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堡站交通枢纽主变配电所方案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13.86 KB
- 文档页数:5
于家堡钢结构临电专项方案修改为了适应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求,提高于家堡钢结构临电专项方案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需要对原方案进行修改。
本文对于家堡钢结构临电专项方案进行修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项目的背景和目标在项目的背景和目标中,需要明确项目的意义和目标。
具体来说,项目的意义是在于提高于家堡钢结构临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优化电力供应的效率和质量。
项目的目标是通过改善电力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实现临电系统的合理利用和优化,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项目的范围和方法在项目的范围和方法中,需要明确项目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案。
具体来说,项目的范围包括电力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临时电力设备的配置和管理、电力负载的评估和优化等。
项目的方法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等手段,提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和方法。
三、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在项目的组织和管理中,需要明确项目的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
具体来说,项目的管理体系应包括项目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决策流程等。
项目的组织架构应包括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工程师等。
同时,还需要制定项目的进度计划和质量保证措施,以确保项目能按时按质完成。
四、项目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在项目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中,需要明确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具体来说,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运营风险等。
应对措施包括采取相关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提高项目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五、项目的实施和评估在项目的实施和评估中,需要明确项目的实施步骤和评估标准。
具体来说,项目的实施步骤包括前期准备、方案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
项目的评估标准包括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等。
同时,还需要对项目的成本控制和效益评估进行监测和分析,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预期效果的实现。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家堡钢结构临电专项方案进行修改,可以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
通过明确项目的背景和目标、范围和方法、组织和管理、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实施和评估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有效优化项目的整体设计和管理,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于家堡高铁站站场工程(更新)立项投资融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典型案例〃仅供参考)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地址:中国〃广州目录第一章于家堡高铁站站场工程(更新)项目概论 (1)一、于家堡高铁站站场工程(更新)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二、于家堡高铁站站场工程(更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 (1)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5)六、于家堡高铁站站场工程(更新)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七、于家堡高铁站站场工程(更新)项目总投资估算 (6)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6)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6)十、研究结论 (7)十一、于家堡高铁站站场工程(更新)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9)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9)第二章于家堡高铁站站场工程(更新)产品说明 (15)第三章于家堡高铁站站场工程(更新)项目市场分析预测 (15)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15)一、厂址的选择原则 (15)二、厂址选择方案 (16)四、选址用地权属性质类别及占地面积 (17)五、项目用地利用指标 (17)项目占地及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17)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18)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19)一、建设内容 (19)(一)土建工程 (20)(二)设备购臵 (20)二、建设规模 (20)第六章原辅材料供应及基本生产条件 (21)一、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1)(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21)(二)原辅材料来源 (21)原辅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一览表 (21)二、基本生产条件 (23)第七章工程技术方案 (24)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 (24)二、工艺技术方案 (25)(一)工艺技术来源及特点 (25)(二)技术保障措施 (25)(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25)于家堡高铁站站场工程(更新)生产工艺流程示意简图 (26)三、设备的选择 (26)(一)设备配臵原则 (26)(二)设备配臵方案 (27)主要设备投资明细表 (28)第八章环境保护 (28)一、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29)二、污染物的来源 (30)(一)于家堡高铁站站场工程(更新)项目建设期污染源 (30)(二)于家堡高铁站站场工程(更新)项目运营期污染源 (31)三、污染物的治理 (31)(一)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简要分析及治理措施 (31)1、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和防治对策 (32)2、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和防治对策 (35)3、施工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和防治对策 (37)4、施工期噪声环境影响分析和防治对策 (38)5、施工建议及要求 (39)施工期间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一览表 (41)(二)项目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及治理措施 (42)1、废水的治理 (42)办公及生活废水处理流程图 (42)生活及办公废水治理效果比较一览表 (43)生活及办公废水治理效果一览表 (43)2、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措施及排放分析 (43)3、噪声治理措施及排放分析 (45)主要噪声源治理情况一览表 (46)四、环境保护投资分析 (46)(一)环境保护设施投资 (46)(二)环境效益分析 (47)五、厂区绿化工程 (47)六、清洁生产 (48)七、环境保护结论 (48)施工期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及预期效果一览表 (50)第九章项目节能分析 (51)一、项目建设的节能原则 (51)二、设计依据及用能标准 (51)(一)节能政策依据 (51)(二)国家及省、市节能目标 (52)(三)行业标准、规范、技术规定和技术指导 (53)三、项目节能背景分析 (53)四、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55)(一)主要耗能装臵及能耗种类和数量 (55)1、主要耗能装臵 (55)2、主要能耗种类及数量 (55)项目综合用能测算一览表 (56)(二)单位产品能耗指标测算 (56)单位能耗估算一览表 (57)五、项目用能品种选择的可靠性分析 (58)六、工艺设备节能措施 (58)七、电力节能措施 (59)八、节水措施 (60)九、项目运营期节能原则 (60)十、运营期主要节能措施 (61)十一、能源管理 (62)(一)管理组织和制度 (62)(二)能源计量管理 (62)十二、节能建议及效果分析 (63)(一)节能建议 (63)(二)节能效果分析 (64)第十章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和劳动定员 (64)一、组织机构 (64)二、工作制度 (64)三、劳动定员 (65)四、人员培训 (66)(一)人员技术水平与要求 (66)(二)培训规划建议 (66)第十一章于家堡高铁站站场工程(更新)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7)一、投资估算依据和说明 (67)(一)编制依据 (67)(二)投资费用分析 (69)(三)工程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 (69)1、设备投资估算 (69)2、土建投资估算 (69)3、其它费用 (70)4、工程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 (70)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70)5、铺底流动资金估算 (71)铺底流动资金估算一览表 (71)6、于家堡高铁站站场工程(更新)项目总投资估算 (71)总投资构成分析一览表 (72)二、资金筹措 (72)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73)三、于家堡高铁站站场工程(更新)项目资金使用计划 (73)资金使用计划与运用表 (74)第十二章经济评价 (74)一、经济评价的依据和范围 (74)二、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75)三、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76)(一)销售收入估算 (76)产品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一览表 (76)(二)综合总成本估算 (77)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77)(三)利润总额估算 (78)(四)所得税及税后利润 (78)(五)项目投资收益率测算 (78)项目综合损益表 (79)四、财务分析 (80)财务现金流量表(全部投资) (81)财务现金流量表(固定投资) (83)五、不确定性分析 (84)盈亏平衡分析表 (85)六、敏感性分析 (86)单因素敏感性分析表 (86)第十三章于家堡高铁站站场工程(更新)项目综合评价 (87)第一章项目概论一、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1、项目名称:于家堡高铁站站场工程(更新)投资建设项目2、项目建设性质:新建3、项目承办单位: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4、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5、注册资金:100万元人民币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1、编制单位: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对该于家堡高铁站站场工程(更新)项目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例如:资源条件、原辅材料、燃料和动力的供应、交通运输条件、建厂规模、投资规模、生产工艺和设备选型、产品类别、项目节能技术和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和劳动卫生保障等,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
