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深度计算
- 格式:xls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1
构造深度试验(手动铺沙法、电动铺沙法、激光法)一)手工铺砂法 1.目的与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沥青路面及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构造深度,用以评定路面表面的宏观粗糙度、路面表面的排水性能及抗滑性能。
2.仪具与材料(1)人工铺砂仪:由圆筒、推平板组成。
①量砂筒:一端是封闭的,容积为(25土0.15)mL,可通过称量砂筒中水的质量以确定其容积V,并调整其高度,使其容积符合要求。
带一专门的刮尺将筒口量砂刮平。
2推平板:推平板应为木制或铝制,直径50mm, 底面粘一层厚1.5mm的橡胶片,上面有一圆柱把手。
③刮平尺:可用30cm钢尺代替。
(2)量砂:足够数量的干燥洁净的匀质砂,粒径为0.15~0.3mm。
(3)量尺;钢板尺、钢卷尺,或采用将直径换算成构造深度作为刻度单位的专用的构造深度尺。
(4)其他:装砂容器(小铲)、扫帚或毛刷、挡风板等。
3.方法与步骤 1)准备工作(1)量砂准备:取洁净的细砂晾干、过筛,取0.15~0.3mm的砂置适当的容器中备用。
量砂只能在路面上使用一次,不宜重复使用。
回收砂必须经干燥、过筛处理后方可使用。
(2)对测试路段按随机取样选点的方法,决定测点所在横断面位置。
测点应选在行车道的轮迹带上,距路面边缘不应小于1m。
2)试验步骤①用扫帚或毛刷子将测点附近的路面清扫干净;面积不小于30cmx 30cm。
②用小铲装砂沿筒向圆筒中注满砂,手提圆筒上方,在硬质路面上轻轻地叩打3次,使砂密实,补足砂面用钢尺一次刮平。
不可直接用量砂筒装砂,以免影响量砂密度的均匀性。
③将砂倒在路面上,用底面粘有橡胶片的推平板,由里向外重复做摊铺运动,稍稍用力将砂细心地尽可能地向外摊开;使砂填人凹凸不平的路表面的空隙中,尽可能将砂摊成圆形,并不得在表面上留有浮动余砂。
注意摊镭时不可用力过大或向外推挤。
④用钢板尺测量所构成圆的两个垂直方向的直径,取其平均值,准确至5mm。
⑤按以上方法,同一处平行测定不少于3次,3个测点均位于轮迹带上,测点间距3~5m。
⼿⼯铺砂法测定路⾯构造深度试验⽅法⼿⼯铺砂法测定路⾯构造深度试验⽅法1、⽬的与适⽤范围本⽅法适⽤于测定沥青路⾯及⽔泥混凝⼟路⾯表⾯构造深度,⽤以评定路⾯表⾯的宏观构造。
2 、仪具与材料技术要求,本⽅法需要下列仪具与材料:⑴⼈⼯铺砂仪:由圆筒、推平板组成。
①量砂筒:形状⼀端是封闭的,容积为25mL±0.15mL,可通过称量砂筒中⽔的质量以确定其容积V,并调整其⾼度,使其容积符合规定。
带⼀专门的刮尺,可将筒⼝量砂刮平。
②推平板:推平板应为⽊制或铝制,直径50mm,底⾯粘⼀层厚1.5mm的橡胶⽚,上⾯有⼀圆柱把⼿。
③刮平尺:可⽤30cm钢板尺代替。
⑵量砂:⾜够数量的⼲燥洁净的匀质砂粒径0.15~0.3mm。
⑶量尺:钢板尺、钢卷尺,或采⽤已按式将直径换算成构造深度作为刻度单位的专⽤的构造深度尺。
⑷其他:装砂容器(⼩铲)、扫帚或⽑刷、挡风板等。
3 ⽅法与步骤3.1 准备⼯作⑴量砂准备:取洁净的细砂,晾⼲过筛,取0.15~0.3mm的砂置适当的容器中备⽤。
量砂只能在路⾯上使⽤⼀次,不宜重复使⽤。
⑵按本规程附录A的⽅法,对测试路段按随机取样选点的⽅法,决定测点所在横断⾯位置。
测点应选在⾏车道的轮迹带上,距路⾯边缘不应⼩于1m。
3.2 测试步骤⑴⽤扫帚或⽑刷⼦将测点附近的路⾯清扫⼲净,⾯积不⼩于30cm×30cm。
⑵⽤⼩铲装砂,沿筒壁向圆筒中注满砂,⼿提圆筒上⽅,在硬质路表⾯上轻轻地叩打3 次,使砂密实,补⾜砂⾯⽤钢尺⼀次刮平。
注:不可直接⽤量砂筒装砂,以免影响量砂密度的均匀性。
⑶将砂倒在路⾯上,⽤底⾯粘有橡胶⽚的推平板,由⾥向外重复作旋转摊铺运动,稍稍⽤⼒将砂细⼼地尽可能地向外摊开,使砂填⼊凹凸不平的路表⾯的空隙中,尽可能将砂摊成圆形,并不得在表⾯上留有浮动余砂。
注意,摊铺时不可⽤⼒过⼤或向外推挤。
⑷⽤钢板尺测量所构成圆的两个垂直⽅向的直径,取其平均值,准确⾄5mm。
