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小之对联讲座.
- 格式:docx
- 大小:21.64 KB
- 文档页数:9
楹联知识专题讲座(一)——主讲人:孙英一、教学目的(一)了解对联的概念和要素。
(二)掌握对联的格律和写作方法。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对联的概念一、什么叫对联对联又叫楹联、对子,是用于特定场合的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一般是悬挂或粘帖楹柱上、门上、厅堂、墙壁上乃至花圈上,或庆贺、或哀挽、或酬赠、或题名胜、或诣讽。
最常见的是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帖春联,可以说对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学艺术。
二、对联的三要素对联有三个要素:对偶、独立、独特。
1、对偶,即是对联的内在性质又是对联的外在形式。
表现为:上下两句(出句和对句)字数相等、平仄协调、词性(词类)相同、结构相同。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联格律的基本要求。
举例:兵无孙法战难胜;人有英才事易成2、独立,是指对联有独立的完整的意义、能够独立使用。
如常江先生题鹳雀楼联:“上去果然穷远目,下来依旧放平心”。
而律诗和绝句中的大多数对偶句不具备这个特性,一般情况是一首诗的八句(或四句)共同表达一种完整的意境。
例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由两个对偶句组成的,但是每个对偶句都不能单独表达一种完整的意境。
因此,如果说对联来源于诗,那么它就是诗中之诗,是诗词发展的高级阶段。
独特,是指对联具有独特的形、音、义的文学表现形式,人们一看就知道是对联。
它能集多种修辞方法于一身并能吸取诗歌、谒后语等艺术手法而不改其特性,不象散文诗与诗化散文、纪实文学与报告文学那样容易混淆。
例如:解缙的“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一联,就是集对偶、排比、总分、借音等多种修辞方法于一身,构思新巧工稳。
第二章对联写作的一般要求由于对联是一种文学艺术,并具有对偶、独立、独特的三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对联时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要注意对联的思想性。
即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完整,要重在立意、工于练意。
小朋友对联大全简单
适合小朋友的简单对联有很多,比如:
上联:株株幼苗,好似灵芝出土。
下联:张张笑脸,有如春花绽蕾。
上联:绽蕾花树株株秀。
下联:破土春笋节节高。
上联:早立凌云志。
下联:誓当接力人。
上联:园内桃李年年秀。
下联:校中红花朵朵香。
上联:幼苗逢喜雨,百花吐艳。
下联:新树度春风,万木争荣。
上联:好好学习。
下联:天天向上。
上联:儿童乐园无限好。
下联:祖国花朵别样红。
上联:从小爱科学。
下联:长大攀高峰。
上联:博采百花酿蜜汁。
下联:广开学路育新苗。
上联:旭日正初升,到处皆呈新气象。
下联:幼苗须爱护,将来都是栋梁材。
鼓励读书学习的对联大全选集小学生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鼓励读书学习的对联大全选集小学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鼓励读书学习的对联大全选集小学生(一)上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下联: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上联:好山水游其人多寿下联:有诗书气生子必才上联:学如不及业精于勤下联: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上联:积文十箧可谓备矣下联:读赋千首乃能为之上联:趁青春未老秉烛破夜下联:当年华正茂闻鸡起舞上联: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下联:恨无十年暇尽读其书上联:古今多少世家无非积德下联:天下几多圣贤还是读书上联:开卷有益知识就是力量下联:自强不息光阴贵于黄金上联:万卷诗书四时苦读一朝悟下联:十年寒窗三鼓灯火五更明上联:读书好经商亦好学好更好下联:创业难守成亦难知难不难上联:爱书读书书中自有大世界下联:垒阶登阶阶上即是新高峰上联:勤为小径攀书峰必自有路下联:苦作大舸筏学海岂怕无边上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下联: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上联:世上几百岁旧家无非积德下联: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下联: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上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下联:最无益怎可一日曝十日寒鼓励读书学习的对联大全选集小学生(二) 上联:读万卷书,解天下百般疑下联:问千次题,记世间十斗法上联:读诗书礼易,读出书香境界下联:品酸甜苦辣,品尝百味人生上联:伴经典成长,开启人生智慧下联:与圣贤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上联:安塞腰鼓,千万壮士将此响下联:蓬莱文章,无数青年把书读上联:读好书,孔门三千皆成大气下联:阅万卷,师生近万各显风云上联:振兴中华,扬民族文化下联:勤于读书,显外校风采上联:喜怒哀乐不知从何谈起下联:爱恨情仇来自其中启迪上联:四壁书香就着一壶清酒下联:满园墨韵配上半盏酽茶上联:吃鲍参翅肚让肠胃享受下联:尝经史子集使脑筋充实上联:遨游书海,与经典同行下联:漫步书廊,与名书为伴上联:博览群书成就伟大事业下联:遨游书海铸造书香人生上联:《简爱》磨练生存意志下联:《复活》唤醒精神良知关于多读书名言警句大全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楹联内容知识点总结一、楹联的传统形式和构成要素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形式独特、富有韵律美感,所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在楹联的构成要素中,包括对仗、韵律与意境三个方面。
1.对仗对仗是楹联的重要构成要素。
对仗是指楹联的前后两句文字能够通过语音或字义的对称和呼应,形成一种结构美感。
对仗可以分为平仗、仄仗、全仗和半仗等。
平仗是指对联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平仄相对应的,仄仗是指对联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仄平相对应的,全仗是指对联中每一个字都是平,半仗是指对联中有的字是平,有的字是仄。
2.韵律楹联是传统文学艺术形式之一,所以楹联的语言也要求富有韵律感。
楹联的韵律指的是对联的音韵、声调和读起来时的韵味。
韵律的要求是使对联在语音上有和谐美感,在读起来时有韵味。
3.意境楹联不仅仅要求文字的对仗和韵律,更重要的是要求对联的语言要富有意境。
对联的意境是指对联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是对联所要传达的艺术感染力。
好的对联要求能够通过文字本身所表达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震撼。
二、楹联的起源和发展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史书记载,楹联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
到了宋代,楹联已经成为了一种文人的时尚,广泛流行。
楹联一直以来都是各个文人雅士所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为数不少的名家大家都曾经留下过不少优秀的楹联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楹联的形式也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四字成语对联到后来的六字对联、七言对联等等,楹联的形式也不断丰富和多样化。
楹联的传承和发展,为了丰富对联文化,对联在一定的成熟时期里会经历开门七局、园林广场、街巷庭中,进而广泛传播到社会各个领域。
在宋代,楹联已经成为了文人雅士间的时尚,广泛流行,楹联在文学艺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楹联也融入了民间文化,成为了人们在节日、喜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楹联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楹联的形式不断丰富,内容也不断更新。
楹联的成语和对仗词也在不断更新和扩展,从最初的四字成语对联到后来的六字对联、七言对联等等,楹联的形式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小学生对联活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对联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上下衔接)3. 对联的创作方法(选材、构思、拟题、拟联、修改)4. 对联活动的方式(个人创作、小组合作、比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法,进行对联活动。
