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案(含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案(含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案(含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案(含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概括内容。

2.品味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悲剧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与雨果一起赞颂人类无与伦比的智慧,增强爱国情感,痛恨侵略者,树立保卫人类文明的责任感。

重点

1.感受文章中对东方智慧的高度赞美之情,增强对国家民族的爱,加深对侵略的恨。

2.品味文章多姿多彩的语言,欣赏作者的讽刺艺术。

难点

透过或赞或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1.雨果的相片。

2.圆明园的焚后图片。

1课时

同学们,我不知道你们中间有谁去过首都北京,更不清楚在去过北京的学生中有哪些人曾去过圆明园。圆明园是我国近代一座奇美无比的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可惜这座辉煌无比的名园,却被一伙入侵的强盗焚毁了,只留下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残垣断壁。对于这一破坏、践踏人类文明的罪行,当年在法国,有一位作家发出了抗议,这是对人类良知的愤怒谴责。

雨果(1802~1885年),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他在这些作品里对人民的不幸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社会的黑暗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

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

这封信是在1861年11月25日写的,当时巴特勒率领法国远征军凯旋,红极一时,希

望大文豪作诗文美言赞颂,雨果却毫不客气地复函,怒斥无知匹夫毁坏中国花费百年的工夫、巧夺天工建成的世间罕见的伟大建筑。

1.师生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3.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4.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学生可从以下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同情受人尊敬)

5.师生再次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3.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露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4.文中的“两个强盗”都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5.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6.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有何作用?

作者这样说是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的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7.“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容抵赖的事实。

8.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9.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

圆明园的被焚是世界文化不可挽回的惨重损失,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我们一定要牢记这民族之耻,努力学习,为复兴民族和国家强盛而奋斗!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缘起???征求意见了解看法

奇迹?????巨大典范世代结晶文明剪影高度评赞圆明园感情真挚深厚第二部分(第4~10自然段)??????????两个强盗?????英国、法国洗劫放火塞满、装满表示抗议?????制裁强盗归还中国谴责侵略者行径表达愤怒之情对比

本文通过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揭露了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作为法国人,雨果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头脑清醒,立场公正,字里行间充满感情。

一是以作比较的手法体现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如作者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当做幻想与理想的代表加以比较,使读者对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了明确的认识。

二是语言中饱含感情。作者或直接表达感情,或在叙述中表达感情,或在讽刺中表达感情。如“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一句,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被毁坏的万分痛惜的感情,也为下文谴责两个盗贼做好了铺垫。

?

????赞美圆明园——尊重,同情抗议侵略者——讽刺,谴责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在课堂教学环节里,我把“品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将“读”与“品”紧密结合,用“读”启发“品”,用“品”指导“读”。雨果的这封信赞美圆明园与谴责英法联军两大部分思路清晰,文风反差鲜明,这些在阅读中学生并不难认识和体会到,但对本文的理解赏析仅仅到此为止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设计了一种能带动学生自主品味、细致探究的有效形式,从而大范围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从语感的角度体味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反语,在读中感知文章语言与思考,在品中激起情感的波澜,与作品充溢的感情产生共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总结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总结导读: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语文,我们搜集了这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总结,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珐琅(flng)脂粉(zhī)惊骇(hi)晨曦(xī) 瞥见(piē)劫掠(jilu)箱箧(qi) 二辨析形似字 三词语积累 赞誉:称赞。 恍若:仿佛。 洞府:本义是神话传说深山中神仙所住的地方,这里是指里面藏满宝藏的地方。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晨曦:晨光。 剪影:比喻对事物轮廓的描写。 洗劫:把一个地方的财物抢光。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毁坏净尽或完全失去。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 珐琅: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的像釉子的物质。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用来制造景泰蓝证章纪念章等。

