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644.00 KB
- 文档页数:82
对联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咱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联。
对联,这看似简单的两行文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一种文化的传承。
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
追溯到古代,从秦汉时期的桃符,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孟昶在桃符上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春联。
从此,对联逐渐发展,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喜爱的文学形式,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了节日庆祝、喜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联的形式多种多样。
从字数上看,有短到只有几个字的,比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也有长到几十甚至上百字的。
从内容上,更是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描绘自然风光的,“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春景之中;有抒发情感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还有蕴含哲理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对联的特点也是十分鲜明的。
首先,对联讲究对仗工整。
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对,比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而且平仄要协调,读起来要有韵律感,朗朗上口。
比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春风”对“夜雨”,“放胆”对“瞒人”,“梳柳”对“润花”,对仗十分精妙。
其次,对联的内容要相互关联。
上下联不能毫无关系,要在主题、意境或者逻辑上有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都是在讲学习的道理。
对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贴上喜庆的春联,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吉祥如意。
结婚的时候,会有“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这样的喜联,增添喜庆的氛围。
新店开业,也会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的对联,寓意着生意红红火火。
甚至在一些名胜古迹,也能看到精美的对联,为景点增添了文化底蕴。
楹联知识专题讲座(一)——主讲人:孙英一、教学目的(一)了解对联的概念和要素。
(二)掌握对联的格律和写作方法。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对联的概念一、什么叫对联对联又叫楹联、对子,是用于特定场合的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一般是悬挂或粘帖楹柱上、门上、厅堂、墙壁上乃至花圈上,或庆贺、或哀挽、或酬赠、或题名胜、或诣讽。
最常见的是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帖春联,可以说对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学艺术。
二、对联的三要素对联有三个要素:对偶、独立、独特。
1、对偶,即是对联的内在性质又是对联的外在形式。
表现为:上下两句(出句和对句)字数相等、平仄协调、词性(词类)相同、结构相同。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联格律的基本要求。
举例:兵无孙法战难胜;人有英才事易成2、独立,是指对联有独立的完整的意义、能够独立使用。
如常江先生题鹳雀楼联:“上去果然穷远目,下来依旧放平心”。
而律诗和绝句中的大多数对偶句不具备这个特性,一般情况是一首诗的八句(或四句)共同表达一种完整的意境。
例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由两个对偶句组成的,但是每个对偶句都不能单独表达一种完整的意境。
因此,如果说对联来源于诗,那么它就是诗中之诗,是诗词发展的高级阶段。
独特,是指对联具有独特的形、音、义的文学表现形式,人们一看就知道是对联。
它能集多种修辞方法于一身并能吸取诗歌、谒后语等艺术手法而不改其特性,不象散文诗与诗化散文、纪实文学与报告文学那样容易混淆。
例如:解缙的“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一联,就是集对偶、排比、总分、借音等多种修辞方法于一身,构思新巧工稳。
第二章对联写作的一般要求由于对联是一种文学艺术,并具有对偶、独立、独特的三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对联时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要注意对联的思想性。
即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完整,要重在立意、工于练意。
春联书法培训讲座
春联书法培训讲座是一种传统文化活动,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书法艺术。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春联书法培训讲座的内容大纲:
一、开场白
1. 介绍春联书法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引入讲座主题,激发学员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春联书法的基本知识
1. 介绍春联的定义、形式和构成要素
2. 解释春联的内容要求和技巧
3. 展示一些经典春联的例子,解读其寓意和表达方式
三、春联书法的基本技法
1. 示范如何正确握笔和运笔
2. 教授常用的书法字体和字型
3. 演示如何构思和布局春联的字体和排列方式
4. 强调书法的规范性和美观性
四、春联书法的创作方法
1. 分析春联的创作思路和过程
2. 引导学员从节气、吉祥寓意等方面寻找创作灵感
3. 提供一些创作技巧,如运用对仗、押韵等手法
4. 鼓励学员进行创作实践,并进行互动和分享
五、春联书法的欣赏和评析
1. 展示一些优秀的春联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价值
