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鹿科动物
- 格式:docx
- 大小:22.33 KB
- 文档页数:3
麋鹿作文
【篇一:麋鹿】
说起麋鹿,有些同学可能不熟悉,可一说“四不像”有些同学就想起了“头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而俗称“四不像”和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的姜子牙。
其实,它是一个濒临濒临灭绝的动物,中国只有1300只。
麋鹿是我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
它善游泳,再加上宽大的四蹄,非常适合在沼泽地带寻觅青草、树叶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栖息活动范围在今天的黄河流域一带。
黄河两岸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麋鹿在那里被捕杀了将近4000年。
到了清朝,野生的麋鹿已经灭绝了,只有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约200-300头。
十八世纪,法国传教士兼博物学家阿芒·戴维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动植物时发现了这种奇特的动物,这是世人第一次从学术角度知道了麋鹿。
此后的几十年间,不断有麋鹿的活体被运出中国,流向西方。
此时欧洲一些国家动物园内的麋鹿,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面临着灭绝的威胁。
就在麋鹿生死存亡的时刻,一个让中华民族尊敬的人出现了,他就是英国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他酷爱养殖动物,尤其是鹿类,他花重金从世界各大动物园买来了所有麋鹿养殖起来。
1986年8月14日,这是个让十几亿中华儿女开心的日子,39只麋鹿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现在,它们已经有了后代。
麋鹿介绍百度知道基本资料【中文名称】:麋鹿【拉丁学名】:Elaphurusdavidianus 【俗名】:四不像【英文名】:PereDavid'sDeer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特有种】:是【濒危等级】:野生灭绝【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未列入【生态环境】:低洼湿地和沼泽(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致危因素】: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国内分布】:北京,江苏(人工引进),湖北(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分类地位】: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哺乳纲Mammalia 目:偶蹄目Artiodactyla 科:鹿科Cervidae亚科:鹿亚科Cervinae属:麋鹿属Elaphurus,Milne-Edwards,1866年种:麋鹿E.Dravidians历史发展麋鹿是我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
它善于游泳,再加上宽大的四蹄,非常适合在泥泞的树林沼泽地带寻觅青草、树叶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栖息活动范围在今天的长江流域一带。
黄河流域是人类繁衍之地,生息于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们为获得食物而大肆猎取的对象,致使这一珍奇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其野生种群很快便不复存在了。
值得庆幸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时,麋鹿就被捕进皇家猎苑,在人工驯养状态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猎苑内尚有二百多头。
这是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工环境中生活的最后一群麋鹿。
根据大量化石和历史资料推断,野生麋鹿大概在清朝才濒临灭绝的境地。
1865年,法国传教士兼博物学家阿芒•戴维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动植物时发现了这种奇特的动物,这是世人第一次从学术角度知道了麋鹿。
此后的几十年间,不断有麋鹿的活体被运出中国,流向西方。
此时欧洲一些国家动物园内的麋鹿,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面临着灭绝的威胁。
热爱动植物的英国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出高价把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地动物园内的18头麋鹿全部买下,放养在他水草丰茂的乌邦寺庄园内。
九寨沟野生珍稀动物九寨沟野生珍稀动物资源丰富,具有很多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珍惜品种。
属国家保护的有17种。
其中一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牛羚、金丝猴等;二类保护动物有毛冠鹿、白唇鹿、小熊猫、猕猴、林爵、红腹角雉、绿尾红雉、大天鹅等;三类保护动物有鬃羚、斑羚、碉羊、蓝马鸡、血雉等。
其他还有野生鸳鸯,珍惜鸟类等、唇鹿、黑颈鹤、鸳鸯、雪豹、水獭、红腹锦鸡、松潘裸鲤、神猴等。
