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鹿科动物
- 格式:docx
- 大小:18.97 KB
- 文档页数:2
九色鹿的资料1. 引言九色鹿(Nine-color deer),全名为九色神鹿(Nine-color divine deer),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奇生物。
它通常被描绘为鹿形,全身有九种不同颜色的斑纹,被视为幸运的象征。
九色鹿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赋予了保护力量,也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2. 神话故事根据古代传说,九色鹿是由王母娘娘赐予人间的仙兽,象征着幸福和吉祥。
它的九种颜色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其中包括红色代表繁荣、白色代表纯洁、黄色代表富饶等等。
九色鹿在神话中经常出现在有缘人的身边,给予他们幸运和好运气。
在《西游记》这部中国古代小说中,九色鹿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孙悟空师从唐僧,他们四人一起踏上西天取经的旅程。
一次,他们遭到了南海龙王的排斥和追捕,九色鹿出现在他们面前,扮演护法的角色,帮助他们平安度过难关。
3. 形象象征九色鹿作为中国文化中的象征,具有多重含义和寓意。
首先,九色鹿象征着幸福和吉祥。
它的出现预示着好运和好事即将降临,往往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憧憬。
其次,九色鹿也象征着保护和祝福。
在古代传说中,九色鹿常常会出现在有缘人的身边,保护他们免受灾难和困扰,给予他们力量和勇气。
此外,九色鹿还被视为美丽和神奇的象征。
九种不同的颜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斑纹,给人一种美好而奇幻的感觉。
它的存在让人们相信,美丽和神奇可以共存于世界之中。
4. 九色鹿的形态、种类和生活习性4.1 形态九色鹿是一种具有梅花鹿形象的动物,它通常比普通的梅花鹿要大一些。
它的身体覆盖着九种不同颜色的斑纹,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的形状和纹路。
九色鹿的眼睛通常是红色的,给人以灵动和神秘的感觉。
4.2 种类九色鹿并非只有一种,实际上有多个类别的九色鹿。
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九光九色神鹿、九尾九色神鹿等等。
每一种九色鹿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外貌和特点,但它们都拥有着独特的斑纹和神奇的能力。
4.3 生活习性九色鹿生活在山林之中,喜欢清静和安宁的环境。
古代梅花鹿的寓意
梅花鹿在古代被视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丰富寓意的动物。
以下是关于古代梅花鹿的寓意的一些详细介绍:
1. 福禄双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鹿象征着福禄双全。
这个寓意来源于“鹿”与“禄”的谐音,以及梅花鹿美丽的外表和优雅的姿态。
人们相信,看到梅花鹿能够带来好运和财富,同时也代表着吉祥和美好的祝福。
2. 长寿健康:梅花鹿在古代也被视为长寿和健康的象征。
传说中,千年为苍鹿,二千年为玄鹿,因此,鹿被认为是长寿之仙兽。
在古代的风水术中,鹿也常被用来代表健康长寿。
人们相信,看到梅花鹿能够带来健康和长寿,同时也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美丽优雅:梅花鹿的外形美丽优雅,其身上的白色斑点和灰褐色的毛发搭配得非常协调,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在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梅花鹿常常被描绘成优雅的少女或高贵的夫人,代表着美丽、优雅和纯洁。
4. 爱情和婚姻:梅花鹿在古代也被视为爱情的象征。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梅花鹿被描绘成爱情的使者,能够传递爱意和情感。
同时,在古代的婚礼中,人们也常常用梅花鹿来寓意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
5. 祥瑞之物:梅花鹿在古代被视为一种祥瑞之物,常被用于各种仪式和庆典活动中。
人们相信,看到梅花鹿能够带来吉祥、幸福和
