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腹泻交替出现的病症分析及与直肠癌、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肠道健康40)
- 格式:docx
- 大小:21.51 KB
- 文档页数:5
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与诊断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疾病。
它以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肠易激综合征的常见症状以及临床诊断的方法。
一、症状描述1. 腹痛与腹胀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常常会出现腹痛和腹胀的症状。
腹痛通常为隐痛或绞痛的感觉,多出现在左下腹部。
腹胀则常伴随着腹痛,患者感觉腹部充气、鼓胀,常需要频繁排气或放屁。
2. 改变排便习惯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往往会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
在某些情况下,便秘可能是主要症状,患者常常感觉排便不畅或需用力排便,但排出的粪便量少。
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腹泻,伴有大便频繁、稀软或水样便的特点。
3. 其他胃肠道症状除了上述主要症状外,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胃肠道症状。
例如,部分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另外,有些患者还可能伴有胃灼热、胃酸倒流等胃食管反流症状。
二、临床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分析对于疑似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及其持续时间、加重因素等。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
2. 排除其他疾病由于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与其他胃肠道疾病的症状相似,因此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医生可能会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内窥镜检查等,以排除肠道炎症、感染、结构性病变和肿瘤等病因。
3. 按罗马Ⅳ标准进行诊断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是罗马Ⅳ标准对肠易激综合征进行诊断。
罗马Ⅳ标准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特点进行分类,包括腹痛或不适的存在时间、与排便有关的症状的频率和描述等。
根据不同的症状组合,可以确定患者是否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4. 心理评估肠易激综合征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患者可能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因此,心理评估也是诊断肠易激综合征的一项重要措施。
肠道易激综合征肠道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ew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是一种特殊病理生理根底的,独立性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其特征是肠道壁无器质性病变,但整个肠道对刺激的生理反响有过度或反常现象。
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有时粪中带有大量粘液。
WHO的CIOMS提出:IBS是适应精神紧张和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肠功能障碍的肠运动性疾病,常有痢疾感染史,检查无器质性疾患,临床表现为腹痛、胀痛、腹泻、便秘交替。
因此,患者的发病多以精神因素为背景,心理因素在本征的发生开展中起着重作用。
关于本征的命名,过去一直比拟混乱,曾有过多种名称,如结肠功能紊乱、粘液性结甩炎、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综合征、激惹性肠综合征、肠应激综合征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倾向于肠道易综合征的命名。
本征属中医学泄泻、腹痛、便秘范畴。
1982年美国NIH学术用语委员会制定IBS的定义为,除外器质性病变,尚有以下特点:①腹痛通过排便减轻;②每年至少发生6次以上;③如果出现上述腹痛至少持续3周;④排除无痛性腹泻;⑤排除无痛性便秘。
即IBS为肠管机能亢进性疾病,并伴有腹泻和排便异常。
别称:心脏激症〔mucous enteritis〕;合并粘液性肠炎〔colica mucosa〕;粘液性腹痛〔irritable colon〕;过敏性结肠综合征〔irritable colon syndrome,ICS〕。
流行病学IB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多,女性在20岁和50岁左右呈现顶峰,男性在30岁呈现顶峰,女性多于男性,约占3/4。
据Thomson报道,中产阶段比工人易患本征,其中精神紧张和孤独、心情不畅的家产主妇发病率偏高。
