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盐城的特色
盐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盐城海盐文化:盐城因盐而兴,有着悠久的海盐文化和丰富的盐业遗迹。
盐城的海盐博物馆、盐城工农路老盐仓等都是海盐文化的代表。
2.湿地生态:盐城拥有大片的滩涂和湿地,是全球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
这里有着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世界自然遗产地。
3.淮剧与杂技:淮剧和杂技是盐城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盐城淮剧博物馆和杂技博物馆等场馆展示了淮剧与杂技的历史和技艺。
4.东沙美食:东沙是盐城沿海的一个小镇,这里的美食以海鲜为主,以新鲜、原味为特色,深受游客喜爱。
5.民俗文化:盐城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盐城十番、跑马灯、踩高跷等传统表演和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6.革命老区: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等地是学习和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场所。
7.人文历史:盐城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
盐城的名人、名胜、名居等资源丰富,如北宋著名水利专家刘彝、明未清初著名书画家胡启用、晚清著名小说家李伯元等历史名人和古云梯关、古海春轩等历史遗迹。
总的来说,盐城的特色涵盖了自然景观、文化艺术、人文历史等多个方面。
这些特色使得盐城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
探究盐城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1. 引言1.1 背景介绍盐城位于江苏省中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红色资源的城市。
盐城红色文化是指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道德品质的文化。
红色文化是盐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地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盐城作为承载着红色文化的城市,需要加大对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精神。
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抗日战争时期,盐城人民奋勇斗争,为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一历史时期,盐城红色文化逐渐形成,成为盐城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盐城红色文化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开发盐城红色文化,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才能更好地发扬红色文化的精神,激励盐城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1.2 问题意义盐城红色文化是盐城市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革命传统与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盐城红色文化所面临的保护与开发问题也日益凸显。
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盐城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关乎盐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形象,更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只有加强对盐城红色文化的保护和挖掘,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激发全社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盐城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还能有效提升盐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深入探究盐城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正文2.1 盐城红色文化概述盐城红色文化是指盐城地区丰富的革命历史遗产及相关文化资源,包括红色旧址、红色文物、红色故事等。
盐城自上世纪初就成为革命斗争的重要战场,孕育了大量的红色文化。
盐城红色文化的特点是承载着丰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
关于盐城的几个传说1.引言1.1 概述盐城作为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反映了盐城的独特魅力和人文风情。
本文将在引言部分以"关于盐城的几个传说"为题,介绍盐城的几个传说,并探讨这些传说对盐城的意义和影响。
这些传说围绕着盐城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展开,涉及到人物传说、地方传说、神话传说等多个领域。
通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了解盐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以及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其中,有一则著名的传说与盐城的盐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传在古代,盐城是一座盐业繁荣的城市,盐商们生活富足,但也遭受了不少劫难。
据说,每当遇到天灾人祸时,一位神秘的盐神便会出现,保佑盐商们顺利度过难关。
这个传说流传至今,成为盐城的历史符号之一,也使得盐城成为盐业福地的美誉。
另外,盐城还有着一些与自然景观相关的传说。
比如,关于盐城淮海湿地的传说就充满了神秘色彩。
相传在古代,这片湿地曾经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居住着各种神奇的生物。
而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片湿地发生了变故,变成了现在的淮海湿地。
传说中,湿地里的一些动植物还保留了古时的灵性,可以与人类进行交流。
这个传说使得淮海湿地成为了盐城的一大特色和旅游资源。
通过以上简要的概述,我们可以看出,盐城的几个传说丰富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内涵,打造了盐城独特的人文景观。
这些传说不仅让盐城更加神秘有趣,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盐城文化的窗口。
同时,这些传说也成为盐城的独特标志,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和感受盐城的魅力。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些传说的具体内容,并探讨它们对盐城的意义和影响。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探索盐城的几个传说。