好运,同时也代表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追求。
总之,古代梅花鹿寓意丰富多样,涵盖了福禄寿喜、爱情婚姻、健康长寿等多个方面。
这些寓意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中国鹿文化考述赵国强吉林省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春市双阳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鹿是鹿科动物的总称,是反刍哺乳动物,属偶蹄目,有角亚目。
鹿的大多数种类具有四肢细长、尾巴较短,雄性体形大于雌性,通常雄类有角的特点。
鹿的进化过程比较漫长。
3800万年前,天地间出现了被人类称作古鼷鹿的生灵。
古鼷鹿个头很小,比今天的野兔略大一点儿,头骨长而低平,脊背弯曲,四肢和蹄较为修长。
在距今2000多万年前的北美洲诞生了原角鹿,体长1米左右,头上仍没有长角,但有6个骨质隆起,被人类称为原角类动物的祖先。
又经过千万年的日月精华浸润,在北美洲才诞生了奇角鹿。
奇角鹿体型比今天的梅花鹿略大,颜面细长,头顶长有一对弯曲的角,鼻子上长有“丫”字型角。
但这种角突既不分叉也不脱落,极像今天鹿的角柄。
距今约1000万年前的欧洲和东亚地区,诞生了其角呈掌状、形似小皇冠的皇冠鹿。
人们认为,皇冠鹿是最早的可周期性换角的鹿类。
距今约70至80万年前,在北京地区涌现的肿骨鹿属于大角鹿种。
因下颌厚似肿大状而得名。
生活在100万年至2500年前,出现了古鹿中最知名的巨大角鹿。
后来,源于大自然不断雕琢,使全世界鹿科动物分化成47种,仅我国就有鹿科动物9属15种。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鹿科动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逐渐显露出来。
1、鹿的饲养历史中国自商周时代开始养鹿,殷纣王建筑“大三里,高千尺”的鹿苑。
《诗经》:“王在灵囿,麋鹿攸伏”和“与民共之”。
《孟子·梁惠王》:“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
《西征记》:“有鹿子苑,羌王养麋鹿数百头。
”《蛮书·云南管内产物》记载:“傍西洱河诸山皆有鹿”。
史料记载:在晋武帝太康九年,夫余国威胁邑娄族,提出了“美女十人,梅花鹿两对”通牒。
到了五代时期,史书有“养鹿刺血和酒而饮”的记载。
《本草纲目》对鹿的用途有了更加详尽的叙述。
清朝时期,吉林的双阳、东丰和辽宁的西丰等地已经出现人工圈养梅花鹿行为。
麋鹿别名四不象,属于鹿科,学名为 Elaphurus davidianus。
体长约200厘米,体重100(雌)~200(雄)千克,因其头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而俗称四不象。
仅雄鹿有角,颈和背比较粗壮,四肢粗大。
主蹄宽大能分开,趾间有皮健膜,侧蹄发达,适宜在沼泽地行走。
夏毛红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红,并有白斑。
由化石资料推测,麋鹿原产于我国东部湿润的平原、盆地,北起辽宁,南到海南,西自山西、湖南,东抵东海都有分布。
为草食动物,取食多种禾草、苔草及鲜嫩树叶。
喜群居,发情期一雄多雌;通常7月份开始交配,怀孕期315~350天,每胎产1仔。
原产于辽宁、华北、黄河和长江中下游。
18世纪我国野生糜鹿种群已经灭绝,仅在北京南苑养着专供皇家狩猎的鹿群,后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盗运国外。
1985年以来,我国分批从国外引回80多只,饲养于北京南苑和江苏大丰县。
在散放的江苏省大丰县已建立麋鹿自然保护区,为麋鹿在自然界恢复野生种群而开展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麋鹿是中国特有的物种,但它的正式英文学名却以外国人的姓氏命名;它曾在中国生活了数百万年,20世纪初竟在故土绝迹;20世纪80年代,它又远涉重洋,重返故乡。
麋鹿曲折的命运,使它成为世人关注的对象。
已出土的野生麋鹿化石表明,麋鹿起源于距今200多万年前,距今约1万年前到距今约3000年时最为昌盛,中国境内无论是麋鹿化石点的数目或某个化石点的标本数量都极为丰富。
但在距今约3000年的商周时期以后却迅速衰落,直到清朝初年野生麋鹿最后绝迹。
多数麋鹿专家认为,麋鹿绝迹的重要原因是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大量猎捕,造成了麋鹿种群灾难性的减少。
同时,各地许多沼泽或近海低洼荒地被开垦成为农田,使只适于在沼泽地带栖息的麋鹿没有了容身之所,成为平原地区最早的生态灾难的牺牲者。
野生麋鹿的最后栖息地是长江口附近沿海地区。