九寨沟野生珍稀动物资源共有17种。
其中一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牛羚、金丝猴等;二类保护动物有毛冠鹿、白唇鹿、小熊猫、猕猴、林爵、红腹角雉、绿尾红雉、大天鹅等;三类保护动物有鬃羚、斑羚、碉羊、蓝马鸡、血雉等。
小熊猫与大熊猫的区别: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动物,但有一定的亲戚关系。
小熊猫为食肉目浣熊科,十九世纪初被人发现,分布于喜马拉雅山的两侧,东起云南、四川,西到不丹、尼泊尔、锡金、缅甸等,是亚洲特产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小熊猫寿命可达13年。
大熊猫为食肉目大熊猫科,比小熊猫晚半个世纪被人发现,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是中国特产动物。
目前全世界大熊猫不到1000只。
大熊猫与小熊猫从形态解剖学上看很相似,而且它们都吃竹叶,但同一季节,它们食部位不同。
大熊猫秋季爱吃竹叶,小熊猫则爱吃野果;春夏大熊猫爱吃大径竹笋,小熊猫则选择小径竹笋;大熊猫采食高枝叶,小熊猫采食低枝叶。
大熊猫体积大,小熊猫更像一头肥大的猫。
小熊猫跟熊是表兄弟,而大熊猫跟熊最多算近亲。
白唇鹿科别鹿科,是中国特产动物。
顾名思义,其特征是唇部白色。
的确,就凭这一点便能区别于其他鹿类。
白唇鹿毛长而粗硬,保温性能优良,保证它能在青藏高原三千五百米以上的高山林带严寒环境自由生活。
在四川西部和祁连山区也有分布。
白唇鹿分布于高原的偏僻地区,故很难发现,更不易捕捉。
因此长期以来,其习性鲜为人知。
为了保护和驯化这种珍贵动物,近年来进行了艰苦的调查研究,并捕获幼鹿,开展人工饲养试验,已获成功。
白唇鹿在晨昏活动最频繁。
麋鹿的资料麋鹿名“四不象”,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
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
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
求偶发情始于6月底,持续6周左右。
曾经广布于东亚地区。
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
元朝时,为了以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
到19世纪时,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
在西方发现后不久被八国联军捕捉并从此在中国消失。
直到1898年被英国购买并繁殖到255头,并在1983年将部分个体送回中国。
之后有更多的麋鹿回归家乡,并有部分被放生野外。
截至2011年8月,江苏盐城大丰湿地麋鹿总数达1789头;2013年6月,湖北石首市天鹅洲麋鹿保护区麋鹿总数达1016头。
外形特征麋鹿是一种大型食草动物,体长170~217厘米,尾长60~75厘米。
雄性肩高122~137厘米,雌性70~75米厘米,体形比雄性略小。
一般麋鹿体重120~180千克,成年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初生仔12千克左右。
[3]角较长,每年12月份脱角一次。
雌麋鹿没有角,体型也较小。
雄性角多叉似鹿、颈长似骆驼、尾端有黑毛,麋鹿角形状特殊,没有眉杈,角干在角基上方分为前后两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后再分为前后两枝,每小枝上再长出一些小杈,后枝平直向后伸展,末端有时也长出一些小杈,最长的角可达80厘米;倒置时能够三足鼎立,是在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
麋鹿颈和背比较粗壮,四肢粗大。
主蹄宽大能分开,多肉,趾间有皮健膜,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带有响亮的磕碰声;侧蹄发达,适宜在沼泽地中行走。
夏毛红棕色,冬季脱毛后为棕黄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红,并有白斑。
尾巴长用来驱赶蚊蝇以适应沼泽环境。
雄性小鹿在两岁时长角分叉,6岁叉角才发育完全。
头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显著。
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代带有响亮的磕碰声。
关于麋鹿的知识麋鹿,学名Cervus elaphus ,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鹿科的动物,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温带地区。
麋鹿是中型到大型的草食性哺乳动物,不仅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形象之一。
麋鹿的外形相当壮观,体长通常在2.4米至3.1米之间,肩高可达1.4米至2.1米。
雄性麋鹿通常比雌性体型更大,体重也更重,雄性成年麋鹿体重可超过300公斤,而雌性则一般在130公斤到220公斤之间。
此外,麋鹿还有一对向上生长的鹿角,雄性的鹿角通常更加宽大和复杂,也是其性成熟的标志。
麋鹿的栖息地非常广阔,由于其耐寒性较强,所以可以分布在北纬近75度的冷极地带到北纬33度的温暖地带,包括大部分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
在栖息地的选择上,麋鹿更喜欢森林、草原、沼泽等开阔地带,同时也会进入山地和高纬度地区。
麋鹿是典型的群居动物,通常以10到50头为一个群体,由一只领头的雄鹿领导。
然而,雄鹿在繁殖季节到来时会进行一定程度的竞争,以争夺配偶权。
这种竞争是通过雄鹿之间的视觉展示、雄鹿的角锋之间的战斗等方式进行的,而胜利者则可以繁殖更多的后代。
麋鹿的繁殖季节通常在秋季,此时雄鹿的鹿角会变得更加粗壮,也更加锋利。
麋鹿主要以草、树叶、嫩枝和花朵等植物为食,因此被称为草食性动物。