Nanda认为IBS患者约占世界人口的14%~22%,为消化门诊的一半;在英美所谓安康人群〔Non-patient population〕中约30%的具有胃肠道病症;张锦坤在2950名干部的体检中,发现712名具有胃肠道病症〔24.1%〕,其本病新医护人员256人中55人有胃肠道病症〔21.5%〕,在其胃肠专科门诊中有1/3以上的患者被认为系IBS或胃肠功能紊乱。
肠易激综合征病历记录要点病历记录要点:一、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联系方式:二、主诉:患者自述的主要症状和不适,如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
三、现病史:详细描述患者当前的症状、病程、病因等。
包括:1. 症状起始时间:患者何时开始出现症状?2. 症状性质:腹痛的部位、性质,腹胀的感觉,腹泻或便秘的频率、质地等。
3. 诱因:是否有特定的食物、压力或其他刺激因素触发症状?4. 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胃灼热感等。
四、既往史:包括过去发生的与本次病情相关的疾病、手术史、过敏史等。
五、家族史:了解患者家族中是否有相关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
六、个人史:包括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精神压力等。
七、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腹部触诊、听诊等检查,记录体征。
八、辅助检查:1. 实验室检查:常规血液检查、粪便检查等。
2.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结肠镜等。
九、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初步确定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
十、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行为治疗等。
十一、随访计划:确定患者的随访计划,包括复诊时间、复查项目等。
十二、注意事项: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相应的生活、饮食、心理等方面的建议。
十三、签名:记录医生的姓名、职称、签名和记录日期。
以上是肠易激综合征病历记录的要点,医生在填写病历时需要写清楚患者的基本信息、主诉、病史、检查结果和诊断,同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建议。
肠道易激综合征肠道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ew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是一种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独立性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其特征是肠道壁无器质性病变,但整个肠道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有过度或反常现象。
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有时粪中带有大量粘液。
WHO的CIOMS提出:IBS是适应精神紧张和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肠功能障碍的肠运动性疾病,常有痢疾感染史,检查无器质性疾患,临床表现为腹痛、胀痛、腹泻、便秘交替。
因此,患者的发病多以精神因素为背景,心理因素在本征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作用。
关于本征的命名,过去一直比较混乱,曾有过多种名称,如结肠功能紊乱、粘液性结甩炎、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综合征、激惹性肠综合征、肠应激综合征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倾向于肠道易综合征的命名。
本征属中医学泄泻、腹痛、便秘范畴。
1982年美国NIH学术用语委员会制定IBS的定义为,除外器质性病变,尚有以下特点:①腹痛通过排便减轻;②每年至少发生6次以上;③如果出现上述腹痛至少持续3周;④排除无痛性腹泻;⑤排除无痛性便秘。
即IBS为肠管机能亢进性疾病,并伴有腹泻和排便异常。
别称:心脏激症(mucous enteritis);合并粘液性肠炎(colica mucosa);粘液性腹痛(irritable colon);过敏性结肠综合征(irritable colon syndrome,ICS)。
流行病学IB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多,女性在20岁和50岁左右呈现高峰,男性在30岁呈现高峰,女性多于男性,约占3/4。
据Thomson报道,中产阶段比工人易患本征,其中精神紧张和孤独、心情不畅的家产主妇发病率偏高。
Nanda认为IBS患者约占世界人口的14%~22%,为消化门诊的一半;在英美所谓健康人群(Non-patient population)中约30%的具有胃肠道症状;张锦坤在2950名干部的体检中,发现712名具有胃肠道症状(24.1%),其本病新医护人员256人中55人有胃肠道症状(21.5%),在其胃肠专科门诊中有1/3以上的患者被认为系IBS或胃肠功能紊乱。
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症,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肠易激综合征缺乏公认的形态学、生化指标或基因异常的改变,其诊断只能基于症状学。
肠易激综合征被定义为由一组功能性肠紊乱组成的疾病状态,其症状主要为腹部不适并有排便功能紊乱。
