:研究技术型企业公共关系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企业内部原因与企业外部环境原因。
正确的危机处理程序,对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理十分必要和重要。
对技术型公共关系危机采取的对策与方式及其相应的原则规范进行了分析。
对危机进行有效的预控才是公关危机预防管理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技术型公共关系危机处理预防技术型企业是高技术在企业价值活动充分渗透和作用的企业。
随着技术进步和扩散的加速及其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技术型企业组织公司战略变革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研究技术型企业公共关系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关系危机,简称公关危机,是公共关系学中的一个较新的术语,是指社会组织与其公众之间因某种非常性因素引起的表现出某种险情的非常态联系状态,它是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状况严重失调的反映。
企业公共关系危机可导致企业与公众关系迅速恶化,企业的正常业务受到影响,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
1 技术型企业公共关系危机形成原因分析技术型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产生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大致可分为企业内部原因与企业外部环境原因。
1.1 技术型企业内部原因引起技术型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企业组织内部原因有:(1)企业自身素质低下。
企业自身素质低下不仅可能引发企业公关危机,而且在企业公关危机出现之后也难于自觉有效地处理危机。
就企业自身素质构成来说,企业自身素质低下的核心是企业组织人员素质低下,包括领导者素质低下和员工素质低下。
企业员工素质低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2)企业管理缺乏规范。
规范主要是指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员工行为规范。
管理缺乏规范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指企业组织基础工作差,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二是指员工的行为无规范。
目录一、前言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一)、国外研究状况 (1)(二)、国内研究现状 (2)三、相关概念界定 (2)(一)、公共危机 (2)(二)、公共危机生命周期理论 (3)(三)、政府危机公关 (3)第一、平时政府危机管理 (4)(1)国外平时危机管理体制 (4)(2)我国平时危机管理体制 (4)第二、平战转换(战争动员)体制 (4)(1)国外平战转换体制 (4)(2)我国平战转换体制 (5)(四)、与时俱进的政府危机公关 (5)第一、政府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关系 (5)第二、网络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不足 (5)第三、网络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改进 (6)五、结语 (6)六、参考文献 (7)关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文献综述一、前言政府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它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
政府的一切行为在符合宪法和法律的原则和精神下,对其规定的所有适用对象产生效力,并以国家武装力量为后盾强制执行。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到恐怖袭击等人祸,政府这一国家机器在运转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危机,政府能否正确处理公共危机,不仅关系到自身形象的建立,还关系到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直接决定了政府以后日常工作的开展、政策的制定、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甚至关系到国际影响力。
因此政府对公共危机公关的正确处理是至关重要的,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一)国外研究状况危机公关理论是政府公共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的诸多的危机事件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引发了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因此如何应对社会和政治领域发生的危机事件成为当时政府部门和普通学者广泛关注的问题。
到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更是一个突发性公共事件爆发频繁的时期,政府如何借助危机公关与公众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处理好危机成为当代整个国际社会关注的主题,也成为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界所一直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
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论文公共关系危机轻则影响组织正常运营,重则危及组织的生存发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论文篇一摘要:在分析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文章重点论述了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流程,包括预警、处理和总结借鉴。
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将帮助企业将面临的降到最低,并在危机管理中发掘危机中蕴涵的“商机”,化企业危机事件为转机的机会。
关键词: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危机;危机管理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分化,社会机构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处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企业难免与社会公众产生各种矛盾、冲突,进而演化为公共关系危机,在传媒发达的今天,企业公共关系危机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广泛扩散。
面对公关危机,一些企业成功地化危为机,一些企业在危机中遭遇损失,甚至遭受灭顶之灾。
不同的企业在对待公关危机时采取的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法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结果,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要持续生存并获得发展,必须进行科学的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从另一角度,危机具有双重属性,危机具有损害性的同时,还有正向性,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转机。
表面上,公共关系危机具有突如其来的偶然性,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出现,甚至突然爆发。
事实上,组织出现公共关系危机,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还是两者都有的原因,都是企业公共关系疏于警觉的结果。
