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经典教学查房实录

  • 格式:pdf
  • 大小:217.12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景学术擐赜

示文档,力求纲目分明,条理清晰,涉及比较、鉴别或归纳总结的内容以表格形式出现.有关形象化的内容以图象表示,制成多媒体课件,供电化教学使用。如《黄疽病》篇,在对原文解释的同时,制作了湿热阳黄、寒湿阴黄、黑疸、虚劳萎黄等面色图和黄腻苔、白腻苔、黄燥苔等舌象图,分别附于有关原文之后。对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的原文从临床表现、治法、方药方面制作了归纳表.然后进行电化教学。此外。还可使用了视听教材配合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一是使学生耳目一新,学习兴趣盎然;二是文字、图表、影象清晰,一目了然,便于学习;三是加强了对形象化内容的直观感,从而深化了对原文精神的理解。总之.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并增强教学效果。

中医临床经典教学查房实录

李赛美刘敏吴浩祥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510405

时间:2005年1月28日上午lO时

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六内科

参加人员:教授李、副教授刘、副教授吴。博士、硕士、本科实习同学若干。

场景介绍:14床,郑某某,男,5l岁,广东汕头人,工人,已婚,住院号:183215。患者于10年前在广州市一人民医院诊断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予胰岛素治疗。1年前出现纳差,面肿,口渴欲饮。6天前因神志淡漠伴汗出,诊断为“低血糖症”,并出现双下肢浮肿,腹胀。患者于2005年1月10日收入我科诊治。人院时症见:口渴纳差,面肿肢麻,视物模糊,大便三日未行,尿黄。检查: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血压17咖mmHNN糖8.7mmol,L.尿素氮28.35mmo儿肌酐730umol几血沉65mlIl,ll,血红蛋白1009,L,血钾7.2mm01,L。人院诊断:糖尿病性肾病、尿毒症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病,肾性贫血。低蛋白血症。治疗经过: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盛,先后予血府逐瘀汤合加减正气散、理中汤、真武汤加味。1月22日会诊记录:身痒、面肿、脉浮紧,舌淡暗苔黄腻。辨证湿热内蕴兼表邪。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与附子大黄汤合方。三剂后,诸症明显改善,惟其恶寒较明显,舌转淡,更用真武汤加味,温阳补气,活血利水.

查房脉证:时有寒热,鼻衄,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口渴喜热饮,全身汗出热而粘手。查:颜面搬肿,舌淡暗苔黄腻,脉浮弦,咽微赤。血钾、肌酐、尿素氮均高。

病案讨论:

教授李:请同学归纳所见病证,并运用《伤寒论》六经理论进行辨证。

同学甲:(归纳略)患者大便不通,口渴、汗出,当辨为阳明腑实证。

教授李:患者是否有太阳病?

同学乙:有!患者恶寒、发热、汗出,当兼太阳中风表虚证。

教授李:同学们《伤寒论》学的不错!辨其为太阳与阳明合病。对于表里同病,张仲景制定了哪些原则?

同学丙:表里同病,一般言当先表后里;若里证急,宜先救其里;若表里同病,病势均等,则又宜表里同治。

同学丁:患者鼻衄应如何解释?

教授李:从温病言,患者有出血症状,为热人营血,逼血妄行;若从伤寒言,太阳病也可衄血,如仲景在太阳病篇有汗不解.衄乃解;或未汗而衄解;或已汗叉衄,表证仍在者,再以汗解三种情形的表述。今患者衄血点滴而出,量不多,且衄后无特殊不适,未必就是凶兆。因鼻为肺窍,阳明胃脉起于鼻翼旁,患者鼻衄也可以为肺胃热迫所致。其舌苔黄腻、口渴、便秘即是明证。

同学甲:如何把握太阳表证指征?

