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视频的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8
《故都的秋》公开课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先来读这段话。
生(读):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
师:研读文字,你是否可以说出郁达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生:可以表现山水的特色。
生:应该有对山水的理解。
师:还有画一样的美。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本同源。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他的散文—生:《故都的秋》。
一任务准备(课前自学)师:任务准备要求:①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作者郁达夫生平和创作背景。
②认真朗读几遍课文,初步感知《故都的秋》的景物、意境和语言的特点。
(圈画文中的字词)师:如诗如画写散文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描绘了几幅秋景图?生:五幅图师:一共有哪几幅呢?从最上面的秋院图开始,顺时针读下去。
生:秋院图、秋蕊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师:今天我们真正探讨的地方在这里,郁达夫不仅是散文家,还是位小说家,更是一位深谙文学创作规律的理论家。
他说:“原来小品文字可爱的地方,就是细、清、真三点。
”细、清、真是什么?生:细腻、真实、描写平淡。
生:清新。
师:这正是小品文的原则所在。
今天我们真正探讨的地方就在这五幅图画。
二任务实施核心任务:①想一想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②通过品味“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这五个场景中的景物特点,体验作者构筑的审美意境。
③尝试选择五个景象中最喜欢的一个配一幅插画,来表现你所理解的《故都的秋》的意境。
水彩、油画、素描等不限。
任务说明:①请注意文本意象的刻画和表达,不要脱离文本创作。
②请在你的配图上注明是五个场景中的哪一个。
当然也可以在旁边写上文章中的一些语句或者配上一些解说。
(自学完成)三任务评价交流编辑部要新出版郁达夫的散文集《故都的秋》,向社会征集插画,收到了同学们踊跃的投稿,请在座的各位编辑品一品郁达夫描绘的秋景秋意,听一听画者是怎么理解郁达夫笔下秋天的景物和意境的,评一评哪幅画最好地传递了故都的秋味可以从色彩、视角、动静、细节、炼字等角度进行赏析师:视角是什么?生:作者对待一个事物的看法、观点和角度。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执教者:xx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我想,作为一篇美文呢,不厌百回读,所以,我们还是在课堂上作第一次感受性的朗读,我先来。
(放音乐,范读)接下来我邀请一位男生来选读你最有感触的一段(学生配乐读)。
接下来,我也想邀请一位女生来读,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段落。
(配乐朗读)前排的一位男孩子禁不住想鼓掌,然而他在那种静悄悄的氛围中,又不敢把他的掌击响,表达得很含蓄。
那么,我们全体同学是不是也来诵读一段,当然也配上音乐,那么我就来选75页第二段。
(全体学生配乐读)注意字的读音,“廿四桥的明月”中的“廿”、“混混沌沌地过去”中的“混混沌沌”、“不能自已的深情”中的“已”,那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觉得郁达夫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1:我觉得他是一个很xx的人。
生2:我觉得他是一个感情比较丰富又很怀旧的人。
生3:有浪漫的艺术色彩。
生4:比较有思想,比较有自己的品味和个性。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也说得很好,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郁达夫先生,你觉得他是个这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我觉得他的文字很优美。
师:你能选一个句子来佐证自己的看法吗?生:第三段第二个句子。
师:你把觉得优美的句子用优美的调演绎一下。
生:(朗读)师:你又是从哪里看出?生:我觉得他很细腻,是从他写北国的槐树,说“早晨起来铺得满地,脚踏上去一点声音也没有……”写得很细腻。
师:我觉得写得很细腻是不够的,要有一颗细腻之心的人才能品味到细腻,所以,我觉得你也很细腻。
师:xx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生:清静悲凉而浓郁。
师: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他为什么会对北方故都的秋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呢?生:……师:如果你觉得从文中找话语来谈有些难,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来谈感受。
生:……师:再思考一下,我们请后面这位男生来说一下。
生:因为二者不同。
师:怎么不同?生:有很多不同。
就拿秋雨来说,北方秋雨比南方下得迟、下得有味,下得更响亮。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青岛二十五中孙鸣浩一、古诗导入,引出课题师:翻阅初中语文教材,发现在描写四季的古代诗歌中,写“秋”的作品竟然是最多的,大家能否背诵其中几首?生:《秋词》。
师:对,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
(学生齐背,然后又背诵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杜牧的《山行》和李清照《醉花阴》。
)师:嗯,不错。
看来同学们初中的知识学得很扎实。
大家通过这些诗歌也能粗略地感受到古人借助对秋景的描绘,抒发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情感。
今天我们来看现代作家郁达夫眼中的“秋”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和作者)师:大家看标题,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提示一下,大家可以参照《济南的冬天》来进行分析。
生:“故都”是说的地方,“秋”是写的对象。
师:对,“故都”实际就是北平,那为何不用“北平”呢?生:能表明对北平的怀念。
师:嗯,用“故都”更有怀旧的意味。
那需要通过什么来写“秋”?生:景物。
师:散文诗歌写景一般是为了什么?生:抒情。
师:对。
这就是散文中景与情的关系——写景是为了抒情,而情要借助景物来传达。
二、整体把握,读出感情师:昨晚同学们通读全文初步感知本文作者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你是从文中那些片段感知到的?思考一分钟后举手回答。
生1:怀念。
文中的第三段作者说每到秋天都要想起故都的秋。
(学生先是读课文,老师纠正让其按照老师问题的顺序来回答问题,即先明感情后找依据。
老师板书学生的答案)生2:对故都秋的喜欢。
其实文中很多片段都能感受到。
生3:孤独。
文章的第二段强调“一个人”。
生4:对故都秋的眷念。
文章的第14自然段。
师:还有不同的观点吗?没有别的情感了吗?(同学中有嘟哝的,但又不能明确。