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中,我们将给出对盐城传说的整体概述,概括介绍盐城在传说中的地位和其与传说的关系。
同时,我们还会阐述本文的结构安排以及目的,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本文的内容和意图。
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研究盐城地区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盐城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艺”文化传统,这些传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传承,已经成为盐城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专家学者们纷纷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希望通过研究“民艺”文化传承,推动盐城文化的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为盐城的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一、盐城地区“民艺”文化的特点盐城地区“民艺”文化是盐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盐城地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社会组织、工艺传统等方面的内涵。
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以农民文化为主要载体,体现了盐城地区优秀的手工艺传统和民间艺术传统。
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性丰富:盐城地区“民艺”文化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制品,如编织、刺绣、竹编、漆器、木雕、瓷器、花灯、纸扎等,这些手工艺制品在盐城地区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了盐城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生活化和实用性:盐城地区“民艺”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它们既是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又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体现。
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在实用性和观赏性上都有很高的水准,这为其广泛传承提供了保障。
3.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盐城地区“民艺”文化源远流长,但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因素,进行创新和发展。
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既有着传统的韵味,又具备了现代的审美特点,成为了盐城地区文化的重要代表和标志。
虽然盐城地区“民艺”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当下社会环境下,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和冲击。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革,传统的手工艺生产方式遭遇了一定的冲击;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劳动力资源的外流,一些传统的手工艺技艺逐渐失传。
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面临一系列问题:1. 传承体系不健全: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缺乏系统化的培训和传承体系,导致传统手工艺技艺的学习和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盐城市的特色文化盐城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地处苏北平原地带,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盐城市这个城市的特色文化与其地理地位和历史沿革密不可分,其内涵丰富而又独特,充满人文气息,至今仍深深影响着盐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一、盐城的历史文化盐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3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盐城地区就有人类生息。
孔子曾说:“盐有五味而为之者,莫加于江淮之间”。
在古代,盐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货币和交换媒介,盐城是最早炼盐的地方之一,在中国的历史上,盐城一直是个以盐业闻名的城市,盐是盐城最主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盐城的历史文化丰富而又多元,古时候盐城是冶铁之地,留下了许多古老的冶铁遗迹,如戚墅堰、金山岭等,其中的金山岭矿区曾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铁矿之一。
此外,盐城还是一个有着丰富渔业和农业文化的城市。
漫长的江海河湖天堑,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从长江到东海,从潮间带到滩涂,盐城的水产资源在江苏省内独树一帜,盐城市也以其海鲜美食而多次荣膺全国农业展示交易会金奖。
而盐城的作物品种也繁多,如盐城竹笋、盐城杏花草茶等都具有独特的风味和文化内涵。
二、盐城的民间传统文化盐城的民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百姓的日常衣食住行到娱乐活动,中式弹唱、米袋戏、镇海龙灯、铜钱铺床、盐城民间民俗体育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几乎涵盖了盐城民间文化的方方面面。
米袋戏是盐城传统非常独特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一般是在年夜饭、元宵节等重大节日时演出。
该戏曲主要以说唱为主,器乐的演奏也是其中一大特色,器乐演奏除了可以为戏曲添彩增色之外,也能让现场的观众互动参与,会使得观众更有感觉、更投入。
铜钱铺床是盐城传统民间的婚嫁习俗之一,铜钱的来源多数是自家积蓄,或者是回收,由于铜钱的数目是以百计或千计为单位,而且在婚礼上要铺床枕袋,十分用心繁琐,也可以看作是新人对新家前途美好的一个寄托和表示。
另外,盐城的民俗体育,如镇海龙灯、蛙跳、夯土坨等也有着自己的风采,具有独特的魅力,目前也成为了盐城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之一。