惊骇:惊慌害怕。骇,惊吓,震惊。 四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他生于军官家庭。其母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和保皇主义者,对少年雨果影响颇深。雨果学生时代就爱好文学,13岁开始写作,15岁以《读书之益》的长诗获法兰西学院奖而初露头角。后在进步思想启发下,在文学上反对为专制制度辩护的古典主义,毅然转向积极浪漫主义。1827年,25岁的雨果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的浪漫主义宣言《克伦威尔序言》,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3年后,创作并演出悲剧《欧那尼》,以其反封建的主题和打破古典主义创作法则的艺术手法,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在法国的胜利。1831年,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48年的二月革命,使雨果坚定了共和立场,开始了19年的流亡生活。他在这19年里仍坚持文学创作,以文学为武器坚持斗争。作品多以精细的手法描绘广阔的生活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对专制制度和反动教会的罪恶,进行愤怒的揭发和有力的控诉,对下层贫民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同情。被作者自称为社会的史诗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及《海上劳工》《笑面人》等均在这一时期写成。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拿破仑第三帝国覆灭。雨果结束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在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时,雨果以激昂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斗争,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发表演说,写作诗篇,激励爱国热情。1871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封信教学反思(两篇)

《一封信》教学反思(两篇) (一) 《一封信》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以儿童视角,表现儿童生活。因此,在课内设计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启发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本课讲述了露西给爸爸写信的过程。课文语言通俗易懂,通过信的内容,表达了露西对生活细腻的感受、对亲人细致的体贴,对于学生能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一、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课上,我先让学生扫清生字障碍,然后通过辩论的方式,针对“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哪一个更好”为辩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第二封信,观点就是:爸爸远在国外,不想让他担心家里的事。而也有人觉得第一封信更好,理由是第二封信写得那么欢乐,然后又说思念爸爸,就会觉得很虚伪。但是因为第一次辩论,孩子们热情过于高涨,在孩子们激烈的辩论后,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作文本上。这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理解了露西的心情,把学生带进了露西的内心世界,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1、我首先从课文的生字入手,利用随文识字和集中识

