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被忽略的根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5.89 KB
- 文档页数:3
寻找文化根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本第三单元备课思考略谈作者:王国甘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第2期王国甘(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天骄小学广东深圳 518033)【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2-0167-03“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
”教师要深入了解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把这个单元教材教好,学生才能将这个单元的教材内容学好。
教师通过理解教材、查阅资料、组织学生动手实践等方法,把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更容易学好、学透这个单元的教材内容。
本单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以《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四篇课文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突显出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节日时的情景,突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内涵。
《纸的发明》介绍了纸发明的过程,告诉我们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及世界的文明传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赵州桥》介绍了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一座古老的石拱桥,重点介绍了桥的坚固、同时还介绍了桥的美观,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北宋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本单元从不同类型的题材展示了传统文化内容的核心内容,教师进行详细的引导,从这些内容方面去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容,从中获得传统文化中的内容真实情感。
[1]一、从内容安排上对学生有了深刻的了解。
1.从节日内容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元日》介绍的是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最大的节日,全国人民都在这个节日里企盼团圆,从节日的习俗里可以了解节日的由来。
“爆竹”、“旧符”、“屠苏”可以知道春节在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的风俗意义。
吃饺子、团圆饭、贴对联、就是春节的各种习俗,如为什么叫作“除夕”,“夕”和“年”,相传是两种怪物,给人们带来各种灾害,后来被人们除掉了这两只怪物后,所以被称为“除夕”和“过年”,还可以从“旧符”去了解桃符的来历,意在祈福灭灾,祈求新的一年一帆风顺,平平安安。
文化传统被遗忘的例子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文化传统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这些传统包括民间艺术、节日习俗、传统手工艺等,它们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历史的见证和传承。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文化传统不再受到重视,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以祈求平安和健康。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这一传统节日,粽子的制作和赛龙舟的活动也逐渐减少,导致端午节的文化内涵逐渐被遗忘。
另一个例子是印度的传统手工艺——手工纺织。
在印度,手工纺织是一个古老
而独特的传统工艺,通过手工编织细致的图案和色彩,展现了印度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许多人转而选择机器纺织品,导致手工纺织工艺逐渐式微。
许多传统的纺织工匠也面临失业和文化传统失传的困境。
这些例子都反映了一个现实,文化传统正逐渐被人们遗忘。
然而,我们不能让
这些宝贵的传统就此消失。
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重视并努力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文化传统得以永续,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寻找中国文化的乡土社会之根【摘要】中国文化的乡土社会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是其源远流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乡土社会中,历史传承与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农耕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互衍生。
传统乡村生活中的民俗风情延续至今,对当代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保护和传承乡土社会文化至关重要。
在当代社会中,寻找中国文化的本源,就是要去探寻乡土社会这个文化的根基。
只有通过理解和尊重乡土社会的文化,才能真正发掘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让其得以永恒延续。
乡土社会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起点,更是其历史与现代相连的桥梁,是我们传承文化的责任所在。
【关键词】中国文化、乡土社会、根基、历史传承、传统乡村生活、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中华文明、民俗风情、影响、保护、传承、重要性、本源、寻找。
1. 引言1.1 中国文化的乡土社会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而这些文化传统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乡土社会。
乡土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遵循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形式和习俗。