2. 提供春联书法的评析标准和方法
3. 鼓励学员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促进艺术交流和提升
六、总结和展望
1. 对本次培训讲座进行总结和回顾
2. 引导学员思考春联书法的未来发展和应用
3. 鼓励学员继续学习和创作,传承和发扬春联书法的独特魅力
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春联书法培训讲座大纲,具体内容和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
关于对联的基础知识1关于对联的基础知识1应许多朋友的要求,紫雨将陆续介绍一些对联和诗词的基本常识。
因为我也是自学摸出的一些粗浅认识,所以不按教科书,尽量讲的简单。
按理我最好结合具体对联来分析。
但也许有的人会认为不简洁。
有兴趣的朋友先看看,如有什么问题,你们在跟贴中提出来,然后紫雨一一回答,这样就有针对性,不然,也许我说的不符合大家的要求。
另外我的早期对联也有许多问题,以后我会一一分析。
或者大家可以看我的紫雨评联。
1、对联又叫楹联,是在我国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
由于对联相对其他格律文学而言,具有短平快的优势,所以在网络上非常流行。
另外,紫雨还有一个体会,学好对联,对于以后写五律和七律诗非常管用。
2、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
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3、其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4:对联的基本要求:字句对等。
上下联句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
词性一致。
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
结构对应。
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
节律对拍。
联文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
平仄对立。
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
语意相关。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
5、关于平仄声调:现在通用两种:文水韵(古韵),中华新韵(今韵)。
可以通用,但在同一副联中不能混用。
一般用古韵的须注明。
不注明的默认今韵。
6、语句的平仄结构。
一般是马蹄韵。
即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两两交替。
但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意节点)。
一副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国粹育人,教学宏开新世界;楹联进校,师生竞写大文章。
杜兴民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根据省楹联二代会精神,楹联要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在这里交流对联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现本人就学习对联的方法和大家进行交流,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首先谈一下对联是什么、写什么、怎样写?撑天拄地两行字;纳古涵今一副联。
蒋有泉对天对地,天地有情皆可对;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能联。
中国楹联报社联学开新,可从文史入手;骚坛夺席,堪与诗词并肩。
梁羽生这三副联已明确告诉对联是什么、写什么、怎样写。
今天我们主要交流一下,怎样写对联。
喜欢对联的人把文章比作水,诗词比作酒,那么对联就是酒精。
不喜欢对联的人说对联是戴着脚镣手铐跳舞,现就对联所谓脚镣手铐和大家共同探讨。
楹联,俗称对联,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创作楹联的规则就是《联律通则》。
其中规定了六条基本原则,也就是六要素。
这是创作楹联要掌握的最基本东西,它们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一副楹联作品只要同时符合这六要素的要求,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楹联。
第一要素:字句对等。
也有人说“字数对等”,但这种说法只对了一部分,并不全面。
因为对于单句联,三言五言,七言等只要字数相等就行了。
但对于多句联,就不能只讲字数相等就行了,而且句数也必须相等。
中短联中每边包含的字数称为言,如五字句称为五言联、七字句称为七言联;超过一定字数的长联,习惯按上下联总字数合计,如孙髯翁为昆明大观楼所题长联,长达180字,称为180字联。
一般四言句、五言句、六言句、七言句居多。
一副对联,字数不限,短可仅二三字,长可至百千字,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今天我们以王之涣《登鹳雀楼》诗句为例,结合讲解对联六要素,因为简单易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上联五字,下联五字,上下联字数相等。
学术盛宴的对联赞学术交流上联:学术交流,如切如磋,共探知识奥秘下联:思想碰撞,亦师亦友,同绘智慧蓝图横批:学无止境颂学术传承上联:承前启后,学术之光昭日月下联:继往开来,智慧之火耀乾坤横批:薪火相传扬学术精神上联:严谨治学,追根溯源求真理下联:勇于创新,格物致知谱新篇横批:学术脊梁贺学术盛会上联:群贤毕至,共襄学术盛举下联:少长咸集,同谱智慧华章横批:盛会华光期学术发展上联:博古通今,学术之花绽放下联:瞻前顾后,智慧之树常青横批:学通古今望学术创新上联:突破常规,学术新途开伟业下联:紧跟时代,思维巧变铸辉煌横批:开拓创新赞学术研究上联:深入钻研,学术高峰凭勇攀下联:精心探索,知识海洋任遨游横批:探究真知歌学术贡献上联:学术有成,奉献社会促发展下联:知识无价,服务人民谱赞歌横批:学以致用赏学术成果上联:累累硕果,凝聚学术智慧下联:赫赫战功,彰显学者风采横批:春华秋实颂学术氛围上联:学术氛围,浓厚似酒香四溢下联:研讨风气,热烈如火焰腾空横批:求知若渴赞学术合作上联:携手合作,学术力量添羽翼下联:并肩前行,科研道路创辉煌横批:合作共赢期学术进步上联:不断进取,学术阶梯稳步上下联:持续创新,知识殿堂阔步行横批:步步高升望学术影响上联:学术影响,深远如江河行地下联:智慧光芒,璀璨若日月当空横批:光照千秋贺学术会议上联:会议召开,学术精英齐汇聚下联:研讨热烈,智慧火花共绽放横批:风云际会赞学术论文上联:论文佳作,展现学术造诣下联:著作等身,彰显学者才华横批:才高八斗颂学术机构上联:学术机构,培育人才摇篮地下联:科研院所,催生成果智慧园横批:人才辈出歌学术讲座上联:讲座声声,传播学术正能量下联:听众济济,汲取知识营养源横批:开卷有益赞学术团队上联:团队协作,攻克学术难题下联:众志成城,攀登科研高峰横批:团结奋进望学术未来上联:展望未来,学术前景无限好下联:立足当下,科研步伐更坚实横批:继往开来颂学术文化上联:学术文化,源远流长润心田下联:智慧结晶,博大精深启后人横批:文化传承贺学术庆典上联:庆典隆重,共庆学术丰收岁下联:嘉宾云集,同贺科研胜利年横批:喜庆丰收赞学术竞赛上联:竞赛舞台,展现学术风采下联:拼搏赛场,弘扬探索精神横批:赛出风采期学术突破上联:勇于突破,学术瓶颈终打破下联:敢于尝试,科研难题定解开横批:突破自我望学术引领上联:学术引领,开拓创新方向下联:智慧导航,照亮前行道路横批:引领未来颂学术大师上联:大师风范,高山仰止传佳话下联:学者楷模,景行行止励后人横批:德艺双馨赞学术资源上联:丰富资源,助力学术研究下联:优质平台,推动知识传播横批:资源共享歌学术友谊上联:学术交流,结下深厚友谊下联:思想碰撞,擦出璀璨火花横批:友谊长存望学术普及上联:普及学术,提高全民素养下联:推广知识,铸就社会文明横批:教育为本贺学术成就上联:成就斐然,学术辉煌载史册下联:功绩卓著,科研荣耀耀中华横批:功成名就赞学术探索上联:探索未知,学术征程无止境下联:追求真理,科研道路有高峰横批:上下求索颂学术环境上联:良好环境,孕育学术奇葩下联:和谐氛围,催生智慧硕果横批:环境育人。
