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名师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8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故都的秋》讲课实录教学目标:?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1、?、。
2、?感受文本精致细腻悲凉美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自主、合作、探究?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文人墨客,“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
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学概括?(研讨结束,学生发言)生: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些方面来写秋的??:作者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
?郁达夫博学多才,对中国的古典诗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对古诗,他更是痴情过人,因而,在他的散文创作里,便自觉不自觉的借用了古典诗歌的美学观,是自己的散文到达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如果说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幅色彩欲滴的油画,那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便是一幅素淡典雅的大幅水墨了,作者写秋景来表现清、静、悲凉学习散文要从不同的角度揣摩品味文本语言,学会咬文嚼字,去体悟文字后面的情感,做好重点词、句、段的批注圈点。
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博动。
三、重点研读师:学习散文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揣摩品味、评价文本的语言,学会咬文嚼字,做好重点词句段的批注圈点,我看到有许多同学已经开始小声的交流了,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次对五幅画面进行鉴赏,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感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推荐一名同学总结发言。
(讨论结束,学生发言)“小院秋晨”赏析生:我们鉴赏的是第三段“小院秋晨”生:我觉得“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
《故都的秋》公开课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先来读这段话。
生(读):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
师:研读文字,你是否可以说出郁达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生:可以表现山水的特色。
生:应该有对山水的理解。
师:还有画一样的美。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本同源。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他的散文—生:《故都的秋》。
一任务准备(课前自学)师:任务准备要求:①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作者郁达夫生平和创作背景。
②认真朗读几遍课文,初步感知《故都的秋》的景物、意境和语言的特点。
(圈画文中的字词)师:如诗如画写散文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描绘了几幅秋景图?生:五幅图师:一共有哪几幅呢?从最上面的秋院图开始,顺时针读下去。
生:秋院图、秋蕊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师:今天我们真正探讨的地方在这里,郁达夫不仅是散文家,还是位小说家,更是一位深谙文学创作规律的理论家。
他说:“原来小品文字可爱的地方,就是细、清、真三点。
”细、清、真是什么?生:细腻、真实、描写平淡。
生:清新。
师:这正是小品文的原则所在。
今天我们真正探讨的地方就在这五幅图画。
二任务实施核心任务:①想一想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②通过品味“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这五个场景中的景物特点,体验作者构筑的审美意境。
③尝试选择五个景象中最喜欢的一个配一幅插画,来表现你所理解的《故都的秋》的意境。
水彩、油画、素描等不限。
任务说明:①请注意文本意象的刻画和表达,不要脱离文本创作。
②请在你的配图上注明是五个场景中的哪一个。
当然也可以在旁边写上文章中的一些语句或者配上一些解说。
(自学完成)三任务评价交流编辑部要新出版郁达夫的散文集《故都的秋》,向社会征集插画,收到了同学们踊跃的投稿,请在座的各位编辑品一品郁达夫描绘的秋景秋意,听一听画者是怎么理解郁达夫笔下秋天的景物和意境的,评一评哪幅画最好地传递了故都的秋味可以从色彩、视角、动静、细节、炼字等角度进行赏析师:视角是什么?生:作者对待一个事物的看法、观点和角度。
关于故都的秋教学实录5篇关于古都的秋教学实录精选篇1一、激情导入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名篇如(和学生一起列举)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的《秋词》二首、欧阳修的《秋声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峻青的《秋色赋》等。
佳句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等。
这些诗句,有的描写了秋的肃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的绚烂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独领20世纪30年代写秋散文风骚的精品散文《故都的秋》。
二、赏析文本(一)学生质疑,师生共解。
预习此文后,大家产生了一些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一些什么?要有建设性,有价值,是导学教程上找不到的。
时间有限,机会不多。
学生白程质疑:“文题是《故都的秋》,故都即北平、北京,为什么不就叫《北平的秋》?”教师把问题“踢回”给学生,学生丁月红回答:“‘故’字充满了眷念之情,且‘故都’蕴藏着深深的人文底蕴。
”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故都’的人文底蕴,与‘秋’的自然景观,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学生陈杰:“题目为《故都的秋》,写北国的秋,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南国的秋?”科代表刘常娥举手回答:“通过南国的秋,来反衬北国的秋的特点。
”教师“步步紧逼”:“什么特点,能具体点吗?”学生看书,回答:“以南国之秋的‘慢’‘润’‘淡’来突出北国之秋的‘清’‘净’‘悲凉’。
”教师补充:“间接描写的神来之笔,意在抑此扬彼。
”学生王玲满脸困惑:“文末的一句话‘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我好像读不懂。