乡土社会的存在,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使得中国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文化与根的关系根是文化的基础,是文化生长的土壤。
而乡土社会就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和养料之源。
乡土社会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家园。
只有深入乡土社会,才能真正领会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只有保护和传承乡土社会的文化,才能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探寻中国文化的根源就要从乡土社会开始,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真正本源。
1.2 文化与根的关系中国文化的乡土社会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基础,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灵魂。
文化与根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内在的联系,文化是从根中生长出来的,根是文化的滋养和支撑。
乡土社会是中国文化的源泉和土壤,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支柱。
文化与根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寻根文学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寻根文学的名言有哪些「篇一」摘要:寻根文学是一种探讨个体根源、文化传承和历史观察的文学形式。
本文将介绍不低于30句寻根文学的名言,这些名言旨在让读者深入思考自身的身世和文化背景,并在大时空背景中寻找个人发展的路径。
正文:1. "家谱是寻根的起点,其中记录着千百年的延续与传承。
"2. "我们的根在过去,但我们的叶在未来。
"3. "回望过去,寻找自我;展望未来,不忘历史。
"4. "寻根文学是一个个人与历史、家族与社会之间的对话。
"5. "寻根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与祖先对话的机会,了解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6. "通过寻根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份与归属感。
"7.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家族故事,寻根文学帮助我们发现这些宝贵的财富。
"8. "寻根文学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激发内心的力量和勇气。
"9. "家族历史是我们的根,寻根文学帮助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扎下自己的深根。
"10. "寻根文学提醒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并将其传承给下一代。
"11. "寻根文学是寻找个人身份与价值观的一种有效方式。
"12. "寻根文学鼓励我们通过对过去的研究来塑造未来。
"13. "忆古人者,温其情;品古书者,育其才。
"14. "寻根文学是我们回归历史,感受前人智慧的桥梁。
"15. "寻根文学使我们重温历史的同时,也理解了人类共同的命运。
"16. "家族是一本活生生的书,寻根文学帮助我们翻开这本书,阅读自己的故事。
"17. "寻根文学让我们明白,我们不仅是个体,更是连续不断的人类链条上的一环。
寻根问祖的名言名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寻根问祖,是人们对自己的家族、祖先、文化和历史的追根溯源的一种探寻和思考。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世和家族历史越来越感兴趣,寻根问祖的风气也越来越盛行。
从一张发黄的家谱开始,通过研究考证、寻找族谱,一些人找到了自己的家族渊源和文化传承,也有些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收获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己的认知。
寻根问祖的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收获许多启示和感悟。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一些关于寻根问祖的名言名句,一起感受其中的智慧和力量吧。
1. "壮志未酬,还需寻根。
薪火相传,方可光耀家谱。
" ——佚名2. "寻根问祖,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过去和未来的尊重。
" ——佚名3. "家族之树,千万代传。
忧躬生儿女,养恤讲祖先。
" ——孔子4. "竭诚寻根问祖,只为传承家族文化,继承家风家训,将薪火传承下去。
" ——佚名5.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寻根问祖,唯有不忘先贤之志,方能自得其乐。
" ——陆游7. "家谱为碑,传承为道。
寻根问祖,不忘本源,方能不负先人期望。
" ——佚名8. "家族树根深深,薪火相传不息。
寻根问祖,找到自我,感悟人生。
" ——佚名9. "家谱犹如脉络,寻根问祖,方知其坚韧不拔。
" ——佚名10. "探访家族历史,寻找自己的根源。
只有了解过去,才能走得更远。
" ——佚名12. "家族文化如一颗明珠,薪火相传不可泯灭。
寻根问祖,方能明白自己的身世渊源。
" ——佚名14. "家族底蕴,世代相传。
勤寻根祖,才明生死交错。
" ——佚名寻根问祖,是一种对自己过去的了解,对自己身世的认知,更是一种对家族文化的传承和继承。
寻找文化之根,弘扬传统文化作文
《寻找文化之根,焕发传统光彩》
咱今天就唠唠这个传统文化,嘿,你可别小瞧了它。
就说有一次,我去逛咱老家的庙会。
那可真是热闹非凡啊!大老远就听见敲锣打鼓的声音,震得我心里都跟着直蹦跶。
到了地方一看,好家伙,人山人海的。
各种小摊位摆得满满当当,有卖糖人儿的,那师傅手艺可绝了,舀上一勺糖浆,三两下就能给你变出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
还有卖剪纸的,一片片普通的红纸在那大娘手里就跟变魔术似的,不一会儿就变成了精美漂亮的蝴蝶、花朵啥的。
我在人群里挤来挤去,眼睛都不够使了。
这边看看杂耍的,那边瞧瞧唱大戏的,那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带着咱老祖宗传下来的韵味儿。
逛累了就在路边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脑,那滋味,别提多美了。