根据罗马II共识报告意见,缺乏腹痛/不适(如功能性腹泻、功能性便秘、不明功能性肠紊乱和盆底共给失调)的功能性肠紊乱及缺乏功能性肠紊乱(如功能性腹痛和腹胀)的腹痛/不适应当作为不同的疾病加以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IBS分为三个亚型:腹泻型(D-IBS)、便秘型(C-IBS)和便秘腹泻交替型。
罗马I I诊断标准中不同亚型的划分使临床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价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因尚不明确,找不到任何解剖学的原因。
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
有些患者有焦虑症;尤其是恐惧症,成年抑郁症和躯体症状化障碍。
然而,应激和情绪困扰并不总是伴有症状的发作和反复。
有些IBS患者表现有一种有获得性的异常病理行为,比如,他们倾向于将精神上的困扰表达为消化道的主诉,通常是腹痛,内科医生在评估I BS,尤其是有顽固性症状的患者时,应了解其有否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包括性虐待和躯体恶习。
尚未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而造肠易激综合症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则尚未阐明。
据认为精神心理障碍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
一、胃肠动力学异常在生理状况下,结肠的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分钟,IBS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分钟慢波频率明显增加。
二、内脏感知异常直肠气囊充气试验表明,IBS患者充气疼痛阈明显低于对照组。
肠易激综合症分型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根据罗马
Ⅲ标准,肠易激综合症可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和不明显型(IBS-U)四种类型。
1. 腹泻型(IBS-D),主要特征是腹泻,通常伴随腹痛和排便
频率增加,粪便呈现水样或糊状,伴有紧迫感。
2. 便秘型(IBS-C),主要特征是便秘,伴随腹痛和排便不畅,粪便干燥、硬结,常需用力排便。
3. 混合型(IBS-M),混合型肠易激综合症具有腹泻型和便秘
型的特征,患者在不同时间可能会出现腹泻和便秘的症状。
4. 不明显型(IBS-U),患者表现为腹痛或不适,但没有明显
的腹泻或便秘症状。
此外,根据罗马Ⅳ标准,IBS还可以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
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症状包括偶发的腹痛、偶发的腹泻或便秘;中度症状包括频繁的腹痛、腹泻或便秘,影响日常生活;重度症状
包括严重的腹痛、频繁的腹泻或便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来进行肠易激综合症的分型诊断。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肠易激综合症的分型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 ebowel syndrome)过去称过敏性结肠,是由于肠道功能紊乱所致的肠道运动或分泌功能失调,而肠道无器质性病变。
多见于青壮年,以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等结肠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常伴有胸闷、心悸、失眠、多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诊断提示】(1)结肠功能障碍表现为左下腹痉挛性痛、腹胀、便秘,有时便前腹痛,便后缓解。
小肠易激者脐周围痛、腹泻、肠鸣音活跃。
(2)结肠分泌功能紊乱者为间歇性腹泻,清晨或餐后发生,便量不多,便意感明显,大便含有大量黏液,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3)有消化不良症状,如暧气、厌食、上腹部不适及失眠、多汗、胸闷、心悸、乏力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4)可扪及乙状结肠或粪块,便后消失。
(5)粪便检查可见黏液,偶见白细胞,培养无致病菌。
(6)X线领剂及领灌肠检查有肠功能紊乱征象,无狭窄、黏膜破坏及溃疡。
(7)肠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治疗措施】1•一般治疗消除患者顾虑,增强治疗信心,生活规律,适当文体活动,调节内脏神经功能。
饮食以少渣、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便秘者增加含纤维素多的食物。
2.药物治疗(1)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保证充足睡眠。
选用谷维素20mg,3次/d;谷氨酸1〜2g,3次/d;或地西泮2.5mg,3次/d;或多塞平(多虑平)25mg,3次/d。
(2)解痉止痛:阿托品0.3mg,3次/d;山葭若碱(654-2)IOmg,3次/d;硝苯地平IOIng,3次/d。
匹维澳铁片是一种选择性胃肠道钙离子拮抗药,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细胞、缓解肠道痉挛,使之恢复正常运动功能。
(3)止泻:复方地芬诺酯1〜2片,3次/d;洛哌丁胺(易蒙停)2mg,3次/d;小剂量的可待因15mg,3〜4次/d,对控制腹泻有效。
