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地名中的海盐文化体现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俗话说:“咸菜烧豆瓣——有言(盐)在先”。
盐,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但现在已不仅仅局限于其实际功用本身,而更加侧重于其文化内涵。
我国盐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世界盐业,莫先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
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此海盐所由起。
煎盐之法,盖始于此。
”(左树珍:《中国盐政史》)。
梁代的陶弘景就曾将盐品大体划分为五种:东、北、南海之盐;河东池盐;蜀井盐;西北山盐和木盐。
沈括在《梦溪笔谈·官政》篇中则划分为末盐(海盐)、颗盐(池盐)、井盐和崖盐。
由此可见,海盐在整个盐的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而江淮地区作为主要的海盐产区,在整个盐业经济中,更是举足轻重。
《宋史》中就有记载:“绍兴末年以来,泰州海宁一监支盐三十余万席,为钱六七百万缗,则是一州之数过唐举天之数矣。
”(《宋史·食货志》)。
由此可见,唐宋时期江淮盐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曾起到过经济支柱的作用。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刘晏领东南盐铁使,其时“吴越扬楚,盐廪数千,积盐二万余石。
”当时朝廷所设盐业生产管理机构共有十监:“海陵、嘉兴、盐城、新亭、临平、兰亭、永嘉、大昌、侯官,富都。
”盐城为全国十大盐监之一。
据《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盐城县……本汉盐渎县,属临淮郡,晋安帝更名盐城县……阮之南兖州记云,上有南兖州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
”或曰:“沙洲长百六十里,在海中洲上有盐亭百二十三所,每岁煮盐四十五百石”(《太平寰宇记·淮南道二·楚州》;《元和郡县志缺卷逸文》)。
可见盐城一带的盐业在南北朝时朝已达到相当规模。
盐城境内盐区东濒黄海,北抵灌河,南至老坝港,海带线长达582公里。
早在战国时即已产盐,《史记·货殖列传》述及盐城为“东楚有海盐之饶”。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置盐渎县时,即设盐铁官署管理盐铁生产。
晋时,盐业繁盛,“环城皆盐场”。
中国文化报/2006年/3月/23日/第006版文化镜像盐城盐民盐文化周玉奇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历经千难万险,双脚终于踏上中国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
他激动地在自己的游记里这样描述:“在城市和海岸的中间地带,有许多盐场,生产大量的盐。
”这位西方探险家惊叹的地方就是中国的盐城。
古老的盐阜大地,一派生机盎然,它东倚黄海,有着582公里长的海岸线,沿海滩涂广阔、地势平坦,达到45.7万公顷,占全国滩涂面积的1/5。
当年“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浩瀚的大海、广阔的滩涂、茂密的盐蒿草,是盐民“煮海为盐”取之不竭的“粮仓”。
《后汉书》有言“东楚有海盐之饶”,一个“饶”字道出了盐阜大地的产盐之盛。
而在唐之前的盐城,还只是“海中之洲,长百六十里,洲上有盐亭百二十三。
”唐初泥沙淤海,洲方与大陆相连。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曾三次访问苏北,到盐城看滩涂,并写下情真意切的《盐滩行》。
戈宝权先生在阔别故乡半个世纪后回到盐城,他深情地说:“我的根在这儿。
”然后他吟唱起一首《颂盐城》:“盐城,盐城,顾名思义,你是出产盐的名城!……”盐城,据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纂修的《盐城县志》记载:“为民生利,乃城海上,环城皆盐场,故名盐城。
”其实在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之前,它不叫盐城,而叫盐渎。
渎者,小河也;盐渎者,盐河也。
这样的“乳名”一叫就是500多年,在其背后,流传着的是一个古老的故事: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这里有一条川流不息的运盐的河,因为盐河而有了盐渎县;因为是产盐的县城,建县之始,仅设盐铁官,不派县丞。
当初,全国沿海有29个县,仅有盐城和堂邑设了盐铁官。
在那个年代,盐铁之重,重于泰山。
见之于史书的第一位县丞是孙坚,他是三国时吴王孙权的父亲。
当盐渎在那一年那一天真的要成为盐城时,明人杨瑞云不胜感慨:“盐渎不堪问,萧萧风苇间。
绕城惟见水,临海故无山。
”盐城无山不假,但有城。
“城形似瓢也”,故又称“瓢城”。
盐城的特色
盐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盐城海盐文化:盐城因盐而兴,有着悠久的海盐文化和丰富的盐业遗迹。
盐城的海盐博物馆、盐城工农路老盐仓等都是海盐文化的代表。
2.湿地生态:盐城拥有大片的滩涂和湿地,是全球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
这里有着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世界自然遗产地。
3.淮剧与杂技:淮剧和杂技是盐城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盐城淮剧博物馆和杂技博物馆等场馆展示了淮剧与杂技的历史和技艺。