天津于家堡站交通枢纽配套市政公用工程旁站方案北京建工京精大房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天津于家堡站交通枢纽配套市政公用工程旁站方案编制人:审批人:监理单位:北京建工京精大房工程建设监理公司2009年9月目录2一、工程概况2(一)建筑概况2(二)工程地质概况3(三)水文概况4(四) 地震烈度4(五) 施工现场环境4(六)防水工程设计5二、监理工作依据6三、旁站监理工作程序及监理人员主要职责 6(一)旁站监理程序:6(二)旁站监理人员的主要职责: 6四、旁站监理的范围6(一)、围护结构施工阶段:7(二)、主体结构施工阶段:7五、旁站监理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工序、工艺及其施工特点7(一)、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8(二)、地连墙施工工艺流程9(三)、钢结构施工工艺及特点9(四)、主体结构钢筋砼施工工艺及特点 9(五)自粘性柔性防水层施工工艺及特点 10六、旁站监理的检查重点及方法 10(一)、钻孔灌注桩11(二)、地连墙围护结构施工监理 12(三)、钢结构安装13(四)、主体结构钢筋隐蔽、砼浇筑监理 14(五)、自粘性柔性防水层及细部构造处理 15(六)、土方回填16(七)、对检查发现问题的处理程序17七、监理工作管理目标17(一)、工程质量管理目标17(二)工程安全目标17(三)工程工期目标17(四)职业安全健康目标17(五)文明施工目标17(六)环境保护目标18八、旁站监理用表一、工程概况(一)建筑概况天津于家堡站交通枢纽配套市政公用工程,位于天津市塘沽区于家堡中心商务北端,新港路与中央大道交口西南角,是城际高速铁路、轻轨交通和公交换乘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工程。
于家堡站交通枢纽配套市政公用工程土建施工第一标段,包括出租车停车场及公共换乘区、部分B1线、Z1线轨道交通地下结构工程。
(1) 出租车停车场及公共换乘区工程概况(含4号出入口工程)出租车停车场为地下二层结构,基坑深度约为9.3m,建筑面积为25466m2。
天津于家堡大跨度单层网壳结构设计与分析陈志华;徐皓;王小盾;宋长江;高修建【摘要】天津于家堡综合交通枢纽站房屋盖采用单层网壳结构,南北向跨度为144,m,东西向跨度为81,m,矢高为25,m,是目前国内跨度最大的单层网壳结构。
基于仿生学设计理念,建筑造型模仿贝壳形状和纹理,焊接箱形杆件沿空间螺旋线交织布置。
结合于家堡大跨度单层网壳结构,详细介绍了该单层网壳的结构设计和布置形式,并对其稳定性能和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为大跨度、非规则单层网壳结构设计提供工程参考。
%The roof of Tianjin Yujiapu transport hub is a single-layer reticulated shell structure,which has a north-south span of 144,m,an east-west span of 81,m and a vector height of 25,m,and this structure is a single-layer re-ticulated shell with the largest span in China at present. Based on the design concept of bionics,the shell simulates the shape and texture of a conch,and its welded-box members distribute along spatial spirals. With regard to the large-span single-layer reticulated shell of Yujiapu,its structural form and design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n sta-bility properties and dynamic behaviors of the structure were studie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long span and irregular single-layer reticulated shell.【期刊名称】《天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z1【总页数】5页(P91-95)【关键词】于家堡;单层网壳;结构设计;稳定分析;动力特性【作者】陈志华;徐皓;王小盾;宋长江;高修建【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 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251;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2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93.3现代空间结构中,网壳结构常被用于覆盖大跨度无柱空间,是大跨度结构的较理想的结构形式之一.其中单层网壳又因杆件少、节点构造简单、建筑造型美观、结构受力合理、施工方便和经济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1-2].随着单层网壳结构跨度的不断增大,网壳结构的稳定性和动力性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结构设计中不可忽略的关键问题[3-4].本文结合天津于家堡大跨度单层网壳结构,详细介绍了该单层网壳的结构设计和布置形式,并对其稳定性能和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为大跨度、非规则单层网壳结构设计提供工程参考.