(4)便秘者系痉挛引起,可给予镇静药。
尽量避免各种泻药。
西沙必利Ioing,4次/d,可加速胃排空和肠道的转运时间,使便秘解除。
便秘鉴别诊断(一)习惯性便秘病史中一般有偏食不吃蔬菜或饮食过于精细的习惯或自幼未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厕所不方便或工作环境对排便不便情绪紧张对习惯性便秘也有影响体格检查X线造影或肠镜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可诊断为习惯性便秘(二)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临床上有三种表现类型:①结肠痉挛主要引起慢性腹痛和便秘;②慢性间断性无痛性水泻;③便秘与腹泻交替伴有便秘的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有:①慢性腹痛伴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②患者在乙状结肠区常有间歇性腹绞痛在排气或排便后缓解;③体格检查可在左下腹们及充满粪便和痉挛的乙状结肠有轻压痛肛门指检直肠壶腹部无粪块;④患者常伴烧心腹胀腰背酸痛软弱无力头晕心悸等症状。
诊断要点:①具有上述临床特点;②X线钡剂造影或肠镜检查无阳性发现或仅有乙状结肠痉挛;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便秘;③在左下腹们及肿块应与结肠癌相鉴别采用灌肠或其他方法令患者排便排便后肿块消失其肿块为干结的粪便(三)泻药性肠病泻药性肠病是指患者由于便秘或直肠肛门病变造成排便困难,患者为了排便通畅开始应用泻药,长期应用造成排便对泻药的依赖性称为泻药性肠病诊断要点:①患者有因便秘或排便困难长期频繁应用泻药史;②除外内分泌直肠肛门等器质性便秘可考虑为泻药性肠病如没有服药史不能诊断泻药性肠病(四)大肠癌大肠癌包括结肠和直肠癌有资料表明大肠癌l/3以上在直肠2/3的癌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1主要临床特点①大肠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秘或腹泻或两者交替,可能是大肠癌的早期表现;②便血尤其是排便后出血是大肠癌常见的症状;③可有腹部持续性的隐痛便秘与里急后重常同时存在;④浸润型大肠癌易发生肠梗阻;⑤腹部检查和肛门指检有时可触及肿物2诊断依据①40岁以上的患者有以上的临床表现;②便潜血持续阳性而无胃病证据;③腹部检查沿结肠部或直肛检查发现肿块1④癌胚抗原可升高但无特异性;⑤钡剂造影及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癌的重要手段(五)巨结肠巨结肠(megacolon)是指结肠显著扩张,伴有严重便秘或顽固性便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肠道健康结肠易激惹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肠道健康--
结肠易激惹综合征的几点临床表现
结肠易激惹综合征是指查不出器质性病变的一种不规则的腹痛和排便异常的症候群,表现为对各类刺激十分敏感而诱发,又名结肠过敏综合征、结肠神经官能症、肠功能紊乱等,是便秘病症中常见的一种,属功能性便秘。
临床特点为突发或阵发性左下腹部绞痛伴便秘,粪便可呈羊粪状,腹泻呈黏液性大便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多于进食冷饮后诱发或加重,具有排气、排便或腹部热敷后缓解的特点。
一般认为,精神心理因素可直接影响到胃肠功能。
这类病人大都为白领人士、私企老板和部分爱在电脑前长坐不起的人,他们大多T 作压力太大、焦虑、忧郁、精神苦闷,T作节奏太快,生活无规律,饮食不正常。
该病的病程具有慢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症状加重常和精神紧张及工作劳累有关。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痉挛性结肠炎型
最常见,主要症状为下腹痛和便秘,排出持续性羊粪状粪便,腹部可推及条索状包块,症状恶化期与无症状或少症状期相间出现。
肛门指诊直肠空虚,提示便秘与直肠以上的肠段痉挛有关。
二、黏液性结肠炎型
表现为无痛性腹泻,以排出混有多量黏液的粪便为特点,有时甚
1/ 2。
肠道健康引起便秘的疾病及发病机制浅析
肠道健康--
引起便秘的疾病及发病机制浅析
一、便秘的发病机制
便秘可因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或肠道平滑肌病变及肛门括约肌功能异常所致,腹肌和盆腔肌功能异常也会导致便秘。
发病机制主要有:(一)神经系统病变
直肠壁对便意的感觉损害,传人、传出神经或中枢神经病变均可引起便秘。
1、外源性神经病变
指肠壁以外的神经病变,常有直肠和结肠扩张等。
2、内源性神经病变
指肠壁内的神经病变,典型的疾病是Hirschsprung病,长期服用泻药可引起结肠黑色病,平滑肌萎缩,肌层神经丛被破坏,使便秘加重。
(二)平滑肌病变
一些结缔组织病及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病变可累及消化道平滑肌,导致便秘。
消化管道腔内、腔外的病变引起肠道阻塞,使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很少有粪便到达直肠,不能触发排便反射。
肛门、直肠
1/ 4。
全科主治医师-专业知识-常见症状鉴别诊断[单选题]1.下列哪种疾病常引起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A.肠结核B.慢性菌痢C.阿米巴痢疾D.肠易激综合征E.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江南博哥)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腹泻是溃疡型肠结核的主要症状之一,这是因肠曲炎症和溃疡的刺激,使肠蠕动加速、排空过快以及继发性吸收不良所致。
