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脑室占位性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2017.9.28
- 格式:pdf
- 大小:3.99 MB
- 文档页数:45
侧脑室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概述一、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信息1、部位:部位对侧脑室肿瘤诊断很重要,侧脑室肿瘤以三角区最常见,发生在该部位的肿瘤以脑膜瘤最常见,其他肿瘤包括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和转移瘤。
孟氏孔是另外一个较常见的部位,该部位常见的肿瘤包括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等。
2、年龄:年龄对不同侧脑室部位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侧脑室三角区肿瘤中,脉络丛乳头状瘤和室管膜瘤常见于婴幼儿或儿童,脑膜瘤常见于中年人,转移瘤常见于老年人。
孟氏孔附近的两个常见肿瘤中,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常发生在青少年,而中枢神经细胞瘤常见于中年人。
3、数目:4、形态特点:5、密度和信号特点:6、强化特点:7、DWI信号特点:8、磁共振波谱表现:9、其它有意义的征象:二、侧脑室肿瘤1、脉络丛乳头状瘤脉络丛乳头状瘤最常发生于侧脑室,偶可发生于三脑室。
绝大多数出现在5岁前,尤其易发生于1岁前。
男性多于女性。
肿瘤常位于侧脑室三角区,也可位于侧脑室体部。
左侧多见,偶可见于双侧。
CT平扫肿瘤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少数呈稍低密度。
MRT1WI多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少数可接近于等信号。
肿瘤具有三个特点:肿瘤内常见颗粒状混杂信号:边缘常为颗粒状凹凸不平:肿瘤分泌大量脑脊液,肿瘤完全浸泡在脑脊液中。
约半数有散在钙化。
增强扫描呈均质显著强化或稍不均质显著强化。
2、脉络丛乳头状癌脉络丛乳头状癌又称恶性脉络丛乳头状瘤,约占所有脉络丛肿瘤的10%~20%。
易出现在较大的儿童。
CT和MR 表现与乳头状瘤相似,难以区别。
若肿瘤侵及周围脑实质则提示可能为乳头状癌。
但巨大的良性脉络丛乳头状瘤也可侵犯周围脑实质。
3、脑膜瘤脑膜瘤发生在侧脑室少见,但对侧脑室肿瘤来说,脑膜瘤是成人侧脑室最常见的肿瘤,最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
肿瘤小者常呈类圆形,形态较规则,边缘圆滑,境界清楚。
大的肿瘤形态常不规则。
肿瘤呈均质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境界清楚。
·19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JUL. 2023, Vol.21, No.07 Total No.165【第一作者】蔡振德,男,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中枢神经系统。
E-mail:**************【通讯作者】马 捷,女,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乳腺、中枢神经系统。
E-mail:*****************.comFeat u re s a n d D i f fe re n t i a l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0·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07月 第21卷 第07期 总第165期室(3/4); 表皮样囊肿均见于第四脑室(2/2);脉络丛乳头状瘤发生在侧脑室2例及第四脑室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在侧脑室及四脑室各一例; 胶质瘤母细胞瘤两例均发生在侧脑室;血管母细胞瘤及血管瘤各一例仅见于侧脑室(1/1),详见表1。
2.3 CT、MRI表现 (1)脑膜瘤:体积较小时多呈实性均匀的等或稍高密度,体积较大时瘤体内常可见囊变、钙化;本组病例多数体积较大,长径多大于40mm;发生于脑室的脑膜瘤钙化常见,可见特征性脑膜尾征。
CT平扫肿块呈稍高密度,其血供较丰富,强化明显;MRI多表现为T 1WI呈等、等低信号,T 2WI呈高信号,实质成分常强化明显,由于囊变钙化可出现强化不均匀。
(2)中枢神经细胞瘤:病变多位于侧脑室透明隔区(5/6),瘤体前后径较长,密度不均,实质成分疏松,以周边为著;CT检查多数中枢神经细胞瘤可见钙化、囊变、甚至出血。
肿瘤在T 1WI、T 2WI图像中实质成分常与脑灰质的信号相近,部分呈略高信号,常呈轻或中度不均匀强化(5/6)。
(3)室管膜瘤:本研究收集的四例室管膜瘤年龄27-61岁,病灶CT呈均匀的实性稍高密度,多呈分叶状或形态不规则,偶可见钙化(1/4),常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可见交通性脑积水(3/4)。
脑室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脑室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介绍:脑室内肿瘤是指起源于脑室内的肿瘤,主要包括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和脑室内转移瘤等。