”教师因势利导:“你想想,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王玲稍作思考:“对比、比喻。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四季之中,秋常常能引发人们无尽的情思。
有人说秋是丰收的喜悦,有人说秋是寂寥的伤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去感受他眼中独特的秋意。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郁达夫。
郁达夫是一位现代作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
(展示 PPT 上关于郁达夫的介绍)师:这篇文章写于 20 世纪 30 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作者身在北平,内心有着复杂的情感。
三、初读文本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一下故都的秋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朗读)师:好了,同学们,读完课文,谁能来说说作者对故都的秋是怎样的一种情感?生 1:作者很喜欢故都的秋。
师:没错,那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来呢?生 2:“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师:很好,从这句话就能感受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喜爱。
四、文本精读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深入研读文本,去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故都的秋的。
师:大家看课文第一段,“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里作者直接点明了故都的秋的特点,那就是清、静、悲凉。
大家想想,作者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故都的秋呢?生 3: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让作者有这样的感受。
师:有一定的道理。
那我们再看作者描写的那些秋景,比如“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这一段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生 4:感觉很安静,很悠闲。
师:对,这就是故都的秋的静。
那再看“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里又体现了什么?生 5:能感觉到秋的清。
师:非常好。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及名师点评(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一、根据散文特点,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散文是最具个性化的文体形式,这种个性化体现在文本形式的个性化和文本内容的个性化。
所谓文本形式的个性化,指的是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包括语言风格和用语特点。
语言风格指文字是清新淡雅还是凝练厚重,是简约朴素还是华丽秾艳,是含蓄蕴藉还是豪放畅达。
用语特点指作者喜用长句还是短句,多用散句还是骈句,用什么修辞手法是否使用叠词等等。
文本内容的个性化,则是作者对世界独特的看法,这里包含独特的情感和独特的思想。
散文的价值,主要就在于其个性化上。
“艺术性散文并不是科学小品,它的生命就是审美的,而审美的特点就是作者主观的感情,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感情。
如果在这一点上含混不清,就失去了欣赏的前提。
”(《秋天:两种不同的现代散文美》)因此,对散文的学习,多从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和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两个角度进行。
王荣生教授认为,散文教学内容现存的问题主要有:1.散文教学不符合散文体式,教成小说、说明文、议论文等。
2.散文教学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
把“这一篇”散文教得像“这一类”散文,或将所有的散文教成同一类散文。
3.不注重散文中蕴含的情感而去关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
(《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途径》)这些观点值得我们思考。
针对《故都的秋》一课,其实是有许多东西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的,比如本文的结构、“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写秋的角度、个性化的语言、遣词造句的技巧、典型事物的选取;比如独特的审美情趣、知人论世等等。
关于本文的一份学情调查很有意味:根据调查,91.5﹪的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情感基本把握;47﹪的学生认为难以理解的是郁达夫个性化语言中表达的独特审美情趣,即“作者对秋清静悲凉的态度”。
由此可见,把这篇文章独特的情感和语言表达教给学生,应该成为本文的学习重点。
马庆强老师的《故都的秋》一课,虽然没有明确点明教学(学习)目标,但如果梳理其教学过程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学习)目标基本上是“围绕鉴赏语言,品味作者独特的情感”来进行的。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及反思6篇【篇一】《故都的秋》教学实录及反思《故都的秋》名师课堂实录地点:四川成都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请大家打开书。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赏析重点。
1 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2 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来阅读课文。
师:找一找,找着了。
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师:好,大家来说说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生:秋味。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生:第一段。
师:对。
他写的是秋味。
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
我们一块来读读。
生:齐读第一段师:看,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
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生:师:有哪些景物描写?你找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1:牵牛花生2:槐树师:重点写了槐树的什么?生2:落蕊师:对。
