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狭窄的介入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99.70 KB
- 文档页数:2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进展(完整版)主动脉瓣狭窄(AS)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西方是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冠心病的心血管疾病。
我国尚无大规模AS流行病学数据。
AS是进展性心血管疾病,一旦出现症状,预后很差。
若不及时干预,中位生存期为2-3年1。
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手术(SAVR)是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
然而,高龄伴有合并症的患者手术风险高,术后恢复慢。
据统计,至少1/3 严重AS 的患者无法行SAVR2。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是指将组装好的主动脉瓣经导管送至主动脉根部,替代原有主动脉瓣,在功能上完成主动脉瓣的置换,故也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1。
1.发展现状自2002 年Cribier 等完成了首例人类TAVR,至今全球超过750 个中心已完成30 万例。
TAVR 技术越发成熟,手术并发症在逐渐下降,围手术期死亡概率已降至1% 左右。
在欧美等技术成熟地区,TAVR 已成为常规治疗手段。
2010年中山医院成功实施国内首例人体TAVR。
目前全国有10 多个省市、40 家医院共完成900余例TAVR 手术3。
2.适应症、禁忌症目前国外指南已将TAVR 推荐为有外科手术禁忌、高危以及中危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3。
2015年我国专家共识指出TAVR 的绝对适应症为老年重度主动脉瓣钙化性狭窄、有相关症状、NYHA心功能II级以上、外科手术高危或禁忌、解剖适合、三叶式主动脉瓣、预期寿命超过1年或外科术后人工生物瓣退化。
相对适应症则为有症状、外科手术禁忌、预期术后寿命超过1年的二叶式主动脉瓣伴重度钙化性狭窄。
但对二叶式主动脉瓣钙化性狭窄进行TAVR,尚无大规模临床试验支持。
外科手术高危、禁忌的单纯性AR未来也可能是TAVR的适应证。
禁忌证包括:左心室内血栓,左心室流出道梗阻,30 d内心肌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20%,严重右心室功能不全,主动脉根部解剖形态不适合TAVR1。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主动脉瓣介入的简介
导语:主动脉疾病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中老年人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因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非常的快,许多中老年人长期处在不规律的生活和生活
主动脉疾病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中老年人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因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非常的快,许多中老年人长期处在不规律的生活和生活习惯上,造成了身体素质的下降,使得一些疾病能够乘虚而入,威胁人们的健康。
而治疗主动脉疾病的方法比较多,下面就来看看主动脉瓣介入的简介吧。
小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是先天性的,处理很复杂,瓣膜切开以后就会发生很厉害的反流,主动脉瓣反流比主动脉狭窄对左心功能的影响还要大,治疗上只能做球囊扩张手术和ross手术,手术过程是将肺动脉代替主动脉,再用其他的管道代替肺动脉。
这个手术至今还是有争议的,因为肺动脉瓣代替主动脉瓣时一般7-8年以后会出现瓣膜的钙化、狭窄和反流。
所以不能根式治疗。
而且小儿的主动脉瓣狭窄不能跟成人一样采取瓣膜置换就可以了,因为小儿的瓣膜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也是在生长的,置换后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小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介入手术即球囊扩张手术时机:如果有明显的指证如主动脉和左心室导管测出的压差在40以上,这种情况需要做介入或者手术。
一般来说主动脉瓣狭窄处理不需要很积极的,即使压差在40以上,但是不伴有心电图改变和左心室的肥厚,也可以观察,采取保守治疗,因为即使手术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因为主动脉瓣狭窄扩不开,效果不好,如果有明显的心电图改变或者左心室有明显肥厚,再考虑做球囊扩张术。
主动脉瓣介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主动脉疾病治疗方法,这是一种利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经导管主动脉瓣瓣中瓣置换术后多发性瓣周漏介入封堵治疗1例主动脉瓣瓣中瓣置换术(TAVI)是一种用于治疗主动脉狭窄的介入手术,被广泛应用于中高龄患者及伴有高手术风险的患者。
然而,术后瓣周漏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等不良后果。
本文将介绍一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瓣中瓣置换术后多发性瓣周漏的治疗经验。
患者为一名65岁的男性,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被确诊为严重主动脉瓣狭窄。
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和合并疾病的情况,决定进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瓣中瓣置换术。
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成功更换了主动脉瓣瓣中瓣。
然而,术后第二天,患者出现了胸闷、气促等症状,经检查发现患者出现了多发性瓣周漏。
瓣周漏是指植入的人工瓣膜与周围组织之间出现的漏血现象,严重影响了瓣膜的功能和血液流动。
因此,需要针对此并发症进行及时治疗。
针对此患者的情况,我们决定采用介入封堵治疗。
介入封堵是一种通过导管将封堵材料送至瓣周漏的部位,形成血栓或隔离瓣周漏的方法。
手术前,我们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心脏超声、CT扫描等,以确定瓣周漏的具体位置和大小。
手术当天,我们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了介入封堵治疗。
首先,我们通过股动脉插管,引导导管至瓣周漏的位置。
然后,我们使用可溶性凝血酶原激活剂将封堵材料注入漏血的部位。
在注入封堵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和氧饱和度等指标,以确保手术的安全。
术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胸闷和气促等不适感减轻。
再次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显示瓣周漏明显减少,瓣膜的功能得到恢复。
随访期间,患者的症状一直得到缓解,并且没有出现其他不良事件。