对联的演讲稿敬爱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做一场关于对联的演讲。
对联是我国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它以其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韵味深受人们喜爱。
今天,我将结合对联的创作、欣赏和传承三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对联的魅力与价值。
首先,对联的创作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古人常说:“得对联如得至宝”,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对联创作的重要性。
对联通常由上下两句构成,上下句之间需要在字数、字体、韵律等方面进行巧妙的搭配和对应。
它既要符合语言文字的规范,又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和寓意。
对联的创作要求文人有过人的才华和造诣,更需要对历史文化有深厚的理解和领悟。
对联的创作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其次,对联的欣赏是一种审美享受。
对联以其对仗工整、言简意赅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一方面,对联的结构和韵律使得人们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感;另一方面,对联的内容和表达往往能够点燃人们的智慧火花和联想空间。
不论是挂在对联匾额上的“瑞雪迎春”、“和气生财”,还是张贴在家门口的“喜鹊报春”、“平安如意”,都带给人们一种喜庆祥和之感。
这种美感既源于对联自身的艺术魅力,也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紧密相连。
最后,对联的传承是一种文化责任担当。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文化形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对联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然而,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将这一瑰宝传承下去。
无论是参加对联社团的活动,还是学习对联的技艺,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弘扬对联文化。
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对联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气息的对联作品。
这样,对联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尊敬的领导、老师、同学们,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财富。
让我们一起珍惜、传承和发扬对联文化,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谢谢大家!参考词汇:对联:couplet文化传统:cultural tradition创作:creation欣赏:appreciation传承:inheritance审美:aesthetics艺术魅力:artistic charm责任担当:responsibility。
对联知识讲座一、对联的历史“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很好吧?这样的形式就是对联。
大家都知道:过春节时家家户户贴在大门两侧的,人家结婚时贴在大门和新房门侧的,都是对联。
至于对联究竟是什么,对联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对联是由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chǎng 会意字,“永日”意,即白天特别长)开创的。
在新春时,他将自创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贴在门口。
于是,中国的第一副对联诞生了。
在此之前,春节时,人们“总把新桃换旧符”,只是把表示吉庆的桃木挂在门侧。
当然,也有在门板上贴门神的——最早的门神应为钟馗,后为神荼、郁垒,再为秦琼、敬德,也有采用“四大天王”之二的。
所谓王羲之贴春联,因书法漂亮、内容优雅而多次被人揭走,三十晚上被迫贴出“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年初一早上各添三字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而终得贴成的传说,纯属附会。
对联得到大的发展和普及,立功至伟者当属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相传在他登基后的第一个春节,曾要求全国上下都贴对联以示喜庆。
年前微服私访时,还在民间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锥锥锥锥出穷鬼去;拉拉拉拉进财神来”等佳联。
此后,对联便大面积的开花结果,成为中华的瑰宝了。
对联,也叫对子,喜子,联句等,可以写在纸上,布上,竹子上,木板上,柱子上,或者刻在木头上,石头上。
总之,只要是成双的,对仗工整的,都是对联。
二、学习对联知识的妙处和意义对联是中华的瑰宝,民族的骄傲。
世界上只有使用表意文字的中国,才有这一美丽的文学样式。
以前,尤其是在中华的封建时期,即使是没有级别的童生,也必须精通对联。
对联,可说是学生的基础功课,先生上课总会先考对课,其实就是对简单的对联。
鲁迅先生幼年时期曾在私塾以“比目鱼”妙对先生所出“独角兽”就是很出色的一例。
现在的年轻人,对对联是很少感兴趣啰,说道什么“四大天王”,什么“天皇”“天后”,那是张嘴就来;加上现在的课本也不重视对联的传授,考试不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