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新版第三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领悟诗人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第一首古诗,指名学生背诵。
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古诗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另外两首古诗,看看又能领略到怎样的风景和情感。
2、学习第二首古诗教师范读第二首古诗,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结合注释,小组讨论古诗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讲解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人的情感。
3、学习第三首古诗按照学习第二首古诗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第三首古诗。
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点提问诗句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
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比较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比较三首古诗在内容、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归纳,加深学生对三首古诗的理解。
5、拓展延伸展示与这三首古诗相关的其他古诗,让学生读一读,感受古诗的魅力。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进行古诗改写或创作。
6、课堂小结总结三首古诗的主要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多读古诗,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
7、布置作业背诵三首古诗。
选择一首古诗,画一幅与之相关的图画。
五、教学反思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古诗的意思,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但在引导学生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点时,部分学生还存在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训练。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三首古诗,包括《东篱乐》、《七步诗》和《过零丁洋》的内容和意义;2.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准确表达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情感;3.通过古诗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课前播放《东篱乐》舞蹈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诵读《东篱乐》、《七步诗》、《过零丁洋》三首古诗,学生跟读,掌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3.分组朗读三首古诗,提高口语表达能力;4.分析三首古诗的意义,理解诗歌情感和内涵;5.欣赏和分析《东篱乐》音乐和舞蹈的特点和形式。
教学重点1.掌握三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准确表达诗歌意境;2.理解三首古诗的意义,感受诗歌情感和内涵;3.掌握分组朗读的技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课本《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三首古诗的录音或视频资料;3.《东篱乐》音乐和舞蹈视频资料;4.分组朗读练习材料。
教学过程一、热身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东篱乐》舞蹈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学生跟读诵读三首古诗(10分钟)教师出示三首古诗的课件,学生跟读诵读。
三、分组朗读古诗(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朗读一首古诗。
四、分析三首古诗的意义(20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式交流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三首古诗的意义和情感。
五、欣赏和分析《东篱乐》舞蹈和音乐(20分钟)教师播放《东篱乐》音乐和舞蹈视频,引导学生观赏和分析音乐和舞蹈的特点和形式,进一步深入理解《东篱乐》这首古诗的内涵。
六、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结合课堂情况进行总结,并点评学生的表现。
教学反思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的重要途径。
在本课中,通过学习三首古诗,又通过学习音乐和舞蹈,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的形式和内容,推进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情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诗歌的世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庭、未、磨、盘”4个生字。
会写“镜、未、磨、遥、银、盘”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4.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古诗描写的祖国的大好河山美景。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复习旧诗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诗仙李白的《望天门山》,感受到了大气磅礴的天门山美景,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吧!(PPT播放《望天门山》情境背诵版视频)过渡:同学们的感情真丰富!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两首关于祖国大好山河的名诗,看看另两位大诗人是如何描绘他们眼中的美景的。
现在就请同学们跟随诗人的步伐,来游览他们笔下的大好河山吧。
2.PPT播放西湖的风景宣传片提问:大家知道这是哪个景区的宣传片吗?你看完有何感受?预设:西湖;我感觉西湖的景色秀丽,充满了诗情画意。
师:一千年前,当大诗人苏轼看到这般美景后,感慨万千,就写成了千古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设计意图:抓住本课三首古诗均是写祖国的名山大湖这一特点,选取了带有这些景点的宣传片,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所写景物的独特魅力,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桥梁,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诗文过渡:要想学好一首古诗,了解它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下面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苏轼以及他创作《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背景吧。
1.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2.创作背景本文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含义,掌握诗歌中的文字和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义,感受其中的审美情感。
2.难点: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阅读策略来解读古诗文,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多媒体课件等3.学具:学生课本、习题集、笔、纸等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吟诵《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15分钟)1.请学生大声朗读《古诗三首》,感受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2.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3.让学生围绕古诗文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思考。
第三步:课文解读(20分钟)1.逐句解读《古诗三首》,讲解古诗中的生字、短语和句子。
2.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艺术魅力。
3.提问学生,引导他们以情感为基础,用语句为载体,加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步:课文鉴赏(15分钟)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与古诗进行联想和对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第五步:诗歌创作(20分钟)1.鼓励学生仿照《古诗三首》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2.学生可选择不同的题材和情感来创作古诗,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欣赏和解读古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册相关题目。
2.继续欣赏古诗,感悟其中的美。
教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题:古诗三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4. 教学时间:2课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把握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古诗资料(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导入新课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感知诗意(2)学生圈画出不懂的词语,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情况3. 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2)每组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4.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3)学生自由朗读,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5. 赏析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子、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2)学生分享自己的赏析心得,互相交流(3)教师总结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6.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古诗的主题(2)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布置作业,鼓励学生课下继续学习古诗,积累文学素养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作者及朝代3. 古诗主题及意境4. 赏析要点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熟读并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统编三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与想象,体味两首诗晴雨变化的景象。
