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と日本の反応
- 格式:pdf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43
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国内对于这场发生在邻国的革命极为关注,对于这场革命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不干涉保全论”和“积极干涉论”。
所谓“不干涉保全论”,用日本明治时期政治家尾崎行雄的表述,即“将来的支那必与我国有商业上的重大关系。
考虑到这一层,如果今天对其政体横加干涉的话,将招致支那大多数人民,即汉人的反感,日本将成为其永久的敌人”。
可以说,这种战略思维是“不干涉保全论”的主要依据。
换句话说,是一种从着眼于经济利益的立场出发的“不干涉论”。
而在那时的日本,资本家在甲午、日俄战争后迅速崛起成为日本的三大力量之一,他们为了获取战争利益自然不想去支持任何一方。
“积极干涉论”的理论代言人是启蒙思想家德富苏峰。
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三:第一是基于维护天皇制的立场,认为“清国新立共和政体,与作为我帝国国是的皇室中心主义迟早会发生冲突”;第二是从帝国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我国如在此节骨眼上,对他国叛乱示以同情的话”,对刚刚通过“日韩合并”置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的“鲜民”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一边在国内禁止危险思想传播,同时却容忍国外的危险行动,在理论上是矛盾的”;第三点是出于日本国内政治的现实需要,即军部希望以中国革命为借口和契机,实现军扩。
但总的来说,就像林明德文中所说,大多数的日本人认为辛亥革命是日本在华扩张势力,谋取利益的大好机会。
在辛亥革命期间,日本与俄国共谋,以保有甚至进一步扩张自己在满洲国的利益。
两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于1912年7月8日签订《日俄第三次密约》。
协约主要有两款内容:第一,从洮儿河与东经122度相交之点起,界线沿乌龙楚尔河及木什匣河至木什匣河与哈尔达台河之分水界,从此沿黑龙江省与内蒙古之边界直至外蒙古之边疆:第二,内蒙古分为两部,东经116度27分以东之部及以西之部。
俄罗斯帝国政府承认日本在上述经度以东内蒙古之特殊利益:日本帝国政府承担同样义务,尊重在上述经度以西之俄国利益。
张鸣:纪念辛亥革命避免用现实反照历史日本对辛亥革命起了很多作用评论周刊:谈论辛亥革命,或许得往前推大半个世纪。
1840年前后,天朝上国的睡梦开始惊醒,清廷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尝试着进行了第一次经济改革——洋务运动,一直持续到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败北,才宣告洋务运动失败。
应当说经过30多年的建设,GDP等数据尚走在世界前列,为何还是输给了经济不如清朝的日本?张鸣:中日两国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被叩关,日本比中国还晚十几年。
大家都是学西方,中国成绩也不能算太坏,比暹罗、埃及要好,但是跟日本比就不行了。
日本是优等生,而中国只是中等生,这就相形见绌了。
甲午海战也不能说是失败,我们功课没做好,有个优等生在旁边,就自然被打败了。
评论周刊: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当时清朝只进行了经济改革,而日本不但进行了经济改革,也开始了政治改革?张鸣:清朝当时经济改革都没走完,日本至少经济改革走完了。
日本从“官办”到“官督商办”,再到商办,扎扎实实地着手经济改革,清朝则走到官督商办就终止了。
日本并没有进行政治改革,只能说是进行了行政改革,没有建立完全代议制的议事机构。
而清朝的行政改革要到1901年以后的“清末新政”才开始。
评论周刊:日本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卫星国,千年来一直是中国的学生。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逐渐走上了列强的道路,这期间对中国对近代化有什么影响?张鸣:日本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
它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施行“脱亚入欧”政策,所谓“脱亚”就是摆脱中国的影响。