4.东沙美食:东沙是盐城沿海的一个小镇,这里的美食以海鲜为主,以新鲜、原味为特色,深受游客喜爱。
5.民俗文化:盐城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盐城十番、跑马灯、踩高跷等传统表演和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6.革命老区: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等地是学习和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场所。
7.人文历史:盐城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
盐城的名人、名胜、名居等资源丰富,如北宋著名水利专家刘彝、明未清初著名书画家胡启用、晚清著名小说家李伯元等历史名人和古云梯关、古海春轩等历史遗迹。
总的来说,盐城的特色涵盖了自然景观、文化艺术、人文历史等多个方面。
这些特色使得盐城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
南通地名中的盐文化信息及旅游功能分析南通地处江苏省东部,东临黄海,南亚洲大陆,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风景秀丽的城市。
其中,盐文化是南通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成为南通地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分析南通地名中的盐文化信息,探讨其旅游功能。
一、南通地名中盐文化的几种体现形式1、海盐镇海盐镇位于南通市海安县西南部,是中国公认的名盐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其深厚的盐文化得以延续至今,在海盐镇一带的盐场遗址、盐业博物馆等地方,让游客了解到盐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盐城市盐城市地处地处江苏省东北部,是江苏省的一个淮河上游地区,号称“中国盐都”、是一个盐业文化城市。
盐城市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如东天目湖、滨海度假区、东台奇石等等,都可以进行深度游览。
旅游区内也有很多历史遗迹,可以品尝到当地特产的盐水鸭、盐水鸡以及盐焗海鲜等等,让游客深入了解盐文化的深厚底蕴。
3、盐津镇盐津镇位于江苏省海安县佳山镇,是南通地名中另一个独特的盐文化体现。
相传在南通市东南部的盘山地区曾经有一位吕姓巫师,他用自己的魔法为地方盐神带去好水好盐,从此便开创了当地的盐产业。
盐津镇作为南通地名的代表之一,在当地的盐业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南通地名中盐文化的旅游功能分析1、增强当地的文化内涵南通地名中的盐文化可以通过旅游活动得以更好地传承、发扬。
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可以了解到盐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对当地的盐文化有着更深入的了解。
能够增强当地的文化内涵,激发更多人对南通地名中盐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2、推广本地特色产品盐文化的发展史和文化底蕴是丰富多彩的,在旅游活动中,当地商家可以充分地发掘当地的盐文化资产,推广本地特色产品。
比如海盐镇的盐产业,可以让游客品尝当地特色的盐水鸭、盐水鸡等等;盐城市的盐产业,则有着完善的盐业文化产品供游客选购;而盐津镇则可以推出有盐津特色的文化纪念品等等。
既可以帮助当地商家增加销量,又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南通地名中盐文化的深厚历史和人文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盐城古盐文化一提到中国古代文化,人们常常想到的是,青铜文化,陶瓷文化,丝绸文化,玉文化,茶文化,而对于在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史上同样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盐文化,却很少有人问津。
盐,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之一。
我们都知道,盐业在中国古代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历朝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盐业的兴衰不仅直接影响一个朝代的经济文化发展,而且关系其社会的稳定与政权的存亡。
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历经千难万险,双脚终于踏上中国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
他激动地在自己的游记里这样描述:“在城市和海岸的中间地带,有许多盐场,生产大量的盐”。
而在唐之前的这片土地,还只是“海中之洲,长百六十里,洲上有盐亭百二十三。
”唐初泥沙淤海,洲,方与大陆相连。
其实这片土地就是盐城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曾三次访问苏北,到盐城看滩涂,并写下情真意切的《盐滩行》。
戈宝权先生在阔别故乡半个世纪后回到盐城,他深情地说:“我的根在这儿。
”然后他吟唱起一首《颂盐城》:“盐城,盐城,顾名思义,你是出产盐的名城!……”盐城,据清乾隆十二年纂修的《盐城县志》记载:“为民生利,乃城海上,环城皆盐场,故名盐城。