⑸按以上⽅法,同⼀处平⾏测定不少于3次,3个测点均位于轮迹带上,测点间距3~5m。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试卷库《路基路面试验检测》试题答案(第01卷)五、简答题1.土方路基、基层、沥青面层压实质量控制指标是什么?这些指标又是如何定义?1.路基、基层(除填隙碎石外)、沥青面层压实质量控制指标是压实度,填隙碎石基层为固体体积率。
对于路基及基层(除填隙碎石外),压实度是指工地实际达到的干密度与室标准击实试验所得的最大干密度的比值;对于沥青路面,压实度是指现场达到的密度与室标准密度的比值。
固体体积率是指固体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
2.请论述灌砂法测定压实度的主要过程。
2.(1)选择适宜的灌砂筒;(2)标定灌砂筒下部圆锥体砂的质量;(3)标定量砂的单位质量;(4)在试验地点选择平坦表面,打扫干净;(5)将基板放在干净的表面上,沿中心凿洞,凿出的材料放入塑料袋,该层材料全部取出后,称总质量。
(6)从材料中取样,放入铝盒,测定其含水量;(7)将基板放在试坑上,将灌砂筒安放在基板中央(筒砂质量已知),打开开关,让砂流入试坑,不再流时,关闭开关,小心取走灌砂筒,称剩余砂的质量。
(8)计算压实度。
3.请论述沥青路面弯沉评定方法。
3.计算评定路段的代表弯沉:L r=L +ZαSL r——评定路段的代表弯沉;L——评定路段经各项修正后的各测点弯沉的平均值;S——评定路段经各项修正后的全部测点弯沉的标准差;Zα——与保证率有关的系数。
弯沉值修正:(1)如在非不利季节测定时,应进行季节修正;(2)沥青面层厚度大于5cm且路面温度超过(20±2)℃围时,应进行温度修正。
当弯沉代表值L r不大于设计要求的弯沉值(竣工验收弯沉值)时得满分;大于时得零分。
4.根据“评定标准”规定,可以用于沥青混凝土面层抗滑性能测试的方法有哪些?并简述各方法的测试原理。
4.测定方法有:铺砂法,摆式仪法,横向力系数测定车法。
铺砂法原理:将已知体积的砂,摊铺在所要测试路表的测点上,量取摊平覆盖的面积。
砂的体积与所覆盖平均面积的比值,即为构造深度。
构造深度试验(手动铺沙法、电动铺沙法、激光法)一)手工铺砂法 1.目的与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沥青路面及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构造深度,用以评定路面表面的宏观粗糙度、路面表面的排水性能及抗滑性能。
2.仪具与材料(1)人工铺砂仪:由圆筒、推平板组成。
①量砂筒:一端是封闭的,容积为(25土0.15)mL,可通过称量砂筒中水的质量以确定其容积V,并调整其高度,使其容积符合要求。
带一专门的刮尺将筒口量砂刮平。
2推平板:推平板应为木制或铝制,直径50mm, 底面粘一层厚1.5mm的橡胶片,上面有一圆柱把手。
③刮平尺:可用30cm钢尺代替。
(2)量砂:足够数量的干燥洁净的匀质砂,粒径为0.15~0.3mm。
(3)量尺;钢板尺、钢卷尺,或采用将直径换算成构造深度作为刻度单位的专用的构造深度尺。
(4)其他:装砂容器(小铲)、扫帚或毛刷、挡风板等。
3.方法与步骤 1)准备工作(1)量砂准备:取洁净的细砂晾干、过筛,取0.15~0.3mm的砂置适当的容器中备用。
量砂只能在路面上使用一次,不宜重复使用。
回收砂必须经干燥、过筛处理后方可使用。
(2)对测试路段按随机取样选点的方法,决定测点所在横断面位置。
测点应选在行车道的轮迹带上,距路面边缘不应小于1m。
2)试验步骤①用扫帚或毛刷子将测点附近的路面清扫干净;面积不小于30cmx 30cm。
②用小铲装砂沿筒向圆筒中注满砂,手提圆筒上方,在硬质路面上轻轻地叩打3次,使砂密实,补足砂面用钢尺一次刮平。
不可直接用量砂筒装砂,以免影响量砂密度的均匀性。
③将砂倒在路面上,用底面粘有橡胶片的推平板,由里向外重复做摊铺运动,稍稍用力将砂细心地尽可能地向外摊开;使砂填人凹凸不平的路表面的空隙中,尽可能将砂摊成圆形,并不得在表面上留有浮动余砂。
注意摊镭时不可用力过大或向外推挤。
④用钢板尺测量所构成圆的两个垂直方向的直径,取其平均值,准确至5mm。
⑤按以上方法,同一处平行测定不少于3次,3个测点均位于轮迹带上,测点间距3~5m。