于家堡位于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北岸,东西南三面临海河.京津城际延伸线于家堡综合交通枢纽位于于家堡中心商务区北端,东接规划中央大道,南邻规划于仁道,西接规划堡京路,北邻现状新港路.该交通枢纽连接京津城际延伸线及多条地铁线,总建筑面积约20余万平方米,铁路车场设置于地下,车站规模包括3座岛式站台与6条到发线.新建站房最高聚集人数约2,000人,远期每日旅客发送量达50,000人次,高峰小时发送量约为5,000人次.该交通枢纽周边设置有出租车停车场、社会车停车场、公交中心及控制中心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从而形成一个庞大、便利的交通枢纽中心.于家堡综合交通枢纽整体效果图如图1所示.天津于家堡综合交通枢纽站房屋盖采用大跨度单层网壳结构,南北向跨度为144,m,东西向跨度为81,m,矢高为25,m,是目前国内跨度最大的单层网壳结构.基于仿生学设计理念,模仿贝壳形状和纹理,焊接箱形杆件沿空间螺旋线交织布置,构成非规则的空间曲面造型.站房屋面采用ETFE膜材以达到整体结构简洁、轻巧、通透并与周围环境完美结合的效果.网壳南侧设主入口,东西两侧各设一个次入口,各入口门洞均为三角形样式;网壳顶部设有较大面积的天窗.网壳结构的平面图、立面图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于家堡大跨度单层网壳结构的杆件均采用Q345C钢材.由于网壳网格大小、疏密不一,故网壳结构不同部位的杆件类型和截面大小不同,杆件截面参数详见表1,各截面分布如图4所示.于家堡单层网壳结构通过36个支座与地下结构相连,约束条件为释放环向位移、约束径向和竖向位移的铰支座.于家堡单层网壳结构所承受的荷载除恒荷载外,还有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温度效应等多种可变荷载作用[5-8].具体如下.(1) 恒荷载除网壳杆件自重外,还有:① 杆件附加恒荷载:用于模拟屋面排水沟、建筑装饰材料、灯具及屋盖吊挂荷载,顺时针发散的杆件取3.9,kN/m,逆时针发散的杆件取2.0,kN/m,顶环梁杆件取1.0,kN/m;②节点附加恒荷载:用于模拟节点板重量,节点板重量根据与之相连的杆件尺寸大致分为2.5,kN、5.5,kN、7.0,kN 3类;③天窗附加恒荷载:用于模拟天窗双层夹胶玻璃及其他附件,取2.0,kN/m2;(2) 活荷载:为最小不上人的屋面活荷载,取0.5,kN/m2,按满跨分布;(3) 风荷载:由于网壳曲面非规则,坡度变化较大,且结构重要性较高,故应由风洞试验确定风荷载,初步分析时暂时模拟4种风向并保守取值;(4) 雪荷载:基本雪压取0.4,kN/m2,模拟雪的不均匀堆积和不均匀除雪,按满跨或各种半跨分布;(5) 温度效应:模拟冬季均匀降温和夏季不同日照条件下的不均匀升温,设计温差为±25,℃,局部升温可达30,℃.考虑了73种荷载基本组合和66种荷载标准组合.经分析,该单层网壳结构的最大等效应力为183.6,MPa,远小于Q345,C钢材的强度设计值295,MPa;最大位移为122,mm(如图5所示),小于其位移限值L/400=200,mm的设计要求.于家堡大跨度单层网壳结构强度及位移均满足设计要求,结构体系合理、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4.1 特征值屈曲分析对于家堡大跨度单层网壳结构进行特征值屈曲分析,荷载工况选取1.0恒+1.0全跨活.经分析,该单层网壳结构的前10阶特征值详见表2,前3阶屈曲模态如图6所示.4.2 非线性稳定性分析根据《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7]文献[9],进行网壳全过程分析时应考虑初始几何缺陷(即初始曲面形状的安装偏差)的影响,采用一致缺陷模态法引入初始几何缺陷,缺陷分布可采用结构的最低阶屈曲模态,缺陷峰值可取网壳短跨的1/300.对于家堡大跨度单层网壳结构进行非线性稳定性分析.经分析,该单层网壳结构考虑初始缺陷和几何非线性时的稳定系数为5.93,考虑初始缺陷和双重非线性时的稳定系数为5.26,满足规范[7]要求,该单层网壳结构的稳定性较好.于家堡大跨度单层网壳结构的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级,设计地震分组为第2组,场地类别为Ⅲ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小震加速度峰值为55,cm/s2,大震加速度峰值为310,cm/s2.按8度采用抗震构造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对于家堡大跨度单层网壳结构进行自振特性分析[10].经分析,该单层网壳结构的前10阶自振频率详见表3,前3阶自振模态如图7所示.天津于家堡大跨度单层网壳结构,南北向跨度为144,m,东西向跨度为81,m,矢高为25,m,是目前国内跨度最大的单层网壳结构.本文结合于家堡单层网壳结构,详细介绍了该单层网壳的结构设计和布置形式,并对其静力性能、稳定性和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其建筑外观为贝壳形状,焊接箱形杆件呈空间双螺旋交织布置,为非规则的空间曲面造型.分析结果表明:(1) 该网壳结构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强度及位移均满足设计要求;(2) 该网壳结构考虑初始缺陷和几何非线性时的稳定系数为5.93,考虑初始缺陷和双重非线性时的稳定系数为5.26,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3) 该网壳结构的基频为1.54,Hz,且自振频率分布较为密集,结构刚度较好.综上所述,于家堡单层网壳结构体系合理,这种空间双螺旋线交织布置的杆件布置方式能够较好地满足结构强度和刚度要求,整体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和动力特性.本文为大跨度、非规则单层网壳结构设计提供工程参考.【相关文献】[1]王成博,毕继红,田力,等. 单层网壳结构性能分析[J]. 空间结构,1997,3(4):14-21. Wang Chengbo,Bi Jihong,Tian Li,et al. Analysis on properties of single layer latticed domes[J]. Spatial Structures,1997,3(4):14-21(in Chinese).[2]徐皓,陈志华,王彬. 非对称荷载对大跨度非规则单层网壳结构性能的影响[J]. 建筑钢结构进展,2012,14(1):14-19,38. Xu Hao,Chen Zhihua,Wang Bin. The effect of asymmetrical loads on the structural performance of large-span anomalous single-layer reticulated shell[J]. Progress in Steel Building Structures,2012,14(1):14-19,38(in Chinese).