即使是非常偶然的人为因素和意外的自然灾害,也有其暗含的内在规律,而这种规律不论周期多长,都具有反复出现的多现性。
把握规律和公共关系危机处理要点,做好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能够将危机中的压力转化为动力,驱使企业因势利导谋求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提高风险免疫力,主动地、有意识地化危机为契机,恢复组织信誉,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优秀的组织越是在危机的时刻,越能显示出它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必要将危机公关意识及危机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予以重视。
危机公关参考文献汇总以下为危机公关研究不可错过的参考文献:[1] Beck, Ulrich,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HE Bowen, Transl., Yilin Press, 2004.[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文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
[2] Beck, Ulrich, World Risk Society after 9/11 Attacks, WANG Wulong Transl., Marxism &Reality, 2004(2). p. 72.[德]乌尔里希·贝克,“911”事件后的全球风险社会[J],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2),72页。
[3] Benoit, William L., Image Repair Discourse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Public RelationsReview. 1997(23), pp.177-186.[4] Boin, Arjen, Lessons From Crisis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6 No1, 2004,p.165. DOI: 10.1111/j.1521-9488.2004.393_2.x[5] Broom,Glen M.,Center,Allen H.,& Cutlip, Scott M.,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 (8thEdition), AN Mingxiang Transl., Huaxia Press, 2002, p.8.[美]格伦•布鲁姆,艾伦•森特,斯科特•卡特里,有效的公共关系(第八版),明安香译, 华夏出版社,2002年,8页。
[6] Burnett, John J.,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managing crise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1998(24),p.476.[7] CAI Zhiga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ublic Relations (Ed.),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University Press, 2010, p.208.蔡志刚,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主编)[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208页。
pr课设报告的参考书籍在进行PR(Public Relations)课设报告的过程中,为了对相关概念和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及为报告提供可靠的引用来源,参考书籍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以下是一些适合PR课设报告的参考书籍的推荐,供你参考:一、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类书籍:1.《公共关系:原理与案例分析》 - 罗伯特·L·伸布斯基这本书介绍了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分析,重点强调了在实践中运用公共关系理论的重要性。
它涵盖了公共关系策略、媒体关系、企业沟通等方面的内容,对PR课设报告的写作提供了广泛的理论支持。
2.《公关与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实践》 - 赵建国这本书综合了公共关系和新闻传播学的理论,重点关注了公关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提供了实际案例和行业内的最新趋势,对于PR 课设报告的写作将提供有深度的研究和实践的参考。
二、危机公关与危机管理类书籍:1.《危机公关管理》 - 吴松生、李英杰这本书是关于危机公关与危机管理的权威著作,详细介绍了危机公关的原理和策略,以及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
它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分析了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并提供了实用的危机公关应对策略,对PR 课设报告关于危机公关的论述将提供重要的参考。
2.《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 - 托马斯·H·弗拉克斯、乔安娜·G·皮尔森这本书将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结合在一起,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分析。
它详细介绍了危机的定义、分类,以及如何规划和执行危机管理战略。
它还强调了危机公关在危机处理中的重要性,在PR课设报告中提供了有关危机管理的全面参考。
三、数字化公关与社交媒体类书籍:1.《社交媒体公关宝典》 - 张煜明这本书重点介绍了数字化时代下,社交媒体在公共关系中的应用和意义。
它详细解析了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公共关系推广和危机公关处理。
这本书对于PR课设报告关于数字化公关的论述提供了具体和实用的案例分析。
东方企业文化·经营管理 2011年3月9对企业危机公关的思考——以近年来的企业危机公关事件为例陈旭东(南昌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南昌,330000)摘 要:层出不穷的企业危机使得企业危机公关显得日益重要,而在危机公关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考虑欠缺都会使企业面临严重的后果。
本文以近几年来一些企业在危机公关中的做法为例,阐述企业在应对危机公关时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危机公关 公共利益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3—0009—01 危机公关具体是指企业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包括危机的规避、控制、解决以及危机解决后的复兴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
丰田汽车召回事件,“霸王防脱”致癌物质事件,“美的”紫砂锅事件以及较早的三鹿奶粉结石事件等一系列危机公关事件以及企业在其中反映出来应对危机的准备不足,都在警醒着企业对自身的危机公关方式做一个全新的反省与思考,而这种思考的结果必然影响着企业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是否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在危机发生时表达积极处理的态度许多的危机发生的初期都是以一种“小问题”的状态开始的,例如最终导致严重后果的三鹿事件最开始是在07年底接到消费者投诉,而直到5月份的时候三鹿公司才意识到“出事了”,这距离最初发现的时间已经整整过去了半年,而在这半年里类似这种结石事件一直是以“保密”的方式进行处理。
而直到8月初产品查出含有三聚氰胺时,三鹿的高层仍然在会议上表示“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对事件的不敏感和对责任的逃避使得三鹿积重难返,最终走向了不归路。