尽管麋鹿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及中部地区的长江南北,但主要分布中心仍在长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区。
中国古代鹿的寓意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鹿常常被视为一种神秘而神圣的动物,因其象征着伟大、祥瑞和长寿等意义而备受推崇。
而在鹿的诸多意义中,其在古代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又非常独特,下面就让我们一步步来阐述中国古代鹿的寓意吧。
一、富贵吉祥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鹿是一种吉祥神兽。
鹿的角象征着“富贵”,因此在古代士人的宅邸、公园中,常会栽种菩提树,并在树下添置石鹿,以示家景昌盛、富贵吉祥之意。
同时,许多古画传世至今也常常以鹿为题材,来表达吉祥如意的寓意。
二、长寿吉祥的标志
在中国的传说中,鹿跨过了千山万水,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长生不老。
因此,鹿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被视为一种长寿的标志。
而许多士人或者名人,也常常将鹿作为自家的座骑或者画像等物品来展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美好祥瑞与贵族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鹿也被视为一种祥瑞的象征。
在宫廷中,鹿是贵族们的收藏品之一,也成为帝王的图书馆的装饰品。
而此外,在镇宅之宝中,鹿还常常有着加官晋爵、宠遇显赫的经历,可见鹿在古代贵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鹿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多种多样,无论是在吉祥富贵、长寿吉祥、美好祥瑞与贵族等方面,鹿都具有着至为重要的象征意义。
并且,即便是到了现在,我们依然可以在中国的各种文化纪念品中,看到鹿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想象。
关于麋鹿的传奇故事麋鹿和是中国特产的“国宝”,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那么关于麋鹿的传奇故事你知道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麋鹿的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麋鹿的传奇故事篇一麋鹿,俗称“四不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鹿科动物。
从春秋战国至元明清,古人对麋鹿的记述很多,屈原、班固、许慎、杜甫、沈括、苏轼、陆游、李时珍、乾隆……曾提及麋鹿的古代名人不胜枚举,甚至传说姜子牙的座骑、指鹿为马、逐鹿中原的典故都与麋鹿有关。
鹿这种动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令人难以想象,它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还作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和升官发财的象征。
全世界约有40多种鹿,惟麋鹿是一种集自然演化、地理分布、人文记载和曲折传奇于一身的动物。
麋鹿之奇尤其表现在于它身世的非凡,而这传奇般的身世竟与一位法国传教士有着不解之缘,要不是当年阿芒.大卫隔墙一瞥,恐怕麋鹿的故事就不会如此曲折足失宕、悲欢离合充满戏剧性了。
那是1865年秋季的一天,法国博物学家兼传教士阿芒.大卫一脸风尘地在北京南郊进行动植物考察,经过南海子皇家猎苑时,大卫从苑外土岗上向内窥视,他双眼一亮,那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动物分类学上尚无记录的鹿。
作为一个博物学家当然以发现新种为荣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使他盘桓数月不肯离去,他的惊骇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是金世界惟一幸存的一群麋鹿。
无奈皇家禁地不允许外人进入,大卫更无法弄到一只活的麋鹿,直到次年初,大卫才设法买通了守苑的军士,在一个“月黑风高夜”,猎苑的守卒秘密地以20两纹银为代价将一对鹿骨皮换给了大卫。