日本当时铆足了劲摆脱儒教中国,力主学习西方,所以成功了。
甲午海战后,反过来由清廷向日本学习了。
近代各个方面都是学日本,今天我们的话语词汇有很多都是从日本引进的。
评论周刊:辛亥革命党同盟会的大本营在日本,新军中也有许多人是留日归来,日本对辛亥革命具体起了什么作用?张鸣:日本对辛亥革命起了很大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日本官方惧怕强敌环伺,不希望清廷强大,而革命党恰恰反对清朝统治,所以一直支持、扶植革命党;另一方面,日本民间有一部分人士是真心希望孙中山成功,梅屋庄吉、宫崎滔天他们本着大亚细亚主义,希望联合中国反对西方侵略。
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txt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这是人最大的悲哀。
付出真心才能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得彻底。
保持距离也就能保护自己,却也注定永远寂寞。
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蒸气轮船航行的问世,两国都发现闭关自守的状态已经维持不下去,西方炮舰在其中某一国港口出现,对另一国也产生影响。
文化的联系和共同的文字意味着其中一个国家的反应会迅速传给另一个国家,并且对挑战和应战的审察会引起反省和仿效。
中国与西方关系的危机比日本与西方关系的危机足足早十五年;日本在1860年才完全与国际秩序发生关系,而同年,清朝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
此后,日本领导人决心保持民族团结以对抗外国人的意志,因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使中国濒于毁灭的四分五裂状态而更加坚决。
不久,日本向现代化进军,这给中国带来鼓励,也带来了警告。
在刚进入本世纪之际,日本一跃而在国际间与列强平起平坐,这件事使它的各项制度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国青年一代学习的中心。
这些年来,两国之间一国在另一国眼中的形象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给分析研究提供了一个课题,而这个课题到现在才正在产生成果。
对日本人来说,中国人从有头脑的、内省的和充斥于德川时代艺术家绘画中的圣贤,一变而为1895年印刷商们所描述的在近代日本军队面前仓皇逃跑的乌合之众。
这样他们就成了拙而忸怩的学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东京街头上,往往因其发辫和衣着而受到顽童们的嘲骂。
在中国人眼中,人们记忆中一度曾打破明末安宁的东洋矮子作为近代化的邻邦又卷土重来,并且答应把中国人带入光明的未来新世界,但事实上却证明在这个未来世界中有一个新的亚洲帝国主义。
在十九世纪中期,一份日本宣言告诫国民说,要象尊重中国人那样尊重西方人;但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夕,日本的领导人警告其国民不要无批判地接受西方人对中国虚弱的嘲笑。
中国领导人在一开始交口称誉日本的成就,然后变成了恐惧,并且警告国民应把日本人看得比西方人更危险。
日本人在辛亥革命前后对中国的大阴谋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实在是不好,尤其是从东北亚的形势来看更是如此,中国的东北地区处在两大强国俄罗斯和日本旁边,总有种别人嘴边的肥肉那种感觉。
倘若中国积贫积弱,这种不妙的境地就更令人痛苦!晚清以来,中国就一直挨人揍,一直被列强打得喘不过气。
你国家不行,别人就更想从你身上剜肉,无论是日本还是俄罗斯,都想把中国的东北据为己有。
1904-1905年,日本和俄罗斯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的利益,在中国领土上打了一仗,早就被打得没有招架之力的大清朝廷只能无奈地宣布“中立”。
战争的结果出乎全世界意料之外,新兴的日本帝国打败了庞大的俄罗斯帝国,完成了它大国崛起的重要一步。
这场战争还让中国国内的一些民主派为之狂喜,说什么是立宪的日本打败了专制的俄国,是制度的胜利,说这话好像东北不是自己的领土似的。
日俄战争之后,双方在英美的调停下签订了一个《朴茨茅斯条约》,这两个殖民帝国在中国的东北划分了势力范围:中国东北的北半部是俄国人的势力范围,南半部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这就是所谓的北满和南满的由来。
日俄战争:对中国主权的践踏日本人的胃口很大,大得吓人!日本人似乎自古以来就有一个征服整个亚洲大陆,至少是中国大陆的狂妄计划,从明朝的丰臣秀吉就开始了这种武力冒险。
