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河东新区滨江景观带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71 MB
- 文档页数:12
滨河景观功能分区之我见——李斌重庆是一个三峡两水的滨水城市,滨江道路环绕山城,山地景观与滨江特色地貌有机的结合,为我们打造滨江景观提供大量得设计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滨河景观设计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地滨河景观相继开发,滨河公园大量实施,为重庆特色的立体山水景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滨河景观都仅仅是取得景观的视觉效果,没有从“人”的最基础、最根本的需要出发。
大多数滨河景观只是从独立景点出发,功能性的开发利用,而忽略了各个空间要素的融合,出现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不协调。
才会出现功能单一的没有绿化带和休闲场所滨江公路,滨江堡坎。
我们应该改变单一的交通功能和滨江公路景点造景,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景观。
1、功能分区的定义:滨江景观带功能分区就是将各功能部分的特性和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合理、有效的分析。
功能分区常依据动静原则、公共和私密原则、开放与封闭原则进行分区。
也就是在大的景观环境或条件下,充分了解其环境周围及邻近实体对人产生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是人与环境协调的焦点。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滨河景观功能分区充满了无限的生动性和灵活性,也有无数的不确定性。
功能分区是人与环境契合的焦点,也是一个景观构成的重要设计环节。
2、现代滨河景观设计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大量滨河景观的综合治理已受到社会的日益关注,但有许多的滨河景观都是在一种盲目的环境改造和片面的景观视觉效果下设计修建的,进而忽略了周边环境和使用对象。
有的即便找到了使用对象,但又缺乏人对其主要功能及次要辅助功能的认识,未体现出功能的多样性,比如:未依据动静原则,公开和私密原则,开放与封闭原则;在使用对象上,未分清各个年龄阶段层次的不同;在活动区域内上,未分清高层次与普通使用、高科技与普通设施上的运用。
使得整个滨河景观出现景点与景点脱节,不与人的行为活动严格一致,致使整个功能分区不能相互协调,造成不合理滨河景观。
河东公园改造景观配置浅析摘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改造后的河东公园景观情况,当初的设计定位、理念和原则。
关键词:河东公园植物配置水景1 规划背景河东公园坐落于河东区成林道,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
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在原有电厂灰渣的基础上兴建的,以现代街心造景手法处理的公园,是周边居民的休闲健身场所。
2 公园改造主题定位公园改造的定位为“城市田园、自然欧风”,整体设计方案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合理提升改造,倡导节约能源的理念,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前提下,结合原有植物,采用规则和自然结合的布局形式,将欧式的规则与中国园林的自然完美结合。
气势宏大的圆形下沉喷泉广场是欧式风的集中体现,公园中心园区则采用自然式的造园原理,力求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3 河东公园的植物配置植物是园林景观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植物的应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园林的美学效果。
并且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所以在河东公园的植物设计过程中我们着重研究了几项重点要素:植物的色彩构成、植物的空间构成、植物的主要姿态。
首先植物的色彩是整体感官的一项重要元素,所以在设计之初就首先考虑到了植物的色彩构成。
为了达到合理的植物色彩构成,在设计过程当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植物类似色相的配色、植物邻补色相的配色、植物对比色的配色等。
避免多色调的小范围混搭造成的凌乱的视觉感觉,所以我们在不同的景观节点都设置了一种主色调,搭配以点缀性的小范围的辅助色调。
将主色调放大,这样不仅看起来美观,同时也会把植被的视觉范围放大,弥补了河东公园可用面积上的缺陷。
其次,就是植物的空间构成。
在河东公园的植物空间构成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明确了空间构成的主要原则,然后再进行相应的选择植物材料和组织设计等。
并且考虑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不断生长的,因此在植物构成的空间构成方面我们又分为平面空间和立面空间两项设计,即由林缘线和林冠线构成一个完整的植物空间。
3.1平面空间构成:首先我们之前订立的空间构成主要原则的要求,确定了主调树(骨架树)的位置,进行空间的划分。
四川省绵阳市,自古以来水系发达,并有三江汇流之称。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中,作为城市建设的黄金地段、城市中心独特空间的滨水地带,其承载了太多责任与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而本文立足于“城市双修”理论,不断挖掘绵阳市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并以其为先导,遵循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规划思路,在原有景观带的基础上提出改造建议,营造属于绵阳市的独特的滨江景观带的城市名片,以及集休闲、娱乐、商业等为一体的滨江空间。