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研究盐城地区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民艺”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盐城地区也有着深厚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保护和传承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已经成为当地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的历史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来探讨这一重要的文化话题。
一、历史背景盐城地区作为中国的文化古镇,一直以来都有着丰富的“民艺”文化传统。
盐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养蚕、制盐重镇,这一特殊的历史地位,使得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得以繁荣和壮大。
在明清时期,盐城的造纸、织布、陶瓷等手工艺制作业发展迅速,成为当时的重要经济支柱。
这些手工艺制作业不仅在盐城地区有着独特的特色,还对周边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现状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冲击,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许多传统手工艺作坊逐渐式微,一些传统工艺品面临着销量下降和市场边缘化的问题。
尤其是在年轻一代的文化消费观念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民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愈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过,也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盐城地区的一些文化研究机构和相关民间组织开始积极探索“民艺”文化传承的新途径。
一方面,他们通过建立展览馆、博物馆、传统手工艺品销售中心等方式,打造了一系列的文化品牌,促进了盐城地区“民艺”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他们还积极推动相关的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民艺”文化传承的公益讲座、手工艺品制作体验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民艺”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来。
三、未来发展方向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传承之路任重道远,但是也充满着希望。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的发展:1.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政府部门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扶持,积极推动盐城地区“民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对于从事传统手工艺制作业的工匠和艺人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或者技术支持,从而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到“民艺”文化的传承工作中来。
盐城四色文化采风报告总结
经过对盐城四色文化的采风调研,我们得出以下总结:
盐文化是盐城的核心文化,得名于盐城这座城市的名称。
盐城历史上
是中国著名的盐都,有着悠久的盐业传统。
盐文化主要包括盐产品的生产
工艺、盐业的历史演变以及盐的文化象征等方面。
盐城地区的盐业历史悠久,制盐工艺也非常独特,如传统的风车盐田、盐道等都是盐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鱼文化是盐城的另一大特色文化,源于盐城地处江海交汇的地理位置。
盐城地区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和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养殖业在当地经济
中占有重要地位。
盐城的鱼文化主要表现为对于鱼的崇尚和热爱,如盐城
地区盛产的鳗鱼、鲤鱼等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在当地民间艺术、
饮食等方面都有所反映。
碱文化是盐城地区另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源于盐城地区丰富的碱资源。
盐城地区的碱业也是盐城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盐城的碱文化主
要体现在对于碱的生产工艺、应用方式以及碱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如盐城
地区著名的碱沟、碱场等地都是碱文化的代表。
总之,盐城四色文化是盐城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不仅体现了盐城地
区的地理特点和人文历史,也是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盐城四色文化的采风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为盐城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通过我们的报告,能够加深人们对盐城四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当地文化的发展和
传承。
盐城的由来因盐得名,历史悠久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
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
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
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
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
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
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
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城。
在各地地名当中,至今仍保留着“团”、“灶”、“总”、“丿”“仓”等与盐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名称。
“团”,是盐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
每个盐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户,旧时以“团”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如戚家团、南团、西团、新团、北团、卞团等。
目前,仍保留大丰的西团镇,全市还有18个村、48个自然村组的地名与“团”有关。
“灶”,是灶民煎盐的重要设施,境内因“灶”称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六灶、沈灶、南沈灶等6个乡镇,另外还有85个村及368个自然村组也是因“灶”而得名。
