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86例
- 格式:pdf
- 大小:88.62 KB
- 文档页数:1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42例体会[摘要]目的:观察在常规补液抗病毒,思密达保护肠粘膜的基础上加用中草药治疗的效果。
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4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添加中草药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轮状病毒肠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疾病之一,仅次于肺炎的发病率,目前呈上升趋势,因病情急,腹泻次数多,便量大,易导致脱水酸中毒而危及生命,故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该病好发于秋冬季,呈散发或小流行,病毒通过粪口途经以及呼吸道传播,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潜伏期1-3天,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急,病初即有呕吐,继之出现腹泻,粪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带有少量粘液,无腥臭,每日数次至十余次,量多,常伴有脱水酸中毒。
免疫电镜,elisa或核酸电泳等均有助于病因诊断。
我科于2010年3月—2011年3月共收治轮状病毒肠炎患儿42例,其中30例在常规给予补液抗病毒思密达保护肠粘膜的基础上给予中草药治疗,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年龄为6个月—2岁的婴幼儿,急性起病,吐泻为主或(和)有上呼吸道卡他表现,大例次数≥8次/d,呈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无脓血,部分伴有发热,并有不同程度的脱水、酸中毒,大便轮状病毒检查(阳性)外周血wbc4.0—12.0×109,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偏低,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全部病例均符合轮状病毒肠炎诊断标准。
患儿随机分成两组,1、治疗组,男18例,女10例,年龄6月以内15例,6月—2岁13例,2、对照组男8例女6例,6个月以内6例,6个月—2岁8例,两组患儿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1.2治疗方法:使用病毒唑10-15mg/kg/d,加入5%gs溶液中静脉滴注,1次/d,口服思密达剂量<1岁,每次1/3包,1-2岁每次1/2包,每天3次,治疗组加用中药(白术9g车前子9g黄连3g炒苍术3g川厚朴3g陈皮4g云苓、猪苓、泽泻各6g桂枝3g甘草3g)每日一剂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