在庙会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那些古老的技艺、热闹的氛围,不就是咱们文化的根嘛!就像一颗颗深埋在地下的种子,虽然平日里不怎么能注意到,但一直都在那,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
咱得好好呵护它们,让它们不断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把咱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一代
一代传下去呀!这样咱的文化之根才能稳稳地扎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这就是我在庙会的体验呀,真的让我印象深刻极了。
咱真得好好寻找文化之根,可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给弄丢咯!。
浅析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根文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在群星璀璨的区域文化中,河洛文化无疑是其中一个耀眼的明星。
与三晋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相比,河洛文化有何特点?又如何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成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对本报记者的提问进行了一一解答。
区域文化中的“核心区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一种区域文化,河洛文化的范围涵盖哪些地方?我们应该如何界定河洛文化在中华历史文化中的位置?刘庆柱: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区域文化之一,学术界一般认为河洛地区以今洛阳为中心,地理范围包括今豫西、晋南一带。
河洛文化不是一般的中国古代区域文化,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区域文化中的“核心区域”文化,属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根文化”。
所谓“核心区域”文化,就是影响整个国家的文化;所谓“根文化”,就是国家的文化之“根”。
在河洛地区南部山区一带,近年来发现了多处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存,这些旧石器时代的重大考古发现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豫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之前,在当今中国地理范围之内考古学文化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史前区域文化。
庙底沟文化(即庙底沟类型)孕育出河南龙山文化,继之又在庙底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基础上产生了夏文化及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夏。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河洛地区考古发现的王城岗城址、新砦城址、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被学术界认为是夏商王朝的都城遗址。
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经济管理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是古代国家历史的缩影,古代都城所在地是古代国家的“中心”地区,上述夏商王朝的古代都城遗址充分证实了其所在地河洛地区是夏商(早期)王朝的中心地区。
传统文化被遗忘的例子
1. 中医传统文化: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许多人疏远了中医文化,不再信任传统中医的方法和草药调解。
2. 传统手工艺:手工艺品,在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的大面积发展下,也逐步消失,很多传统手工艺品珍贵品亦失传。
3. 传统节日:许多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逐步失去了庆祝和重视,从而淡化文化符号的意义和潜力。
4. 传统剪纸:剪纸是一项古老的技艺,但现在很少有人了解或关注,这种文化也受到了荒废。
5. 传统服饰:许多传统服饰仅为表演或节日使用而被制作,日常使用过程中,很多人选择穿西式服装,传统服饰的风格和文化特征却被忽视或忘记。
6. 传统音乐:当代音乐,从音色和节奏上与传统音乐形成了很大差异,这使得许多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冷落。
2014年9月总第328期寻找失落的根———浅谈语文教学的文化缺失及应对建议康瑞芳(青铜峡市第四小学,宁夏吴忠751600)缤纷杏坛今天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在笔者看来,不是教学资源的问题,也不是教学技巧的问题,主要是文化内涵贫乏的问题,是对作为常识性标准的真善美的轻视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看出,新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吸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重要工具。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自觉地将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那什么是文化?什么又是文化成果?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而文化成果则可以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有利于人类繁衍和生存发展的经验、观念、制度、知识、手艺和技术。
从大语文的角度说,语文学科文化内蕴的深度和广度实在是其他学科望尘莫及的。
可现实是,语文课是学生最头疼的科目之一,怎么会这样?钱理群曾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弊病:“我国几十年语文教学的失误恰恰在于人文精神的消遁、科学主义的泛滥。
分析日趋精密化、准确化,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生动的语文感受,用大规模的抽筋剔骨,扼杀语言的气韵和灵动。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性。
”接受一种语言就是接受一种文化。
所以,语文的教与学,从来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
我们今天的语文课是什么样子呢?语文课成了政治课,文学课成了训练课,欣赏课成了展示课不一而足。
题记:有一种根文化,叫艺术,更叫生活!