还有什么?生3:秋雨、秋蝉生4:果树师:果树中的哪一种?生4:枣树师:好,我们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来整理是:生: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师: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生: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篇一:故都的秋经典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师: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起文人们的无限情思。
秋天里,有人感伤, 有人豪迈。
历代文人们关于秋天的诗句有许多,请同学们说出几句。
学生 1: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学生 2: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 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 学生 3: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学生 4: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
” 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 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 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 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请大家打开书。
教师补充: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可算是文 人悲秋的最早的诗歌了。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 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也是情景交融的佳句了。
这些都是悲秋之 作。
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写出了文人豪迈的情怀。
看来,文人们 眼中的秋天各有特色。
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天会呈现什么样的色彩呢?(出示 幻灯片:课文题目《故都的秋》)。
师播放录音朗读,要求同学们认真听,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听了朗读,我们发现,故都那么多的风景名胜,作者很少提及,如金碧辉 煌的故宫,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等更是只字不提。
那么,他关注的是什么样的秋景呢?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 1——2 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诗歌,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想象力和感受。
2. 通过研读诗句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和诵读诗歌《故都的秋》。
2. 难点: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感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美丽的秋天图片或其他相关素材进行导入,引发学生对秋天的美好印象和感悟,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朗读与欣赏(15分钟)请一位学生朗读《故都的秋》,让全班跟读一遍,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可分组进行学生合作阅读,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深入解读和感悟,并展示给全班。
3. 讨论与交流(15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解读和感悟,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a. 作者通过哪些词语和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b. 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义?c. 为什么作者称北京为“故都”?d. 你在诗中找到了哪些与自己相似的感受或联想?4. 创作与分享(15分钟)让学生以《故都的秋》为题,自由发挥进行创作,可以是续写、改编、写自己的秋天感受等。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与全班分享。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并与学生一起思考如何运用类似的写作技巧和手法来写自己的作品。
拓展:介绍一些其他描述秋天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丽和诗意。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故都的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尤其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活跃地参与到课堂中,发挥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但是,在创作和分享环节需要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发挥,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和交流。
五、课堂延伸:1. 秋天的色彩盘点引导学生探究秋天的颜色,比如:红叶、金黄、枯黄等,指导学生运用形容词和意象描绘秋天的色彩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
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重点)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呢,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她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很多,但着眼点却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绿,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就总体来说,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特有的“故都秋味”[课件1欣赏几张秋天的图片,进而展示课件2:课题,课件3:学习目标]。
二、简介作者[课件4、5]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
家境贫寒,3岁丧父,1913年留学日本,在那倍受屈辱和歧视。
满腔热情回到祖国,但看到的是战乱不断,遇到的是失业与居无定所。
黑暗的环境,个人不得志的经历,使他思想苦闷,性格抑郁敏感,在文艺观方面,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止如水似的遁世文学”。
因此作品带有感伤的情调。
代表作:《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等。