)老师也感觉还不完全,咱们通过下面的朗读来进一步明确。
刚才第一位同学起来读一下你找的第三自然段。
(生1朗读。
)师:同学们,她读得怎么样?(同学们感觉一般又不想说出来打击同学的情绪)大家听老师读一遍就能断定她读得好不好了。
(老师刻意把一些老的、破的、冷色调的名次、动词、形容词改成新的、昂扬的、暖色调的。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前言故都的秋,是一张描绘北京秋天景色的图片,也是一首诗歌的名字。
在这个季节里,北京的天空变得湛蓝,风景变得美丽而宜人。
本教学实录将介绍如何利用《故都的秋》这个主题,进行作文写作教学。
教学目标1.增强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2.学生能运用词汇描述秋天的特色;3.学生能够写一篇有条理、语言流畅的文章。
教学准备1.每位学生一份白纸和一支笔;2.准备一些秋天的图片;3.准备一些秋天的诗歌和散文,如《故都的秋》、鲁迅的《秋夜长河派出所》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让学生观察秋天的图片1.让学生看几张秋天的图片,比如一片金黄的麦田、落叶飘舞的小路、枫叶簇簇的山林等。
2.让学生想象这些场景是什么样子的,景象给他们带来什么感受。
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如:“你看到这张图片时,你有什么感受?”、“这个场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等。
步骤二:让学生朗读秋天的诗歌和散文1.选择一些名家的秋天诗歌和散文,让学生感受词语表现秋天期间的景色和心情。
如《故都的秋》、鲁迅的《秋夜长河派出所》等。
2.让学生依次朗读这些诗歌和散文,并想想这些语言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步骤三:让学生练习描述秋天的语言和技巧1.热身练习:让学生以“秋天”为主题,自由发挥,写出若干有关秋天的词语和句子。
2.给学生出一些提示,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一篇短文。
提示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张图片。
3.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的建议,比如避免使用重复词汇、尽可能用具体的词语等。
步骤四: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作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和观察,自由发挥,写一篇短文。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写:•描述秋天的景色;•用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对秋天的感受;•描绘故都北京独特的秋天景观。
步骤五: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练习写作,写一篇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短文,并注意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们对北京的秋天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同时也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语文《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语文《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自读课本《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请大家齐读两遍课题,揣摩揣摩,这个题目告诉了你生:(齐读两遍,一生举手)这个题目点明了所写内容师:能从语法分析着眼,说得再具体明确一些吗??生:“秋”是中心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是写秋景;“故都”是修饰语,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师:“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也就暗示了什么??生:暗示了所写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师:很好!“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呢?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之中呢?请大家采用观其大略的跳读法,快速识别景物特色概括的词句,标出集中写景的段落。
看谁读得又快又好生:(快速翻阅圈点,一分钟多一点便有举手发言者)“清、静、悲凉”是故都秋的特色师:大家说,对吗??生:对(齐声)师:(面向答题)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快这么准?介绍介绍经验生:好的散文一般是开宗明义,点出文眼或主线,所以读散文开头句特重要师:你能举出学过的课文例子来证明一下吗??生:如《荷塘月色》开头的“心情颇不宁静”,《绿》开头的“惊诧于梅潭的绿”。
师:说得很对,只是不全面。
散文的眼有的居首,有的在尾,有的位中,只是首尾居多,所以常说瞻前顾后是快速把握散文要义的诀窍。
本文开头的“清、静、悲凉”确实是全文的眼。
那么集中写景的在哪些段落??生:在3~11段师:你能推断一下,本文的重点在什么地方??生:在3~11段师:理由是什么??生:3~11段是文章写景的主体,也是文章的重心所在师:说得好。
我来诵读文章的主体部分,你们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起呈现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下面就请大家顺着我诵读的导引,神往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教师范读,以低沉舒缓的语调,渲染出课文所描写的“清、静、悲凉”的气氛,将学生带入“故都”特定的秋境之中去感悟)?大家听完了,再复查一遍,看看描绘秋色、秋声的词语是否找全了,尤其要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生:文中写秋色的依次有:芦花、柳影、夜月、碧天、牵牛花、枣子师:还有要补充的吗??生:“牵牛花”作者最喜的是蓝色,我以为用“蓝朵”概括更具体一些。
《故都的秋》的课堂实录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我想,作为一篇美文呢,不厌百回读,所以,我们还是在课堂上作第一次感受性的朗读,我先来。
(放音乐,范读)接下来我邀请一位男生来选读你最有感触的一段(学生配乐读)。
接下来,我也想邀请一位女生来读,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段落。
(配乐朗读)前排的一位男孩子禁不住想鼓掌,然而他在那种静悄悄的氛围中,又不敢把他的掌击响,表达得很含蓄。
那么,我们全体同学是不是也来诵读一段,当然也配上音乐,那么我就来选75页第二段。
(全体学生配乐读)注意字的读音,“廿四桥的明月”中的“廿”、“混混沌沌地过去”中的“混混沌沌”、“不能自已的深情”中的“已”,那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觉得郁达夫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1: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安静的人。