2. 教学难点:对联的平仄协调和内容相关的处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对联作品、对联创作方法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实践:教师布置对联创作任务,学生进行个人创作,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联作品。
4. 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对联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欣赏。
6. 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对联创作练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联创作能力的提升,通过个人和小组的作品展示来进行评价。
2. 学生对对联文化理解程度的加深,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 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发展,通过小组合作的过程和小组成员间的互动来进行评价。
七、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经典对联作品,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对联的特点和创作技巧。
2. 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完成对联创作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对联知识,提高创作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间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了解对联起源和发展史。
2. 活动二:学习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创作原则。
关于对联的基础知识1关于对联的基础知识1应许多朋友的要求,紫雨将陆续介绍一些对联和诗词的基本常识。
因为我也是自学摸出的一些粗浅认识,所以不按教科书,尽量讲的简单。
按理我最好结合具体对联来分析。
但也许有的人会认为不简洁。
有兴趣的朋友先看看,如有什么问题,你们在跟贴中提出来,然后紫雨一一回答,这样就有针对性,不然,也许我说的不符合大家的要求。
另外我的早期对联也有许多问题,以后我会一一分析。
或者大家可以看我的紫雨评联。
1、对联又叫楹联,是在我国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
由于对联相对其他格律文学而言,具有短平快的优势,所以在网络上非常流行。
另外,紫雨还有一个体会,学好对联,对于以后写五律和七律诗非常管用。
2、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
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3、其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4:对联的基本要求:字句对等。
上下联句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
词性一致。
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
结构对应。
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
节律对拍。
联文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
平仄对立。
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
语意相关。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
5、关于平仄声调:现在通用两种:文水韵(古韵),中华新韵(今韵)。
可以通用,但在同一副联中不能混用。
一般用古韵的须注明。
不注明的默认今韵。
6、语句的平仄结构。
一般是马蹄韵。
即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两两交替。
但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意节点)。
一副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国粹育人,教学宏开新世界;楹联进校,师生竞写大文章。
杜兴民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根据省楹联二代会精神,楹联要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在这里交流对联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现本人就学习对联的方法和大家进行交流,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首先谈一下对联是什么、写什么、怎样写?撑天拄地两行字;纳古涵今一副联。
蒋有泉对天对地,天地有情皆可对;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能联。
中国楹联报社联学开新,可从文史入手;骚坛夺席,堪与诗词并肩。
梁羽生这三副联已明确告诉对联是什么、写什么、怎样写。
今天我们主要交流一下,怎样写对联。
喜欢对联的人把文章比作水,诗词比作酒,那么对联就是酒精。
不喜欢对联的人说对联是戴着脚镣手铐跳舞,现就对联所谓脚镣手铐和大家共同探讨。
楹联,俗称对联,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创作楹联的规则就是《联律通则》。
其中规定了六条基本原则,也就是六要素。
这是创作楹联要掌握的最基本东西,它们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一副楹联作品只要同时符合这六要素的要求,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楹联。
第一要素:字句对等。
也有人说“字数对等”,但这种说法只对了一部分,并不全面。
因为对于单句联,三言五言,七言等只要字数相等就行了。
但对于多句联,就不能只讲字数相等就行了,而且句数也必须相等。
中短联中每边包含的字数称为言,如五字句称为五言联、七字句称为七言联;超过一定字数的长联,习惯按上下联总字数合计,如孙髯翁为昆明大观楼所题长联,长达180字,称为180字联。
一般四言句、五言句、六言句、七言句居多。
一副对联,字数不限,短可仅二三字,长可至百千字,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今天我们以王之涣《登鹳雀楼》诗句为例,结合讲解对联六要素,因为简单易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上联五字,下联五字,上下联字数相等。
增小之《对联讲座》.对联讲座目的:1)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对联知识2)使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一)对联的起源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当时的人们过年的时候有在门边贴桃符的习俗。
桃符是一种画有神像的桃木板,贴这种板被认为有避邪的作用。
有一次过年,蜀主孟昶忽发奇想在桃木上题了字。
这便是最早的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孟昶不仅自己写,还命令下属写,后来这种形式推广了,就演变成了春节贴对联习俗。
春节贴对联,别的节日也可以贴,各种节日有各种名目的对联。
例如:办婚事贴的对联叫婚联;为老人祝寿的对联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叫贺联;办丧事也挂对联,这叫挽联;等等。
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对联,千万不要搞错。
以前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喜欢附庸风雅。
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
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
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
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天增日月妈增寿;老地主看了很得意。
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
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你看,老地主不懂对联闹出了笑话了,我们不懂一点对联知识也可能闹出一些笑话来。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还是来学一点对联知识吧。
其实,对联并不是某人一提倡它就发展起来的,而是有它出现的基础的。