字的办法,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笔画顺序以及书写等问题,解决了本课基本的生字,为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教学评价及时且有针对性。课堂上利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语言丰富、多样化,评价实效性强。 3、教学设计连贯,思路敏捷。整节课,我紧紧抓住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通过让学生初步朗读课文,大致了解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出主人公露西的心情,然后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们谈一谈如果自己的爸爸不在身边心情会怎么样,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三、不足之处: 1.在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没有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导致学生比较盲目,没有目的性。 2.在教学生字时,我只是让个别学生起来分享他的识字方法,说完之后就一带而过了,也没有让大家一起重复,所以导致生字词的掌握不够牢固,没有加强记忆。 3.课堂设计内容过多,不利于学生吸收;缺少“读”,孩子读得少;在课堂上也没能教孩子书写,练习写字。 四、改进措施: 1.在今后的教学中,精简课堂,删繁就简,不要低估学 生的能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测试题及答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测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下面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呵护(hē)杀戮(lù)纳粹(cuì)颤(chàn)巍巍 B. 瞥(piē)见给(jǐ)予珐琅(fǎ)赤裸裸(luǒ) C. 闪烁(shuò)肃穆(mù)鞠躬(jū)眼花缭(liáo)乱 D. 箱箧(qiè)憧憬(chōng)瓦砾(lì)片纸只字(zhī) 2. 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 恍惚荒谬地窑不可名状 B. 脏物琉璃晨曦荡然无存 C. 匍匐鞠躬拂晓丰功伟迹 D. 制裁赔偿恳切永垂不朽 3. 句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只要你一走进博物馆或展览馆,那各式各样的竹制品,真可说是琳琅满目,叫人_____________,街的两边全是摊点,摆着的挂着的东西万紫千红,令人_____________,细瞧花盆,那千奇百怪的模样令人_____________:废暖瓶壳,破旅行杯,掉提手的小塑料桶,用过的可口可乐罐…… A. 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啼笑皆非 B. 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忍俊不禁 C. 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啼笑皆非 D. 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忍俊不禁 4. 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沿池环水四周,新筑一道长约600多米的环池路。_____________还有那修复完美的明代遗迹“临流亭”,四周环水,兀立池中,游客观望,感念不忘。 ①形态各异的飞禽雕塑,浮游水面 ②水上画舫往返,笑声朗朗 ③路面铺设的鹅卵石,在碧波辉映下,色彩鲜艳,晶莹闪烁 ④路边垂柳依依,清风送爽 A. ③④②① B. ④②③①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①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练习题及答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下面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呵护(hē)杀戮(lù)纳粹(cuì)颤(chàn)巍巍 B. 瞥(piē)见给(jǐ)予珐琅(fǎ)赤裸裸(luǒ) C. 闪烁(shuò)肃穆(mù)鞠躬(jū)眼花缭(liáo)乱 D. 箱箧(qia)憧憬(chōng)瓦砾(lì)片纸只字(zhī) 2. 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 恍惚荒谬地窑不可名状 B. 脏物琉璃晨曦荡然无存 C. 匍匐鞠躬拂晓丰功伟迹 D. 制裁赔偿恳切永垂不朽 3. 句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只要你一走进博物馆或展览馆,那各式各样的竹制品,真可说是琳琅满目,叫人_____________,街的两边全是摊点,摆着的挂着的东西万紫千红,令人 _____________,细瞧花盆,那千奇百怪的模样令人_____________:废暖瓶壳,破旅行杯,掉提手的小塑料桶,用过的可口可乐罐…… A. 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啼笑皆非 B. 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忍俊不禁 C. 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啼笑皆非 D. 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忍俊不禁 4. 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沿池环水四周,新筑一道长约600多米的环池路。_____________还有那修复完美的明代遗迹“临流亭”,四周环水,兀立池中,游客观望,感念不忘。 ①形态各异的飞禽雕塑,浮游水面 ②水上画舫往返,笑声朗朗 ③路面铺设的鹅卵石,在碧波辉映下,色彩鲜艳,晶莹闪烁 ④路边垂柳依依,清风送爽 A. ③④②① B. ④②③①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①② 5. 填写关联词都正确的是() 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之后,我们便也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 _______来自于阅读,_______来自于直接经验。_______我们依然热爱阅读, _______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便会自觉去芜存精,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 A. 虽然更假如或者 B. 因为也只要并且 C. 不仅更假如并且 D. 不仅也只要或者 6. 上物理课时,老师为了生动形象地讲解热学知识,写下一副有趣的对联,它的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这副对联反映的一个规律是()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

《一封信》教案(共2课时,附教学反思)