“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
明初大规模的“洪武赶散”,移民来到荒漠的海滨烧盐,为了对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实施管理,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
清嘉庆时,东台富安盐场就设有30个总。
今天沿海乡镇地名中仍保留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境内还有7个村和37个自然村组以“总”命名。
“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名扬天下的亭湖区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盐场的便仓所在地。
境内还有东台三仓镇以及11个村和18个自然村组因“仓”设名。
“丿”是明后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其形同铁锅,略比锅浅,径园三尺,深3-4寸。
浅谈盐城传统文化盐城,又名盐渎、万河之都。
全市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交通发达,物产富饶,素有"渔米之乡"的美称。
市内大多数人口是历朝江南移民后裔,因而传统文化和民众的心理状态都属于传统的江南文化范畴。
同时,盐城东临黄海,拥有582千米的海岸线,占全省总长的56%,由此而形成地域文化特色——苏东海洋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1、海盐文化在盐城的人工运盐河——串场河与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间一座白色盐晶造型的雕塑式建筑,那是全国唯一一座反映悠久的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
盐城,以盐命名,海盐文化是盐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体,是盐城的文化之根。
海盐文化渗透进了盐城的历史、盐政、经济、地名和盐民的性格、斗争、文艺、民俗等各个领域。
首先,盐阜先民用茫茫滩涂上的茅草燃起的熊熊烈火,把取之不尽的海水煮炼成为海盐,在这千百年间与自然抗争中,,逐渐形成了带有普遍共性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勤劳淳朴,粗犷果决,艰苦节俭。
以煮盐为业的盐民,面对宽阔之大海,在风吹、日晒、卤蒸、烟熏等十分艰苦的劳动中,在贫困艰辛的生活磨炼中,熔铸出了勤劳淳朴,粗犷果决,耐苦耐劳,艰苦节俭的基本性格特征。
《隋书•地理志》谓:“淮南人性并躁劲,风气果决,俗尚淳质,好俭约”;崇尚武力,有较强的反抗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斗争毅力。
盐民的劳动、生活条件无比艰苦,身分地位十分低下,常年遭受官府盐商的压榨欺凌,从而滋生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其斗争性也无比坚强。
盐枭出身的张士诚就是具有坚毅斗争精神的典型代表。
在“城中资粮尽罄,一鼠至费百钱。
鼠尽至煮履下枯革以食”的状况下,仍旧坚守平江城十个月有余;仇恨贫富不公,向往均平生活。
平均主义思想在阶级压迫十分严重的阶级社会中,是进步的革命的思想。
广大盐民在苦难中看到达官贵人和盐商巨富们过着“食肉被纨”、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产生平均主义思想是十分自然的。
盐城文化调研报告盐城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
在过去几年中,我对盐城的文化进行了调研,下面是我的报告。
盐城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的城市,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富。
盐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盐业的发源地之一。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盐城的盐业一直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可以说,盐业为盐城的发展和演变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盐业,盐城也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盐城古城遗址。
这是一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遗址,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遗址保存了盐城古代城市的风貌和文化特色,是了解盐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此外,盐城还有许多传统的文化节庆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要数盐城故事会和秧歌舞。
盐城故事会是一个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通过讲述民间故事和传统文化,传承着盐城人的智慧和智慧。
秧歌舞则是一种盐城特有的舞蹈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经常在节庆活动中演出,受到盐城人民的喜爱。
当然,盐城的文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城市化的进程使得盐城的文化多样性增加,融合了现代元素。
例如,在盐城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和文化活动,如摄影展览、音乐会、话剧演出等。
同时,盐城还有一些以文化为主题的公共空间,如艺术广场和文化中心,为市民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总体而言,盐城文化深厚而丰富。
这个城市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传统节庆活动独特而有魅力。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盐城的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通过调研盐城的文化,我对这个城市的历史和人文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增加了对盐城的热爱。
希望我的报告能够帮助读者了解盐城的文化,并对这座城市产生兴趣。
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对于我们认识这个地方的历史和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相信,通过更多的研究和推广,盐城的文化将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从文化的角度介绍盐城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盐城作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地域文化特色。
盐城历史文化简介盐城位于江苏省中部,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氛围。
本文将从盐城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盐城这座城市。