麋鹿的牙齿适合咀嚼植物纤维,而其胃部结构也适合分解纤维素。
此外,麋鹿还有一项非常神奇的能力 - 可以进入水中吃水草,因为它们的鼻子和喉咙都具有特殊的构造,使得它们可以在水中呼吸。
在人类文化中,麋鹿也经常作为一个重要的图腾形象出现。
在北欧神话中,麋鹿是神奇的航行工具,能够带领英勇的战士们征服远方。
在圣诞节时,麋鹿也成为了圣诞老人的象征,因为据说圣诞老人会驾驶着由驯鹿拖拉的雪橇在圣诞夜里给小孩子们送礼物。
然而,由于人类的狩猎和栖息地破坏等原因,麋鹿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一些亚种的麋鹿数量已经大幅度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物种,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限制了狩猎和非法交易等活动。
珍稀动物麋鹿的保护研究概述麋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内外学者在麋鹿种群健康繁衍和保护事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文中介绍了麋鹿的生物学特征、种群、行为学、生境学、遗传多样性、药用价值及国外研究现状,提出国内需在分子细胞生物学层次上开展麋鹿的相关研究工作,以促进麋鹿种群的保护和健康繁衍.Key words: Père David’s Deer; population; health reproduction; protection research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典型的湿地物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列为野外灭绝物种.麋鹿出现于更新世前期,由于人类的猎捕和环境变迁,麋鹿于1900年在我国本土灭绝.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启动了麋鹿重引进项目,从此麋鹿重新踏上了中国的故土.麋鹿的身世、命运极具传奇色彩,经历了种群繁盛、衰落、远渡重洋、寄居海外、本土灭绝、重归故里的演变,其曲折的命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为其种族健康繁衍和保护事业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麋鹿的研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述.麋鹿在古代曾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过较大贡献(狩猎、提供肉食),其茸、角、脂、血、肉等均具有药用价值.随着麋鹿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着在麋鹿形态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行为学、遗传学以及饲养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非常丰硕成果,已经编著多部有关麋鹿的书籍.Beck和Wemmer在《灭绝物种麋鹿的生物学和管理》一书中总结了这一时期西方对麋鹿的研究,饲养条件下麋鹿的生物学、行为学和管理学等信息[1];曹克清等编著了中国第一部麋鹿专著《中国麋鹿》,收录了从古代野生麋鹿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种群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叙述,并探讨了中国重引入麋鹿的适合地点[2];丁玉华撰写了《中国麋鹿研究》,总结了麋鹿在我国半散放条件下的饲养管理与保护方法[3];曹克清在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重新回顾了中国的麋鹿历史资料和科学研究,写作了《麋鹿研究》[4].1 麋鹿生物学特征麋鹿以其脸像马脸,蹄像牛蹄,尾像驴尾,角像鹿角的特殊外部形态被人称为“四不像”.颈和背比较粗壮,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趾间有皮健膜,侧蹄发达,适宜在沼泽地行走.夏毛红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红,并有白斑.麋鹿出生后第一年生长发育特别快,其中后足长已基本达成体长,2岁时耳长、尾长已达成体长.3岁时雌性体重达成体重的89%,体长达97.5 %.4岁时体长已基本达成体长,雌性体重已达成体体重,雄性体重达成体体重的84%.雄性要到5岁后方能达成体重[6].在所有的鹿科动物中,麋鹿角的形态特征显著不同于其它的鹿科动物,它的角枝向后分叉,发育完整的角枝能够倒置于地面上不倒,同一麋鹿的角枝左右对称,但是不完全相同[5].我国学者在麋鹿形态学方面主要对其角展开了观察研究.麋鹿,仅雄鹿有角,且角各支向后,在鹿科动物中属独一无二.每年生长、脱落一次,雄幼麋鹿生后10~13个月开始在角基处萌发茸芽,2.5~3个月长成角茸,3个月后开始骨化变硬,每年12月至翌年1月(冬至前后几天)麋鹿角脱落,角生长期越短,脱角越早.因麋鹿首尾与角型均与其它鹿类有别而自成一属,骨质角是麋鹿茸质角生长定型、骨化脱茸后形成的坚硬、具有韧性的光裸角[3].2 麋鹿种群研究重引入项目实施后,我国研究者一直密切关注引入的麋鹿种群.对保护区内半野生状态下麋鹿的光周期适应、风土驯化过程以及交配行为进行了仔细观察,探讨麋鹿种群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种群情况对麋鹿交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麋鹿同性聚群强度在发情期最高,由此可推断雌鹿的交往行为受聚群影响较大[7].通过研究麋鹿的生理季节性变化调控因子,发现光周期能影响麋鹿松果腺褪黑激素分泌的变化,并得出圈养雄性麋鹿繁殖行为的季节性变化与性激素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8].