三、背景提示[课件6]1933—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生活,郁达夫曾这样形容自已:“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平时和行动有所移易;总之懒得动。
”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四、研习课文(一)题目释义[课件7]“秋”是作者全文描写的核心内容。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核心素养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感受故都的秋味,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之情。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作者所创设的“物”与“我”之间的完美融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展示学校樱花树春天和秋天的景象,提问:同学们最爱春天还是秋天?(学生自由发言)师:有的人爱春天,因为它生机勃勃;有的人爱秋天,那一片片凋落的树叶就像枯叶蝶,富有神韵。
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具有什么特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
(板书:故都的秋)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 解题提问:题目中的“故都”是哪里?为什么不直接说北平的秋天?生:表达作者对北平深深地怀念和眷恋。
(板书:对故乡的眷恋)师:同学们从文章中还能找出其它表达这种情感的语句吗?明确:第一段(他为赏秋不远万里赶来,可见爱之切)最后一段(他为这北平的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师:可见,这种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啊!2.师:故都的秋具有什么特点,让作者如此一往情深?生:“可是啊,故都的秋,却特别的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
”(板书:清、静、悲凉)师: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也是全文的文眼,同时也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忧伤、悲凉)。
师:既然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我们以第三段为例,来看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三、咀嚼语言,细品秋味1.学生配乐朗读第三段2.师:下面是改写后的第三段,说说改写后少了什么?文中的词语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任选一两处品析。
在北平即使你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间破屋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中,你也能看到蓝色的天,飞过的鸽子,你还能看到透过槐树照下来的日光,也会注意到墙壁腰上像喇叭似的牵牛花。
如果观察仔细,你还会注意到牵牛花下长着秋草,使作陪衬。
(学生对比后发言)生:少了很高很高、碧绿,这些词语可以体现出天空清朗的感觉。
生:少了疏疏落落、尖细且长,这些词语能表达出秋的悲凉。
生:少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周围环境的静。
《故都的秋》教学过程实录第一篇:《故都的秋》教学过程实录《故都的秋》教学过程实录【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50-01一,导: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板书标题)这是一篇著名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们知道阅读欣赏这类文章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就在两个字上:(板书:景情)。
古人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二,读:[教师范读课文]三,析:(一)情师:听读完文章之后,大家考虑,作者对故都的秋是一种什么情感?生:热爱,眷恋。
(板书)师:大家是从哪个段落可以直接体会到作者的热爱、眷恋之情的呢?生:最后一个自然段。
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师:好!这就叫作:宁肯折寿也留秋!由此可见作者对北国之秋情至深处,爱到极至。
除此之外,还有哪个段落比较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热爱之情?生:第一自然段。
作者用“饱尝一尝”,“不远千里”;还有“无论”“总是”“可是”“更”“也不过”等句子和词语,突出强调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
师:北国之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能让作者这样热爱和眷恋呢?生:清,静,悲凉。
师:(板书)作者既然如此深爱着北国之秋,课文为什么要宕开笔墨写江南之秋呢?(讨论,研究,明确)生:作者用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作比,衬托强调北国之秋的与众不同,从而突出对北国之秋的热爱。
南国之秋的特点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板书:慢,润,淡)师:另外作者在结尾再次提到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南北再次对比,抑南扬北,表达他对北国之秋的情有独钟,情深意厚。
(二)景导入: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北国之秋的特色,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北国秋景的呢?速读课文3―11自然段,看作者描写了哪些事物?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秋景图?(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生:作者分别描写了牵牛花、槐树的落蕊、秋蝉、秋雨、秋天的果树等事物,一共有五幅秋景图。
故都的秋一等奖课堂实录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是《故都的秋》。
首先,请同学们告诉我,你们对“故都”这个词的理解是什么?生1:可能是指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生2:可能是指首都,因为“故”可能有古老、历史悠久的意味。
师:很好,你们对“故都”这个词的理解都很有道理。
那么,为什么郁达夫称这样的城市为“故都”,背后有什么含义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读完后,你们觉得作者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讨论交流)生3:我觉得作者笔下的秋很美,有很多生动的描写。
生4: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秋的热爱和眷恋。
师:很好,同学们都读出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