综上所述,经导管主动脉瓣瓣中瓣置换术后多发性瓣周漏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但通过及时的介入封堵治疗,可有效解决漏血问题,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然而,对于具体的病例,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术前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术后需加强随访,及时评估治疗效果,以确保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心血管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功能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介入手术技术在心血管病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不断取得进展。
以下是介入手术技术进展和前景展望的一些方面:1. 血管成形术:血管成形术通过导管将扩张球囊引入狭窄或闭塞的血管中,然后充气扩张球囊,以恢复血管通畅。
近年来,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出现,血管成形术的效果进一步改善,避免了普通金属支架引起的再狭窄问题。
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PCI是治疗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
近年来,PCI技术在设备材料、导管设计、导管成像等方面不断进步,导致手术成功率进一步提高。
新的介入设备和技术的引入,如全半自动工作站、3D造影技术等,还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和减少辐射损伤。
3. 经导管心脏瓣膜置换(TAVR):TAVR是一种通过导管进行无创手术的方法,用于治疗主动脉瓣狭窄。
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TAVR手术更加安全、便捷,并且对患者的恢复时间更短。
未来,TAVR在年龄较大、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4. 射频消融和电生理治疗:射频消融和电生理治疗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房颤。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消融导管的定位更加精确,治疗效果也更好。
此外,新的电生理治疗方法,如快速电生理三维成像和精准心脏电解调节,正在不断研究和发展。
总体而言,介入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心血管病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成熟,预计介入手术技术在心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
这包括新型支架材料和设计、新型导管和导向线、更准确的影像引导技术等。
同时,个性化治疗和精准医学的发展也将为介入手术技术提供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心脏瓣膜疾病的最新治疗技术心脏瓣膜疾病是指心脏内部的心瓣膜发生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血液流动受阻或逆流的一种心血管系统疾病。
随着医学科技不断进步,心脏瓣膜疾病的治疗技术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目前最新、最有效的心脏瓣膜疾病治疗技术。
一、无创性介入技术无创性介入技术主要作用于二尖瓣和主动脉瓣退行性改变引起的严重反流或嵌顿情况。
通过在血管插入导管,医生可以实现对损坏的心脏部位进行修复或替代。
这一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并且相对传统开放手术来说更加安全可靠。
1. 经皮关闭二尖联合拱叶经皮关闭二尖联合拱叶(Percutaneous Edge-to-Edge Repair)是针对二尖瓣脱垂或功能不足的治疗方法。
该技术通过导管插入血管,将二尖瓣的两个拱叶连接在一起,从而改善血液逆流现象。
相较于传统手术,这种无创性介入技术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恢复时间。
2. 经皮主动脉瓣置换经皮主动脉瓣置换(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是目前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最有效的无创性介入方法。
医生将人工心脏瓣膜通过导管送至患者体内,再通过扩张器将其展开并更换原有功能受损的主动脉瓣。
该方法成功率高、恢复快速,并且可以避免传统开放手术中的切口和心肺转流等合并症。
二、三维打印技术随着三维打印技术的广泛应用,它也为心脏瓣膜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特定的解剖结构使用自体组织或合成材料制作一个与之完全匹配的人工瓣膜,然后通过手术植入到患者体内。
1. 利用自体组织制作人工瓣膜三维打印技术可以利用患者自身的血管、皮肤等组织来制作心脏瓣膜。
通过先进行扫描和数字化处理,再利用特定的生物材料,使得从三维打印机打印出来的瓣膜与患者个体化的解剖结构完全吻合。
由于使用了自体组织,这种方法在兼容性和长期生物相容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 材料科学在心脏瓣膜治疗中的应用利用合成材料制作人工心脏瓣膜也是三维打印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手术技术引言: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虽然有效,但存在创伤大、恢复缓慢等缺点。
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手术技术成为一种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替代方法。
本文将重点探讨心脏瓣膜介入手术技术及其应用。
一、主要介入手术技术1. 经皮二尖瓣置换/修复(TAVR)经皮二尖瓣置换(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简称TAVR)是目前用于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或缩窄的主要介入手术技术之一。
该技术通过导管穿刺入体进行操作,而无需开胸进行传统手术治疗。
TAVR可分为经股动脉途径和经颈动脉途径两种方式,具体选择取决于患者个体情况。
经皮二尖瓣修复则是通过在二尖瓣环上植入支架和波形环,恢复二尖瓣的正常功能。
2. 经皮肺动脉瓣置换(TPVR)经皮肺动脉瓣置换(Transcatheter Pulmonary Valve Replacement,简称TPVR)是用于治疗先天性心脏缺陷引起的肺动脉瓣功能障碍的介入手术技术。
这种技术将人工瓣膜通过导管植入到患者原有的肺动脉位置,从而恢复肺动脉的正常功能。
相比传统开放性手术,TPVR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等优势。
3. 经皮主动脉瓣置换(TAVI)经皮主动脉瓣置换(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简称TAVI)是一种用于治疗老年人主动脉狭窄的介入手术技术。
该技术通过导管穿刺入体进行操作,将人工瓣膜插入到受损的主动脉位置。
TAVI相对于传统开胸手术来说更加安全和有效,特别适用于高龄患者和合并有其他病症的患者。
二、技术优势与应用范围1. 无需开胸手术介入手术相较于传统开放性手术,具有更小的创伤,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介入手术通过穿刺入体进行操作,而无需进行开胸手术,创伤小,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康复负担。
2. 可同时治疗多种心脏瓣膜病介入手术技术可以同时处理多种不同类型的心脏瓣膜问题,例如同时修复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