1.钢板桩检算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 120-20121、满足各单项的嵌固深度估算:1) 嵌固深度构造要求:根据公式: 嵌固构造深度=嵌固构造深度系数×基坑深度=0.300×3.300=0.990m得到l d = 0.990m。
2) 嵌固深度满足抗倾覆(踢脚)要求:单支点结构计算嵌固深度l d值,规范公式如下:Kt = 1.203 >= 1.200, 满足规范要求。
得到l d = 6.800m。
3) 嵌固深度满足坑底抗隆起要求:m2m1(tan )e tantan支护底部,验算抗隆起:Ks=(18.400×1.200×6.399+1.000×14.835)/(18.480×(3.300+1.200)+14.286)=1.602 Ks = 1.602 ≥ 1.600,抗隆起稳定性满足。
得到l d = 1.200m。
满足以上要求的嵌固深度l d计算值=6.800m。
2、验算各单项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嵌固深度采用计算值l d=6.800m。
1) 嵌固深度构造要求:嵌固深度满足构造要求。
2) 嵌固深度满足抗倾覆(踢脚)要求:单支点结构计算嵌固深度l d值,规范公式如下:Kt = 1.203 >= 1.200, 满足规范要求。
3) 嵌固深度满足坑底抗隆起要求:m2m1(tan )e tantan支护底部,验算抗隆起:Ks=(18.400×6.800×6.399+1.000×14.835)/(18.436×(3.300+6.800)+14.286)=4.068 Ks = 4.068 ≥ 1.600,抗隆起稳定性满足。
嵌固深度l d采用计算值6.800m时,各项验算均满足规范要求。
2.深基坑支护设计----------------------------------------------------------------------[ 支护方案 ]陆地及草袋围堰(浅渔塘)----------------------------------------------------------------------连续墙支护---------------------------------------------------------------------- [ 基本信息 ]-------------------------------------------------------------------------------------------------------------------------------------------- [ 超载信息 ]-------------------------------------------------------------------------------------------------------------------------------------------- [ 附加水平力信息 ]---------------------------------------------------------------------- [ 土层信息 ]---------------------------------------------------------------------- [ 土层参数 ]-------------------------------------------------------------------------------------------------------------------------------------------- [ 支锚信息 ]---------------------------------------------------------------------- [ 土压力模型及系数调整 ]---------------------------------------------------------------------- 弹性法土压力模型: 经典法土压力模型:----------------------------------------------------------------------[ 