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达这种情感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
(学生再读课文,寻找关键语句)生5:“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觉得这句话是文章的主旨句,文章通过描绘秋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悲凉情感。
师:非常棒!你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句。
那么,这种“悲凉”情感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相关描写。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讨论交流)生6:从课文中描写的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景物中,可以感受到一种落寞、萧条的氛围,这种氛围让人感到悲凉。
生7:还有作者笔下的“晨起、落蕊、秋槐、秋蝉、巷子、秋雨、秋果等场景,都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
”师:非常好!同学们都找出了很多细节描写,感受到了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的独特韵味。
那么,这种“悲凉”情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大家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交流)三、深入探究,理解主旨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笔下的“悲凉”情感不仅来自于他对自然的感受,更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经历有关。
那么,你们觉得这种情感对于我们理解这篇文章有什么启示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思考。
《故都的秋》名师课堂实录地点:四川成都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请大家打开书。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赏析重点。
1 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2 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来阅读课文。
师:找一找,找着了。
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师:好,大家来说说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生:秋味。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生:第一段。
师:对。
他写的是秋味。
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
我们一块来读读。
生:齐读第一段师:看,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
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生:师:有哪些景物描写?你找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1:牵牛花生2:槐树师:重点写了槐树的什么?生2:落蕊师:对。
还有什么?生3:秋雨、秋蝉生4:果树师:果树中的哪一种?生4:枣树师:好,我们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来整理是:生: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师: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生: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师:在第几段?生:第三段师:好。
大家自己读一读生:1/5 12345下一页尾页师:那我们来想一想,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师: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借鉴一下别人的想法,看能不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想通了就说。
生1:我不会这样安排,但我觉得他的安排也有道理。
我认为他是从秋味这个角度来写故都的秋的,而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更能表现秋味,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
生2:作者想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
生3: 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师:是呀。
作品就是要引起共鸣的。
陶然亭那些地方有些人不一定到过,我们中是不是有没有到过的?所以,若你写了,大家不一定能和你沟通。
很有道理。
还有其他的解释吗?生4:从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就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的说了。
生5:回到了故乡,会感到一草一木都是亲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
师:好,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但大家不知道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了没有。
你看,我是第一次到咱们成都来,在没有来成都的时候,我想起成都的是都江堰、杜甫草堂、乐山大佛等,但来的这几天由于准备参加比赛我还没有时间去这些地方,但我是不是只有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我们成都的文化氛围,那种成都味呢?生:不是!师:不是。
前天,我一下火车,扑面的麻辣烫味,盈耳的异地口音已经让我这个河南人感到了成都的与众不同。
后来当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是走在小街里巷中,听着异样的叫卖声,看着两旁琳琅的成都风味的小卖,我觉得我已经深深地被我们成都味包裹了起来。
我没有去那些地方但我已经感觉到了十足的成都味。
那为什么我来了之后和没有来之前在河南的时候的感觉不一样呢?生:不一样。
生:去过。
师:你没有去的时候一想起北京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生:故宫、天安门、长城……师:对,是北京的这些代表性的地方。
那你去了之后呢?是不是非得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那种京味呢?生:不是。
师:我们在那小胡同里旧能感觉到那种京韵京味。
所以郁大夫没去之前想的和去了之后写的不一致,我们能够理解。
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我们想,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
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而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生:吵闹的、拥挤的。