”其实在东晋义熙七年之前,它不叫盐城,而叫盐渎。
渎者,小河也;盐渎者,盐河也。
这样的“乳名”一叫就是500多年,在其背后,流传着的是一个古老的故事:西汉元狩四年,这里有一条川流不息的运盐的河,因为盐河而有了盐渎县;因为是产盐的县城,建县之始,仅设盐铁官,不派县丞。
当初,全国沿海有29个县,仅有盐城和堂邑设了盐铁官。
在那个年代,盐铁之重,重于泰山。
见之于史书的第一位县丞是孙坚,他是三国时吴王孙权的父亲。
然,当盐渎在那一年那一天真的要成为盐城时,明人杨瑞云不胜感慨:“盐渎不堪问,萧萧风苇间。
绕城惟见水,临海故无山。
”盐城无山不假,但有城。
“城形似瓢也”,故又称“瓢城”。
盐城虽取大海之盐,但也屡有水患之害。
盐城“城形似瓢也”,如此盐城便可“瓢浮于水,永不沉没”,你不能不佩服盐城人奇妙的想象!“直到清代,盐城一直是海盐生产中心,乾隆时期“淮盐”产量达到全国海盐产量的1/2。
介绍盐城四色文化的作文
哎呀,我的家乡盐城可真是个好地方!它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丰富多彩的“四色文化”呢!
嘿嘿,首先要说的是白色文化——海盐文化。
盐城可是因产盐而得名的哦!据说在 2100 年前,有个叫刘濞的诸候王在这里煮海造盐,最后还拥兵叛乱呢!不过,虽然他的行为不太好,但也让人们认识到了盐的重
要性。
小小的一口盐,竟然能让一个小地方变得如此富有,真是太神奇了!
哈哈,接下来是红色文化——新四军文化。
盐城可是新四军的重要根据地呢!在这里,新四军战士们与敌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为我们的国
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要向他们学习,勇敢地面对困难,为自己的梦
想而努力奋斗!
哎呀,还有蓝色文化——海洋文化。
盐城靠近大海,所以我们也有丰富的海洋文化。
我喜欢去海边玩耍,感受海风的吹拂,听着海浪的声音,真是太惬意了!而且,我们还可以吃到各种美味的海鲜,这可真是一种
享受啊!
嘿呀,最后是绿色文化——湿地文化。
盐城有很多湿地,那里的景色可美了!我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湿地公园散步,看到各种各样的鸟儿
在天空中飞翔,还有美丽的荷花在池塘里盛开,真是让人心旷神怡!湿地还能净化空气,保护环境,我们要好好保护它哦!
我爱我的家乡盐城,更爱它的“四色文化”!我要努力学习,让更多的人了解盐城,爱上盐城!。
中国海盐博物馆:煮海熬波,城因盐兴文/雷晶晶盐城历史悠久,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浩大的滩涂地。
早在西汉元狩四年,汉高帝就于此设立了盐渎县。
东晋安帝义熙七年,盐渎县因“环城皆盐场”正式更名“盐城”。
到了东汉末年,这座盐业发达的城市已然物阜民丰。
而今,当地人将海盐视作城市的根基和文化的风向。
秉承再现海盐文明的初衷,2006年,中国海盐博物馆在串场河畔拔地而起。
这座由建筑师程泰宁设计的博物馆,犹如镶嵌在蓝天碧草间的珍珠,令人耳目一新又顿生醇厚之感。
海与匠心的天作之合步入序厅,跟随一艘实物船开启海盐之旅。
这艘三帆木船是匠人在走访无数东台老盐工后据其描述复原而成,基本合乎清末民初的运盐船状貌。
而运盐的环节,不过是盐城海盐业的冰山一角罢了。
当地人依海而生,祖祖辈辈感受着犀利的海风与澎湃的海浪,与之共生也与之对抗。
当他们深谙大海的慷慨时,一系列制盐技术不断变迁而至。
制盐技术的递进不仅需要无穷的智慧,更离不开百折不挠的匠心。
海盐的生产方式历经煮海熬波、淋卤煎盐、晒海成盐,期间有循序渐进,也有跨越奔腾。
场景厅里,远古时代的先民在煮海熬波,虽无技术可言,却亦步亦趋地启发出星火燎原般的奇迹。
接着,他们淋卤煎盐,以柴草作燃料,铺展于滩地上的茅草草灰用以吸收盐分,将高盐含量的草灰于次日扫齐、压实,同时复用海水淋制,使高浓度的盐卤流入卤井坑备用,待盐卤浓度检验合格,再将其置于铁盘或竹编盘等器具上耐心煎煮。
晒海成盐则是人们巧用风力与阳光促推蒸发作用,从池晒、板晒发展到三帆木船52滩晒,最终实现高产量、低耗能的目标,尤其是滩晒,根本不需要备柴制卤,只要将海水引入盐田循环走水便可实现出盐。
从某种意义上讲,海盐不正是人类呵守和改造自然的结晶吗?人类的匠心促进了海盐的生成,而制盐术的进步则回馈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无可替代的生命之歌来到生命之侣展厅,有关盐的一切迎面而来:海盐发现的场景雕塑、井盐生产的过程模型……包括食盐的衍生物在内,壮观的盐家族居然有1.5万余种。
盐城四色文化采风报告总结
经过对盐城四色文化的采风调研,我们得出以下总结:
盐文化是盐城的核心文化,得名于盐城这座城市的名称。
盐城历史上
是中国著名的盐都,有着悠久的盐业传统。
盐文化主要包括盐产品的生产
工艺、盐业的历史演变以及盐的文化象征等方面。
盐城地区的盐业历史悠久,制盐工艺也非常独特,如传统的风车盐田、盐道等都是盐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鱼文化是盐城的另一大特色文化,源于盐城地处江海交汇的地理位置。
盐城地区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和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养殖业在当地经济
中占有重要地位。
盐城的鱼文化主要表现为对于鱼的崇尚和热爱,如盐城
地区盛产的鳗鱼、鲤鱼等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在当地民间艺术、
饮食等方面都有所反映。
碱文化是盐城地区另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源于盐城地区丰富的碱资源。
盐城地区的碱业也是盐城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盐城的碱文化主
要体现在对于碱的生产工艺、应用方式以及碱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如盐城