《一封信》教案(共2课时,附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一封信》教学设计与反思6、一封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2、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1、初步体会当说话人在话语后面时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2、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的道理。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1、师:孩子们写过信吗?在写信的时候,你们一般会告诉朋友或亲人一些什么事情?2、揭示课题:一封信。二、初读课文,识写生字。1、根据自读提示,学生自读课文。师:这个故事就藏在课本的第35页,读之前看看老师给大家的小提示。(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我会认的字画上圆圈。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2)再读,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识记生字。封、削、锅、朝、叠、刮、胡、灯、修、肩、团、重、完、期、束、鲜(1)带拼音认读生字。大家看,这里有这么多信封,只要孩子们能将上面的生字读正确,我们就能顺利地将信封打开。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借助拼音读一读吧!(2)去掉拼音认读生字。调皮的生字宝宝丢掉了它的帽子,你们还认识他们吗?给你的同桌读一读吧!(3)开火车读生字。(4)交流识字方法。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他们吗?先跟你同桌交流交流!老师也出几个字谜考考大家!(5)认读词语。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1、请孩子们汇报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露西要给爸爸写一封信,开始露西给爸爸报告家里的坏消息,后来在妈妈的提醒下,他向爸爸报告了妈妈的好消息。2、找一找,看看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露西给爸爸写第一封信?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露西给爸爸写的第二封信?3、自由读读露西两封信的内容,体会一下两封信给你带来的感觉。四、写字指导。1、观察要求写的生字,说说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2、全班交流,互相提醒。3、观察“珠、圆、笔”,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5、学生描红、练写。6、教师点评。五、总结全文。第2课时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2、对照批阅。3、写字指导。二、理解过程,品味语言1、学习第一封信。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露西在信里告诉了爸爸哪些事?这些事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找出相关句子画下来!2、汇报交流。(1)重点句1“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开门见山的告诉爸爸他们的生活不开心,这样的信,爸爸看到以后会怎样?只能徒增烦恼。(2)重点句2“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从这句话看出爸爸不在的日子,家里的生活过得很不好。特别是“总是”一词。(3)学习用“总是”说一句话。3、指导朗读。(1)师引读。(2)生领悟读。4、学习第二封信。请自由读课文7到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露西在信里告诉了爸爸哪些事?这封信和第一封信的内容一样吗?他表达的是露西怎样的心情?找出相关句子画出来。5、汇报交流。(1)找出露西第二封信的内容,读一读。(2)重点句子1“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这句话写出了什么?也写出了什么?(我们家的希比希过得很快活,我们也跟着过得很快活)(3)重点句子2“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从这句话,感受到了我们的生活怎么样?6、这封信里面讲了台灯坏了的事情了吗?是怎么讲的?和前一封信表达的方式一样吗?哪一封信的表达方式更好?为什么?7、“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妈妈说。这句话有什么特点?说话的人物在说的话的后面。仔细观察它的标点符号,应该怎样打标点?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哪些?在文中找找。8、将露西写的第二封信在课件上完整的呈现出来,再读一读。三、对比分析,明白道理。1、对比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第一封信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第二封信表达的又是什么思想?2、小组讨论:你认为第一封信好些?还是第二封信好些?为什么?3、明白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的一封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幸福奉献青春的热情。 2、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评价能力、自主探究能力。 ⑵品评生动睿智的语言,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 ⑶体会雨果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精神。 教学重难点: 品评生动睿智的语言;体味非凡的人格魅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法国作家雨果先生就《悲惨世界》能否发表的问题,给编辑去了一封信,信的内容简洁至及,只有一个问号,编辑认为可以发表,也回了一封信,大家猜猜,他回的是什么?对,是感叹号!看来雨果先生写信是很讲究简洁的,那么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封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看看这封信又写了什么? 2、明确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并理清思路;品评生动睿智的语言;体味非凡的人格魅力。 二、整体感知 1、这是一封公开信,这封信到底写了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明确文章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层?同时,请同学们注意圈画一下课文有哪些字词值得注意,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任务朗读课文。 2、你觉得这篇课文哪些字词值得注意?(请一名学生上台板书)为什么把这个词语选出来呢?(学生板书:晨曦)(教师讲解“曦”的写法,让学生在桌上模仿写)

这位学生挺有眼光的,这是本文中最难写也是最易错的字。 3、看一下第二个任务,这封信写了什么内容?你准备把它分为几层?(请两名同学分析),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根据过渡句来划,过渡句与哪段联系紧密就划为哪一层) 总结:如何梳理文章的思路——找过渡句分层 4、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板书: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生:圆明园的美丽,讽刺了侵略者 5、这封信既然是写对火烧圆明园的看法,可你发现没有,作者在前三段却重复赞美了圆明园,而到第4段以后才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不是我们的大师写的多浮之笔呢?那开头赞美圆明园有必要吗?为什么开头赞美圆明园?开门见山不好吗?想一想。 归纳:之所以把圆明园写的那么美,就是想说,侵略者,侵略者你有多坏,这就为下文做下了伏笔和铺垫。我们写作也要讲究要使我们的行文有艺术,有匠心。 三、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明确:“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 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 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四、重点研读: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练习及答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后练习及答案 一、基础部分 1、辨字组词: 幻()赃()箧()窃() 幼()脏()筐()窍() 2、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B、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 C、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D、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3、雨果,国作家,代表作有小 说、、等。 希腊有,埃及有,罗马 有,巴黎有,而东方有。书信的开头要有,结尾要 有,结尾最好有敬祝语。 4、请摘录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细细体味所含的思想感情。对后文写对圆明园的破坏起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9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