企业在竞争中之所以表现出回避和隐瞒的态度是由于企业对危机认识不足导致的,而近几年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日益成熟而网络媒体对公共事件的传播使得公众对企业的监督变得极其敏锐,这种变化显然会对一些仍抱有侥幸心态的企业造成严重的威胁,以传统方式掩盖事实和对舆论采取冷处理反而会使得公众感觉“不被尊重”从而起到反效果,所以当企业意识到危机发生时,应该向外界表现出“正在积极处理”的明确态度,谦虚的接受公众的质疑,在危机初期取得公众的信任为以后的公关工作铺平道路。
摘要: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对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是个严峻的考验,市场变幻莫测,任何组织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危机时时伴随在组织旁边。
近年来,企业品牌危机频频爆发,令人扼腕叹惜!3Q大战、蒙牛诽谤圣元“激素门”事件、金浩茶油致癌物超标事件、真功夫“排骨门”事件、霸王洗发水致癌事件、富士康跳楼事件、美的紫砂煲黑幕、惠普蟑螂门、丰田汽车召回门、双汇“瘦肉精”事件等等……当危机事件出现时,不仅使组织的经济利益蒙受极大损失,而且还可能导致组织声誉和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损害,并且危及社会、危及公众。
因此,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企业要全面了解有关危机预测和危机处理的基本知识,能够对组织形象受损的原因及其所采取的对策进行分析,减少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及时正确地化解危机,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危机处理企业公共关系一、危机公共关系的含义危机指的是突然发生的、严重危害组织正常运作、对组织的公众形象造成重大损害、具有比较大的公众影响力的事件,如矿难、恐怖事件、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以及组织的失误和公众对组织的指责批评、恶性事故等。
危机有两层含义,“危”意味着“危险”,“机”意味着“机遇”,两者处于极度的对立之中,因此危机的发展变化常常极富戏剧性效果。
公共关系危机指的就是发生危机事件时的公共关系管理活动,即用公共关系手段减少危机给组织与公众带来的影响,进而寻求公众对组织的谅解,以重新树立和维持组织形象。
企业危机公关(也叫危机管理),就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的或正在面临的危机,而就危机预防、危机识别、危机处理和企业形象恢复等行为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二、危机的原因及预防1.导致危机发生的原因。
要对危机进行预防,就要了解危机出现的原因。
导致危机事件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客观灾变引起的危机。
(2)企业自身失误造成的危机。
(3)他人诬陷引起的危机。
2.危机预防的措施。
危机预防措施的具体方法主要有:(1)树立危机意识;(2)设置应对危机的常设机构,安排人员分工;(3)强化公关,加强沟通。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行政管理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一、前言本毕业论文题目是《公共危机下政府的公共关系》。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逐渐显现并不断激化,公共危机多发时期。
特别是2008年后几次大的公共危机给中国民众和社会带来的更广泛和深入的影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也随之进入了高潮。
从目前我国学者对公共危机应对理论研究的情况看,研究的重点是以政府危机管理为核心而展开,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活动都十分丰富。
但是专门对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的研究比较缺乏,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比较滞后的。
加强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如何科学应对并及时、有效地运用政府公共危机处理公共危机,构建一个反应快速、运行高效、统一协调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这对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题(一)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公共关系的内涵及其特征罗森塔尔在《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所产生的严重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关键决策的相关事件。
王晓成在《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提到,“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或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
关于政府公共关系的定义《大英百科全书》中对于公共关系的定义是:“公共关系旨在传递有关个人、公司、政府机构或其它组织的信息,以改善公众对他们的态度的一种政策和活动。
”格伦·布鲁姆等三位公关专家认为:“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功能,它建立并维护一个组织和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
这个概念式的定义把公共关系实践中的许多活动和目标定位于管理功能。
”关于政府公共关系概念的内容相当广泛,众学者对此的定义大相径庭。
在上述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政府公共关系”指以政府为主体,通过发挥传播沟通、监测、决策等职能,与社会组织和民众建立良好双向沟通关系,以维护政府良好形象,体现政府管理思想的一种传播活动。
危机公关参考文献汇总以下为危机公关研究不可错过的参考文献:[1] Beck, Ulrich,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HE Bowen, Transl., Yilin Press, 2004.[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文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
[2] Beck, Ulrich, World Risk Society after 9/11 Attacks, WANG Wulong Transl., Marxism &Reality, 2004(2). p. 72.[德]乌尔里希·贝克,“911”事件后的全球风险社会[J],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2),72页。
[3] Benoit, William L., Image Repair Discourse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Public RelationsReview. 1997(23), pp.177-186.[4] Boin, Arjen, Lessons From Crisis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6 No1, 2004,p.165. DOI: 10.1111/j.1521-9488.2004.393_2.x[5] Broom,Glen M.,Center,Allen H.,& Cutlip, Scott M.,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 (8thEdition), AN Mingxiang Transl., Huaxia Press, 2002, p.8.[美]格伦•布鲁姆,艾伦•森特,斯科特•卡特里,有效的公共关系(第八版),明安香译, 华夏出版社,2002年,8页。