地区著名的碱沟、碱场等地都是碱文化的代表。
总之,盐城四色文化是盐城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不仅体现了盐城地
区的地理特点和人文历史,也是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盐城四色文化的采风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为盐城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通过我们的报告,能够加深人们对盐城四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当地文化的发展和
传承。
论盐城海盐文化遗存及其现代价值作者:薛佳妮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04期[摘要]盐城资源丰富,生态独特,是黄海之滨盐文化的源头所在。
遍及盐城各地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海盐历史文化遗存已成为了解盐文化的重要内容,大丰市草堰镇和中国海盐博物馆则是了解海盐文化的重要窗口。
盐城海盐文化遗存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海盐生产对于弘扬城市品格、锻造现代城市精神以及发展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盐城;海盐文化;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盐城资源丰富,生态独特,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产盐历史,是淮河下游和黄海之滨悠久盐文化的源头所在。
底蕴丰厚的文化遗存充分反映出了盐城的城市之魂、城市之根就是海盐文化。
盐城海盐生产发展史折射出中国海盐文化的缩影,彰显了中国海盐文化的积淀。
本文将探究盐城与海盐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存、古迹,零距离接触盐场和海盐,充分感受海盐文化的无穷魅力及其丰厚底蕴,彰显出特有的现代价值。
一、盐城海盐文化历史遗存盐城东面黄海,滩涂广阔,是海盐生产的天然之地。
盐城的历史是一部盐文化的发展史。
盐城生来姓“盐”,以盛产淮盐享誉华夏,其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气息,成为国内唯一一座因盐命名的城市。
据有关资料记载,盐城早在战国时即“煮海为盐”。
《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秦汉时是“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地。
盐渎县建立于公元前119年,“渎”即运盐之河的意思。
盐城县之名开始出现于东晋。
唐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在这块地区,如今还遗留着大量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历史遗存,成为海盐文化的历史见证,并形成了包蕴着海盐气息的思想性格特征。
所谓海盐文化物质遗存是指海盐生产场地、工具、运销码头、器具、盐政管理官署建筑、碑刻、盐民日常生活场所、用物等;海盐文化非物质遗存是指海盐生产的变革、运销形式的发展、管理政策的变化以及通过文字、口传等方式流传至今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资料、哲学思想观念、文艺作品、民俗风情等。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期末复习专项突破:综合性学习与写作(含答案)一、综合性学习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30字)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
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
“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
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
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班拟开展“走进文学部落”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班上准备创办一份班刊,请你给班刊取一个富有文学韵味的刊名。
班刊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班级文学社开展“重新设计作品人物命运”的活动,请你仿照例句的形式,重新设计孔乙己的命运。
例句:假如范进没能考中举人,他最终的命运只能是穷困潦倒,饥饿而死。
假如孔乙己考中了举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级文学社要选取一副对联悬挂在其阅览室,最合适的一项是()A.宾至如归,少安毋躁B.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C.室雅何须大,书香不在多D.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3.综合实践。
(17分)材料一:材料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盐城的由来因盐得名,历史悠久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