不久,法国驻大清代办亨利.狄白龙4聂又设法弄到了一对,其中雄性死掉后也送给了大卫。
大卫神父便于1866年4月将这三只麋鹿标本寄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经过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馆长的鉴定,这不仅为从未发现的新种,而且是鹿科动物中的一个独立的属,当首次把麋鹿从科学角度公布于众,便轰动了西方各国。
按照动物学界的惯例,应以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这种鹿,从此麋鹿这种自古就声名卓著的动物便被称为大卫神父鹿。
奇兽麋鹿麋鹿属偶蹄目、鹿科、麋鹿属,俗称“四不象”。
角似鹿非鹿,脸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
中国有鹿科动物16种,麋鹿是鹿科动物中最奇特的一种。
犄角奇特麋鹿犄角的分枝朝后和朝外伸展,这与它的栖息环境和性情有关,朝后伸展的枝杈有利于缠绕长草。
尾巴长麋鹿的尾巴像驴的尾巴,长到脚踝。
沼泽环境中蚊蝇、虻虫多,长尾巴有利于驱赶它们,防止被叮咬。
1、蹄子宽大:麋鹿的蹄子像牛蹄子,宽而大,最奇特之处是两个着地蹄之间还有像鸭子蹼一样的瓣膜,只不过较小罢了。
这样的蹄子有利于麋鹿在泥沼中行走,不易陷下去。
2、头脸长宽:麋鹿的脸像马的脸,从正面看麋鹿的头像倒梯形;鼻子和唇部较宽,长有长而硬的刚毛,所有这些特点都与麋鹿喜欢采食水生植物的习性有关。
麋鹿能将整个头部伸到水中去取食水草,唇部的触毛起到感觉作用。
栖息环境麋鹿生活在平原沼泽环境中,即使在人工环境中也不愿到林地中活动。
3、分布广:古代麋鹿的分布很广,辽宁以南到长江以北、山西以东到我国东部沿海滩涂的平原沼泽地区都有麋鹿的分布。
从商周开始麋鹿的分布区由于人类的活动开始逐渐减少,到了元朝麋鹿的主要分布区就在华北和江苏的个别地区了,清朝时期只有北京南海子地区的一群了。
现代的麋鹿大多为人工种群,已分布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饲养地点。
4、食性窄:麋鹿的食物是禾本科和豆科的草本植物,尤其喜食水生植物,不食或很少采食树叶。
在人工圈养条件下,由于食物不能选择,也表现出对所有植物都食的现象。
5、性情温顺:麋鹿是鹿科动物中比较温顺而又胆小的一种。
观察现代圈养的麋鹿行为,即使在它的繁殖期也很少出现像其它鹿科动物那样的攻击人的现象。
脱角长茸早麋鹿在冬季最寒冷的1月份脱角长茸,为了不冻伤新角(也叫茸),就在新角的外表长有比其它鹿都厚密的绒毛来保护它。
6、孕期长:麋鹿的怀孕期为9个多月280天左右,从夏季的8月到第二年的4月,是鹿科动物怀孕期最长的。
7、产仔早:麋鹿的产仔期比其它鹿都早。
珍贵的麋鹿科动物总的来说,鹿科动物是哺乳类动物中最富有价值的种类。
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自古以来,由帝王、贵族到一般老百姓,不论中外,都把“狩鹿”作为一种兼具体育性、社交性、娱乐性以及实用性的重要活动。
在古代的记事中,“狩鹿”总是占有重要地位。
连孔子所订六艺之一的“射”,也和“射鹿”有关。
中国古代射猎的,主要是麋鹿,即四不象,到清代康熙、乾隆时是马鹿和驼鹿。
对一般人说来,猎鹿主要是着眼于经济价值。
鹿全身都是宝,鹿茸、鹿胎、鹿鞭、鹿尾、鹿筋、鹿肉、鹿脯等等,无一不是药材或补品,另外有几种鹿的毛皮,可制为高级衣物或皮革。
驯鹿更具有广泛的用途,例如拉雪橇、驮东西、挤奶,等等。
近年来驼鹿和梅花鹿还有家畜化的倾向。
正是由干鹿的经济价值这样高,所以人们猎得出多。
麋鹿作为一种野生动物,几乎在一两千年前就已打绝了。
梅花鹿由于鹿茸质量最优,所以在几十年前已将山西、河北两个亚种的野生种打绝,另外华南、东北、台湾三个亚种也所剩无几。
其他鹿种也有类似情况。
现在国家固然已将绝大部分鹿种列入保护动物名单,但在野外尚未受到严格的保护。
有些稀有种,例如海南岛的坡鹿、华南的梅花鹿、西双版纳的豚鹿等,仍然处在濒危的边缘,值得严重注意。
中国是世界上产鹿种类最多的国家。
属于鹿科的动物,全世界共有17属,38种,其中有10属、18种在中国曾经产或现在仍产。
这就是说,中国产的鹿,占世界鹿属的一半以上,占世界鹿种的将近一半。
相形之下,前苏联的国土比中国大1倍多,但只有5属、6种;美国和加拿大面积和中国大小相近,各只有4属、5种;印度的面积固然没有中国大,但印度素以鸟兽种类“最丰富”著称,却只有鹿属4个、鹿种8个,仍远不及我国。
更应指出,这四个国家,谁都没有一个特有属或特有种的鹿科动物,可是在中国产的鹿科动物中,至少有一个麋鹿属是特有属,有糜鹿、白唇鹿、毛额黄麂、小黄麂或再加上林麝等四五个种是特有种。
另外还有黑麂(毛冠鹿)和河麂(獐子)2属2种,除缅甸和朝鲜各产少数外,中国分布既广,数量又多,所以基本上上可视为我国的特产动物。