走得再远再高,
别忘记你的根本。
巨星也好,繁星也罢,
每一个发光或不发光的星体,
都有一颗对应它的热心。
采墨
有一句话,叫做返老还童。
意思是说,人老了,脾性、习惯、喜好等,都会回归到孩童时代的纯朴,做出与世无争、无所谓的事情,其实是平常人经常说的,人老到一定程度,会得掉三落四老人健忘症、失忆症。
而我,也挺喜欢这种返老还童到失忆的过程,前提是不让后代有压力。
那样,我就会一无所有的回到故里,因为不值一文而变得坦坦荡荡,而变得厚实而纯朴,与自然的泥土的颜色接近,最终尘归尘、土归土了。
这与其说是疯狂,不如说是恋家情结,不带走一滴水、一片瓦、落叶归根的情结。
毕加索就很追求这种纯粹的朴素,以致于我固执的认为他的伟大,就是不断的吸取民间的、通俗的、没有思想束缚的、自由的纯艺术的东西,然后经过提炼、加工,导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从而画出一幅幅闻名遐迩的经典的艺术作品。
毕加索可以画出很传神、很质感的画,却没能用它的画把我带入故乡的思念,没能勾起我对故乡的深深的怀念,因为他缺少我所需的乡土情怀,而龙门龙民画却能。
我和老朋友在家乡龙门景新酒店聚会的时候,喜欢一边喝着家乡的清茶,一边聊起龙门龙民画。
偶尔心血来潮会跑去景新酒店的画廊,看一拨子人在认真的画龙民画。
这些画家或学徒很少出声,都认真到旁若无人,一味低头的画着自己的作品。
很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来自民间,穿着简单而纯朴。
为其来自民间,带着当地农民纯朴的乡土气息,更能体现出一股自然的骨气,洋溢着农民内在的真气息。
我不敢说纯朴就是书画的精髓,但起码纯朴的东西就是可靠的、可信的,就是不虚伪的东西。
这就很好,让浩然正气的淳朴之风自己起来说话。
我相信暖风吹过的地方,势必可以短暂的脱离尘嚣和浮躁,推心置腹的一起喝茶、谈心、随心所欲。
总是觉得民风淳朴很重要,是一个人骨血里最终的依归。
毕加索通过纯朴,真实的将灵魂回归到画面;沈鹏四十几岁,始创书法,通过纯朴做到了无所顾忌而凸显出书法的自身张力,成就了一代书家;莫言则根植大地,把遍种红高粱的大地的泥土翻了个遍,翻出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芬芳;梵高则生错时代,提前了足足两百年,过早的呈现了他抽象画派的天才才华,在世时潦倒惨淡,死后留名&&
巨星也好,繁星也罢,每一个发光或不发光的星体,都有一颗对应它的热心。
其实我们谁都可以通过一腔纯朴的热心,在辽阔的大地上勤勤恳恳的耕种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肥沃的田地。
我和景新老板娘聊天的时候,一同说到纯朴的乡情,一同感叹了人生的无穷变化,一致
认为,人生就是不停的在家里家外,营造着属于自己根文化的厚度、高度。
龙门龙民画也一直在经营着自己的根文化底蕴,自1972年成立以来,风风雨雨、走走停停,转眼就过去了42年。
很多人认为,几十年不是时间,龙门农民画的根源不深,其实是错的。
因为大家没有注意,这个文化底蕴的深与浅,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悟性和智慧的问题。
打个比喻,一个书法家之所以成为书法家,不是努力的问题,而是他的天赋与底蕴能共同传承起书法文化的走势。
我就见过很多努力一辈子却默默无闻的人,不是因为他们努力不够,而是努力的方向错了位,没有把自己的具有的优点和特色好好的融入到现实的洪流中去。
现在很多学院派的书画家们会看不起民间画派,或者经常会出现同行相轻的现象,其实是犯了唯我独尊的偏执错位。
所以在我看来,龙门农民画的魅力,就是他的民间性,而非学院派的纯艺术所能及。
当然,我不是排挤任何的派系,而是想说做学问不要排挤,不要一杯水太满,我们需要的是包容与进步,不是排挤、诋毁。
在我看来,学院派那种严格和死板,有它把根牢固的作用,也有它的弊端,会严重束缚你的创作思维。
而农民式、民间性的创作,很接近乡土民风,却又少了学院派的文艺性。