330

守教学研究篇

教授李:对于患者是否兼有表证,理论表述容易,临床辨证却需用心审。患者虽言恶寒,但穿着并不多,未显示恶寒之象。追问时,患者表述为感热又觉寒,感寒又觉热,实际为寒热并见。遵经旨“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虽未言发热,由于太阳病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即发热出现较迟之例.但恶寒为必见之症。一般言,太阳病的热型为恶寒发热同时并见,阳明病为但热不寒,少阳病为往来寒热。所谓往来寒热。热时不寒,寒时不热,即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阳明病初期虽也可出现恶寒,但为时短暂,且恶寒必自罢,旋即发热汗出。若但寒不热者多是阴证。患者脉浮弦有力,表明其邪气较重。患者汗出、恶风.可谓太阳中风,或兼有阳明热盛津伤。已故著名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发挥仲景表证之说,从实际出发.认为太阳病辨证要点有三:一是脉浮.二是面肿,三是身痒,除符合太阳病提纲证外,凡皮毛肺系病变均可辨之。

剐教授刘:患者是否兼有湿邪?其汗出而粘似是,但湿热蕴蒸往往为“但头汗出,齐颈而还”.此患者为遍身汗出,则不好解释。记得江西中医学院伍炳彩教授有教诲,湿热证的特点是“四不象”,即:不象寒,不象热。不象虚,不象实。辨不清楚时往往多湿热证。

教授李:汗出而粘有二种原因:或为湿热,或为亡阴。刘教授见解颇有独到之处,由于湿邪为阴.热邪为阳,两邪相搏,如油人面,粘滞难解,故其证候具多面性。从舌脉言.患者当兼挟湿热。

同学乙:患者渴喜热饮应为阳虚,但舌象不符台。如何解释?

教授李:对于渴喜热饮,不能一概辨之为阳虚。兼痰兼饮者也常喜热饮,以阴邪困阻阳气,求热以助气化.即叶天氏所言“湿盛则阳微”。辨证之要在于辨舌苔之清浊。阳虚者,舌淡苷薄白;挟痰饮者,舌苔多滑或厚腻。仲景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训,叶氏有“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见.此虚实之别。

副教授刘:根据辨证,当为湿热内蕴兼有表证,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前次会诊,李教授曾用此方加味,确有一定疗效。如身痒消失,面肿减轻,脉象变软。但虑其病久,肾阳不足,且原有身痒为遇寒加重.故更方真武汤加味以温阳益气。可能温补太早.导致病证由寒转热.

教授李:动态观是中医辨证活的灵魂。所谓“证变治亦变”乃中医辨治一贯原则。患者病属本虚标实.本为阴阳俱虚,标为湿热兼表。前用清解,湿热渐化,然寒凉伤阳,阳虚之象渐显。但证由虚转实.由寒化热,乃正气渐复.正邪交争,病邪将退之征,不一定是坏事。临床所见,往往阴证、虚证难治,因脏腑气血阴阳培补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实证、阳证易已,治重祛邪,邪去则正安。患者血钾、尿素氮、肌酐居高。其中血钾最近一次结果最接近正常,也佐证阴证转阳为病情向愈之征。但患者病为湿热所致,治如剥蕉抽茧.疗程宜长。不可一踌而就。其血钾高,曾用利尿剂及胰岛素加葡萄糖静滴。也未完全解决问题。体内过高之钾及尿素氮、肌酐,也谓之毒邪,治宜给邪出路,如汗下利诸法,即《内经》所谓“开鬼门,洁净府”。

副教授吴:患者病久肾阴阳俱不足是病本。但目前以标实为主。治宜祛邪佐以顾正,或先祛邪后扶正。既然有表当先解表,兼以清热,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但此方有麻黄、桂枝二味,要考虑其温燥太过.患者鼻衄不适合。

教授李:麻桂之温燥。组方时可以考虑其与石膏剂量之比例,进行调整。患者有汗,不能峻汗.可考虑去麻黄,即用桂枝汤加石膏;同时,患者汗出质粘而温,且大便不适,可合用白虎加人参汤清阳明胃热;兼湿热者.合用茵陈蒿汤,一是清利湿热,二是兼通腑导热下行,与病机正合。

副教授刘:三方合用,体现了解表、清里、利湿、通下兼以扶正之法。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根据讨论意见.可以定方组药:

桂枝lOg,白芍lOg,生姜lOg,大枣lOg,炙甘草吆,生石膏309(先煎),知母159,淮山药309,太子参309,茵陈209,栀子log,大黄lOg。三剂,继观。

总结:

教授李:通过查房及病案讨论.大家感受了运用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思路与程序。首先,望闻问切要细致.收集病历资料要准确;其次,要学会鉴别诊断,反复分析比较每一脉证形成机理及整体联系;第三,要善于归纳总结,概括病机;第四,立法处方,整体平衡方药于细微之处。总之,临床病证是复杂多变的,尤其住院患者.多为疑难杂证,或大虚大实,而有真假之辨;或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表里相兼,非一方一法之所宜。

33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