日俄战争的胜利,日本人已经把中国东北的南半部据为势力范围,不过他们是不会满足的,这仅仅是他们在亚洲扩张的“大陆政策”的一个起点。
日本人还想继续剜我们的肉!1911年,武昌城里的一声枪响,中国的辛亥革命爆发了。
革命,意味着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
全国各省纷纷“独立”,大清王朝大有土崩瓦解、分崩离析之势!内地的省份搞“独立”仅仅是脱离北京朝廷的管辖,并不是要从中国独立出去。
不过,此时一些边疆地区的民族或宗教领袖也在嚷嚷着“独立”,他们的这个“独立”,那是真正要分裂国土,独立建国!当时,俄国人在打外蒙古的注意,英国人在撺掇西藏的喇嘛们搞个宗教国家。
日本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董守义
【期刊名称】《日本研究》
【年(卷),期】1992(000)002
【摘要】翻开辛亥革命的历史画卷,几乎随处可见日本人或与日本有关的人们的活动踪影。
这反映日本对中国辛亥革命的影响既深又广。
这种影响归纳起来说,大体是通过中国留日学生、日本大陆浪人以及日本政府这三种力量来实现的。
一、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为了转变中国人的对日感情,以实现其控制中国并进而称霸亚洲的目标,很快就确定对华“示好”政策,其中重要的一条是“热心”吸引并培养中国留学生。
1898年5月14日,驻清日本公使矢野文雄给外务大臣西德二郎的信中集中【总页数】6页(P40-45)
【作者】董守义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731.3
【相关文献】
1.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报业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J], 田军;张君会
2.从钱币看日本对辛亥革命时期领袖人物的影响 [J], 吴树实
3.近代日本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认识及其影响 [J], 王美平
4.辛亥革命对日本的影响 [J], 王晓秋
5.日本关于“辛亥革命与日本”的研究动向 [J], 山根幸夫;王魁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何以成为辛亥革命大本营?日本何以成为辛亥革命大本营?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革命,一般都少不了“国外势力”的作用与参与。
一百年前中国之辛亥革命,同样是“内外夹击”的结果。
辛亥革命的榜样国,是欧洲第一、也是世界第一个共和国法兰西。
学着法兰西共和国的样子,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学的是美国国父华盛顿、功成身退。
而辛亥革命的主力军和大本营在哪里?他们的榜样是谁?对他们影响最深的是什么呢?孙中山发起革命是在美国檀香山,但组织大规模起事时却不在美国。
孙中山辗转美国、英国、香港,最后落脚于日本东京。
在这里,他才真正形成了“起义力量”——中国留学生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军,日本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大本营。
为什么日本会成为辛亥革命的大本营?而不是美国、英国、法国?那些留日的中国学生,为什么是最强大的海外革命团体,他们从“东洋”学到了什么?日本思想家北一辉,对日本中国辛亥革命的贡献,有一句“日式评价”:日本是中国革命的“助产士”。
所谓“助产士”,为日语当用汉字,翻译成汉语,就是“接生婆”。
北一辉的言论虽然是从日本的角度出发,但客观来看,辛亥革命的日本元素是不能排除的。
如果把辛亥革命的“外国势力”以“十成”划分,那么日本至少要占“六成”。
孙中山是在日本结识了宫崎寅藏、犬养毅等名流、并联合了中国留日学生的精神领袖黄兴,才得以壮大队伍。
日本民间团体,譬如宫崎寅藏领导的浪人会,是辛亥革命坚定支持者。
而日本政府官员,比如出任过日本第29任首相的犬养毅,对中国政治革命的心情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对中国的“杰士”比较欣赏,与他们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出现强大中国,从而动摇本国的亚洲老大地位。
辛亥革命的“前身”是“戊戌政变”。
中国先有戊戌政治改良失败,后生辛亥政治革命。
而早在戊戌时,日本元素就已经注入。