师:是吵闹的、拥挤的。
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
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的基调一致吗?吻合吗?生:不吻合。
师: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
所以,你看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作者就点到为止。
再加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原因,所以虽然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不蔓不枝。
师:我们刚才说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那么本文的基调是什么?生:清、静、悲凉。
师:在哪一段找到的?生:第一段。
师:你看第一段多重要啊!把关键的字词划出来。
师:本文的基调是清、静、悲凉,但作者在写起来是有所偏重的,就那些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呢?生1:槐蕊偏重于“静”。
生2:牵牛花偏重于“清”。
生3:秋雨偏重于“悲凉”。
师:秋蝉、秋枣呢?生4:秋蝉、秋枣偏重于悲凉。
师:从哪儿看出了?生4:从秋蝉的叫声中,秋枣的生存环境中可以看到。
师:大家注意到了景物的安排顺序是按照清、静、悲凉来排列的。
非常对应。
牵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静,秋雨、秋蝉、秋枣突出的是悲凉。
我们先来看看对牵牛花的描写。
大家自己来读一读关于牵牛花的描写。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生:读。
师:写了牵牛花的什么?生:花色。
师:对,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
作者怎么说的?生:“牵牛花以兰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觉得这种花色的选择合理吗?2/5 首页生1:我觉得合理,因为这样符合全文的基调。
白色和兰色比较清静,而紫黑色和红色热闹嘛。
师:红色热闹,紫黑色热闹吗?生1:紫黑色太浓了,显示的基调也太浓了。
师:对,太低沉、太压抑、太过于冰凉了。
谁还有补充?生2:紫黑色不是清淡的颜色,兰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个“清”字。
师:补充的非常好!我们知道,兰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
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
不过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
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大家一块读一读。
生:“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师: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生: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师:是的。
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
我们平时有没有去关注一种花以什么颜色为最好?生:没有。
师:为什么?生1:没有时间生2:没有心情。
师:这紫色的牵牛花描写的是秋天特有的清气,而要表现的是作者落寞的心情,这是对牵牛花的描写。
好我们一块再来读一遍,体会体会“清”字是怎样贯穿其中的。
生:读课文相关语段。
师:写静的方法有很多种。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了,是以喧闹衬静。
但郁达夫并没有走前人的这个老路,他是怎么来写着这清秋的寂静呢?o:p> 生:借助槐蕊。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看看哪些地方表现出“静”?生: 读师: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出了静?可以自由发言。
生1:“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没有声音,静!师:很直接的。
其他同学呢?生2:不仅声音没有,连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却能感触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我觉得还有心境的宁静。
师:分析得精彩而到位。
注意了两个“极”的渲染。
生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 铺得满地说明花落的多且时间长,但整整一夜,没有人发觉,早上起来才惊奇的看到,说明落花的寂静无声。
也突出了一个“静”字生4: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说明没有人走过——环境静,能注意到这些丝纹,说明心静。
师:分析得真好。
平时,学校打扫卫生后,我们注意到了地面上留下的丝纹吗?生:没有。
师:为什么?生:每天有干不完的事,做不完的作业,哪有闲心去注意这些。
师:对呀。
哪有闲心?!所以作者说,这些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看,这无法感觉到的、无法言传的触觉,正强烈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和心境的落寞。
而“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这些”指哪些?文中有没有现成的词?大家再读一遍,整体上来把握。
学生读,教师巡查。
生:细腻、清闲、落寞师:好,“这些”指的是细腻、清闲、落寞。
那为什么说“深沉也就在这些地方”呢?生:能感受到丝纹,说明他细腻,但这份细腻是因为他的清闲,而正是这种清闲让他感到万分的落寞。
所以深沉也正在于此。
师:是的,如果不是万籁俱静,就不会有如此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更不会有这样精致的触觉。
正像陶渊明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而尔?心远地自偏。
心远——清闲——落寞。
心在起作用。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晏殊的那首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 从槐蕊中一叶知秋,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所以深沉正在这些地方。
也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静”味。
而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当数对秋雨的描写。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秋雨这一段的描写。
生一起读师: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哪些句子表现出了“悲凉”?看看有没有“悲凉”的标志——字、词、句?生1:灰沉沉师:今天早上起来,天气灰沉沉的,我们是感到有点凉,但有悲意吗?生1:没有。
生2:淅沥雨声、着黑色皮袄的都市闲人师:能感到凉,但能感到悲吗?穿的厚就悲凉了吗?生2:是的,没有悲有凉。
3/5 首页师:其实,在这里让大家寻找“悲凉”的标志性的字词句,真的难为了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