生2:我觉得他是一个感情比较丰富又很怀旧的人。
生3:有浪漫的艺术色彩。
生4:比较有思想,比较有自己的品味和个性。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也说得很好,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郁达夫先生,你觉得他是个这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我觉得他的文字很优美。
师:你能选一个句子来佐证自己的看法吗?生:第三段第二个句子。
师:你把觉得优美的句子用优美的调演绎一下。
生:(朗读)师:你又是从哪里看出?生:我觉得他很细腻,是从他写北国的槐树,说“早晨起来铺得满地,脚踏上去一点声音也没有……”写得很细腻。
师:我觉得写得很细腻是不够的,要有一颗细腻之心的人才能品味到细腻,所以,我觉得你也很细腻。
师: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生:清静悲凉而浓郁。
师: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他为什么会对北方故都的秋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呢?生:……师:如果你觉得从文中找话语来谈有些难,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来谈感受。
生:……师:再思考一下,我们请后面这位男生来说一下。
生:因为二者不同。
师:怎么不同?生:有很多不同。
就拿秋雨来说,北方秋雨比南方下得迟、下得有味,下得更响亮。
《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花鸟鱼虫、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作者的主观感受,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为我们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样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故都的秋》。
(意在情景导入)(师)看文章标题,中心语是什么?(生)秋。
(师)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生)故都的秋。
(师)快速阅读全文,明确故都的秋有何特色?(生)清,静,悲凉。
(师)(点头表示满意)借助文眼句,我们概括了故都秋的特色。
(意在解决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故都风物的向往之情)(师)找同学朗读课文前5段。
(语调要低沉舒缓,渲染出“清”“静”“悲凉”的气氛)(意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直观感受文中作者的审美情怀)(师)作者用语言文字为我们描绘表达了故都独特的秋味,要是同学们再造想象,对描写的对象重新组合,秋又会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尽情发挥想象,在想象的空间里描绘一幅秋景图。
请同学讨论后推出代表介绍秋景图。
(一组)这是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图,有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
这些景物都给人清凉疏朗的感觉,尤其是蓝色的牵牛花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出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
(二组)这是槐树的落蕊图。
作者借助“槐蕊”写出秋的“寂静”。
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给人静寂的感觉;“扫地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作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三组)这是秋蝉的残声图,作者从广阔的角度写出悲切的蝉叫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
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
(四组)这幅秋景图的远景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中景是一椽破屋,近景有牵牛秋草,有秋槐落蕊,特写牵牛是蓝朵的,还有点染的景物,如驯鸽的飞声、秋蝉的残鸣,体现了故都的秋味清、静、悲凉。
【d o c】-《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上课实录-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张本平品味悲凉美景,感悟沧桑生命《故都的秋》教学师:(导人)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的结尾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怎么会对北方故都的秋产生如此浓厚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人文本,走进作家,品味这篇写于80多年前的着名散文,解读作家为何愿意折去生命的三分之二,来留住北国的秋天.(屏幕展示课题:故都的秋——品味悲凉美景,感悟沧桑生命.配乐《秋日私语》,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师:美文不厌百回读.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自己喜欢或感受最深的段落(请两位学生分别选择一段朗读:一位女生,一位男生)师:老师点评,现在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第一段,第三段和最后一段.(即学生没有都的段落)(师生齐声朗读)师:关于散文,郁达夫有这样一段论述:"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翻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黑体字屏幕显示)请一位同学读一遍.(生朗读)师:读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之后,你初步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个性特质和情感世界生:读出了郁达夫对秋的感受.师:什么样的感受生:喜爱。
师: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是生:文章第一段,还有最后一段。