林业调查规划第35卷第5期张树冰,等:珍稀动物麋鹿的保护研究概述随着我国引入麋鹿种群数量的持续增长,种群密度不断增加,已成为制约麋鹿种群增长率的主要因素.高密度的种群引起麋鹿的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因此需要不断增加新的麋鹿保护区,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研究人员结合我国麋鹿种群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全面分析和总结了麋鹿重引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法.与此同时,通过不断考察国内湿地的气候类型和生境特点,选择野生种群合适的生态环境,并系统论证该地区建立麋鹿重引入种群的可行性[9].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拥有野生麋鹿种群,成功建立了北京南海子、江苏省大丰、湖北省石首3个国家级麋鹿保护区,在浙江临安、河南原阳等地也有麋鹿保护区,同时在国内许多动物园中拥有驯养麋鹿.3 麋鹿行为学研究国内学者在麋鹿的行为学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对麋鹿基本行为的描述和分类基础上,对麋鹿的行为进行了系统的动物行为的分类编码(PAE编码),同时对麋鹿的繁殖行为、繁殖序位、交配制度及其内分泌基础做了深入探讨,对麋鹿的聚群行为、麋鹿幼仔的活动同步性与同性聚群倾向、雄性麋鹿的吼叫行为、序位等级与成功繁殖、圈养麋鹿野放后的行为表现等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10].在行为研究领域中,对麋鹿的繁殖行为进行了重点考察.研究发现,麋鹿是一种季节性发情交配动物,其配偶制度是“后宫制”(Harem mating system).圈养麋鹿的繁殖周期与粪样性激素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发情期粪样性激素水平比非发情期高.麋鹿通常在夏季发情,发情期的雄鹿很少吃草,会到沼泽地里滚一身黑泥,不时发出短促的吼叫.发情雄鹿用鹿角挑起地上的青草和藤蔓,将其挂在鹿角上,使鹿角看起来大了许多.发情雄鹿之间为了争夺配偶会发生冲突,冲突双方相互角斗,取胜的优势雄鹿围圈所有的雌鹿.麋鹿发情是耗能的活动,个体的交配计策受到雄性个体的可利用时间与能量的限制,不同密度和不同发情期雄性麋鹿的繁殖计策不同[11].麋鹿的交配计策也有利于遗传多样性的保存.4 麋鹿生境学研究随着麋鹿保护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麋鹿生存状态与环境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圈养的动物回归自然需要采取软释放,即在正式野放之前,先让拟释放的圈养个体慢慢地适应野生环境,获得野外生存和繁衍的能力.但人类活动的干扰是影响物种野外放归成功的最大障碍,如果不能有效满足物种的生境要求,恢复野生种群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因此,在实施麋鹿重引入野放项目时,必须对野生麋鹿实施及时、长期的监测[9].重点探讨麋鹿的重引入与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问题;研究水系改造、土壤改良的方法和措施;论证保护区内种群管理、麋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重引种成功经验和保护区内生境恢复情况.研究发现麋鹿最喜食柔软、多汁的草类,栖息地需要有充足水源,沼泽和沼泽草甸地区比较适合,每只麋鹿大约需要 2 hm2以上的生存空间,草场植被和寄生虫对麋鹿的健康都有非常大的影响[12].5 麋鹿遗传多样性研究研究发现,由于我国现有麋鹿均来自重引进项目,遗传多样性很低,非常不利于种群的繁殖与发展.随着保护区数目的增加,麋鹿在我国分布的地理变异也非常明显,其遗传多样性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十分必要.可以通过结合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和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成果,构建遗传谱系和基因流程度,从而确定重引进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变化.目前,已经成功进行了麋鹿耳细胞的原代培养,并成功建立了麋鹿血液的cDNA文库[13],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6 麋鹿药用价值麋鹿冬季掉角,掉角后开始生长茸角,3~4月茸角颓茸,而一般鹿类在春夏掉角,然后再长出茸角.麋鹿雄鹿尾长可达75 cm,雌鹿尾长可达60 cm,尾端生有一丛蓬松的毛.仔鹿刚生下来时,毛色橘红,并有白斑,6~8周后白斑逐渐消失,4个月后斑点仅留痕迹.研究人员通过对麋鹿茸的化学成分和性激素含量、麋鹿血液的生理指标和血清的化学成分、基础激素控制的繁殖周期和繁殖启动以及麋鹿的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测定、分析,发现麋鹿的鹿血、鹿茸、鹿胎甚至鹿肉等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14].鹿血和鹿茸的医学功效主要包括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和对性机能的作用,新近的研究发现鹿茸还有抑制和解除吗啡麻醉的作用.麋鹿血液和鹿茸中的类固醇激素构成其药用生物学基础,麋鹿茸提取液有类似于雌激素的药用功效,麋鹿血的药用活性物质是睾酮和皮质醇,而麋鹿茸的药性物质是雌二醇,且含量高于梅花鹿和黇鹿茸的雌二醇含量,推测麋鹿茸的药效活性物质是雌二醇,并且其“补阴”作用好于梅花鹿茸和黇鹿茸.