影像学在脑室内肿瘤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室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各种肿瘤的影像学特征。
一、影像学技术1.磁共振成像(MRI):MRI是目前诊断脑室内肿瘤最常用的方法,具有高分辨率、多平面重建和功能成像等优势。
2.计算机断层摄影(CT):CT能提供有关肿瘤的形态、钙化和造影等信息,对于肿瘤的钙化和出血的检出较为敏感。
二、各种肿瘤的影像学特征1.室管膜瘤:室管膜瘤是最常见的脑室内肿瘤,MRI可显示肿瘤的形态、位置及囊实比等特征。
a.T1WI上肿瘤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略高或等信号。
b.肿瘤可出现囊性变、实性成分以及钙化等。
2.脉络丛乳头状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多发生于侧脑室和第四脑室,MRI和CT可显示肿瘤的形态、位置及血供情况。
a.MRI上肿瘤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CT上肿瘤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b.肿瘤常伴有囊性变或出血。
3.脑室内转移瘤:脑室内转移瘤多为恶性肿瘤的转移,MRI和CT可显示肿瘤的数量、位置及影像学特征。
a.MRI上肿瘤呈多发或单发高信号灶,CT上表现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的肿块。
b.肿瘤多与脑膜肉芽肿鉴别,CT增强扫描可有助于鉴别。
4.其他脑室内肿瘤:如星形细胞瘤、脑胶质瘤等,其影像学特征与其它部位的肿瘤相似,需要结合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综合分析。
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1.MRI图像示例2.CT图像示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室管膜瘤:一种起源于室管膜的脑肿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2.脉络丛乳头状瘤:一种起源于脉络丛的良性脑肿瘤,常见于成年人。
3.脑室内转移瘤:恶性肿瘤的转移至脑室内的肿瘤。
4.星形细胞瘤:一种起源于星形细胞的脑肿瘤。
5.脑胶质瘤:一种起源于脑胶质细胞的脑肿瘤,包括多种亚型。
第四脑室区主要占位性病变影像诊断•四壁:前壁、外侧壁、上壁、下壁三孔:两个侧孔和一个正中孔Ø四脑室区占位:起源于四脑室壁、 脉络丛组织或脑室周围结构并向脑室内侵犯的一类占位性病变Ø四脑室内主要来源于构成下壁的结构如室管膜、脉络丛组织,包括室管膜肿瘤、脉络丛肿瘤等Ø脑室外主要来源于脑干及小脑,常见的肿瘤有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等Ø临床表现:ü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等ü小脑症状:共济失调,眼球震颤ü其他神经症状Ø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脉络丛肿瘤等有脑脊液播散风险,要进行术前脊髓影像学的评估Ø治疗方式:手术为主,根据其组织学和切除完整度进行辅助放化疗Ø室管膜下瘤(Ⅰ级)Ø粘液乳头型室管膜瘤(Ⅰ级):几乎只发生于马尾和圆锥Ø室管膜瘤(Ⅱ级)ü乳头型室管膜瘤ü透明细胞型室管膜瘤ü脑室膜细胞(伸长细胞)型室管膜瘤Ø 室管膜瘤 REL A基因融合—阳性(Ⅱ或Ⅲ级):儿童幕上Ø 间变性室管膜瘤(Ⅲ级)2016版WHO室管膜肿瘤分类:室管膜瘤Ø室管膜瘤起源于室管膜或室管膜残余组织,脑室系统内及大脑半球均可发生。
Ø多起自第四脑室底部,少数位于幕下脑实质Ø室管膜瘤以膨胀性生长为主,被列入1~2级肿瘤(WHO),室管膜瘤间变后可成为3~4级肿瘤。
Ø儿童室管膜瘤以第四脑室多见,成年人以侧脑室多见。
Ø四脑室室管膜瘤有两个高峰年龄,5岁前和40岁左右的成人。
Ø室管膜瘤也可顺脑脊液种植并转移。
Ø目前四脑室室管膜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
室管膜瘤--病理瘤细胞中等密度,形态一致。
最具特征的组织改变是血管周围有假菊形团和室管膜菊形团。
室管膜瘤- 影像表现Ø可塑性生长(石膏铸或浇注状、牙膏征),可通过外侧孔进入桥小脑角池(15%),经正中孔向枕骨大孔延伸(60%)Ø常见囊变、钙化(50%)、出血(10%)Ø可侵犯周围脑实质(血管源性水肿)ØMRI: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钙化或出血SWI 可见,DWI多样;部分囊性FLAIR不抑制(高蛋白)ØCT:低-等-稍高密度Ø增强扫描:肿瘤常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间变性室管膜瘤可呈显著强化。
颅脑占位性病变的医学影像诊断【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CT检查、X线平片超声检查和磁共振(MRI)等影像检查方法在临床诊断颅脑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本院自2013年9月到2014年9月收治的颅脑占位性病变临床患者50例,根据其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等情况进行CT、MRI或超声检查,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对其病变种类和分级进行确诊。