生:我读出了作者喜欢安静.师:哪些语句生:第二段.生:我读出了作者喜好清闲,从"都市闲人"那一段看出来的.生:我读出了作者很会享受生活(大家笑).师: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生:"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多会享受啊!生:我读出的是悲凉.整个文章都给人这样的感觉.师:既然是悲凉,那为什么还要折去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二去留住它呢生-..…我说不清楚.师:说不清楚不要紧,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先存疑.生:我读出的是孤独,寂寞,悲凉.师:是悲秋吗生:应该差不多.师:言为心声,文字是心灵的外化,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从作家生命里流淌出来的,都是作家生命的体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大家从朗读中已经零星地感受到了作家的一些个性和情感,有的还不完全准确,要获得全面准确的理解,还是让我们细细品味文章吧!师:请看课文.作者在南方的时候,最怀念故都的什么生:(齐声回答)"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屏幕显示)师:郁达夫最欣赏北京的什么景色生: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秋草,槐树的落蕊,秋蝉,秋雨,秋果.(屏幕显示)师: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境来欣赏的呢生:凄凉的心情,怀念的心情.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泡一碗浓茶.师:还有饱尝一尝.(黑体字屏幕显示)师:以上显示的三个方面就是我们今天品味的重点,请每位同学选取其中一个点来品读,作者为什么用饱蘸深情的笔极力颂赞故都秋天的悲凉之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生命感悟要求:品味语言,揣摩感悟;先独立品味,而后同桌交流。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故都的秋》讲课实录教学目标: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教学重难点:1、细读文本、鉴赏语言美。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文本中渗透的精致细腻悲凉美。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重点研读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每一片自然景物都可以读出一个感情丰富的心灵世界,同样是现实生活中的秋景,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可能风格迥异,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许多文人墨客,都将自己对秋的理解付诸文字,比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有这样的句子“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等,这些名言或佳句要么抒发悲秋之感,要么表达对秋天绚丽多彩的欣喜之情。
近代作家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蜚声中外,那么他是如何写古都秋的呢?《古都的秋》又表现出他怎样的独特气质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文本,去鉴赏那古都的秋味。
(板书:故都的秋)整体感知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生:秋味。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生:第一段。
师:对。
他写的是秋味。
“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
我们一块来读读。
(生齐读第一段)师:这秋味有什么不同?用书上的句子回答生: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师:概括的说就是什么?生:清、静、悲凉。
师:“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
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师:请大家细读文本,交流讨论,等一会儿请同学概括。
(研讨结束,学生发言)生: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日话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
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重点)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呢,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她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很多,但着眼点却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绿,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就总体来说,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特有的“故都秋味”[课件1欣赏几张秋天的图片,进而展示课件2:课题,课件3:学习目标]。
二、简介作者[课件4、5]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
家境贫寒,3岁丧父,1913年留学日本,在那倍受屈辱和歧视。
满腔热情回到祖国,但看到的是战乱不断,遇到的是失业与居无定所。
黑暗的环境,个人不得志的经历,使他思想苦闷,性格抑郁敏感,在文艺观方面,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止如水似的遁世文学”。
因此作品带有感伤的情调。
代表作:《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等。
三、背景提示[课件6]1933—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生活,郁达夫曾这样形容自已:“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平时和行动有所移易;总之懒得动。
”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四、研习课文(一)题目释义[课件7]“秋”是作者全文描写的核心内容。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一,教材内容分析: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抓住故都的秋的三个方面的特点: 清, 净, 悲凉,通过对故都之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的秋的情景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恋,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了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从结构上是总分总的结构体系,分为总起,分写,总结三部分.总起部分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分写部分先记后议,从两个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总结部分与开头照应,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整篇文章很好地抓住了使情和景结合的有特征的对象,借景抒情,以景显情,感情浓厚,意味隽永.