一、概况(一)区域位置绵阳市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素有“中国科技城”之称。
绵阳市境内地理区位条件良好,交通便捷,且涪江流域内地势平缓,经济潜力大,区位条件突出。
涪江流经的主城区住宅密集,人口众多;东方红大桥、涪江三桥、涪江二桥等多条干线经过,交通密集且便利。
这就为滨江景观带提供了良好的人流量基础,这样一来,涪江景观带就的建设就更有必要了。
从城市发展范畴来讲,涪江沿岸的建设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可以成为城市重要的滨水地标。
(二)自然条件绵阳市区的大部分气候特点为:热量丰富,光照条件好,雨量充沛,夏季东部易旱,西部易涝;绵阳市降水年均量826~1417mm,导致涪江水位四季变化明显,且汛期每年都有洪水期,洪水泛滥。
因此,建设应更加注重防洪功能,真正从景观美感度、基础设施、社会人文、自然生态等方面全面综合进行考虑。
二、“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涪江两岸现状剖析(一)城市双修理论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因发展而藏匿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后遗症”也随之出现。
“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即利用再生态的理念,修护在城市化进程中被不断破坏的自然环境(土地、地形地貌、生物链等)。
(二)绵阳市“三江六岸”的总体规划布局绵阳市以涪江、安昌江、芙蓉溪三条河流为骨架的滨水空间资源的利用成为制约城市整体形态打造的核心因素,将“三江六岸”地区打造为绵阳市的城市精品区域,留住城市的山水情怀是目前绵阳市发展规划的迫切需求。
五彩缤纷路--遂宁千年城市江岸毕路德建筑顾问有限公司设计了四川省遂宁市河东新区滨江景观带规划:五彩缤纷路。
1660年前,涪江岸边这片土地上已有历史的烽烟;10年前,这是一片无人问津的郊野之地。
毕路德着眼于城市开发中可持续性功能的创新与研究工作,创见性地将“以优美江岸线为链”的设计理念在这条多彩多姿的路上进行多维度呈现,并进而将之演化成一条灵动的飘带。
变废弃的滩涂为生态湿地。
复现自然清洁,辽阔的水域又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多种栖息地。
设计不仅从细节入手,力图将生态技术渗入景观型体的各个细节中;设计也从全局把控,确保方案带来高品质的工程实现度。
最终为都市文化生活带来可持续性、生态多产的多元化城市滨水区。
五彩缤纷路,设计语汇复活千年城市江岸项目信息项目名称:遂宁河东新区滨江景观带规划(五彩缤纷路)设计范围:规划及景观、建筑设计项目性质: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单位:毕路德建筑顾问有限公司项目位置:四川省遂宁市建设单位:遂宁市河东开发建设有限公司项目尺度:中国中小城市生态滨水规划项目,覆盖了涪江沿岸8公里、140公顷区域占地面积:725000平方米设计时间:2008年当今中国,正在经历新一轮城镇化的巨大浪潮冲击。
作为城镇化前沿的中小城市,面临着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
涪江湿地公园,从环境再生创造切入,引导和提升城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再生。
前世今生——设计背景1660年前,涪江岸边这片土地上已有历史的烽烟,书写荣耀;10年前,这是一片荒草丛生,无人问津的郊野之地;1660年后,当重新思考这片土地的使命落于毕路德的肩头,便注定了始于公元2008年的这一次城市建设不再是简单的城市开发,更是一项生态恢复工程,是一次将有着千年古韵却破败荒凉的河滩地变成“城市绿肺”的神奇之举。
但政府财政投入有限,试图用极少的投入去完成一件几乎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仅资源匮乏、空间有限,还面临着如何将一个原本作农业、防洪之用的大尺度荒块改良成为一片有可持续生长力的城市化滨水景观,此外城市化进程中创伤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等诸多条件也都在束缚着我们。
目录一.文字说明1.规划对象 (2)1.1 遂宁市概况 (2)1.2 规划范围 (3)1.3 规划内容和要求 (3)2.规划思想 (3)2.1规划依据 (3)2.2规划目标 (3)2.3规划原则 (4)3.风貌评价 (4)3.1城市风貌总体评价 (4)3.2城市风貌因素评价 (4)4.风貌定位——遂宁市城市风貌审美特征 (5)4.1 审美特征与风貌定位 (5)4.2风貌定位概念解读 (6)5.风貌分区 (6)5.1山水风貌区 (6)5.2观音文化风貌区 (7)5.3民俗文化风貌区 (7)5.4现代都市风貌区 (7)6.风貌规划 (7)6.1 山水风貌规划 (7)6.2建筑风貌规划 (8)6.3 景观风貌规划 (10)7.风貌感知 (12)7.1风貌感知场所规划 (12)7.2风貌感知视线分析 (12)8.风貌保障 (14)二.图纸01.区位分析图02.风貌评价图03.风貌分区规划图04.山体风貌控制与引导图05.水体风貌控制与引导图06.建筑形式控制与引导图07. 建筑高度和色彩控制与引导图08.绿地景观系统规划图09.标志景观系统规划图10.道路景观系统规划图11.风貌感知场所规划图12.城市视线系统规划图1.规划对象1.1 遂宁市概况1.1.1地理位置遂宁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
市域南北长108.9公里,东西宽90.3公里,面积5300平方公里。
遂宁市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
东邻重庆、广安、南充,南接资阳,西连德阳,北靠绵阳。
距离成都、重庆各230公里,与两大城市呈等距三角关系;与省内绵阳、内江、达州等地距离均在100公里左右。
川鄂、绵渝公路在此交汇,达成铁路穿境而过,成南高速路建成通车,遂渝快速铁路已经开工建设,遂宁即将成为四川第二大交通枢纽。
1.1.2历史沿革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恒温平蜀后置遂宁郡,取息乱安宁之意,遂宁由此得名。
因其四面环山,又名“斗城”。
东晋以后,曾为郡、州、府、县、地区和地级市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