另外,发现麋鹿还具有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其他鹿类所不具有的功效[15].为开发麋鹿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以不断增加人工饲养数量,随着麋鹿数量的增加,不但可以保证该物种基因的延续,为将来野生种群的恢复保存充足的个体,而且对保护该物种会起到积极作用.7 国外研究现状由于麋鹿的特殊历史,国外至今尚没有野生的麋鹿种群,仅仅在动物园中进行麋鹿的相关研究.受此限制,国外学者主要从圈养条件下麋鹿个体的生存、繁殖及不同鹿类之间的系统进化比较等方面进行研究.描述了圈养麋鹿的疾病,包括恶性卡他热(M alignant catarrhal fever)、线虫(Spiculopteragia suppereri)寄生、牛科病毒性痢疾样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BVDV)-like strains)、血管瘤(Hemangiosarcoma)、心内膜炎(Endocarditis)、血吸虫、其他寄生虫抗体的携带情况;繁殖生物学,包括组织学基础激素控制的繁殖周期和繁殖启动等研究[16,17];圈养麋鹿的健康和遗传进化情况,包括利用血浆蛋白电泳发现麋鹿的遗传多样性很低;利用国际物种信息系统(International Species InformationSystem,ISIS)登记的1947~2002年间出生的 2 042只麋鹿的数据计算了麋鹿的近交系数,发现麋鹿的近交系数高达0.263 7,置信区间为0.242 2~0.281 2,高于兄妹交配的近交系数;麋鹿后代的健康状况和免疫能力研究;预防麋鹿患有流行性感冒的方法;麋鹿线粒体与核DNA多态性研究等[18,19].综上所述,与国外相比,目前国内在种群、行为学、生境学、遗传多样性、药用价值等方面对麋鹿的研究比较深入,但由于取材、实验条件等原因的限制,分子和细胞层次上对麋鹿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议结合免疫学、生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在分子细胞生物学层次上研究麋鹿种群进化、遗传多样性、免疫力等急需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1] B Beck,C.Wemmer.The b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an extinct species:Père David’s Deer[M].New Jersey:Noyes publications,1983:19-20.[2]曹克清,邱莲卿,陈彬,等.中国麋鹿[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3]丁玉华.中国麋鹿研究[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曹克清.麋鹿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5]李坤,张林源,夏经世,等.麋鹿角与年龄关系研究[D].麋鹿还家二十周年论文集,北京出版社,2008.[6]于长青,梁崇岐,陆军,等.半自然条件下麋鹿的生长发育与繁殖习性[J].兽类学报,1996,16(1):19-24.[7]苏继申,薛建辉,丁玉华.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的种群动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27(3):44-46.[8]Li C,Jiang Z,Jiang G,Fang J..Seasonal changes of reproductive behavior and fecal steroid concentrations in Père David’s deer (Elaphurus davidianus ) [J].Hornmones and Behavior,2001,40:518-525.[9]杨道德,蒋志刚,马建章,等.洞庭湖流域麋鹿等哺乳动物濒危灭绝原因的分析及其对麋鹿重引入的启示[J].生物多样性,2005,13(5):451-461.[10]蒋志刚,李春旺,曾岩.麋鹿的配偶制度、交配计策与有效种群[J].生态学报,2006(26):2255-2260.[11]李春旺,蒋志刚,曾岩,等.不同密度下和不同发情期时段中雄性麋鹿的繁殖计策[J].生物多样性,2005,13:424-431.[12]张国斌,薛建辉,吴永波.麋鹿栖息地草本层植物组成与生物量结构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34(1):11-14.[13]吴海龙万秋红方盛国,等.麋鹿血液cDNA文库的构建[J].兽类学报,2007,27(4):380-384.[14]杨若明,张经华,顾平圻,等.麋鹿茸样品的制备和化学成分分析[J].分析科学学报,2001(2):19-22.[15]秦红兵,杨朝晔,朱清,等.麋鹿角乙醇提取液抗衰老作用研究[J].中成药,2004,26(4),322-324.[16]K.Sedlák,E.Bártov.Seroprevalence of antibodies in Neospora caninum and Toxoplasma gondii in zoo animals[J].Vet.Parasitol,2005(3):304-317.[17]Flach,E.J.,H.Reid,I.Pow,A.Klemt.Gamma herpesvirus carrier status of captive artiodactyls[J].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2002,73:93-99.[18]Cooley AJ,Taus NS,Li H.Development of a management program for a mixed species wildlife park following an occurrence of m alignant catarrhal fever [J].J Zoo Wild Med.2008,39(3):380-5.[19]Gilbert C,Ropiquet A,Hassanin A.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phylogenies of Cervidae (Mammalia,Ruminantia):Systematics,morphology,and biogeography [J].Mol Phylogenet Evol.2006,40(1):101-17.。