工况信息 ]-------------------------------------------------------------------------------------------------------------------------------------------- [ 设计参数 ]-------------------------------------------------------------------------------------------------------------------------------------------- [ 设计结果 ]-------------------------------------------------------------------------------------------------------------------------------------------- [ 结构计算 ]---------------------------------------------------------------------- 各工况:内力位移包络图:地表沉降图:---------------------------------------------------------------------- [ 截面计算 ]----------------------------------------------------------------------[ 内力取值 ][ 截面验算 ]基坑内侧抗弯验算(不考虑轴力)σnei = Mn / Wx= 29.471/(2270.000*10-6)= 12.983(MPa) < f = 215.000(MPa) 满足基坑外侧抗弯验算(不考虑轴力)σwai = Mw / Wx= 43.760/(2270.000*10-6)= 19.277(MPa) < f = 215.000(MPa) 满足式中:σwai———基坑外侧最大弯矩处的正应力(Mpa);σnei———基坑内侧最大弯矩处的正应力(Mpa);Mw ———基坑外侧最大弯矩设计值(kN.m);Mn ———基坑内侧最大弯矩设计值(kN.m);Wx ———钢材对x轴的净截面模量(m3);f ———钢材的抗弯强度设计值(Mpa);---------------------------------------------------------------------- [ 整体稳定验算 ]----------------------------------------------------------------------计算方法:瑞典条分法应力状态:有效应力法条分法中的土条宽度: 1.00m滑裂面数据圆弧半径(m) R = 8.096圆心坐标X(m) X = -1.010圆心坐标Y(m) Y = 0.039整体稳定安全系数K s = 0.732 < 1.30, 不满足规范要求。
附录D 路面构造深度SMTD 计算方法D.0.1 本方法适用于激光测距法自动化检测路面构造深度中SMTD 指标的计算。
D.0.2 超出检测范围的高程无效数据应剔除。
D.0.3 应将纵断面高程数据按纵向划分为长0.3m 的若干计算单元,并按下列公式计算各单元SMTD :SMTD D =√n ∑y i 2−(∑y i n i=1)2−12(∑x i y i ni=1)2+Pn 2−1n i=1n 2(D.0.3-1) P =5[(n 2−1)∑y i −12∑x i 2y i n i=1n i=1]24(n 2−4)(D.0.3-2)n =Dl(D.0.3-3)式中:SMTD D ——基准计算长度D 内的路面构造深度(mm );D ——基准计算长度,取0.3m ;x i ——基准计算长度D 内,第i 点的名义距离(m );x i =−(n−1)2(D.0.3-4)x n =(n−1)2(D.0.3-5)式中:y i ——第i 点的纵断面高程测量值(mm );n ——基准计算长度D 内纵断面高程数量,近似为最近的奇数(偶数进1); l ——纵断面取样间距(m )。
D.0.4 应以10m 为单元计算所有有效基准计算单元SMTD 的平均值。