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信》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信》 教学反思 本单元习作是写信。随着电话、QQ、微信的普遍使用,书信在人与人的沟通中不再扮演重要角色了,但是书信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应用意义。本次习作是在写留言条、通知、启事等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用应用文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重点是书信格式的学习。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们从头脑中搜集内容,尽快走进今天写作的课堂。通过审题指导这个环节让学生很快了解题目,把握写作重点。通过学习,总结出书信格式。 2.写一封完整的信,在写作任务中,让学生想写信,有明确的写信对象,有很多很多想对同学说的话,在写信的过程中,学生脑子里面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每个同学,都写好了一封信,是这么多次习作课,完成效果最好的一次。究其原因,就是两个:一,写信管用,针对性很强。二,第二步才是正式写信,这样学生既有内容可写,又懂得了写作方法,老师这种指导写作的方法确实管用。 3.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情况,通过了解写信的格式和要求,让学生知道了怎样去写信,怎样写格式。 4、通过创设轻松的氛围,唤起学生个人的沟通交流需求。引导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可以给谁写信,写什么内容。在学生畅所欲言展开交流时,适当点拨,让学生知道书信既可以写给远方的亲人

和朋友,也可以写给天天见面的家长、老师、同学、邻居等;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消息,还可以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增进友谊、消除误解、增加信任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受到启发,明确信写给谁,写什么内容。 在梳理、总结完基本格式后,重点讲一讲祝福语的写法。祝福语的内容要根据对象而定,如果给年长的长辈写信,可以写"敬祝健康""敬祝近安";如果给年轻的长辈写信,可以写"祝您健康""祝您工作顺利";如果给同辈写信,可以写"祝你学习进步""祝你天天开心"。 二、不足之处 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没能及时把握不同学生的写作情况,没能对学生的作品做出及时评价,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试题(含答案)

试题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填汉字。 晨xī()地jiào()dī()防惊骇.() 荒miù()莲péng()憧jǐng()抢劫.() 间歇.()瓦砾.()腋.窝()给予 ..()() 鞠躬 ..()()珐琅 ..()() 2.填空。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______国的作家______。他的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希腊有________,埃及有________,罗马有________,巴黎有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 (3)书信的开头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最好有敬祝语。 3.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B.王东张皇失措地跑到学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C.她已经精疲力竭,坐在那里休息了好长时间。 D.这是一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 4.选出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鲜嫩的芦花像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B.母亲眺望的目光是一根无形的线,牵扯着远方游子的心。 C.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 D.每一朵盛开的花像一个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进攻下,南阳守敌弃城南逃。 B.欢迎志愿军凯旋归来。 C.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左右的距离。 D.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6.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2)《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洋淀。() (3)《蜡烛》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上的故事。展现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4)雨果是英国作家,他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二、阅读理解 (一)既然你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同学们,中国近代史上,曾经留下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遗憾的是历史并没有为我们留下多少可以见证的文字,但有一个难能可贵的例外,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今天,我们来学习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好,让我们走进文本,与名篇交流 (展示:与名篇交流。) 二、与名篇交流 1、整体感知,提示主旨 (展示:整体感知,提示主旨) 师:课前已经读过这封信,现在请大家再次快速流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书信的内容。(展示要求) (生流览课文,准备)

