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古典诗歌单元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14
2020秋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学案:第三单元赏析示例将进酒含解析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单元概述〔目标导航〕1.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的一般特点。
2.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古典诗歌,感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3.深刻理解古典诗歌作品蕴含的情感。
〔内容概说〕这个单元的学习,主要目的是领悟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读出诗歌特有的诗境和诗情。
“赏析示例”是李白的《将进酒》,学习此诗要掌握三言七言交错的读法,体悟诗歌豪放的基调及复杂的思想感情。
《阁夜》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在夔州府西阁之夜的见闻及感想,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心情沉重,调子低沉。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写音乐的杰作,主要通过想象描写音乐给人、物、神的感受,突出音乐的艺术效果,风格独特。
李煜的词《虞美人》表达了失去国家后的悲愁,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艺术上独树一帜。
《苏幕遮》是周邦彦的一首名篇,通过咏荷花表达思故乡、思念亲友的情怀,善于烘托和炼字,感情真挚,风格清新.“推荐作品”共五篇课文,时间跨度大,体裁各不相同,同学们可在老师或资料的帮助下自由选择赏析.〔赏析指导〕这个单元赏析的重点首先是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其次是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
从“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角度鉴赏诗歌需要我们在接触作品之初,首先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都是配乐演唱的,或者原来就是歌词,所以并没有特别的诗律规定,其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韵等方面,朗读时应把重点放在对作品中韵脚和节拍的把握上.我们在朗读古典诗歌作品时,除了应该掌握作品本身的声律特点外,更要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情选词,按词定韵。
语文高二人教新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蜀相》一、教材分析《蜀相》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一篇自主赏析。
本单元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蕴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而自主赏析,讲究“自主”二字,意即在赏析时,允许学生有多元性、开放性的解读,真正做到审美的个性化。
不追求唯一的答案,而应力求多些不同的理解。
但由于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将本首诗歌调整为赏析示例。
希望借对本首诗歌的学习,教给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赏析方法,使学生学会用这样的赏析策略来赏析本单元其他自主赏析篇目。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但受阅读面、阅历、语言表达等因素的制约,品析诗歌文本、体悟诗境情感的能力还不够,如何让学生在了解背景、品读文本中走入诗境、体悟情感,尤其在体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共鸣,方法指导尤为重要。
本节课运用我校导学案课堂教学三环节,结合学生自主发展小组开展教学活动。
旨在训练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会“以意逆志”,对作品实现个性解读,并将自己的理解体悟诉诸笔端,学以致用。
三、学习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要求,并结合教材地位、学情特点,确立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把握重点词语,体悟诗歌情感,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培养诵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学习古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四、学习重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结合本诗中借景抒情抒情的方式,确立的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高中语文逍遥游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3.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课前预习一、默写: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置杯焉则胶,_________ 。
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 。
2.适莽苍者,______ ,________ ;适百里者,_______ ;适千里者,_______ 。
二.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北冥.(mínɡ)鲲.鹏(kūn)抟.扶摇(chuán)坳.堂(āo)B.夭.阏(â)蜩.鸠(tiáo)决.起(juã)榆枋.(fānɡ)C.舂.粮(chōnɡ)朝.菌(cháo)蟪.蛄(huì)大椿.(chūn)D.斥鴳.(yàn)蓬蒿.(hāo)泠.然(línɡ)数数.然(shuó)答案:D 解析:A.抟扶摇tuán;B.决起xuâ;C.朝菌zhāo。
课中导学(第一课时)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奚以知其然也?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②绝云气,负青天。
③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④不负众望。
C.①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②举头望明月。
③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④不胜枚举。
D.①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②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③无所适从。
④适得其反。
C(①举:全;②举:抬起;③举:考上;④举:举例)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虽然,犹有未树也。
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功,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④彼且恶乎待哉。
A.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目标]1.体会和学习夸张与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感悟本诗于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中所寄予的理想。
[天天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渌.水荡漾清猿啼()熊咆龙吟殷.岩泉()水澹.澹兮生烟()忽魂悸.以魄动()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恍惊起而长嗟.()天台.()海客谈瀛.洲()送我至剡.溪()谢公屐.()1.lù yǐn dàn jì hōng jiē tāi yíng shàn jī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本课重点字词积累烟涛微茫信难求()云霞明灭或可睹()势拔五岳掩赤城()訇然中开()使我不得开心颜()虎鼓瑟兮鸾回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云青青兮欲雨()对此欲倒东南倾()訇然中开()古来万事东流水()栗森林兮惊层巅()2.信,的确、实在灭,暗或,有时拔,超出訇然中开(打开,动词)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鼓,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事,名词“事”作动词,侍奉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东南,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中,“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栗,使……颤栗;惊,使……惊东,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3.从诗题目看,本诗的主要内容是,写诗的目的是。
3.记梦游天姥留别4.作家作品(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被誉为“”,又自称“”唐朝著名诗人。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4.(1)青莲居士,“诗仙”,“谪仙”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
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知作者]李白(见《越中览古》相关介绍)。