严重者腹泻可每日多达十余次。
此外还可间有便秘,,粪便呈羊粪状,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掌握“便秘”知识点。
[单选题]2.引起器质性便秘的疾病有A.结肠冗长B.肠易激综合征C.先天性巨结肠症D.滥用泻药造成对泻药的依赖E.进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先天性巨结肠症确切地讲称为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是胃肠道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病之一。
临床表现为婴儿往往数天才有一次排便;由于大便无法正常地排出而常常引起肠炎,或表现时好时坏并交替出现便秘、腹泻,伴腹胀和食欲不佳。
幼儿时期则以长期逐渐加重的便秘为主要症状。
掌握“便秘”知识点。
[单选题]3.便秘伴有呕吐、腹胀、肠绞痛多为A.内痔B.直肠癌C.结肠炎D.肠梗阻E.溃疡性结肠炎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肠梗阻时常出现排便障碍、呕吐、腹胀、肠绞痛等。
掌握“便秘”知识点。
[单选题]4.下列哪种疾病呈黏液脓性鲜血便同时伴里急后重肛门重坠感A.白血病B.肠结核C.直肠息肉D.消化性溃疡E.急性细菌性痢疾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细菌性痢疾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样大便。
掌握“便血”知识点。
[单选题]5.下列哪种疾病可出现柏油样便A.内痔B.直肠癌C.结肠炎D.回盲部结核E.十二指肠溃疡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柏油样便是上消化道或小肠内出血,肠内停留时间长所致。
掌握“便血”知识点。
[单选题]6.引起黏液脓血便的结肠疾病是A.肠伤寒B.Crohn病C.肠结核病D.急性细菌性痢疾E.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急性细菌性痢疾起病急,表现为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便秘可能是肠道疾病的早期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历过便秘的困扰。
那种排便不畅、肚子胀胀的感觉可真不好受。
但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便秘有时可不只是简单的消化问题,它很可能是肠道疾病的早期症状。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便秘。
一般来说,如果每周排便少于三次,大便干硬、排便困难,那就可以被认为是便秘了。
有些人可能觉得,偶尔便秘没什么大不了,多吃点蔬菜水果、多喝水就能解决。
但如果便秘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伴有其他不适症状,那就要引起重视了。
为什么说便秘可能是肠道疾病的警钟呢?这得从肠道的功能和结构说起。
肠道就像是一条长长的“运输通道”,负责把我们吃进去的食物消化、吸收,然后把剩余的废物排出体外。
如果肠道出现了问题,比如肠道蠕动减缓、肠道肌肉无力,或者肠道内发生了炎症、肿物等,都可能影响到正常的排便功能,导致便秘。
炎症性肠病就是一种可能导致便秘的肠道疾病。
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这些疾病会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和损伤,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患者除了便秘,还可能会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这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与肠道的敏感性增加、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患者的肠道蠕动可能时而过快,导致腹泻;时而过慢,引发便秘。
而且,便秘和腹泻还可能交替出现。
肠道肿瘤更是不能忽视的因素。
当肠道内长了肿瘤,它会占据肠道的空间,阻碍粪便的正常通过。
尤其是在肿瘤的早期,可能症状并不明显,只是表现为便秘。
随着肿瘤的生长,还可能会出现便血、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
除了这些疾病,一些其他的因素也可能导致便秘与肠道疾病相关。
比如,肠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失常,会影响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也会破坏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影响排便。
那么,当出现便秘时,我们应该如何判断它是否是肠道疾病的信号呢?首先,要关注便秘的持续时间。
如果便秘超过了三个月,而且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方法都没有改善,那就需要警惕了。
肠道健康便秘及伴随便秘产生的各种症状浅述
肠道健康--
便秘及伴随便秘产生的各种症状浅述
一、便秘的主要症状
便秘的主要症状是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一般每周少于2~3次,粪便干结,排出的粪便有时呈羊粪状,排出困难且痛苦。
便秘时间较长者,由于食欲不振或惧怕排便而不思饮食,造成大便次数和排便量减少,其排便频度和粪便性状可因便秘的类型而有所不同。
在结肠型便秘中,如慢传输型便秘,表现为缺乏便意,排便次数少,多数为每周少于3次。