二,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目标设计: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景当中去,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设计:《故都的秋》是一篇语言优美,典雅的美文.应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品赏景物描写,揣摩精警的语句,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消除时代的隔阂,感受人文精神,感受文学形象,培养学生散文鉴赏中的审美情趣.
方法设计:本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需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
故都的秋一等奖课堂实录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是《故都的秋》。
首先,请同学们告诉我,你们对“故都”这个词的理解是什么?生1:可能是指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生2:可能是指首都,因为“故”可能有古老、历史悠久的意味。
师:很好,你们对“故都”这个词的理解都很有道理。
那么,为什么郁达夫称这样的城市为“故都”,背后有什么含义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读完后,你们觉得作者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讨论交流)生3:我觉得作者笔下的秋很美,有很多生动的描写。
生4: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秋的热爱和眷恋。
师:很好,同学们都读出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
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达这种情感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
(学生再读课文,寻找关键语句)生5:“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觉得这句话是文章的主旨句,文章通过描绘秋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悲凉情感。
师:非常棒!你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句。
那么,这种“悲凉”情感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相关描写。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讨论交流)生6:从课文中描写的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景物中,可以感受到一种落寞、萧条的氛围,这种氛围让人感到悲凉。
生7:还有作者笔下的“晨起、落蕊、秋槐、秋蝉、巷子、秋雨、秋果等场景,都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
”师:非常好!同学们都找出了很多细节描写,感受到了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的独特韵味。
那么,这种“悲凉”情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大家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交流)三、深入探究,理解主旨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笔下的“悲凉”情感不仅来自于他对自然的感受,更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经历有关。
那么,你们觉得这种情感对于我们理解这篇文章有什么启示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思考。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故都的秋》课堂实录(1)地点:四川成都(其次届“中华杯” 全国中学语文老师素养教育课堂大赛)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很多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日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闻名散文《故都的秋》。
请大家打开书。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赏析重点。
(屏幕展现)1 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观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致;2 品尝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来阅读课文。
师:找一找,找着了。
可以划一下,留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在同学阅读中老师巡回,并给以提示,随时解答同学阅读中的困惑。
)师:好,大家来说说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生:秋味。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生:第一段。
师:对。
他写的是秋味。
(屏幕展现)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
我们一块来读读。
生:齐读第一段师:看,文章一开篇,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围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
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尝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详细的景物描写?生:(开头在文中找,又一遍的快速阅读,粗理课文的线索)师:有哪些景物描写?你找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1:牵牛花生2:槐树师:重点写了槐树的什么?生2:落蕊师:对。
还有什么?生3:秋雨、秋蝉生4:果树师:果树中的哪一种?生4:枣树师:好,我们根据写作的先后挨次来整理是:生: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在同学的回答中老师用屏幕显示)师: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留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知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生: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教学目标:进行观赏性阅读,体会本文紧扣“清”“静”“悲凉”着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的写法。
教法:尝试讨论性学习,实施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乐观性。
课时数:1节布置课前搜寻(找出有关描写秋景的诗句,多多益善)(名句参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阳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柳永)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倪瓒)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授课过程:(师――导语)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