(生回答)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这封书信的主要内容就是赞美圆明园 谴责侵略者(板书) 师:那么,圆明园美成什么样?侵略者到底干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 (播放短片) 2、选读书信,感受奇迹: 师:刚才看到的短片,让我们既领略了圆明园的美,又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那么在这封信中,在雨果心中,圆明园是什么样的? (展示:选读书信,感受奇迹。在雨果心中……?)。 师:请从第3段中找出雨果对圆明园进行概括性评价的词句。 (生答) 师:看来,雨果把所有能用到的赞语都用到了,事实上他并没有到过圆明园,但是通过想象描绘圆明园的美,因为他说过“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师:好,请同学们从第3段中找出雨果运用想象描绘圆明园之美的语句。 (生答) 师:真是如梦似幻,人间仙境啊,我们应该用一种柔美的语调,读的让人沉醉其中。下面请听老师朗读。 (生找) (生答,师评) 师:可是,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展示断壁残垣图片) 师:是谁让圆明园变成了断壁残垣。这是因为,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

部编版二年上册《一封信》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部编版二年上册《一封信》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1.教学设计与反思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当说话人在话语后面时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2、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师:孩子们写过信吗?在写信的时候,你们一般会告诉朋友或亲人一些什么事情? 2、揭示课题:一封信。

1、根据自读提示,学生自读课文。 师:这个故事就藏在课本的第 35 页,读之前看看老师给大家的小提示。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我会认的字画上圆圈。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再读,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识记生字。 封、削、锅、朝、叠、刮、胡、灯、修、肩、团、重、完、期、束、鲜 (1)带拼音认读生字。 大家看,这里有这么多信封,只要孩子们能将上面的生字读正确,我们就能顺利地将信封打开。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借助拼音读一读吧! (2)去掉拼音认读生字。 调皮的生字宝宝丢掉了它的帽子,你们还认识他们吗?给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3)开火车读生字。 (4)交流识字方法。 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他们吗?先跟你同桌交流交流!老师也出几个字谜考考大家! (5)认读词语。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时:1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一、导入。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 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那两个强盗就是英国和法国,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从一个侧面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但是这篇文章不是中国人写的,而是一位法国著名的作家写的,写给当时法国军队的巴特勒上尉的一封回信。他会在信中说什么? 出示课件第一页,这个课件是我参考六班谭琼同学的课件制作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培养。 情感性目标: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优秀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2.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远征中国的态度和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同学们都听说过圆明园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并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废墟。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者介绍 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左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惊骇;不可名状;瞥见;剪影;赃物;荡然无存; 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 明确:奇迹。 2.圆明园作为奇迹,它的价值体现在哪? 明确:(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剪影。 3.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明确: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 4.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明确: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5.“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它是怎样消失的? 明确:被两个强盗——法兰西、英吉利毁了。 6.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 明确:洗劫,放火,行窃 7.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谁? 明确:小额尔金。(对照书下注释,区分两个额尔金的所作所为) 8.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明确:谴责的态度。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先生: 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额尔金父子是著名的英国殖民主义者。小额尔金曾任英国驻加拿大总督,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之一。老额尔金曾任外交官员,参加毁坏希腊雅典巴特农神庙的行动,并掠走该神庙的精美大理石雕像。)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11.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分) 12.如何理解“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句话?(4分) 13.文中用“请您想象”“请您用”“请假设”这些词语的作用是什么?(4分) 14.从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来看,画横线的句子中“建筑师”一词为什么用“诗人的”加以限制?(4分)