中古华北的鹿类动物与生态环境引言中古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时间大致涵盖了公元3世纪至13世纪。
在该时期,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经历了巨大的变迁,这对当时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动物们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鹿类动物是华北地区的重要动物群体,其数量及分布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文将对中古华北的鹿类动物及其生态环境进行探讨。
中古华北的鹿类动物在中古时期,华北地区的鹿类动物种类繁多,包括赤鹿、丘鹿、水鹿、白鹿等。
其中,水鹿是华北地区比较独特的一种鹿类动物,与其他种类相比,具有较大的分布范围。
此外,中古时期的华北地区还有一种叫做“南蛮鹿”的鹿类动物,其名称源自该动物原产于南方地区。
虽然在中古时期,鹿类动物的数量还是比较丰富的,但由于当时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动物渐渐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狩猎活动。
在中古时期,狩猎是一个非常时尚的活动,许多贵族都喜欢去狩猎。
作为一种有很高价值的猎物,鹿类动物经常成为贵族们狩猎的目标。
这导致鹿类动物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威胁。
中古华北的生态环境除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古时期的华北地区还面临着许多自然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华北地区的气候总体上是比较冷凉的,而且是干旱的。
这对其中的动植物群体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使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由于农业的发展,大面积的森林陆续被砍伐,这也使许多动物失去了栖息地。
此外,中古时期的华北地区还经历了许多草原的退化,这也给大量的草食性动物带来了挑战。
此外,由于污染和开采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各种动植物的种群数量都逐渐减少。
结论综上所述,中古华北的鹿类动物及其生态环境在当时的状况并不非常乐观。
尽管有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华北地区的鹿类动物仍然得以存活,并且适应了一定的生态环境。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叠加,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动物种群数量还是逐渐减少。
反过来说,中古时期的华北地区给我们留下了无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更代表着我们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思考。
中国古代的鹿科动物
鹿科动物是哺乳动物中最有价值的种类。
鹿的全身均可入药,鹿茸、鹿胎、鹿鞭、鹿筋等无一不是珍贵的药材。
鹿科动物在世界上共有15属38种,中国现在有分布的有19种,曾经有分布现在已灭绝的1种。
中国对鹿的认识是比较早的。
原因大致有三:一、鹿科动物在中国分布的种类多。
二、鹿科动物的数量多。
三、鹿科动物的价值高,可药用、肉用、皮用,还可作为役用。
利用方块字的特点,古籍中记载的鹿科动物多是以鹿为字旁。
唐代以来史书中记载鹿科动物分为8种,它们是鹿(梅花鹿等)、麋(麋鹿和驯鹿)、麈(驼鹿)、麞(獐)、麝(原麝、林麝、马麝)、麂(赤麂、黑麂、黄麂、菲氏麂)、麅(狍)和马鹿。
下面分别介绍之。
有一点说明的是,在古代并无现代的动物分类学体系,有时将现在认为的是不同种的动物归为一种。
如麝,在现代的分类学中是对麝属的四种麝的总称。
而在古代则以为四种不同的麝是相同的一种动物。
1.鹿:古籍中多指梅花鹿。
据唐代记载在西北有分布,宋代在东北、西北、江苏有分布记载,元代的史料甚少,仅记载东北、西北有分布,明代记载“今山林处处有之”,清代记载东北的分布较多,其次则是记载河北省有分布。
现有的野生梅花鹿仅在东北的长白山等地、江西彭泽县桃红岭、四川的若而盖和甘肃南部靠近四川边界的迭部有少量分布。
梅花鹿的鹿茸在药材中被称为“黄茸”,其药用性能最佳。
在明代的《本草纲目》等医书中对此有专条的记载.