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很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达到了极致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今日,我们来赏析一篇这样一篇美文――《故都的秋》。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
(师)看文章标题,指出中心语是什么?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生)秋。
|故都特有的秋色。
(师)快速阅读全文,明确故都的秋有何特色?这些特色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生)第一段。
“北国的秋却特殊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眼,概括了故都秋的特色。
|3至11段是集中描写特色的段落。
(师)找同学朗读,附带任务:1、圈出文中呈现颜色的词语。
2、标出文中传递声音的事物的名称。
请大家随朗诵者一道去神游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
(语调要低沉舒缓,渲染出“清”“静”“悲凉”的气氛)(生)诵读。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6:故都的秋教学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陈”>陈老师来到美丽的山城重庆,感受到了地道的重庆话,我非常喜欢。
我想请两位同学用重庆话分别有感情地朗读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故都的秋》的第一个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有哪两位同学愿意试一下?也让陈”>陈老师开心开心。
(生踊跃举手)师:请前面这位男生和后面那位女生,分别试一下,好吗?(生鼓掌)(男生开始第一自然段,大家笑。
)师:看来,笑声是最好的赞美!师:刚才这位男同学声音非常洪亮,感觉到用重庆话朗读别有一番味道。
下面请女生代表来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更投入一点,可以吗?(女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好!(掌声,大笑)师:刚才我们两位同学深情并茂地朗读,让老师深深感受到了重庆话的魅力,也轻松了一下课前氛围,同时也把我们带进了故都浓浓的秋意中。
好,咱们下面正式走进课堂。
【展示PPT课题:故都的秋。
】二、解读“悲秋”文化师:郁达夫”>郁达夫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他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按照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老师一般都会带着同学们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但今天,老师在这里,想换另一种方法,和大家一起来解读一下其中的“悲秋”文化。
大家有没有信心?生:有!【展示PPT:教学目标:品味“悲秋”文化】师: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叫“悲秋”文化。
【展示PPT:一、解读“悲秋”文化】师:既然不走寻常路,那我们就从第12段开始吧。
在12段当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们一起读一遍。
【展示ppt: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生齐读该段文字)师:这里面说到很多的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
我们会想到哪些跟秋天有关的文字呢?生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作者:党红英地点:四川成都(第二届“中华杯”全国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教育课堂大赛)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请大家打开书。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赏析重点。
(屏幕展示)1 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2 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来阅读课文。
师:找一找,找着了。
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在学生阅读中教师巡回,并给以提示,随时解答学生阅读中的困惑。
)师:好,大家来说说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生:秋味。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生:第一段。
师:对。
他写的是秋味。
(屏幕展示)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
我们一块来读读。
生:齐读第一段师:看,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
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生:(开始在文中找,又一遍的快速阅读,粗理课文的线索)师:有哪些景物描写?你找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1:牵牛花生2:槐树师:重点写了槐树的什么?生2:落蕊师:对。
还有什么?生3:秋雨、秋蝉生4:果树师:果树中的哪一种?生4:枣树师:好,我们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来整理是:生: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用屏幕显示)师: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生: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师:在第几段?生:第三段师:好。
大家自己读一读生:(自由诵读第三段的前一部分)师:那我们来想一想,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师: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借鉴一下别人的想法,看能不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想通了就说。
生1:我不会这样安排,但我觉得他的安排也有道理。
我认为他是从秋味这个角度来写故都的秋的,而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更能表现秋味,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
生2:作者想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
生3: 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师:是呀。
作品就是要引起共鸣的。
陶然亭那些地方有些人不一定到过,我们中是不是有没有到过的?(学生中有点头的)所以,若你写了,大家不一定能和你沟通。
很有道理。
还有其他的解释吗?生4:从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就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的说了。
生5:回到了故乡,会感到一草一木都是亲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
师:好,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但大家不知道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了没有。
你看,我是第一次到咱们成都来,在没有来成都的时候,我想起成都的是都江堰、杜甫草堂、乐山大佛等,但来的这几天由于准备参加比赛我还没有时间去这些地方,但我是不是只有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我们成都的文化氛围,那种成都味呢?生:不是!师:不是。
前天,我一下火车,扑面的麻辣烫味,盈耳的异地口音已经让我这个河南人感到了成都的与众不同。