[3]韩庆华,杨志,潘延东,等. 单双层球面网壳结构的静力特性及其稳定性能分析[J]. 天津大学学报,2002,35(4):447-451. Han Qinghua,Yang Zhi,Pan Yandong,et al. Static behavior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ingle-double layer reticulated dome[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2002,35(4):447-451(in Chinese).[4]尹越,韩庆华,刘锡良,等. 北京2008奥运会老山自行车赛馆网壳结构分析与设计[J]. 天津大学学报,2008,41(5):522-528. Yin Yue,Han Qinghua,Liu Xiliang,et al. Analysis and design of reticulated dome of Laoshan cycling gymnasium for the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2008,41(5):522-528(in Chinese).[5] GB50009—201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GB50009—2012 Load Code for the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S]. 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2012(in Chinese).[6] GB50017—2003 钢结构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GB50017—2003 Code for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s [S]. Beijing:China Planning Press,2003(in Chinese). [7] JGJ7—2010 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JGJ7—2010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pace Frame Structures[S]. 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2010(in Chinese).[8] DB29-140—2011 天津市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S].天津:天津市建设管理委员会,2011. DB29-140—2011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patial Grids Structure of Tianjin[S]. Tianjin:Tianjin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on Committee,2011(in Chinese).[9]尹越,王秀泉,闫翔宇. 乌兰浩特火车站站台雨棚钢结构分析与设计[J].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4,47(增):69-73. Yin Yue,Wang Xiuquan,Yan Xiangyu. Analysis and design of the steel structure of canopy roof of Ulanhot railway station[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47(Suppl):69-73(in Chinese).[10]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GB50011—2010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S]. 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2010(in Chinese).。
天津市于家堡站交通枢纽设计思路马瑾【摘要】针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特点,结合枢纽客流特点,阐明了于家堡站交通枢纽工程总的设计思路特点,以期给相关枢纽项目的研究提供一些经验.【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0(036)012【总页数】2页(P46-47)【关键词】交通枢纽;换乘;方案;设计思路【作者】马瑾【作者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城交分院,天津,3002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91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交通需求的迅猛增长,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方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交通方式的增多,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接驳与换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充分发挥交通网络作用,方便旅客换乘,需尽量多的将多种交通方式汇集于一点,这样就形成了综合交通枢纽。
2012年即将投入使用的于家堡站即是一处以城际铁路客站为中心,汇集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车、小客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1 概况京津城际延伸线工程起自天津站城际车场,沿津秦客运专线经塘沽站至于家堡站,线路全长45 km。
与津山线、津秦客运专线形成六线格局。
京津城际延伸线于家堡站位于新港路南侧、中央大道西侧。
为避免铁路对城市的分隔影响,车站设于地下1层,车站规模为3座岛式站台6条到发线。
于家堡中心商务区共规划有5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其中Z1,B1及B2 3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京津城际延伸线于家堡站集中设置在于家堡中心商务区北端。
轨道交通Z1线规划为市域线,为市域长距离快速出行服务,在于家堡站处大致呈东西走向;轨道交通B1,B2线为城区线,为城区内居民出行服务,在于家堡站处大致呈南北走向。