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
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
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
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
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
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
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城。
在各地地名当中,至今仍保留着“团”、“灶”、“总”、“丿”“仓”等与盐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名称。
“团”,是盐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
每个盐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户,旧时以“团”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如戚家团、南团、西团、新团、北团、卞团等。
目前,仍保留大丰的西团镇,全市还有18个村、48个自然村组的地名与“团”有关。
“灶”,是灶民煎盐的重要设施,境内因“灶”称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六灶、沈灶、南沈灶等6个乡镇,另外还有85个村及368个自然村组也是因“灶”而得名。
“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
明初大规模的“洪武赶散”,移民来到荒漠的海滨烧盐,为了对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实施管理,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
清嘉庆时,东台富安盐场就设有30个总。
今天沿海乡镇地名中仍保留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境内还有7个村和37个自然村组以“总”命名。
“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名扬天下的亭湖区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盐场的便仓所在地。
境内还有东台三仓镇以及11个村和18个自然村组因“仓”设名。
“丿”是明后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其形同铁锅,略比锅浅,径园三尺,深3-4寸。
地名的文化信息——以盐城地名和海盐文化为例刘成【摘要】The geographical name is a cultural heritage. It reflects and retains the evolve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language. As Yancheng is a city named by salt, 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this city also embody a rich sea salt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y have been used throughout history.%地名是一种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变迁的内容以语言的形式而在地名上之残留。
盐城作为一座以盐命名的城市,其城市中的地名也孕育着深厚的盐文化,并且随着历史的变迁一直延续至今。
【期刊名称】《盐业史研究》【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5页(P39-43)【关键词】盐城;地名;海盐;海洋文化【作者】刘成【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对于盐业史、盐业文化的研究,学术界多集中于盐政与盐业经济的研究,欧宗祐的《中国盐政小史》(商务印书馆,1927年出版),对我国古代以至民国的盐政,按朝代逐一进行了论述①欧宗祐.中国盐政小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新中国成立后,区域性研究增强,重点集中于四川井盐、内蒙古盐业,以及两淮、两浙盐业②王振忠.明清扬州盐商社区文化及其影响[J].中国史研究,1992,(2).。
在地名学领域,地名学著名学者华林甫著有《中国地名学史考论》③华林甫.中国地名学史考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而将地名学与盐业文化相结合进行研究的,主要为盐城地方学者,他们通过将城市变革史和现存海盐文化遗存结合起来研究,但是就地名缘由及其变迁并不够深入④孙炳元.海盐文化与盐城[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2).。
没来过响水,就不算到过盐城这次参加了盐花盐韵朗读会这个活动,真是长了不少关于盐的知识,盐城以盐得名,现在境内唯一的海水盐却在响水。
这么说,如果响水的制盐工艺没了,所谓盐城就真的“浪得其名”了。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盐城靠海,所以人民煮海为生,自然到处都有盐的印记,以地名为证:大仓、便仓这些地名明显就是当时的盐仓所在,三灶,头灶就是煮盐的灶房,八滩当然就是盐滩了。
所以汉代就设盐渎县了。