2.麋:古人所指的麋在今天看来是两种动物。
一是大名鼎鼎的麋鹿,一是驯鹿,民间俗称此两种动物均为“四不像”。
从考古学的研究及化石的资料来看,麋鹿是一广布种。
在周朝曾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以后逐渐减少,野生的麋鹿群是在明代的海陵(今江苏)灭绝的。
在明代刘文泰著的《本草品汇精要》有这样的记载“今海陵间最多,千百为群。
”明代以后,任何史书对麋鹿全无记载。
当时在中国所剩唯一的种群是养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的。
在一八六六年到一八七六年的十年间,英、法、德、比等国的驻清使节和教会人士通过各种手段从南海子弄走几十只麋鹿运回欧洲。
一八九四年,永定河决口,冲破猎苑的围墙,逃出的麋鹿被灾民吃去不少。
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猎苑的麋鹿均被杀光。
至此,麋鹿在中国全部灭绝。
直到一九五六年,伦敦动物学会派人将两对麋鹿送回北京,中国人才得以重见它的尊容。
在历代史书中,记载东北地区的麋多指的是驯鹿。
现在在东北有半驯化的驯鹿群。
清《吉林通志》有这样的记载“蹄似牛非牛,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角似鹿非鹿,不刍不豢,惟食石花。
奇勒尔、俄伦春人养之,用则呼之使来,牧则纵之使去。
惟驯善走,德同良马,亦美物哉。
”
3.麈:即驼鹿,又名犴达罕。
《盛京通志》对它的形态描述是“色苍黄无斑,项下有肉囊如繁缨。
大者千余斤,角肩而阔,莹洁如玉,中有黑理……”驼鹿在清代以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各地靠近湖沼附近的森林中。
现仅存于我国大兴安岭一带。
驼鹿也有鹿茸,但质量次,药用效能低。
古人对驼鹿主要看中是肉和皮。
驼鹿皮“可以半臂衣之,愈久则愈厚,愈久亦愈软。
若为油水所污,俟其干揉之,仍复如故。
凡皮见水则硬,衣此者若嫌其污,可加浣濯焉。
闻此衣油垢既甚可御火枪,刀不利率尔亦不能刺入也,关东兵多衣之。
”既有如此之多的好处,当然是人人喜爱了。
4.麞:现在写为獐。
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诸省,乃至舟山和台湾省。
宋代有分布于东北、江苏的记载,明代记载“陂泽浅草中多有之”,清代则记载东北、河北有分布。
古书中有称为麃、麕,现代又有人称之为河麂。
关于它的形态、生态等。
《本草纲目》有如
下记载:“獐秋冬居山,春夏居泽,浅草中多有之。
似鹿而小,无角,黄黑色。
大者不过二、三十斤,雄有牙出口外,其皮细软胜于鹿皮。
”
5.麝:又名香獐。
以麝香而闻名于世。
唐代以前广泛分布东北、川、陕、甘、宁、鄂、豫、晋、苏、滇藏的广大地区。
宋代分布于除江苏外的上述地区。
元代麝在豫、鄂地区灭绝。
明初在江苏又有分布记载,明末在江苏灭绝。
清代分布于东北、青、藏、川、陕、滇、贵诸地区。
其余地区趋于灭绝其它情况另有专文叙述,这里就不再多写了。
6.麅:现在写为狍。
现分布于我国东北及秦岭山脉和西北地区。
在古代亦是广不种,史书中对东北地区的记载尤多。
狍体型较小,仅20—30公斤,栖于林木稀疏而多草的环境,主食灌木嫩的枝芽及树皮,多小群活动。
《盛京通志》载“色苍赤,形比西地所产稍大,味微腥。
”《吉林通志》载“其皮可蔽潮湿。
”
7.麂:史书上又称麖。
《本草品汇精汇》记载“麂,獐之属,又小于獐,但口两边有长牙,好撕则用其牙。
皮为第一,无出其右者,多牙伤痕,四方皆有。
山深出则颇多,其声如破钹也。
”《盛京通志》载“皮堪为履舄”。
麂属动物在我国有4种:赤麂分布于福建、江西、湖南以南等地。
黑麂分布于浙江、皖南极其毗邻地区。
菲氏麂分布于西藏。
黄麂则分布于秦岭以南至台湾省。
8.马鹿:古书上又称为八叉鹿,或父鹿。
由于所见史书有限,仅知清代在东北有分布。
现分布于内蒙、西北等地的马鹿则未见史书记载。
马鹿的青茸仅次于梅花鹿的黄茸居第二位,野生梅花鹿趋于灭绝后,马鹿便成了鹿茸的主要供应者。
一九八二年八月,《人民日报》上的一封读者来信说:“目前,野生天山马鹿每年以三千头左右的速度锐减,照这样下去,不用多少年,野生马鹿将有绝迹于伊犁河谷的危险。
——成文于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