对于戊戌政变,史上公认,谭嗣同策动袁世凯“勤王未遂”、袁世凯向荣碌“举报光绪”,是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的总导火索。
辛亥革命时期日本与革命党人的关系
石荣慧
【期刊名称】《河池师专学报》
【年(卷),期】2001(021)003
【摘要】辛亥革命时期,日本为了维护自已的利量,并加以扩大,先是想用武力镇压革命党人,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得逞,之后,又想支持革命党人,但附加危害中国主权的条件,因而遭到革命党人的拒绝。
从日本与革命党人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总页数】4页(P23-26)
【作者】石荣慧
【作者单位】河池师专广西宜州546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7
【相关文献】
1.辛亥革命时期镇江籍革命党人悲剧命运的思考 [J], 陶耘
2.浅论赵声对辛亥革命时期镇江籍革命党人的影响 [J], 陶耘
3.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的心理战述论 [J], 范明强
4.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拥袁反清策略新论 [J], 夏斯云
5.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有关社会主义思想述评 [J], 杨安;段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在辛亥革命中的“小动作”与大阴谋作者:来源:《新传奇》2016年第46期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
一些学者认为,日本对此次革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无法掩饰的是,日本出于帝国主义本性,在辛亥革命前后做了相当多的“小动作”,伴随着令人瞠目结舌的大阴谋。
力挺清政府,帮助压制革命党清朝末期,一些日本人对于清政府的对立者是持支持态度的。
譬如辛亥革命之前,流亡到日本的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派与孙中山等革命派,日本朝野不仅为之提供了住宿、活动的便利,甚至给予经费支持,日本人宫崎滔天和平山周还试图促使维新派和革命党联合起来对当时的中国发挥“巨大威力”。
此外,在武昌起义的准备与酝酿阶段,很多从日本归来的华侨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孙武、黄兴,还有一些从日本回国的华侨在武昌首义中壮烈牺牲,如刘复基、赵启瑞、萧钟英等。
武昌起义后,各省起义和独立运动中,新军中的留日学生发挥了关键作用。
毋庸讳言,在中国辛亥革命中,某些日本人是产生过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
然而,日本政府更热心于支持清政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发动后,清政府惊恐万状,10月13日,皇族内阁首领庆亲王奕劻派陆军大臣廕昌请求当时日本驻华使馆武官青木宣纯少将提供镇压革命党起义的武器弹药,日本驻华使馆不敢怠慢,立即请示日本外相与首相,当时的首相是西园寺公望,他同意向清政府提供武器弹药,但是,明确表示这不是“免费的午餐”,带着一个明确的交换条件,即:“清政府亦应改善对日态度,尊重日本在满洲的地位。
”(《日本外交文书》第44、45卷《清国事变》)大海里飘过来根救命稻草,清政府当然好商量。
10月23日,日本政府委托日资企业北京大仓洋行与清政府陆军部签订了购买2732640日元的武器合同,这助长了清政府镇压武昌起义的嚣张气焰。
然而,“热情”的友邦政府卖给清政府的武器装备却都是日本陆军省淘汰的军火。
其实,帝国主义列强一直在关注、干预武昌起义后的形势发展,不仅陆续派遣军舰进入武汉江面和中国领海、领水,派出军队占领京津沪等地的交通据点,形成武装干涉的阵势,同时,日本等6国驻华使节向清政府和革命党都发出照会表示:“中国目前的战事如继续进行,不仅使该国本身,而且也使外国人的重要利益和安全,容易遭到严重的危险。
形似而意反-辛亥革命前后的宫崎滔天和头山满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上,日本对中国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中日就陷入了历史上一个可悲的大循环之中,途中经历了甲午战争,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双方的矛盾日积月累,长年累月的文化交流逐步成为两国的文化军事政治经济的全面对立。