后来当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是走在小街里巷中,听着异样的叫卖声,看着两旁琳琅的成都风味的小卖,我觉得我已经深深地被我们成都味包裹了起来。
我没有去那些地方但我已经感觉到了十足的成都味。
那为什么我来了之后和没有来之前在河南的时候的感觉不一样呢?生:不一样。
生:去过。
师:你没有去的时候一想起北京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生:故宫、天安门、长城……师:对,是北京的这些代表性的地方。
那你去了之后呢?是不是非得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那种京味呢?生:不是。
师:我们在那小胡同里旧能感觉到那种京韵京味。
所以郁大夫没去之前想的和去了之后写的不一致,我们能够理解。
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我们想,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
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而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生:吵闹的、拥挤的。
师:是吵闹的、拥挤的。
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
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的基调一致吗?吻合吗?生:不吻合。
师: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
所以,你看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作者就点到为止。
再加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原因,所以虽然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不蔓不枝。
师:我们刚才说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那么本文的基调是什么?生:清、静、悲凉。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用屏幕显示)师:在哪一段找到的?生:第一段。
师:你看第一段多重要啊!把关键的字词划出来。
师:本文的基调是清、静、悲凉,但作者在写起来是有所偏重的,就那些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呢?生1:槐蕊偏重于“静”。
生2:牵牛花偏重于“清”。
生3:秋雨偏重于“悲凉”。
师:秋蝉、秋枣呢?生4:秋蝉、秋枣偏重于悲凉。
师:从哪儿看出了?生4:从秋蝉的叫声中,秋枣的生存环境中可以看到。
师:大家注意到了景物的安排顺序是按照清、静、悲凉来排列的。
非常对应。
牵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静,秋雨、秋蝉、秋枣突出的是悲凉。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
)我们先来看看对牵牛花的描写。
大家自己来读一读关于牵牛花的描写。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生:读。
师:写了牵牛花的什么?生:花色。
师:对,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
作者怎么说的?生:“牵牛花以兰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觉得这种花色的选择合理吗?生1:我觉得合理,因为这样符合全文的基调。
白色和兰色比较清静,而紫黑色和红色热闹嘛。
师:红色热闹,紫黑色热闹吗?生1:紫黑色太浓了,显示的基调也太浓了。
师:对,太低沉、太压抑、太过于冰凉了。
谁还有补充?生2:紫黑色不是清淡的颜色,兰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个“清”字。
师:补充的非常好!我们知道,兰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
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
不过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
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大家一块读一读。
生:“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
)师: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生: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师:是的。
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
我们平时有没有去关注一种花以什么颜色为最好?生:没有。
师:为什么?生1:没有时间生2:没有心情。
师:这紫色的牵牛花描写的是秋天特有的清气,而要表现的是作者落寞的心情,这是对牵牛花的描写。
好我们一块再来读一遍,体会体会“清”字是怎样贯穿其中的。
生:读课文相关语段。
(然后师生一起读。
)师:写静的方法有很多种。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了,是以喧闹衬静。
但郁达夫并没有走前人的这个老路,他是怎么来写着这清秋的寂静呢?o:p> 生:借助槐蕊。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看看哪些地方表现出“静”?生: 读师: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出了静?可以自由发言。
生1:“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没有声音,静!师:很直接的。
其他同学呢?生2:不仅声音没有,连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却能感触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我觉得还有心境的宁静。
师:分析得精彩而到位。
注意了两个“极”的渲染。
生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铺得满地说明花落的多且时间长,但整整一夜,没有人发觉,早上起来才惊奇的看到,说明落花的寂静无声。
也突出了一个“静”字生4: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说明没有人走过——环境静,能注意到这些丝纹,说明心静。
师:分析得真好。
平时,学校打扫卫生后,我们注意到了地面上留下的丝纹吗?生:没有。
师:为什么?生:每天有干不完的事,做不完的作业,哪有闲心去注意这些。
师:对呀。
哪有闲心?!所以作者说,这些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看,这无法感觉到的、无法言传的触觉,正强烈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和心境的落寞。
而“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这些”指哪些?文中有没有现成的词?大家再读一遍,整体上来把握。
学生读,教师巡查。
生:细腻、清闲、落寞师:好,“这些”指的是细腻、清闲、落寞。
那为什么说“深沉也就在这些地方”呢?生:能感受到丝纹,说明他细腻,但这份细腻是因为他的清闲,而正是这种清闲让他感到万分的落寞。
所以深沉也正在于此。
师:是的,如果不是万籁俱静,就不会有如此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更不会有这样精致的触觉。
正像陶渊明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而尔?心远地自偏。
心远——清闲——落寞。
心在起作用。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晏殊的那首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
)从槐蕊中一叶知秋,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所以深沉正在这些地方。
也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静”味。
而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当数对秋雨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