部编版语文二上《一封信》教案及教学反思

6、一封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1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露西在给爸爸的信里都写了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露西懂得寻找生活中快乐美好的事物的乐观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2.比较露西前后两封信的差别,体会露西心情的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我手上有许多小朋友给爸爸妈妈写的信,你们想不想听一听?(教师读信) 2.你们觉得哪封信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3.接下来我们看看另一位小朋友露西是怎么给她的爸爸写信的。(板书课题:一封信)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语做个记号。 2.同桌轮读,互相纠正错误。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1)露西在给谁写信? (2)露西写了几次信?露西在信上分别写了什么?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露西的爸爸,要过才能回来,所以露西想给爸爸。 四、指导书写会写字 1.观察这几个字的字形结构和笔画、笔顺。(出示生字课件) 2.重点指导易错字。 今:偏旁“人”一撇一捺要写得舒展。 圆:全包围结构,先外后里再封口。 灯:“火”先写两点,再写撇、捺。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如果你有半年见不到爸爸,你的心情怎样?(学生答:非常想念)那么你会怎么做?(学生自由回答)你们还记得露西吗,她给爸爸写了一封信。我们来看看露西的信中都写了什么吧! 二、理解课文,品读感悟 1.出示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有谁来说说:露西为什么想要给爸爸写信? (3)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基础知识

七、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 1、易读错的字 谴(qiǎn)责给予(jǐyǔ)恍(huǎng)若缀(zhuì)满绸(chóu)缎琉璃(liúlí)珐琅(fàláng)脂(zhī)粉朱鹭(lù)缭(liáo)乱惊骇(hài)晨曦(xī)瞥(piē)见洗劫(jié)赃(zāng)物箱箧(qiè)笑嘻嘻(xī)野蛮(mán)予(yǔ)以赞誉(yù)2、多音字 yú(予谓菊) gěi (给你)zhòng(重量) fēn (分数)予给重分 yǔ(给予) jǐ(供给)chóng(重庆) fèn (分外) zhe (笑着) zhāo(高着) kān (看护) jǐn (尽管)着着看尽 zhuó(着陆) zháo(着急) kàn (看书) jìn (尽头) jī(几乎)mó(模型) cháng(长处) jié(结果)几模长结 jǐ(几个) mú(模样) zhǎng(增长) jiē(结果)qiáng(坚强)jiāng(通“僵”)dé(得到) sāi (塞满)强强(项为之强)得塞sài (塞外)qiǎng(勉强)jiàng (倔强)děi (可得)sè(阻塞) gān (干杯) zhāo (朝霞) jiě(解放) huán (归还)干朝解 xiè(解数)还 gàn (干活)cháo (朝鲜)jiè(押解) hái (还要)3、形近字 载zǎi (记载)圆yuán (圆柱)蛮mán(蛮横)奕yì(神采奕奕)栽zāi (栽树)峦luán(山峦) 裁cái (裁判)园yuán (园林)恋liàn(恋爱)弈yì(对弈)劫jié(劫难)憾hàn (遗憾)亨hēng(亨特)缀zhuì(点缀) 辍chuò(辍学)怯qiè(胆怯)撼hàn (摇撼)享xiǎng(享受)啜chuò(啜泣)掇duō(掇凳)绸chóu(绸缎)调diào(调动)缭liáo(缭乱) 稠chóu (稠密)雕diāo(雕刻)瞭liào (瞭望)裰duō(补裰)凋diāo(凋谢)碉diāo(碉堡)燎liǎo (火燎)撩liáo(撩拨)獠liáo(獠牙)冶yě(冶炼)怡yí(心旷神怡)潦liáo(潦草)僚liáo(官僚)佁yǐ(佁然不动) 嘹liáo(嘹亮)鐐liào(脚镣)治zhì(政治)贻yí(贻笑大方)贼zéi (捉贼)脏zāng(肮脏)嘻xī(笑嘻嘻)稀xī(依稀)贱jiàn (贵贱)浠xī(浠水)饯jiàn (饯行)赃zāng(赃物)嬉xī(嬉戏)晞xī(未晞)4、解词 体面:光荣;光彩。赞誉:称赞。 予以:给以。曦:阳光。 恍若:仿佛。缀满:挂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