附录E断面平均构造深度MPD计算方法E.0.1本方法适用于激光测距法自动化检测路面构造深度中断面平均构造深度MPD指标的计算。
E.0.2 超出检测范围的无效高程数据应剔除,缺失数据应采用剔除位置前后高程检测数据的线性插值来代替。
E.0.3应按下列步骤采用移动平均法对断面高程进行低通滤波计算:1 应按下式计算移动平均长度内纵断面高程点数m:m=Ml(E.0.3-1)式中:M——移动平均长度,取0.005m;L——断面高程输出间距(m);m——移动平均长度内高程点数,近似为最近奇数(偶数进1);2 应按下式计算0.1m计算单元长度内的纵断面高程点数n:n=Bl(E.0.3-2)式中:B——计算单元长度,取0.1m;l——断面高程输出间距(m);n——0.1m计算单元内断面高程点数量,近似为最近奇数(奇数进1);3应按下式计算每个断面位置k的高程移动平均值:y k={1i∑y ij=ij=1, i=2k−1,k∈[1,m−12]1m∑y ij=i+m−1j=1,i=k−m−12,k∈[m+12,T−m−12]1 l ∑y iTj=T−i+1,i=2(T−k)+1,k∈[T−m−32,T](E.0.3-3)式中:y i——第i点的纵断面高程测量值(mm);T——10m单元内纵断面高程点数;m——移动平均长度内高程点数。
构造深度试验(手动铺沙法、电动铺沙法、激光法)一)手工铺砂法1.目的与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沥青路面及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构造深度,用以评定路面表面的宏观粗糙度、路面表面的排水性能及抗滑性能。
2.仪具与材料(1)人工铺砂仪:由圆筒、推平板组成。
①量砂筒:一端是封闭的,容积为(25土0.15)mL,可通过称量砂筒中水的质量以确定其容积V,并调整其高度,使其容积符合要求。
带一专门的刮尺将筒口量砂刮平。
2推平板:推平板应为木制或铝制,直径50mm, 底面粘一层厚1.5mm的橡胶片,上面有一圆柱把手。
③刮平尺:可用30cm钢尺代替。
(2)量砂:足够数量的干燥洁净的匀质砂,粒径为0.15~0.3mm。
(3)量尺;钢板尺、钢卷尺,或采用将直径换算成构造深度作为刻度单位的专用的构造深度尺。
(4)其他:装砂容器(小铲)、扫帚或毛刷、挡风板等。
3.方法与步骤1)准备工作(1)量砂准备:取洁净的细砂晾干、过筛,取0.15~0.3mm的砂置适当的容器中备用。
量砂只能在路面上使用一次,不宜重复使用。
回收砂必须经干燥、过筛处理后方可使用。
(2)对测试路段按随机取样选点的方法,决定测点所在横断面位置。
测点应选在行车道的轮迹带上,距路面边缘不应小于1m。
2)试验步骤①用扫帚或毛刷子将测点附近的路面清扫干净;面积不小于30cmx30cm。
②用小铲装砂沿筒向圆筒中注满砂,手提圆筒上方,在硬质路面上轻轻地叩打3次,使砂密实,补足砂面用钢尺一次刮平。
不可直接用量砂筒装砂,以免影响量砂密度的均匀性。
③将砂倒在路面上,用底面粘有橡胶片的推平板,由里向外重复做摊铺运动,稍稍用力将砂细心地尽可能地向外摊开;使砂填人凹凸不平的路表面的空隙中,尽可能将砂摊成圆形,并不得在表面上留有浮动余砂。
注意摊镭时不可用力过大或向外推挤。
④用钢板尺测量所构成圆的两个垂直方向的直径,取其平均值,准确至5mm。
⑤按以上方法,同一处平行测定不少于3次,3个测点均位于轮迹带上,测点间距3~5m。
手工铺砂构造深度计算公式
手工铺砂构造深度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为构造深度=砂的体积/所覆盖平均面积。
路面表面的构造深度(TD,texturedepth)以前称纹理深度,是路面粗糙度的重要指标。
是指一定面积的路表面凹凸不平的开口孔隙的平均深度。
主要用于评定路面表面的宏观粗糙度、排水性能及抗滑性。
表面粗糙度(surfaceroughness)是指加工表面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微小峰谷的不平度。
其两波峰或两波谷之间的距离(波距)很小(在1mm以下),它属于微观几何形状误差。
表面粗糙度越小,则表面越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