盐城的地名,都冒着盐味。
海水如此清淡,要多少柴火才能煮出白花花的精盐。
当然,只能用廉价的能源,最好的廉价能源就是太阳能,把海水抽上来,先晒浓些,一轮一轮地晒,最后放到结晶池。
这完整的一套工序最后的残留,在响水的三圩盐场,这里有扬水站,有蒸发池,有结晶池,最后还有盐堆。
现在,在盐场工作三十多年的老陈场长说,这种盐的成本太高了,产不起,每吨盐的成本都高于销售价了。
那么,盐产的少了,为什么反而盐价低了。
老陈场长说,是海盐产的少了,不是盐产的少了。
我们早已吃矿盐了。
而且工业化制盐,也主要不是为了吃,而是用于工业。
盐乃化工原料之母,学名氯化纳,产出的大量盐都去了化工企业。
在淮安有大量的盐矿,人们用机器把水压到盐矿,再把饱和的卤抽上来,用管道输送到响水的盐田晒成盐。
往年盐城全境一年产个50万吨盐,要几十万亩土地,现在就用一万亩,产个50万吨盐一点力气不费。
制海盐需要的好多工艺都省了,当然,制海盐的成本相比就高了。
响水的制盐工艺在全国也已经十分稀缺了。
它的存在,仅是象征着这里曾经是盐的故乡;它的存在,就像许多即将失传的古老工艺,是一种文化遗产。
唯有在它的身边,你才会看到这片海遥远的历史;唯有在它的身边,你才会真正的了解,煮海为生的后人,怎样深深地眷念这块养育祖祖辈辈的土地。
所以,没有到过三圩盐场,就不算到过盐城,无论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
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水绿盐城一、概述东临黄海,南与南通市接壤,西南与扬州市,泰州市为邻,西与淮安市相连,北隔灌河和连云港市相望。
二、地名探究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
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
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
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
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
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
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
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盐城现在产盐比较少,江苏年产盐31吨,主要来自常州、徐州、淮安,少部分来自盐城。
因为盐城是海盐多用于工业,淮安井盐。
90%矿物盐,10%是海盐。
海盐2000年的时候就不怎么产了。
消耗大,又有污染,而且占地方。
现在首选,井盐。
三、自然地理流经市区的主要河流有新洋港、串场河、皮岔河、小洋河与通榆河等,是盐城主要的生态水脉和生态走廊。
亭湖区的大洋湾作为城市中心最主要的湿地,正在规划建设包括大洋湾森林公园和水上公园在内的大洋湾休闲旅游度假区。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后,盐城将以快速干道和主要河流为界划分六个片区,构成比较典型的水网城市格局。
通过滨水地区的开发与景观建设,增加亲水性场所,“人、水、城”相伴而生,和谐生长。
盐城地名中的海盐文化体现
摘要:地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体现某一地区在其历史发展历程中各个发展时期的文化遗留。
作为我国海盐文化重要代表的盐城,其海盐文化就在其地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笔者试图从地名的文化功用出发,展现盐城地名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盐城地名文化
盐城位于黄海之滨,是江苏省海岸线最长的城市,也是江苏最主要的产盐区。
其所属的两淮地区东临黄海,西连运河,南北广袤数百里,有盐场二三十处,都可以煮海为盐,造价低廉而且产量极丰富,加之水网交错、航行便利,广销河南、江苏、安徽诸省。
因此,“自古两淮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
两淮盐场因此成为全国盐产量最大、销路最广的地区。
同时,也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借以立国的“财赋之源”。
至今,盐城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八大海盐生产基地之一。
虽经数千年历史的涤荡,至今在盐城地区仍然保留着诸多与盐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作为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名就给我们传递了跨越千年的有关盐的讯息。
地名作为语言里的专有名词的一部分,是地名的表层结构。
通过它,可以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这是地名的深层结构。
因此,盐城的地名也必定可以反应特定时期盐城的盐文化与盐业制造的历史。
一、盐城的制盐历史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曾描述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
从卤,监声。
”这是最早对盐的解释。
我国盐业历史最为悠久,正如《中国盐政史》所言:“世界盐业,莫先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
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此海盐所由起。
煎盐之法,盖始于此。
”进入有文字时代后,最早出现的有关盐业史料是《周礼·天官》:“盐人掌盐之政令,供百事之盐。