结果:各种类型的占位性病变其影像学特征不同,诊断医师应该根据其影像特征和临床资料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判断。
结论: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颅脑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和对患者的预后判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提高了诊断水平。
【关键词】颅脑占位性病变;影像学诊断【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the clinical value of imaging methods in the diagnosis of craniocerebral space-occupying lesions.Methods:Choose 50 patients as our subjects who receive diagoisis with various imaging diagonosis methods.Collect and analyse their clinical information and finally confirm the lesion types and classification.Results:Various types of space-occupying lesions have different imaging features.Conclusion:Imaging examination of craniocerebral space-occupying lesion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linical diagonsis and prognosis,and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diagonsis level.【keywords】craniocerebral space-occupying lesions.Imaging diagnosis;颅脑占位性病变涵盖的范围较广,种类较多,不同种类的病变情况其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对患者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措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脑室囊性病变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脑室囊性病变影像学表现与鉴别1.引言脑室囊性病变是指在脑室内形成的液性结构,常见于多种疾病,如寄生虫感染、肿瘤、囊肿等。
正确识别和鉴别脑室囊性病变是准确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的关键。
本文将对脑室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进行详细介绍。
2.寄生虫感染造成的脑室囊性病变2.1 弓形虫脑炎a. 影像学表现在CT扫描中,弓形虫脑炎可出现单个或多个囊性病变,其内部常有一定浓度的液体。
MRI扫描中,弓形虫脑炎所形成的囊性病变常呈低信号,囊壁光滑清晰。
增强扫描后,囊壁可表现为环状强化。
同时,可出现脑室扩大、肿瘤样病灶等。
b. 鉴别诊断与其他寄生虫感染所形成的脑室囊性病变相比,弓形虫脑炎的囊壁较薄,增强后环状强化明显,有助于与其他病变相鉴别。
2.2 化脓性脑室炎化脓性脑室炎可在脑室内形成单个或多个囊性病变。
在CT扫描中,病变呈现低密度,密度不均匀,同时可见增强环,还可观察到脑室扩大等。
MRI扫描中,病变呈低信号或高信号,囊壁增厚,增强后可见环状强化。
b. 鉴别诊断化脓性脑室炎的囊壁增厚明显,其内部常有炎性渗出物,可与其他病变相鉴别。
3.肿瘤造成的脑室囊性病变3.1 脑室内囊性转移瘤a. 影像学表现脑室内囊性转移瘤在CT扫描中呈现为低密度区,多发性病灶较常见。
MRI扫描中,囊性病变可呈高或低信号,囊壁光滑清晰。
增强后,囊壁可出现环状强化。
b. 鉴别诊断脑室内囊性转移瘤多为多发性病灶,同时可见到其他转移瘤病灶,有助于与其他病变相鉴别。
3.2 全脑室脑室结节状胶质瘤全脑室脑室结节状胶质瘤在CT扫描中可呈囊性病变,其内部可有不均匀的液体密度。
MRI扫描中,病变呈囊性低信号,囊壁光滑清晰。
增强后,囊壁可呈现轻度强化。
b. 鉴别诊断全脑室脑室结节状胶质瘤可在多个脑室内形成脑室囊性病变,且囊壁光滑清晰,有助于与其他病变相鉴别。
4.其他脑室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4.1 导管囊肿4.2 先天性脑表细胞瘤4.3 先天性渗出性囊肿4.4 先天性肿瘤样囊肿5.本文涉及附件附件1:________弓形虫脑炎CT示例图片附件2:________弓形虫脑炎MRI示例图片附件3:________化脓性脑室炎CT示例图片附件4:________化脓性脑室炎MRI示例图片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弓形虫脑炎:________由弓形虫感染引起的脑部疾病,严重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