一、盐城的历史沿革盐城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和繁衍生息。
在商、周时期,盐城地区已成为吴、越、楚等国的交通要道和商贸中心。
东晋时期,盐城被设立为扬州的一个县,南北朝时,隋唐时期,盐城都为苏州府辖地。
明清时期,隶属扬州府的盐城城也成立。
二、盐城的自然环境盐城地处江苏省中部,黄淮平原腹地,北靠淮河,南接长江,地形平坦,水网纵横。
全市总面积16,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0万。
盐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特别是春季,各种花卉竞相绽放,秋季麦浪滚滚,金黄色田地的美景令人称赞。
三、盐城的文化传承1、花灯文化盐城是全国有名的花灯之乡,花灯起源于汉代的灯会文化,盐城的花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每年的元宵节,盐城会举办盛大的花灯之夜,邀请国内外各地的花灯狂热者前来观赏,这也是盐城独特的文化特色。
2、运河文化江苏苏北地区是中国古代运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盐城也是其中的代表。
盐城市有着悠久的运河历史,大明运河和京杭大运河都曾在盐城留下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成为盐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文化名人盐城还是许多文化名人的故乡,如元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赵葆秀,明代文学家刘三吾,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民族英雄龚自珍等等,他们的事迹和文化成就也是盐城的宝贵文化财富。
四、盐城的名胜古迹1、大华山风景区大华山风景区位于盐城市大丰区南部,是苏北地区较大的自然风景区之一,素有“江苏第三山”之称。
这里有雄伟险峻的山岳,奇特的溶洞地貌,古朴的佛教文化等等,是一个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遗迹、文化遗产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2、万福塔万福塔位于射阳县境内,为中国八大历史文化名塔之一。
万福塔为五层八角形砖塔,高达76米,塔身木构砖嵌,富有精致的浮雕和彩绘,成为盐城最富艺术感的古代建筑之一。
盐城的文化渊源作文盐城印象:文化渊源里的那些“盐”味儿与“不凡”说起盐城,脑海里第一时间蹦出的不是高楼大厦,也不是车水马龙,而是那片广袤无垠的盐田,和那些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的盐粒。
嘿,你知道吗?盐城这地儿,就像是一盘精心调制的菜肴,文化的“盐”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让这座城市有了独特的“味儿”。
小时候,爷爷总爱给我讲古时候盐民们的故事,说他们是怎样顶着烈日,在海边一铲一铲地挖盐,汗水比海水还咸。
那时候我不懂,只觉得那画面挺酷,就像动画片里的勇士在战斗。
现在想来,那不仅仅是劳动的场景,更是盐城文化渊源中最坚韧不拔的篇章。
但盐城的文化,可不止于“盐”。
记得有次和朋友漫步在盐渎公园,湖光山色间,突然听到一阵悠扬的淮剧唱腔,那声音穿透了喧嚣,直击心灵。
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老一辈盐城人围坐在一起,听戏品茶,那份悠闲与惬意,是这座城市独有的慢生活哲学。
我心想,这大概就是盐城文化的另一面吧——既有盐工的粗犷,也不乏文人雅士的细腻。
说到这儿,我得提个可能有点儿争议的观点。
很多人一提到盐城,就想到“传统”二字,觉得这里缺乏现代气息。
但在我看来,盐城的文化正是那种“传统中带点叛逆”的存在。
比如,近年来盐城在保护古迹的同时,也大力发展科技产业,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就像是老盐民穿上了智能装备,既保留了那份质朴与坚韧,又增添了创新的活力。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次参加盐城的“盐文化节”。
本以为就是看看盐田,尝尝盐味小吃,没想到活动里居然还有VR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盐场,亲身体验了一把挖盐的乐趣。
那一刻,我笑了,心想:这盐城,还真是会玩!有时候,我也会想,盐城的文化渊源到底是什么?是那片永不干涸的盐田,还是那些流传千古的故事?也许,它更像是一杯老酒,越品越有味,让人在回味中感受到时间的沉淀与文化的厚重。
总之,盐城这座城,就像是一个多面体,每一面都闪耀着不同的光芒。
盐城历史人文知识概括盐城历史盐城是中国东部沿海开发利用较早的地区之一。
新石器时代,黄海之滨,淮河两岸,射阳湖畔,已有盐阜人民的远祖在这块狭长的土地上孕育了盐城的远古文明。
战国时期,先民们利用近海之利“煮海为盐”。
秦汉时代,境内“煮海兴利、穿渠通运”。
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朝廷将古射阳县东部靠黄海的一部分划出来单独设县,因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运盐的盐河,故称盐渎县。
其时有县无治,由射阳丞(今宝应县)代管。
三国时,曹操令江淮民西迁,废盐渎县。
西晋复县。
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盐渎因“环城皆盐场”而更名为盐城。
北齐时于盐城设射阳郡,陈时改为盐城郡。
隋大业末年,江淮农民起义军领袖韦彻据盐城称王立射州,分为新安、安乐两县。
唐初,废射州(直至清末,境内未设过州、郡),复置盐城县。
唐朝时期,盐城曾是长安与海外交往的要津之一。
宋代,盐城属楚州,岳飞和韩世忠、梁红玉夫妇在盐城一带抗金。
六朝属河南省。
元末张士诚率盐民起义,建立大周政权,前后坚持了14年,是震撼和瓦解元朝腐朽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最后在平江(今苏州)称吴王。
明初,盐城属应天府,朱元璋“洪武赶散”(古称“红巾赶散”),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4000余无田农户迁往江北,一部分落户盐城。
清初,先属江南省,后划归江苏省。
南通人张骞废灶兴垦,又迁来一部分启海棉农。
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阜宁县。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东台县。
民国期间,境内先后设江苏省盐城第十行政督察区、盐城行政督察区,第六行政督察区。
盐城区辖盐城、东台、阜宁、兴化4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东进北上的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在白驹狮子口会师,成立了华中总指挥部。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
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成立盐阜区行政公署。
辖盐城、盐东、建阳、阜宁、阜东、淮安、涟水7县和涟灌阜边区办事处。
次年,涟灌阜边区改建射阳、滨海2县。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底,盐城获得解放。
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研究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源远流长,其传承历史悠久。