”由此可见,盐是“国之大宝”,早在奴隶社会,政府已设置官吏专门管理全国盐业。
此外,从对盐的分类也可以看出我国盐业之早之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盐的来源及制作方法的不同,很早就对盐品作了划分。
南北朝时代的陶弘景就曾将盐品大体划分为五种:东、北、南海之盐、河东池盐、蜀井盐、西北山盐和木盐。
沈括在《梦溪笔谈·官政》篇中则划分为末盐(海盐)、颗盐(池盐)、井盐和崖盐。
盐城地区濒临黄海,其所造之盐应属较早产生的海盐。
另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元祐间,淮盐与解池等岁四百万缗,此唐举天下之赋之三分之二。
绍兴末年以来,泰州海宁一监支盐三十余万席,为钱六七百万缗,则是一州之数过唐举天之数矣。
”这充分说明,江淮盐业在隋唐至清末的1000多年间,尤其是唐宋时期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所起作用之巨大。
而作为江淮地区最主要的产盐区——盐城,更是与盐有着不解之缘。
盐城制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东楚有海盐之饶”,其中“东楚”就是今天的盐城、淮安地区;有文字记载的盐城产盐历史起于西汉吴濞煮海为盐,距今已有2000多年。
现在盐城境内盐区东濒黄海,北抵灌河,南至老坝港,海带线长达582公里。
按地域划分,盐城境内淮南为煎盐场,淮北为晒盐场。
由此可见盐城产盐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大。
二、盐城地名中体现的海盐文化
盐城制盐业造就了盐城特有的海盐文化。
这种文化体现在盐城的政治、经济、历史的各个层面,而且这种文化从未中断过。
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地名,也从多个角度体现了这种文化。
所谓“海盐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开放式的地域文化,盐城作为这种文化的代表,有着地理位置、主要产业等独特的文化因素。
从地理位置上看,盐城处于江苏沿海中部,苏南有吴越文化,苏北有楚汉文化,盐城置身于南北文化的过渡带上,对两种文化都有所吸收,但又不隶属于任何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如考古挖掘出的与盐有关的古遗址、古墓葬、古碑刻、塔、民居、桥、堰、闸等,这些是与盐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又包含语言、地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灶、仓、团、垛、荡等地名,成了海盐文化非物质遗产最为鲜活的符号。
这种文化的产生除了与其地理位置有关,还与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恶劣的生存环境有关。
古代盐城“城形似瓢也”,也被称为“瓢城”,之所以叫做“瓢城”有这深刻的文化意蕴。
盐城取大海之盐的同时,但也经常遭受水灾,这被盐城人认为是大海对人们索取的惩罚,因此盐城在建城的时候取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哲学思想,表明盐城人民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盐城建城瓢城还有另一层文化意义,因为瓢浮于水,永不沉没,盐城取其永不沉没之意,体现了盐城人丰富的想象能力。
盐民的艰苦生活也为盐城的海盐文化的建立和传承创造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传播载体。
盐民,又称“灶民”、“盐丁”,因盐置县的广袤盐区里有着终日煮海的灶民。
灶民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是最被看不起的人,他们中多为朝廷流放的罪人。
恶劣的环境逼使盐民们负重前行,他们不仅在生活上艰苦,而且在政治上倍受歧视和奴役。
从宋代起,历元、明、清三代,都用特殊的户籍管理盐民。
这种特殊的户籍不能改变,盐民们只能世世代代积薪、晒灰、淋卤、煎盐,所产食盐要全部交公,而其所得仅仅维持活命。
正是这种特殊的身份,使盐民们能够团结一致,也就出现了上文所提及的“团”这一组织的出现。
“团”在盐场中,除了是用于运输的组织之外,还是盐民们集中在一起烧盐的自然组织。
在明代之后,盐民利用盘铁轮流煎熬取盐,24小时为“一伏火”。
由于盘铁厚大,难以烧灼,因此每举火一次,通常需要连续生产15天左右,数家灶户集中轮流操作,团煎共煮。
体现在地名中的例子很多,如盐城郊区的新团等数十个乡镇、村、组的地名就是取自于“团煎共煮”的“团”的,表现了盐民们注重团结配合、协作支持的团队精神。
这种团结的精神促使“两淮盐税甲天下”。
盐城在历史上与盐的特殊关系早就了盐城特有的海盐文化。
而这种海盐文化有以地名为载体,刻录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到千年之后的我们。
参考文献:
[1]盛爱萍温州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P258
[2]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箋. 516页学林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12-1
[3]应岳林巴兆祥.江淮地区开发探源.225页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1995.3
[4]应岳林巴兆祥.江淮地区开发探源.223页
[5]李兆贵王申筛编著《独特的泰州税文化》6页中国文联出版社系列丛书:金三角文丛出版时间:200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