驯鹿相关资料基本资料【中文名称】:驯鹿【拉丁学名】:Rangifertarandus【俗名】:角鹿【英文名】:Reindeer【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未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未列入【濒危等级】:稀有【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未列入【生态环境】:森林、沼泽地带【保护措施】:迁地保护【国内分布】:黑龙江【保护价值】:驯鹿为珍贵动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
中国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用它作交通运输工具。
分类地位动物界Fauna→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真兽亚纲Tberia→偶蹄目ARTIODACTYLA→反刍亚目Ruminantia→有角下目Pecora→鹿总科Cervoidea→鹿科Cervidae→美洲鹿亚科Odocoileinae→驯鹿属Rangifer→驯鹿rangifertarandus鹿科驯鹿属的唯一种。
又名角鹿。
下分9个亚种。
形态特征体型中等,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
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西伯利亚南部。
中国亚种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坡,目前仅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尚有少量饲养。
分布情况驯鹿是环北极分布动物,广泛分布在欧亚和北美大陆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此外人工引进南乔治亚岛上,也生存得很好。
中国古代的鹿科动物鹿科动物是哺乳动物中最有价值的种类。
鹿的全身均可入药,鹿茸、鹿胎、鹿鞭、鹿筋等无一不是珍贵的药材。
鹿科动物在世界上共有15属38种,中国现在有分布的有19种,曾经有分布现在已灭绝的1种。
中国对鹿的认识是比较早的。
原因大致有三:一、鹿科动物在中国分布的种类多。
二、鹿科动物的数量多。
三、鹿科动物的价值高,可药用、肉用、皮用,还可作为役用。
利用方块字的特点,古籍中记载的鹿科动物多是以鹿为字旁。
唐代以来史书中记载鹿科动物分为8种,它们是鹿(梅花鹿等)、麋(麋鹿和驯鹿)、麈(驼鹿)、麞(獐)、麝(原麝、林麝、马麝)、麂(赤麂、黑麂、黄麂、菲氏麂)、麅(狍)和马鹿。
下面分别介绍之。
有一点说明的是,在古代并无现代的动物分类学体系,有时将现在认为的是不同种的动物归为一种。
如麝,在现代的分类学中是对麝属的四种麝的总称。
而在古代则以为四种不同的麝是相同的一种动物。
1.鹿:古籍中多指梅花鹿。
据唐代记载在西北有分布,宋代在东北、西北、江苏有分布记载,元代的史料甚少,仅记载东北、西北有分布,明代记载“今山林处处有之”,清代记载东北的分布较多,其次则是记载河北省有分布。
现有的野生梅花鹿仅在东北的长白山等地、江西彭泽县桃红岭、四川的若而盖和甘肃南部靠近四川边界的迭部有少量分布。
梅花鹿的鹿茸在药材中被称为“黄茸”,其药用性能最佳。
在明代的《本草纲目》等医书中对此有专条的记载.2.麋:古人所指的麋在今天看来是两种动物。
一是大名鼎鼎的麋鹿,一是驯鹿,民间俗称此两种动物均为“四不像”。
从考古学的研究及化石的资料来看,麋鹿是一广布种。
在周朝曾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以后逐渐减少,野生的麋鹿群是在明代的海陵(今江苏)灭绝的。
在明代刘文泰著的《本草品汇精要》有这样的记载“今海陵间最多,千百为群。
”明代以后,任何史书对麋鹿全无记载。
当时在中国所剩唯一的种群是养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的。
在一八六六年到一八七六年的十年间,英、法、德、比等国的驻清使节和教会人士通过各种手段从南海子弄走几十只麋鹿运回欧洲。
内容简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我国的珍稀动物麋鹿的特点和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
课文先介绍黄海滩涂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作者开始描写在天色微明时,江苏大丰自然保护区麋鹿出没的情景,目的是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同时引出下文。
黄海滩涂之所以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是因为这片土地广阔,“气候温和,林茂草丰”。
因而黄海滩涂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课文接着介绍麋鹿的特点。
麋鹿外形很奇特,表现在“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从“四不像”的俗称以及神话小说《封神榜》中的故事,可以看出它的神秘色彩。
雄麋鹿和雌麋鹿的外形有所不同,雄麋鹿体形较大,有角;雌麋鹿没有角,体形较小。
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
麋鹿的“蹄子宽大”。