[6] Burnett, John J.,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managing crise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1998(24),p.476.[7] CAI Zhiga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ublic Relations (Ed.),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University Press, 2010, p.208.蔡志刚,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主编)[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208页。
[8] CHEN Yan, Insights of Chaos Theory in Public Crisis Decision Making, AdministrativeTribune, 2009(6), pp.51-53.陈岩,混沌理论对走出公共危机决策困境的启示[J],公共政策,2009(6),51-53页。
[9] Coombs, Timothy. W., Choosing The Right Words: The Development of Guidelines for TheSection of The "Appropriate" Crisis-Response Strategies,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Quarterly, 1995(8), pp.447-476.[10] Coombs, Timothy. W., Information and Compassion in Crisis Responses: A Test of TheirEffects.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1999(11), p.125.[11] Coombs, Timothy. W., Parameters for Crisis Communication, In T. Coombs, & J. Sherry, TheHandbook of Crisis Communication(Eds.).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10, pp.38-41. [12] Coombs, Timothy. W., Ongoing crisis communication: Planning, managing, and responding,CA: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15, pp.3-4.[13] Couldry, N. & Hepp, A., Conceptualizing Mediatization: Contexts, Traditions, Arguments,Communication Theory, 2013(23), pp.191–202.[14] DU Yan, ZHANG Yuheng, CHENG Yongyun, Corporate Crisis PR Strategies Based onContingency Theory, Shandong Economy, 2009(3), 64-69.杜岩,张玉恒,程永运,基于权变理论的企业危机公关策略研究[J],山东经济,2009(3),64-69页。
[15] Fearn-Banks, Kathleen,Crisis Communication: A Review of Some Best Practices. In L.Heath (Ed.), Handbook of Public Relations. London: Sage.2001, p.480.[16] Gilpin, Dawn R.,& Murphy, Priscilla J., Complexity, Crises, the Expert OrganizationReconfiguring the Dominant Paradigm. In D. R. Gilpin, & P. Murphy(Eds.), Crisismanagement in A Complex Worl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DOI:10.1093/acprof:oso/9780195328721.003.0011.[17] Gilpin, Dawn R.,& Murphy, Priscilla J., Complexity and Crises: A New Paradigm. In W. T.Coombs, & S. J. Holladay (Eds.), The Handbook of Crisis Communication. New York:Wiley-Blackwell, 2010, pp. 683–690.[18] Grunig, J. E, & White, L., The Effects of Worldview on Public Relations Theory and Practice.In J. E. Grunig (Ed.), Excellence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2, pp.31-64.[19] Grunig, James. E., Two-way Symmetrical Public Relation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R. L.Heath (Ed.), Handbook of Public Relations. London: Sage, 2001, pp.11-31.[20] Habermas, Jürgen, Legitimation Crisis, LIU Beicheng et al. Transl., Shanghai Renmin Press,2009, pp.3-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合法化危机[M],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3-9页。
[21] HE Zhiwu, JIA Rongzhi,Governmental Crisis Management Review, Academic Forum,2004(1), pp.70-71.何志武,贾荣治,政府危机管理述评[J],学术论坛,2004(1),70-71页。
[22] HE Zhou, CHEN Xianhong, Interaction of Official and Unofficial Discourses in China PublicCrisis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2010(8), pp.21-27.何舟,陈先红,双重话语空间: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中国官方与非官方话语互动模式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0(8),21-27页。
[23] HU Yue, Evaluatiopn Study of Mediatized Crisis PR, 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 2015(11),p.92.胡悦,媒介化危机公关效果评估研究[J],暨南学报,2015(11),91页。
[24] HU Baijing, Crisis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9.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5] LAI Xiangwu, WANG Pengjin, Origin, Concept and Object: Study of Basic Questions ofCrisis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2013(3), p.72.来向武,王朋进,缘起、概念、对象:危机传播几个基本问题的解析[J],国际新闻界,2013(3),72页。
[26] Leichty, Greg., The Limits of Collaboration,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1997, 23, pp.47-55.[27] LIU Xiaochen, Environment Change of Crisis Communication in Mediatized Risk Society,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2(1), pp.43-46.刘晓程,媒介化风险社会对危机传播环境的改变[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2(1),43-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