最后,日本在八年抗战中被欧美列强和中国联合击垮,而中国也遭受了极大的牺牲。
而中日战争的结果也使中国政局发生激烈变化,共产党也取代了国民党政权。
但是,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追水溯源,对辛亥革命前后日本的所作所为进行剖析也十分必要,在当时的情况下,日本的一部分所谓“大陆浪人”为什么要对中国的革命派进行援助?不仅是资金后援上的援助,在中国大陆也常常出现他们的身影,更有甚者,还有人为中国革命奋斗献出生命,这一切与当时日本政府,以后日本政府的所作所为是相互违背的吗?另外,所谓“大陆浪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所代表的,是对中国革命的同情还是对日本本国利益的维护?本文就从宫崎滔天和头山满这两个典型的“援华人士”试加分析,从中揭示出他们的异同。
宫崎滔天和头山满,代表着当时日本大陆浪人的两个流派。
前者是“孙文派”的得力干将,孙中山一生的朋友,至死追随,忠心耿耿;后者是黑龙会的总头目,手下内田良平,为其在大陆执行黑龙会会义思想的主持人。
尽管两者一个在中国身先士卒,一个在日本遥控指挥,貌似不可比较,可是作为头山执行人的内田,他的所作所为,忠实的反映了头山的思想。
因此,两者是可以直接比较的。
大陆浪人,作为一个时代特殊的产物,在推翻满清政府,颠覆袁世凯政权,援助各地军阀势力,鼓励中国内战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中国的政要,文囊也对此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
1914年孙中山在与犬养毅的交谈中,也提出了“东亚问题之解决,归根结底在于人种问题,故黄种人应团结一致对抗白种人”,对日本政坛要人抱有极为殷切的愿望。
在多年对日本的接触后,至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演讲说道:日本何去何从,在于日本人民自己。
Aug15 - Aug31,2011WORLD VISION 2011.NO1628时政·记忆文 | 蔡信“革命摇篮”,日本官方对辛亥革命的态度辛亥革命背后的日本阴谋不论支持革命党还是清政府,日本政府在当时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削弱中国。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看得到过去多远,就能看得到未来多远。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如果我们的目光只停留在革命先驱与窃国大盗身上,能看到多远?为了看得更远,我们将关注那些隐藏在舞台阴影处的身影:辛亥革命前后的外国势力。
今天,我们将关注第一个外国势力:日本政府。
日本是中国革命志士的摇篮,所有参与到辛亥革命运动中来的志士,无一例外都是在日本接受的民族主义启蒙。
连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也是在日本人内田良平家举行的。
既然是摇篮,那么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日本为什么要帮助中国革命?日本有什么企图?改革的不幸,革命的大幸而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甲午海战后的中日局势说起。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后,尽管历史教科书上写着“日本从此对中国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日本当时虽战胜了中国,但是中国几千年远东霸主的身份还是在心理上对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特别是1896年,李鸿章以庆贺沙俄尼古拉斯二世加冕典礼为名,与俄罗斯签署了著名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
这个条约其实是以日本为假想敌的军事同盟条约,此条约的签署使得日本政府陷入了极大的恐慌之中。
为了对付中俄同盟,除了外交努力以外,扶持中国的反清势力、牵制清政府的反日政策就成了日本政府对华外交最重要的政策。
而孙中山也是从这段时间开始,把活动基地主要设在了日本,日本也逐渐成为了中国革命者的大本营。
当然,即使是这一时期,中国的革命者在日本官员们心目中的地位依然只是牵制清政府的一颗并不重要的棋子。
1897年,犬养毅在信中其实已经很明确地表达了这个意思:“愿吾兄将彼等掌握住,以备他日之用。
但目下不一定即时可用。
彼等虽是一批无价值之物,但现在愿以重金购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