[知背景]《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
作者的这首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年,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曾登高饮宴。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的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知常识]李白与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李白的乐府诗大量沿用乐府旧题,或用其本意,或翻出新意,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如《丁都护歌》《出自蓟北门行》等,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另一方面,用古题写已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身,在某一点上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在《蜀道难》中,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势带进乐府。
从而使古题乐府诗获得了新的生命,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
一、字音识记1.岑.(cén)夫子 2.将.(qiāng)进酒3.馔.(zhuàn)玉 4.金樽.(zūn) 5.恣.(zì)欢谑.(xuè) 6.烹.羊(pēng)7.对君酌.(zhuó)二、词语释义1.将.进酒将:请2.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应当3.钟鼓馔玉....不足贵钟鼓:鸣钟击鼓作乐馔:吃喝玉:像玉一般美好4.斗酒十千恣.欢谑.恣:放纵、无拘束谑:玩笑5.径.须沽.取对君酌径:即、就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三、名句默写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编写人:肖云审核人:领导签字:【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了解作品。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
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
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
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
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二、通读全文,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疏通文意,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1、给易读错的字注音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4、找出活用词并解释5、找出特殊文言句式并解释三、知识积累(一)重点掌握词语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2、投诸地而骂3、以为口实4、而读书者与之5、余因而实之6、月落庭空影许长7、近语士大夫 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二)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1、与可没与陈州2、少纵即逝矣1、初不自贵重2、月落庭空影许长3、废卷而哭失声4、吾将以为袜5、发函得诗6、而读书者与之7、以书遗余曰(三)词类活用现象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2、余因而实之3、与可厌之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5、初不自贵重(四)虚词为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3、余为徐州4、而予以为有道者5、吾将以为袜乃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乃见其所欲画者其1、乃见其所欲画者 2、岂独得其意3、而予亦悔其随之4、以追其所见5、其所以然6、岂独得其意然 1、自视了然 2、予不能然也 3、然二百五十匹绢以1、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2、与可以书遗予曰 3、吾将以为袜之 1、竹之始生 2、一寸之萌耳 3、生而有之也4、临事忽丧之5、士大夫传之6、而读书者与之(五)文言句式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020秋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学案:第一单元赏析示例长恨歌含解析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概述〔目标导航〕1.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2.深切感受诗歌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3.通读诗歌,朗读背诵,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内容概说〕这个单元有“赏析示例”一首,“自主赏析”诗歌四首,“推荐作品”诗歌五首.要求通过对《长恨歌》的学习,自主赏析其他诗歌,重点学习“自主赏析”的四首。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语言精练,形象优美,抒情极有特点,中间又有不少名句,我们可以在诵读中体悟其意蕴美和情感美,探讨其主题思想。
《湘夫人》是一首祭神曲,用楚辞的形式写成,表达的是湘君对湘夫人的思慕之情,诗歌的形式和艺术都独具特色。
《拟行路难》是乐府杂曲,表达的是诗人的一股不平之气,一种悲愤之情。
学习时要简要鉴赏其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蜀相》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应该学习这首诗借古抒情的写法,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从作者的身世、思想中加深领会.《书愤》抒发的是诗人爱国之心不能实现的悲愤,是陆游的名篇之一,激昂中透着悲怆。
其他五首“推荐作品"可根据同学们自己的喜好和时间,有选择地学习,此不赘述.〔赏析指导〕1.以意逆志。
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只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是以意逆志。
(1)正确解读字义、词义。
古典诗歌中所蕴藏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文辞表达出来的,然而这些语辞是历史的产物,与今天相隔较远,所以欣赏古典诗歌,首先要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在解读字词诗句的过程中,我们要“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
这些语汇,大多是前人留下的语言材料.由于历史的积淀,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形成了某一特定的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感情基调。
第6~7课 春江花月夜 夜归鹿门歌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芳甸.(di àn) ②宛.转(w ǎn) ③汀.上(tīnɡ) ④纤.尘(xi ān) ⑤皎.洁(ji ǎo) ⑥潇.湘(xi āo) ⑦栖.隐(qī) ⑧岩扉.(fēi ) ⑨寂寥.(li áo) 2.辨形组词①⎩⎪⎨⎪⎧ 宛(宛转)婉(婉约) ②⎩⎪⎨⎪⎧ 皎(皎洁)洨(洨河) ③⎩⎪⎨⎪⎧ 畔(江畔)衅(挑衅) ④⎩⎪⎨⎪⎧ 砧(砧板)沾(沾湿) ⑤⎩⎪⎨⎪⎧ 喧(喧闹)暄(寒暄) ⑥⎩⎪⎨⎪⎧庞(庞公)宠(宠爱)⑦⎩⎪⎨⎪⎧ 寥(寂寥)廖(姓廖) ⑧⎩⎪⎨⎪⎧ 径(石径)刭(自刭)二、词语积累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滟滟..随波千万里:波光荡漾的样子 ②江流宛转..绕芳甸:辗转 ③月照花林皆似霰.:雪珠 ④应照离人..妆镜台:此处指思妇 ⑤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光 ⑥渔梁渡头争渡喧.:喧哗 ⑦岩扉..松径长寂寥:石门 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4)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5)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课外名句(1)“问月”名句①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2)孟浩然名句①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留别王维》②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题义公禅房》③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蜀相》学案(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②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过程和方法:①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②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③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3.情感与态度:①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②体会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导读1、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诗歌(“三吏”)、(“三别”)。