如果学院派与民间派能够互相融会贯通、相提并论呢?那无疑是对艺术走进生活做了一次最好的升华,对提高民族的涵养和底气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在龙门农民画《鱼跃龙门》的色彩里,就看到了通俗到朴实无华的魅力。
当景新酒店陈女士向我说起他们开店以来对当地农门农民画的痴迷挖掘、追求、推广的时候,让我感觉到《鱼跃龙门》的龙门龙民画有无限的亲和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这亲切感,既来自风土民情,更来自故乡的一腔热血。
甚至身在异处,也能感觉到它缓缓流淌的律动,时时催生出无限深情。
这幅画,很能表现龙门农民画的美好意愿和祈祷。
整个画面一浓墨重彩即时渲染出当地民俗喜庆特色,散发出近代民间纯朴的艺术气息。
从鱼跃龙门的历史记载去考究,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
这个龙门,是专指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的龙门,即是今称的禹门口。
《埤雅·释鱼》记载: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清李元《蠕范·物体》也记载: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
,后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而我们龙门人的民间传说却这样记载属于自己的传统,说古代科举考试,岭南考生们都愿意经过龙门,为赴考祈求运气。
而从易经道理上分析,更取向它水的属性本质,可以补充人体虚弱了的肾元气,更可以借众人的愿力鱼跃龙门。
鱼生长在水里,五行属性当是属水无疑。
而吉祥物龙,龙为辰,是自然界的水库,里边储满了水。
上善若水,拥有水的愿力的人,当然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另一幅围火而舞的《舞火狗》龙门农民画画面,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淳朴、热情的瑶族的人们演绎得淋漓尽致。
如果时代倒流,我想必会再一次深入其中,走进瑶族,好好去体会一下那盘火的魅力。
我想起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有个姓谭的我的上铺的同学,就来自瑶族。
那时我们都很单纯,听人家说起瑶族那地方,是比山区还要山区的地方,瑶族人还没进化完全,撩开他们的裤子,屁股上还留有短短的像猴子一样的尾巴呢。
于是我们竟然经常无理的要求谭同学脱下裤子,验证一下是不是有尾巴在摇那回事。
现在想起来,纯粹是闹剧,也是趣事。
后来,我们知道蓝田瑶族舞火狗的习俗,是当地人们与生俱来神圣不可侵犯的信仰,心里很羡慕他们,可以有这样浩大的传承。
为此,很渴望有一天能和小数民族的伙伴们围着火种载歌载舞,看见整个山坳充满欢快、祥和的气氛。
其实蓝田瑶家舞火狗,是表达了当地瑶族人们对祖先传统文化的回望,是表达了人们对
天狗、对天地、对自然、对母亲的崇拜和感恩。
后来发展到当地的年轻男女,用火的图腾来进行崇拜、宣告自己已经情窦初开、长大成人,也是给未婚男女一次相互结识的机会。
而按照国学易经的分析,从象形文字看火狗两个字,火字五行属火无疑,而狗字属性为土就要有一点易经的知识。
再从易经延伸出去,火和土两个五行属性,对应人体脏腑的心脏和脾胃。
当一个人脾虚而消化不良的时候,除了饮食上要做到补心脏和补脾胃之外,在家里的正南方离卦上或西南方坤卦上和东北方艮卦上,挂一幅《舞火狗》的龙门农民画,会令你的脾虚得以缓解,重获生机。
而我,则因为舞火狗是家乡的风俗习惯,便义无反顾的点火助威,让火狗之势星火燎原,祝愿普通的点点繁星,会尽情燃烧,变成耀眼的栋梁之星。
(本文是2014年应邀给家乡写的一篇题目为《朴素的龙门农民画》,祝福家乡的农民画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