目前,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在积极探索并推动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从盐城地区民艺文化的历史渊源、现状和传承路径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盐城地区民艺文化的历史渊源盐城地区自古就是繁荣的文化大区。
在春秋时期,楚国设置了淮阴县,将今盐城、淮安、江苏南通东南地区划为一地。
盐城地区自秦汉以来,因盐业的发达,吸引了大量商人和工匠来到这里居住和发展生产活动。
盐商们在盐城地区倡导了“尚礼、尚贤、尚美、尚文”的商业情操,大力扶持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得以繁荣发展。
目前,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盐城市万象湖景区依托盐城沙糖画、盐城陈化木雕等传统工艺品的推广和发展,设立了“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馆”。
该博览馆集传统手工艺品、陈列展示、文化交流与互动、民间艺术创作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成为了盐城市文化旅游的重要品牌。
此外,盐城市的孙家园陶瓷、沙钢影剪、滨海花板画、敬南竹编等工艺品得到了品牌保护和市场推广,成为了盐城的“名片”。
然而,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现在仍存在一些问题:一些传统手艺在后继者缺乏的情况下被逐渐淘汰;传统工艺技艺传承遇到困难;落后设备、低效率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问题难以解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盐城地区在民艺文化传承方面研究出了一些路径。
一是建立传承培训机构,落实工艺师传帮带制度,加强青年传承队伍建设,推动传统工艺技术的保护与创新;二是推动工艺品市场化,以开创市场新需求为导向,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三是扶持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旅游资源开发和文化节庆活动增强民艺文化的推广和传承。
总之,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传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传承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团体、传承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实现对民艺文化的真正保护和传承。
盐城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文化定位是当务之急为什么盐城的文化定位如此重要?记者采访了我市地方文化专家、民盟盐城市委副主委梁建民。
梁建民认为,对盐城文化进行定位,是文化盐城建设的当务之急。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文化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来的重要要求。
这个要求在地方落实的时候,就意味着地方要围绕文化定位进行工作部署。
所有的工作,包括规划、城建等工作,都要符合这个文化定位。
“长期以来,盐城的地方特色,就是没有特色的特色。
”梁建民说,经过改革开放前20多年的粗放型发展,盐城的经济实力是明显上去了,但文化的“软实力”还处在发展初期。
当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光靠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行了,必须打出“文化牌”,突出地方特色,吸引外资。
一个成功的例子是“海盐文化”的定位。
从1999年有人开始探讨“海盐文化”开始,到今天相应设施的正式启动,已经快十个年头了。
在几年前“海盐文化”的定位正式确立之后,全市随即开始有关盐政水街、海盐博物馆、海盐风貌区等相关设施的建设。
目前,这些设施已接近竣工。
海盐风貌区附近的东进路美食街也开始实施,并开始招商。
“可以预想,海盐风貌区周边一旦全部建成,将带来巨大的商机。
”梁建民说。
而这些,只是文化定位确定之后,带来的一个开始。
文化定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定位准确,将带来发展;定位失败,将带来巨大的浪费。
梁建民认为,要定位准确,首先就要进行文化普及。
文化这个概念,最近几年一直在变。
因此,大家首先应该搞清楚弄明白,
盐城的文化是什么,并确立一个相应的文化观念。
“文化观念很重要,它直接说明人们对这个城市核心价值的关注程度。
”梁建民举例说,长期以来,泰山庙一直是人们对于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的俗称,民间甚至有出现去泰山庙烧香的事情发生。
放眼全国,泰山庙比比皆是。
而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却只有盐城一家。
“这个资源,至少在观念上我们并没有用好。
”很多市民对于新四军和红色文化,实际持了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
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在政协论坛上,撇去关于盐城文化定位的讨论。
政协委员们对盐城文化的发展现状,也有很多建设性的想法。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不全面,相应设施不配套,各个景点单兵作战,景区之间没有串联呈现,缺少整体规划,无法形成合力……”民进盐城市委员会就“红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市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认真做好整体规划。
我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随着城市开发等原因,有不少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这也成了委员们“挑刺”的地方:如市区作为盐城“红色文化”见证之一的“江淮银行”——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惟一仍保存完整的遗址,即将面临被拆的困境;著名的“鲁艺”学校品牌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开发和保护。
市政协常委张晓惠则直接指出,“权力审美”是城市变丑的根源。
对城市建设的不作为或乱作为,今天建了拆、明天拆完再建,不但导致资源浪费,还可能整出许多“四不像”工程。
这种行为,不但民心尽失,也玷污了城市文化的形象。
我们在实现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尽力避免这样的现象。
市政协
常委顾旭民则对民间婚庆文化进行了抨击与反思,指出这种“铺张浪费、低俗下流、以丑为美”的民间习俗,是传统文化劣根性的留存,是对整个城市形象的侮辱。
对此,主流文化应该加以驳斥和纠正。
“其实,讨论可以更激烈一些”,梁建民说,宪法赋予政协的责任,就是参政议政,对当下的社会情况进行分析、建议,指出政府行为的不足,并加以督促。
对于地方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进行沟通、交流甚至辩论。
“问题只会越辩越明”,只有全社会形成共识,齐心协力建设地域文化,才有可能让我们的城市更具文化辐射力,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