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
课文在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时,穿插介绍了它的生活习性。
它也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喜欢在沼泽环境中生活。
麋鹿的繁殖力很低,既是它的特点,也表现了它的珍贵。
课文最后介绍了麋鹿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
作者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的,条理清楚。
1.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后来逐渐减少,再后来竟销声匿迹;2.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一百二十只麋鹿;数十头麋鹿被盗往欧洲,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地动物园里展出;3.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一群麋鹿惨遭厄运,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4.流落到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动物园里饲养的十八只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5.1967年那里的麋鹿已增加到四百多只,并向各国输出;6.1986年8月,三十九只选自英国七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乡,被送到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放养。
7.如今,这群珍稀动物正在祖国的土地上繁衍后代,茁壮成长。
从课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麋鹿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三千多年来,经历过濒临灭绝的危险。
特别是在近代,被盗、被杀、被抢,在海外过着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生活,如今又回到了故乡中国。
珍贵的麋鹿科动物总的来说,鹿科动物是哺乳类动物中最富有价值的种类。
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自古以来,由帝王、贵族到一般老百姓,不论中外,都把“狩鹿”作为一种兼具体育性、社交性、娱乐性以及实用性的重要活动。
在古代的记事中,“狩鹿”总是占有重要地位。
连孔子所订六艺之一的“射”,也和“射鹿”有关。
中国古代射猎的,主要是麋鹿,即四不象,到清代康熙、乾隆时是马鹿和驼鹿。
对一般人说来,猎鹿主要是着眼于经济价值。
鹿全身都是宝,鹿茸、鹿胎、鹿鞭、鹿尾、鹿筋、鹿肉、鹿脯等等,无一不是药材或补品,另外有几种鹿的毛皮,可制为高级衣物或皮革。
驯鹿更具有广泛的用途,例如拉雪橇、驮东西、挤奶,等等。
近年来驼鹿和梅花鹿还有家畜化的倾向。
正是由干鹿的经济价值这样高,所以人们猎得出多。
麋鹿作为一种野生动物,几乎在一两千年前就已打绝了。
梅花鹿由于鹿茸质量最优,所以在几十年前已将山西、河北两个亚种的野生种打绝,另外华南、东北、台湾三个亚种也所剩无几。
其他鹿种也有类似情况。
现在国家固然已将绝大部分鹿种列入保护动物名单,但在野外尚未受到严格的保护。
有些稀有种,例如海南岛的坡鹿、华南的梅花鹿、西双版纳的豚鹿等,仍然处在濒危的边缘,值得严重注意。
中国是世界上产鹿种类最多的国家。
属于鹿科的动物,全世界共有17属,38种,其中有10属、18种在中国曾经产或现在仍产。
这就是说,中国产的鹿,占世界鹿属的一半以上,占世界鹿种的将近一半。
相形之下,前苏联的国土比中国大1倍多,但只有5属、6种;美国和加拿大面积和中国大小相近,各只有4属、5种;印度的面积固然没有中国大,但印度素以鸟兽种类“最丰富”著称,却只有鹿属4个、鹿种8个,仍远不及我国。
更应指出,这四个国家,谁都没有一个特有属或特有种的鹿科动物,可是在中国产的鹿科动物中,至少有一个麋鹿属是特有属,有糜鹿、白唇鹿、毛额黄麂、小黄麂或再加上林麝等四五个种是特有种。
另外还有黑麂(毛冠鹿)和河麂(獐子)2属2种,除缅甸和朝鲜各产少数外,中国分布既广,数量又多,所以基本上上可视为我国的特产动物。
四不象的一段身世四不象就是麋鹿。
麋鹿是古书上的名称,四不象则是民间的俗名。
《封神演义》里讲到过四不象,说这是武王伐纣大军主帅姜子牙的乘骑。
小说把四不象描述成“麟头豸(Zhi)尾体如龙”,这当然与真实形象相去十万八千里。
但这书中所说并不是纯粹出自想象。
从化石资料可以知道,武王伐纣的时代,正是麋鹿最为繁盛的时代,长江南北出土的麋鹿化石,以商末周初为最丰富,之后逐渐稀少,周朝以后更急剧减少,到秦汉时代已变得极少了。
有人认为,麋鹿作为一种野生动物,可能在汉朝时就已经灭亡了。
但也有人考证说,直到明朝,甚至清初,在长江以北的苏北地区,还有残余的麋鹿生存,只是数目已微不足道了。
在动物学史上,关于麋鹿的现代叙述是从1865年开始的。
一个住在北京城里的法国神甫通过种种渠道,结识了皇家猎苑北京南海子的守卫人员,干了一桩盗买盗卖麋鹿标本的勾当,在1866年1月弄走了两张鹿皮和两个鹿头。
鹿头和鹿皮被送到巴黎,很快便引起欧洲各国动物学界和自然爱好者的巨大兴趣。
各国动物园纷纷找路子,都想得到它。
由1866年到1876年的10年间,英、法、德、比等国驻清使节和教会人士,通过明索暗购种种手段,陆续从南海子猎苑搞到几十只麋鹿,运回国展览。
从此中国的“四不象”遂名扬四海。
我国特产动物中,最闻名于世的,人们都说是大熊猫,殊不知麋鹿扬名海外,还远在大熊猫之前。
从1870年到20世纪初,这二三十年间,麋鹿的遭遇是悲惨的。
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种群的北京南苑的南海子种群,连遭打击与浩劫。
1894年永定河决口,洪水冲破了猎苑的围墙,逃出来的麋鹿和其他动物,被灾民吃去不少。