在我国的歌谣、谚语、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对偶句,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东汉末年就开始出现对联了。
唐代由于律诗的盛行,门联已比较普遍。
宋、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明清是对联的繁盛时期。
(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对联是从古代诗词、骈文中衍变尔来的,俗称对子,雅称楹联。
对联是对偶句,但是对偶句不一定是对联,只有这组对偶句意义比较完整,可以独立运用,可以张贴才可称为对联。
(二)对联的格律对联很讲究格律,下面我们看看对联格律的要求。
一、字数相等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二、句式一致指的是句子的节奏形式。
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当,比如:学问藏今古文明播东西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三、词性相当或者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的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
“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
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
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
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
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
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
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
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
“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四、平仄相对在座的同学有帮家里贴过对联吗?你们知道怎么区分上联和下联吗?上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应该是第三声(上声)或第四声(去声),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统称为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应该是第一声(阴平)或第二声(阳平)。
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统称平声。
按习惯,上联贴在大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大门的左边,横批贴在中间。
五、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一个主题。
不能两联内容不一样,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
语文老师在台上讲解对联,举例说:“从前某报社曾公开徵求‘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下联,结果投稿信件很多,有句对的很好,就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此时一位调皮的学生突然叫道:“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
”请问。
这位学生对得好不好?虽然他对的格律合要求,都是四个字重复表达一种意思,但是在内容上,只是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上联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说是好的下联。
而原来的下联和上联连起来让人想到商业的繁盛。
(三)对联的作用及故事由于对联有这么多要求,做起来不容易,同时对联又短小精悍很适合在各种场合运用,所以,古代的文人经常把对联当作一种斗才能、斗学问的娱乐工具。
例如我们熟悉的苏轼,民间流传了许多他的故事,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对联的。
一天傍晚,苏轼和好友佛印泛舟长江。
佛印是一个和尚。
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马上就明白了。
他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这扇子上题有苏东坡诗句。
然后两人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对对联不仅需要才学,还需要一些机智。
像有的人出的对联非常巧妙,专门为难人。
有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派来的使者。
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对他说:“苏学士乃中原名士,在下有一非常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请苏学士属对。
”说罢,辽使得意地念道:三光日月星;苏东坡一听,倒也下了一跳。
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
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
这是副绝对呀!好在苏东坡熟读《诗经》,他略一思索,就在《诗经》里找到了答案。
他立即对道:四诗风雅颂。
这下联对得真妙。
以“四”对“三”,十分妥贴。
但如果“四”以下,跟着要提出四个字,那就不能跟“日,月,星”相对。
妙就妙在他提出的“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
原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分“大雅”和“小雅”,所以通称为“四诗”。
辽使听了,不禁连连点头,自愧不如,再不敢出联来对了。
对联和其他的文学形式一样,可以用来寄寓个人的感情。
同学们请看这副对联。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看来这个人以前家里很穷,向亲友借贷,均被拒绝。
中举后,亲友纷纷前来巴结,趋之若鹜。
书生感慨万千,就在门口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人穷没人理倒也算了,有的人还用对联去欺负别人。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
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
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
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
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
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
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
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同学们,如果你们生活在古代,还像现在这样不懂对联的话,小心被别人奚落。
别说人被欺负,我们国家也曾被外国人用对联欺负呢!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
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
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
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
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也应如此。
\"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
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
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怕惑不安,头晕眼花。
这时,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公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
其它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最后送一副对联给在座的同学。
这对联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自勉联。
蒲松龄年轻时屡试不第,于是写了这副对联激励自己发愤写作。
希望你们能吸取里面的精神。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吞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