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118.94 KB
- 文档页数:1
我国银行业的产业组织分析【摘要】:随着金融变革的不断深化,确立了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核心,同样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国银行业自1985年的改革以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步,特别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改造的顺利完成以及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断成立,使得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逐步提高,打破了计划体制下的垄断格局。
但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运行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低效等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内银行业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外国金融机构市场进入的速度迅速提升,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我国银行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因此,通过了解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并有效运用产业组织的政策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绩效水平,进而提高竞争力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性问题。
本文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出发,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剖析,进而提出优化银行业市场绩效的切实有效的政策和建议。
文章主要由六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论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组织理论在银行业中运用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路线;第二部分是银行业介绍和产业组织理论研究,银行业主要是介绍它的特征和发展历程,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研究它的渊源、流派以及scp范式。
第三部分是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进行分析,主要从集中度、产品差异和进入与退出壁垒三个部分进行阐释,我国银行业目前主要是寡头垄断阶段。
第四部分是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行为研究,主要有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两部分。
第五部分是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绩效进行定量研究,主要运用盈利指标、成本费用指标和资源配置指标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的关系。
第六部分是根据我国银行业绩效水平不高的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银行产业组织的政策建议,以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绩效水平,进而提升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水平。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一、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已经出现了显著变化,特别是金融深入
发展的影响。
随着国家银行的不断深入,以及金融资本市场、利率市场和
外汇市场的和发展,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逐步清晰,形成了一个多层金融
体系,从平衡的角度看,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已经从简单的依赖主权机构
转变为多元化的金融结构,促使银行业市场结构不断完善。
目前,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处于一种多层次的状态,以商业银行、政
策性银行、保险公司、资本市场及其他金融机构组成的多元化金融结构为
核心,通过支付、信用、融资等多种金融服务,相互协作,相互发展,形
成完整的金融体系。
1.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国家金融体系的主体,是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基础。
经
历近十几年的金融,商业银行已经从单一机构发展到多种银行体系,有城
市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农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九大商业银行,并吸收城市信用社,以及外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形成了城乡一体的
完整银行体系。
2.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作为金融产品市场的一部分,也是金融市场结构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中国银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分析论文摘要中国银行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支柱行业之一。
它具有很高的关联度和带动力,直接和间接的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银行业的稳定与持续性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发展还有待提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加强我国银行业制度的健全并与国际接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本文首先分析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现状,并对国有银行产业组织结构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我国银行业现有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比较详细的产业组织分析,试图找出我国银行业的产业组织的不足之处,进而在当今形势下对我国银行业的产业组织优化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组织国有银行市场垄断进入壁垒股权银行改革一、中国银行业的现状1.金融市场的完全垄断地位垄断是中国银行业典型的市场结构。
1998—2001年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83%以上的资产份额。
说明了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有独资的产权主体在中国银行业中居于高度垄断地位。
国有商业银行的高规模集中度可以使其在享受规模经济的同时增强其综合竞争力,在业务竞争中形成更大的市场集中度。
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是影响我国银行业乃至金融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主体,但双方的规模、实力悬殊如此之大显然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基础。
2.银行业的进入壁垒高中国银行业的进入壁垒很高。
在我国,银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是政策性壁垒。
表现为政府的严格进入管制。
我国商业银行的进入壁垒是相当高的。
如果按照这些标准和条件,一些新建的商业银行很难有效进入银行业市场。
正是由于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条件较严和准入成本较高,新的竞争主体很难进入。
这不仅不利于竞争机制的完善,而且如果某一家银行出现问题,使其退出市场也就更难了。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正逐渐向有限竞争的市场结构过渡,市场中增强竞争机制的趋势也十分明显,但中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方面的壁垒仍然相当高。
IT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提升竞争力的必不可少的举措之一。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业务规模的发展和业务领域的扩大,企业应该有怎样的it 架构、组织及能力,才能更好地支撑其业务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呢?企业架构梳理与优化——it建设必经之路在中国农业银行的企业架构梳理及优化项目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业务与it融合的解决方案——企业架构梳理与优化。
企业架构是连接企业战略目标和具体项目解决方案的核心纽带,同时只有基于企业架构,我们才能够确保it建设与业务战略保持一致。
一个企业架构需要涵盖从业务到技术的各个领域,包括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以及技术架构等等。
业务架构描述了业务的发展要求;应用、数据和技术架构则描述了如何将业务的发展要求转化为it元素,并依靠it技术来实现。
在未来的应用、数据和技术架构规划中,业务战略与业务架构将是主要的驱动因素。
应用架构与数据架构在规划时也应当充分考虑技术架构的现状,尽量利用现有技术架构,以较低的成本来构建应用架构和数据架构。
中国农业银行企业架构梳理与优化解决方案,就是运用企业架构理念,梳理企业架构现状,并基于现状对企业架构进行优化,进一步规划和实施下一代的企业架构。
四大实施阶段该解决方案的实施分为企业架构规范化阶段、企业架构现状梳理阶段、目标架构设计阶段、实施规划阶段四个阶段。
第一,企业架构规范化阶段。
参照业界的方法论,结合具体企业实施企业架构的目标、需求,以及现有的IT环境,针对具体企业的特点和战略定制适合的实施方法。
选择试点项目进行梳理,在梳理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法,同时开始考虑企业架构管理规范。
第二,企业架构现状梳理阶段。
理解企业业务战略和需求,进行业务组件分析,并进一步梳理现有项目,形成完整的企业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视图,明确架构管理流程。
根据前一步的梳理成果,完成对企业架构现状分析和总体评估。
第三,目标架构设计阶段。
围绕企业的业务目标和战略需求,结合业内先进经验,完成目标业务能力设计、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设计。
银行机构管理与组织结构解析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机构,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影响力。
银行机构管理与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与高效性对于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银行机构管理与组织结构进行解析,探讨其特点与优势,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一、银行机构管理的特点银行机构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中央化管理:银行机构管理具有强烈的中央化特征。
在整个银行体系中,总行扮演着核心的决策与领导角色,对下属分支机构实施统一管理与监督。
这种一元化的管理结构有利于确保银行的整体运行稳定性,但也可能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和信息传递滞后的问题。
2. 分工与协作:银行机构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存在明确的分工与协作关系。
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的业务领域,各自完成特定的任务,并通过协作与合作实现业务流程的连续性与高效性。
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有助于优化各项业务的运作,并提高工作效率。
3. 风险管理:由于银行业务面临着较高的风险,银行机构管理必须注重风险管理。
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管理机制,银行可以降低风险,保护客户权益和银行自身的稳健性。
二、银行机构管理的优势银行机构管理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统一决策与控制:银行机构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决策的统一和控制的集中。
总行作为银行的决策中心,可以对分支机构进行统一的战略规划和管理指导,确保银行各项业务的协调运行。
2. 专业分工:银行机构内部实行专业分工,每个岗位人员都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种分工可以确保每个业务领域都有专业人士进行管理,提高了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3. 信息共享与协作:银行机构内部实行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各级部门能够及时获得所需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这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和误差。
三、银行机构管理与组织结构的改进方法为进一步提高银行机构管理的效率与灵活性,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方法:1. 强化分支机构的决策权:相对于总行,分支机构更加接近客户,更加了解当地市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