而直肠肛门型便秘,如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虽便意频繁,却难以排出,可谓欲便不能,欲罢不止。
慢性顽固性便秘者,由于长期大量服用大黄、番泻叶等刺激性泻药,会产生药物性便秘,称滥用泻药综合征。
患者可出现腹胀、腹痛以及焦虑、烦躁、失眠、抑郁等精神症状,乃至性格改变。
粪便嵌塞可引起便秘,也可由便秘引起,特别常见于卧床老人,吞钡或钡剂灌肠以后。
患者感觉直肠疼痛和里急后重,反复而徒劳地出入厕所。
可发生痛性痉挛,在嵌塞周围流出水样黏液和粪便物质,酷似腹泻。
直肠检查可发现坚实的,如橡胶的油状粪块,有时如石块。
1/ 4。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进展
李康;王毅;旦增;张亚历
【期刊名称】《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年(卷),期】2008(13)4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指慢性、反复发作的腹部疼痛或不适伴排便异常的一组肠功能紊乱性症候群。
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患者以20~40岁中青年居多,男女比例为1:2。
发病率存在种族差异.以白种人发病率最高,黄种人次之,黑种人最低。
临床特点表现复杂,症状持续或间歇反复发作,无法用解剖、生化或组织学等检查结果解释。
【总页数】6页(P299-304)
【作者】李康;王毅;旦增;张亚历
【作者单位】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J], 朱朝敏;徐珍娥
2.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J], 刘新光
3.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J], 刘新光
4.儿童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 [J], 杨杰;梅玉霞;郭君;孔云
5.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J], 王玮; 王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道健康--
便秘、腹泻交替出现
的病症分析及与直肠癌、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食物在胃肠道内消化吸收过程中,吸收水分主要在小肠和大肠完成,粪便的干、稀程度与其含有水量多少有关。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每天经过十二指肠的液体,包括饮食、唾液、胃液、胆汁、胰液、肠液等有9升多,而能够到达大肠的液体只剩1升左右,粪便内水分仅有0.1~0.5升左右。
大约90%的水分在小肠被吸收,大肠通过协调规则的“分节运动”和“前伸运动”继续吸收水分,使粪便逐步成形并进入乙状结肠和直肠。
正常情况下,肠道按一定的节律和速度完成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功能,保持大便正常。
如果肠道蠕动过缓或处于痉挛状态,肠内容物在肠道内停滞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粪便则变干燥,导致便秘;反之则会出现轻度腹泻。
而长期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情况时,我们就要考虑两个类型的症状,一个是肠易激综合征,一个就是直肠癌。
临床中,这两个病症的患者均会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症状。
那么,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与肠易激综合征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都有什么症状呢?还有,当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时,怎么判断是否有患直肠癌的的可能呢?下边,简单将两种情况进行浅析。
一、肠易激综合征引起便秘、腹泻交替的原因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症情况及类型,本文作者已经在另外一篇百度文库文章《肠道健康—结肠易激惹综合征的几点临床表现》中有所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直接陈述其引起便秘、腹泻交替的原因。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运动功能发生紊乱,造成在部分时候食物通过肠道过快,而有时食物又会通过过慢,从而造成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现象。
那么出现这种情况时,如何判断就是肠易激综合征而不是直肠癌呢?我们看看肠易激综合征的几个症状。
二、肠道易激综合征几种表现特点
肠道易激综合征又称过敏性结肠炎、黏液性结肠炎或痉挛性结肠炎等,是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
1、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单纯便秘者较少见。
病人对各类刺激十分敏感,常可伴有精神诱因或可因饮食不适,如遇冷、疲劳、情绪、生活习惯改变等外界环境的不能适应而诱发。
便秘时大便质硬,呈栗子状。
腹泻时大便伴有黏液,呈粘冻状,黏液无脓血,在显微镜下检查仅有很少的白细胞。
2、排便困难
表现为一有便意就得入厕,一天排便数次,而排出量却很少,有时粪便形状持续变细,粪便表面可有鲜血,在下腹部常能摸到条索状包块,肛门指诊直肠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