于家堡站交通枢纽位于中央大道、新港路、堡京路及于仁道围合地块,周边地块均规划为高层建筑。
站址周边道路均未实现规划,中央大道现状机动车行车道为双向2车道,规划道路红线宽70 m,为解决过境交通问题,中央大道地下规划为地下公路隧道,向南穿越海河,近期将开工建设;新港路2号路为南北向交通干道,现状交通繁忙,道路并未实现规划,机动车行车道为双向8车道,规划道路红线宽50 m;堡京路规划道路红线宽42 m;于仁道规划道路红线宽30 m。
于家堡站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于家堡站交通枢纽配套市政公用工程土建施工第四标段技术文件第一篇工程概述1天于家堡站交通枢纽配套市政公用工程土建施工第四标段技术文件第一章工程概况新建天津铁路西站为京沪高速铁路的五大客运枢纽之一,京沪高速铁路路经津沪联络线由西端引入天津西站;京津城际铁路经城际联络线从东侧引入天津西站;津秦客运专线铁路通过地下直径线从东端引入天津西站,并通过地下直径线将市内两大枢纽紧密相连。
同时,天津西站也是津保客运专线的始发站。
天津西站站场设置13个站台、24条到发线,2条京沪正线,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
除现有的地铁1号线外,地铁4、6号线也将在西站南广场形成换乘。
站区内还设置了长途客运站,两个公交首末站和大型停车场,出租车落、候客区。
天津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后,可实现京沪高速铁路、津秦客运专线、津保客运专线、京津城际铁路、普速铁路与地铁1、4、6号线、长途客运、公交、出租和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的集中换乘,使之成为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普速铁路、长途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市区公交、出租和停车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天津西站交通枢纽配套市政公用工程包括以既有天津西站为中心,南起南运河北路,北至子牙河南路,东起大丰路和西纵快速路立交桥,西至复兴路围合成的区域内的公交场站工程、枢纽控制中心工程、配套市政道路工程、广场景观工程、地下停车场集公共换乘区工程、轨道交通地下结构工程等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68万平方米。
主要包括:铁路南北广场地下停车场及公共换乘区工程、市政道路工程和轨道交通工程。
本次招标的土建施工第二标段包括地铁4、6号线西站站以西地下停车场及公共换乘区工程,西青道下沉中段工程,自由通廊,6号线明挖区间东段工程。
南广场地下停车场及公共换乘区北接国铁西站站房,南邻西青道下沉道路,该工程为地下一层,地下二层为地铁六号线西站站及六号线部分区间,地下三层为地铁四号线西站站。
该工程由三部分组成:西部主要是地下出租车场、社会车停车场,中间区域事故出站集散空间,东部为地铁站换乘厅及部分设备用房。
客运专线枢纽站电力供电方案探讨侯日根【摘要】针对客运专线枢纽站单一电源且大而全的通用供电方式,通过对电源性质和用电需求的分析、研究,提出专项供电与社会化、专业化供电相结合,专向供电采用多路不同性质电源供电的枢纽供电方案,区别对待枢纽站不同性质的用电负荷,使重点负荷供电不仅可靠,并能确保其不间断供电.【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05(000)008【总页数】2页(P99-100)【关键词】客运专线;枢纽站;电力;供电【作者】侯日根【作者单位】高速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筹备组,北京,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23《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确定了我国铁路到2020年的发展蓝图,客运专线的建设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中国铁路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的标志。
新的路网规划布局,极大地提升了客运能力和规模,同时也必然要在相关大城市建设新的客运枢纽站。
新建枢纽站的电力供电方案如何贯彻“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减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铁路建设理念,切实保证运输组织相关设施的供电可靠性,适应公司制运作,降低使用成本是我们需要探讨和研究的。
1 传统枢纽站供电方式的弊端及解决思路在枢纽站建独立的安装容量在7 000~10 000 kVA铁路专用变配电所,从地方电力系统引两路以上的电源,实施系统独立供电是传统的枢纽站供电方式。
这种供电方式且不谈系统构成和运行关系的复杂,运行成本高等不利因素,就其电源的单一性对供电可靠性的影响就是致命的,如此大容量的供电需求,对可采用的其他电源方式都是一个制约。
强本减末,强调全寿命运营成本是电力供电的新理念,在电力供电中需要加强的是与运输组织有关系统供电之本,减配套保障、服务设施供电之末,作为铁路系统供电的出路应是将大部分负荷的供电社会化、专业化。
加强重点供电需求的保障,独立建设供电设施,引入多种不同性质电源的供电,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不仅是可靠供电,还要保证不间断供电。
于家堡站,天津,中国佚名【期刊名称】《世界建筑》【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2页(P108-109)【正文语种】中文于家堡站是京津城际铁路延伸线的终点站,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于家堡中心商务区的核心地带。
根据规划有3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在于家堡站交汇并集中设站,从而形成了集国铁、地铁、公交、出租车及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为使铁路客站能够直接引入到中心商务区的内部,并不破坏地面的景观环境,所以采用地下引入的方式。
总建筑规模达到了27.6万m2,地面规划为景观绿地。
地下的国铁站房位于枢纽中部,设计为地下两层、地面一层,地下二层为站台层,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面层为入口大厅,车站设计规模约为8.6万m2,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地下铁路客站。