接着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猎苑里的兽群全部被杀光。
据说还剩下一对,养在一处王府里,以后转送“万牲园”,也死掉了。
至此,中国特产动物四不象,在国内完全灭绝。
这时欧洲各家动物园里还剩下18只麋鹿。
英国有一位贝福特公爵,素爱豢养动物,他花大价钱,把这18只全部买回,养在他的庄园里。
糜鹿在里面繁殖顺利。
结果,本来是中国的特产动物,中国却一只也没有了,中国人想要看它一眼,却不得不到国外去看。
可见即使是一种动物,它的命运也是同祖国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的。
在英国的那群麋鹿,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幸运地保存下来,而且逐渐增多,到1948年已增至255头。
1956年春,伦敦动物学会派人将两对年轻的麋鹿送到北京。
于是,时隔50余年,中国人民重新见到久闻其名但无缘相见的“四不象”。
由于饲养环境不适合它们的特殊要求,未能顺利繁殖后代。
1973年底,英国朋友又送来两对年轻的麋鹿。
1984年春,国内的麋鹿总数是12头,其中雌雄各6头,有9头在北京动物园,其余3头分别在上海、广州和保定的动物园。
而外国动物园中所饲养的麋鹿总数,据1982年的调查,已超过1100头了。
所有这些麋鹿,全部是百余年前弄出国去的那几十只的后代。
有几种“假四不象”?除了麋鹿是货真价实的四不象之外,我国民间还把另外几种动物也叫“四不象”。
这些姑且称之为“假四不象”。
这包括大兴安岭鄂温克人畜养的驯鹿;大兴安岭南部的驼鹿,又名麋;湖南南部产的黑鹿或水鹿;安徽黄山一带产的苏门羚,又名鬣羚。
也许还有其他。
没有学过动物分类学的人,往往把形态较怪的动物都叫四不象,这是误会。
驯鹿在这么多“假四不象”当中,以驯鹿最容易引人误会,因为不仅在大兴安岭产地群众叫它四不象,而且许多种古书,例如《清文汇书》、《黑龙江外记》、《异域录》、《曹廷裘日记》等,都将它传得很广很久,使得人们相信这就是真的四不象。
记得1950年春北京动物园重新开园之际,报纸上和动物说明牌上都有“四不象”一名,人们兴冲冲跑去一看,原来就是驯鹿。
驯鹿和麋鹿在外形上的区别较大,即使外行人也不难一眼看清。
麋鹿是尾巴最长的鹿,驯鹿的尾却极短。
麋鹿的角好似没有眉杈,各杈皆向后发展,驯鹿却有非常复杂的向前生长的角杈,而且它是唯一雌雄皆长角的鹿种。
在体形毛色上也有不少差别。
二者唯一相同之处,就是蹄子扁平宽大,间距较宽,悬蹄发达。
这是因为麋鹿原来生活在沼泽和湿地,而驯鹿则长期活动在冰天雪地,二者都需要这种类型的蹄子。
中国没有真正野生的驯鹿。
鄂温克族人所豢养的驯鹿,估计现有1000多头,不知当初是从哪儿得来的。
它们与西伯利亚及北欧各少数民族养的驯鹿,习性上基本相同,都是属于半饲养、半野生的状态。
日间大都任其跑到山野间自由觅食闲逛,晚上跑回村里过夜。
有需要时,就把它套上拖雪橇,驮东西,挤鹿奶,甚至宰杀剥皮、割肉、炼油。
寒带少数民族需要驯鹿,正好比青藏高原上的人需要牦牛一样。
驼鹿驼鹿的情况却不同。
它是真正的野生动物。
它的分布区不象驯鹿那样靠北,在我国可以分布到大小兴安岭的北纬四十七八度一带。
《动物学大辞典》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麋”。
这就更容易使之同“麋鹿”相混淆。
在大兴安岭有人叫它“四不象”,但是在小兴安岭就没有人这样叫了。
看来还是叫它“驼鹿”最为相宜,因为它身体高大如骆驼,四条长腿也有一点像骆驼,肩部特别高耸,略似驼峰。
驼鹿是世界上所有鹿中个体最大,角也最大的鹿。
头很大,脸特别长,脖子非常短,鼻子肥大而下垂,喉下有肉柱,上有许多垂毛,躯体十分雄壮短粗,四条腿却又细长得不成比例。
雄鹿的角与别的各种鹿的角形状都不同,不是枝杈形,而是扁平的铲状,中间宽阔似仙人掌,四周生出大量的尖杈,最多可达三四十个。
每支角的长度可超过一米,最长的竟达1.8米,宽度能达40厘米。
两支角的重量就达三四十公斤。
那支撑着如此巨大的角的身体,不用说也是大得可观了。
在阿拉斯加曾经发现过肩高超过2米,体长将近3米,体重达到650公斤的大驼鹿。
在兴安岭猎获的驼鹿,没有超过500公斤重的,毛色也较淡,角出较小,不十分宽扁。
驼鹿生活在亚寒带多湖沼的森林地区,不爱吃草,喜欢吃嫩枝叶和树皮,春夏秋三季常下水浸泡,摄取水草和莲花、莲茎,冬季则在雪地上觅食各种苔藓。
很少集合成群。
牡鹿平时更喜欢独居,但在冬季缺食时,却有过混入牛群里觅食的情况。
在内蒙古阿尔山的牛群中,就曾有两只驼鹿被人捉住,其中一只雌的被送到北京动物园展览。
驼鹿和驯鹿也有鹿茸,论尺寸和重量都比梅花鹿茸大得多,但据说质量次,药用效能低。
其原因还不清楚。
驼鹿如此巨大,肉量自然很可观,可是味道如何,似乎没有多少人称道。
但据说古代著名美味“八珍”之一的“猩唇”,就是它那肥大下垂的鼻唇。
驼鹿在外国是一种最重要的狩猎兽。
人们猎它,是为了要它的巨角做纪念品。
在我国,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猎它,是为了吃肉取皮。
现在,它属于国家第二类保护动物。
至于麋鹿和驯鹿,因为都没有野生种,所以都不用列入国家保护动物的行列。
黑鹿在湖南南部多水的山林里,还有一种“假四不象”,就是黑鹿。
越过湘粤边境,到了广东北部的山区,人们叫它水鹿。
在四川产地,它的名字是黑鹿。
到了云南,人们又叫它马鹿。
听说海南岛上的人还叫它水牛鹿。
总之,除了湖南人叫它四不象之外,所有各地都承认它是鹿。
这是一种热带、亚热带的鹿种,向南一直分布到马来西亚、苏门答腊,最北的产区是在我国四川西北部和青海南部一带。
台湾岛上上有一个亚种。
黑鹿是一种大型鹿,身体粗壮,比驯鹿更为高大,和麋鹿差不多。
我国产的黑鹿,雄的肩高可达1.25米到1.3米,体重可达200多公斤。
雌鹿较小,重约130到140公斤。
毛色一般黑褐,颈和尾的颜色更深。
毛十分粗杂。
尾巴虽比不上真正的四不象长,但比起其他各种鹿也算是长的。
雄鹿有粗大的角,一般长达七八十厘米,粗达十七八厘米,最长纪录是1.25米。
这种鹿的茸角,虽不如梅花鹿和马鹿的鹿茸价值高,但较优于驼鹿、驯鹿,过去为我国西南各省的主要土特产,每年收购数量相当大。
现在它已被列入第二类保护动物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