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为主。
2、解题:蜀相:蜀国的丞相,故称为蜀相,也就是指的诸葛亮。
诸葛亮,他是人们心中智慧的化身;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经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他又曾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3、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三、导思1、读首联回答问题:“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语文教学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古典诗歌单元导学案 语文教学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古典诗歌单元导学案饶水知音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一、二、三单元导学案 古代诗歌考点 1、内容知识和诗词文体知识; 2、诗词阅读的高级技能和策略,包括思想内容 篇章结构 鉴赏诗歌的技能; 语言 形象 技巧 情感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鉴赏诗歌语言 鉴赏诗歌形象 鉴赏诗歌技巧 鉴赏诗歌情感 语言找出(诗眼),分析(其好处) 形象罗列(XX意象),概括 (其特点) 技巧判断(何种技巧),分析(其作用) 情感理解(诗歌的情感) 古代诗歌基本知识点 一、 “读懂诗歌”的十个关注法 1、题目(包含了对象、时间、地点、题材、情感等) 2、首尾句(联)(首句点题目;尾句显主旨) 3、特征、表情、表意关键词4、意象意境 5、注释背景 6、熟悉的概况(经历、思想、风格) 7、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 8、题材(体裁) 9、手法。 10、题干提供的信息 二、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 2、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主要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4、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冲淡、飘逸、沉郁、豪放、婉约等。 三、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2、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用一个事物陪衬另一个事物,使后者更突出。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对比目的是突出二者的不同。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融情入景 3、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穷形尽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 4.文章结构--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诗歌分类 一、边塞诗 1.边塞诗派 :岑参 高适 2.归纳特征(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生活 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2)风格——雄壮豪迈。(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3、赏析方法(1)词句分析法 (2)形象分析法 4、常见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 地名和民族名关山关塞山河、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5、主旨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二.怀古咏史诗——借古讽今 感怀身世 1、特点 后代诗人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它常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了诗人对社会历史的感触。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2.解读要求(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何处? (一)鉴赏方法 1、弄清触发的媒体古迹、典故、人物等2、弄清史实作品涉及到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典故。3、体会意图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诗人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4、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二)、所抒之情 咏史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社会历史的感悟,抒发的情感。1、叹朝代兴亡变化。 2、感慨岁月瞬息变幻。 3、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 (三)表现手法 1、以景衬情 2、由议论引发 3、正反对比,侧面烘托4、用典 (四)在咏史时所站的角度 1、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2、把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贾生》李商隐 三.山水田园诗鉴赏 1.思想内容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B、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D、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E、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3、写景的方法 描写角度—如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望等;描写顺序——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 描写方法——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 四.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1、特点归纳1求其“形似”[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写作技巧(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2.步骤归纳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五.送别思念诗鉴赏 1、情感特点 思念、友谊、留恋、关怀,茫然、怅然若失、宽慰、依依不舍、难分难舍、表志节、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2.常用表现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3、鉴赏方法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2、送别意象杨柳 、长亭、短亭、劳劳亭、南浦、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芳草(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水(绵绵的愁丝离愁)。 3、思念意象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六、喻理诗 判断一首诗或一联诗是否喻有道理,所喻又是何理,要懂得诗中喻理常用的几种方法。 1.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在抒情之中蕴含道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在议论之中阐明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要学会“想诗”。富有理趣的诗句,在鉴赏时要根据诗中所提供的意象,在准确理解诗意后进行“再创造想象”,这尤其对于原意较少而后人赋予更多层次的哲理和在原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这两种情况特别有效。理论大多是抽象的,必须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才能牢固掌握, 5、是要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运用到对哲理的分析中去。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有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真理与谬误,运动与静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就喻理诗词所表现的情况而言,主要有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则,如杜甫的“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或含有规律性的道理,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对立统一规律,如王藉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如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如朱熹的“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江中自在行”;由量变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