2.对比学习,体悟苏轼“拟人”手法的妙用,提升分析对比等高级思维的发展。
3.链接人生经历,在品词鉴赏中感悟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和态度。
教学重点:能在比较中感受两首诗的关联,感悟“拟人”手法的妙用。
教学难点:品词鉴赏中感悟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和态度。
教学过程:1. 借助注释、诗配画等手段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 采用比较的教学策略,抓住动词、比喻的不同写法,感悟诗歌不同的意境。
(重点)3. 在品词鉴赏中感悟两位诗人豪放、悠闲的情感和开阔的胸襟。
(难点)板块一、印象苏轼1.借资料,认识诗人,了解写作背景。
2.导入课题。
板块二、印象西湖(一)揭示诗题识西湖1. 齐读诗题,了解西湖。
2. 解析题意。
师:两首诗题完全相同,你读懂了什么?出示预习单:两首诗对比图谱,交流谈发现。
小结:同样写饮酒,同样写山水,同样是有晴有雨。
但是读来却给我们留下不一样的感觉。
3.指导朗读诵西湖(1)多形式诵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认识新词(“潋滟”“空蒙”),感受叠韵连绵词的读音特点。
(2)再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借助注释理解“重冈”指的是群山。
(二)对比异同赞西湖1.整体感知西湖。
(1)《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板书:总相宜)(2)《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这首诗呢?(板书:君不会)2.小组谈论:同写西湖的晴雨天,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感受呢?请你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总相宜”,感受到“君不会”,用笔画下来,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交流探讨:《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紧扣拟人方法。
A.借助“诗画结合”“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理解“潋滟”“空蒙”,读懂第一二诗句描述的画面。
B.补充“西施”背景材料,指导诵读,感受第三四行诗句比喻的妥帖。
小结:诗人通过神奇的想象,贴切的拟人,写出了西湖的独特神韵。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教案)课程目标•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掌握三首古诗的词语、句式以及韵脚•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学习重点•三首古诗的基本意思•古诗的词语、语句以及韵脚学习难点•意象丰富的古诗内涵•古诗的韵律与音律教学准备•三首诗歌的课文•教师笔记•课件展示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唐诗宋词来观察古人的情感状态,引导学生引入情感地带。
首先,我将让学生倾听一首著名的诗歌《静夜思》的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首先,我将介绍一下这首诗歌,让学生知道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的古诗。
其次,我将要求学生闭目静思,想象床前明月,和亲人分隔两地的感受。
我将询问学生他们的感受,并引导学生对这首诗歌进行初步感性理解。
Step 2 学习学生学习三首诗歌的基本意思、词语、语句以及韵脚。
在这一步,我将让学生逐一学习三首古诗,并精读每一首古诗中字词的含义、句子结构以及韵律与节奏。
2.1 《钓鱼》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雨雪乱飞,风霜骤至,夜深忽自敛。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这首诗歌中,渔民在晚上乘船出海钓鱼,船上的渔民在唱歌,嘹亮的歌声传到了彭蠡湖畔的美景。
没过多久,天空中开始下起了雨雪,渔民不得不寻找栖身之地,迎接夜幕的降临。
渔船上的蓑衣被风雪挂满,寒冷和凄凉感觉弥漫在船上。
此时,渔船漂泊在大海上,孤独而又脆弱。
这首诗的韵律如海水之流,是对自然的吟咏。
2.2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这首诗歌中,描绘了一个以魅力江南为主题的画面。
江南的春天是一个万象更新的季节,大自然的色彩也随之变换。
此时莺在千里之外啼叫,红绿相映的美景跃然眼前。
这首诗的韵律行云流水,仿佛是大地慢慢苏醒的呼吸声。
2.3 《水调歌头》潇湘何事?洞庭何事?鲈鱼掌上舞。
推船暗笛惊秋风,抚蕉寻叶过千重。
一曲高山流水,谁憾谁?绿杨烟外晓寒轻。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且会背诵。
2.能力、方法培养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不同层次的解读,品读宋词语言的魅力,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且会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品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导读交流课前资料,感知词的特点1.孩子们,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尤其历代名篇名作,不仅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抽生背诵。
2.知道什么是词吗?抽生读自己查阅的词的相关知识。
(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相机揭示词的特点:词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
)二、导入新课,理解题目1.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2.一起读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学生交流后小结: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3.从词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词写了作者夜晚在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
三、初读诗文,疏通字词1.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注意听读音和节奏。
2.请孩子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出示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
3。
指名读词,师相机评价。
预设:有些字音读不准,要多读几遍。
如“山”“枝”强调读翘舌音;“明”“清”“鸣”强调读后鼻音。
句中的停顿要掌握好,重点指导朗读:稻花香里/说丰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1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衢道中》,并能背诵。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并说出《三衢道中》描绘的景象。
3.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感受大自然中和谐美好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自觉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不断增强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了解作者1.师引导:梅雨时节不能出去玩耍,多烦恼啊!现在阳光明媚,梅子熟了,溪水潺潺,小朋友们,快放飞心情,跟随诗人一起去浙江《三衢道中》游玩吧!2.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三衢道中,学生齐读诗题。
3.走近作者曾几(jī),自号茶山居士。
南宋诗人。
其诗风格清淡,词意明白,语言流爽轻快,形象也较为生动。
著有《茶山集》。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读古诗,并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古诗,读出节奏。
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题目什么意思吗?预设:走在三衢这个地方的路上。
三、读古诗,寻“三衢”美景1.小组合作,研读“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想象画面,试着体会诗人的心情,和小组成员交流。
(2)学生根据要求圈画古诗,并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学生活动: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心情。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①教师提出问题: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预设:梅子,小溪。
②教师提出问题: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从“黄时”这个词可以看出诗人是在夏季游三衢山的。
教师板书:梅子黄③教师提出问题:“梅子黄时”本是多雨的季节,可是诗人曾几游三衢山正好碰上了怎样的天气呢?预设:日日晴。
教师点拨:日日晴就是天天晴,因此诗人的心情也愉快了起来,要出门游玩了。
教师相机板书:日日晴④教师提出问题:谁来说说“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自主结合注释说诗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
(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师: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
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
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教师指导: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茅屋小店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哪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四、合作探究,反馈交流。
(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1.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3.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诗?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二)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1.听到了风的声音,蝉和青蛙的叫声。
看到了明月、惊鹊、风吹稻田、天外疏星。
想到了农民丰收时的情景。
(板书:看明月,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弄懂词
意。
教师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
突破本课理解
上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