设计中大量采用了将自然光线引入地下的设计手段,改善了地下车站的进出站环境,也营造出了明亮、自然的室内空间环境。
富于特色的地面建筑为整个于家堡综合交通枢纽的主要入口,也是地下一层候车区域的采光屋面。
从规划理念上为绿地中的一颗明珠,具有鲜明的标志性。
穹顶采用了"贝壳”作为设计概念,由36根正螺旋杆件与36根反螺旋杆件编织而成的"贝壳”形的穹顶,为双曲面的单层钢结构体系,屋面维护材料则采用了ETFE膜材料与Low-E玻璃的组合,从而形成了通透、明亮、轻盈的采光屋面。
穹顶长143m,宽80m,矢高约24m,正、反两组螺旋系统相交,在屋面上形成交织的网格,达到建筑与结构的完美结合。
Yujiapu Railway Station is a terminal station on the extension line of Beijing-Tianjin Intercity Railway, located at the hub of Yujiapu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CBD) in Binhai New Area of Tianjin. According to city planning, three intersection lines of urban rails and stations will be set up here to create a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hub integrating national railway, subway, buses, taxis, social vehicles, and other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In order to directly introduce passenger stations into the interior of CBD buildings and protect ground landscape and environment from damage, the Yujiapu Railway Station is designed to be an underground terminal station. With a total floor area of 276,000m2, its ground space is slated to be green landscape.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underground space, a station house of the national railway will be built. Yujiapu Railway Station is designed with two floors underground and one floor above ground. The lower basement level is designed to be the platform floor, the first basement level is an underground hall, and the ground floor is an entrance hall. The station, with a design area of86,000m2, is now considered as the largest underground railway station in China. Th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light to penetrate to the underground not only improves the environment access to the station but also create a bright and natural interior space. The distinctive ground building works as both a main entrance of the Yujiapu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hub and a lighting roof of the waiting area on the first basement floor. The station, based on the design concept of building a pearl among a stretchof greens, has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landmark. Its dome is designed as a hyperbolical shell to be constructed with single-layered steel structure woven with 36 clockwise spiral beams and 36 counter-clockwise spiral beams. Its roof is covered with both ETFE membrane and Low-E glass, forming a lightweight, transparent and bright roof for lighting. The domeis 143cm in length by 80cm in width and 24m in height. The clockwise spiral beams intersecting with the counterclockwise spiral beams on the roof constitutes woven lattices, which combines the building with the structure perfectly.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设计单位/Design Institute: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The Third Railway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合作单位/Cooperator: 奥雅娜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ARUP主要设计人员/Design Team: 马谨,冯世杰,邢家勇,宋长江,高修建,张继清,王欣,那艳玲,王斌,杨庆/MA Jin, FENG Shijie, XING Jiayong, SONG Changjiang, GAO Xiujian, ZHANG Jiqing, WANG Xin, NA Yanling, WANG Bin, YANG 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