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国家标准GB175-1999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8
GB 175-199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2008-05-26 22:47:37)转载▼分类:规范标签:gb175-1999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前言本标准修订是为了使我国水泥强度检验方法与国际标准接轨。
本标准参考ENV 197-1:1995欧洲水泥试行标准。
本标准与原GB175-1992相比主要修改点有:1.水泥强度检验方法由GB/T 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代替GB/T 177一1985《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2.水泥标号改为强度等级.本标准自1999年12月1日起实施,GB1 75-1992《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自2000年12月1日起废止,过渡期间以GB 175-1992为准.本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水泥科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白显明、颜碧兰、王文义、张大同、杨基典、王听、刘晨、肖忠明。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56年,1962年第一次修订,1977年第二次修订,1985年第三次修订,1992年第四次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 175-1999)代替(GB 175-1992)Portland cement and ordinary portland cement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定义与代号、材料要求、强度等级、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运输与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76-1996 水泥化学分析方法(eqv ISO 680:1990)GB/T 203-1994 用于水泥中的粒化高炉矿渣(neq ГOCf3476:1974)GB/T 750-1992 水泥压蒸安定性试验方法GB/T 1345-1991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80μm筛筛析法)GB/T 1346-1989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neqISO/DIS9 597)GB/T 1596-1991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2847-1996 用于水泥中的火山灰质混合材料(neqISO 863:1990)GB/T 54 83-1996 石膏和硬石膏(neqISO 1587:1975)GB/T 8074-1987 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neq ASTM C204:1981)GB 9774-1996 水泥包装袋GB 12573-1990 水泥取样方法GB/T 17671-1999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idtISO 679:1989)JC/T 667-1997 水泥粉磨用工艺外加剂JC/T 742-19840996)掺入水泥中的回转窑窑灰3 定义与代号3.1 硅酸盐水泥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0-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硅酸盐水泥(即国外通称的波特兰水泥)。
水泥重量验收标准国家标准水泥是建筑材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为了保证水泥的质量,国家对水泥的重量验收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以下将对水泥重量验收标准国家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水泥的重量验收标准应符合国家标准《水泥重量验收标准》(GB/T 17671-1999)的规定。
根据该标准,水泥的重量验收应在专门的验收场所进行,验收场所应有相应的设备和人员进行监督。
验收时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计量器具进行称重,确保称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水泥的重量验收应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程序进行。
在进行重量验收前,应对水泥的包装进行检查,确保包装完好无损。
验收人员应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对水泥进行取样,并进行称重。
在进行称重时,应注意将水泥放置在稳定的地面上,并进行零点校准,确保称重的准确性。
另外,水泥的重量验收还需要根据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记录和报告。
验收人员应对水泥的重量验收结果进行记录,并填写验收报告。
验收报告应包括水泥的品种、规格、生产日期、生产厂家等信息,以及验收的时间、地点、验收人员等相关信息。
验收报告应保存备查,作为水泥质量的重要依据。
此外,水泥的重量验收还需要根据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质量评定。
验收人员应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对水泥的重量验收结果进行评定,确保水泥的重量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对于不合格的水泥,应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进行处理,确保不合格的水泥不会进入施工现场,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综上所述,水泥的重量验收标准国家标准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验收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水泥的重量验收结果准确可靠。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的居住环境。
希望各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能够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共同维护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建筑工程广泛使用的五种水泥及其代号硅酸盐水泥代号P·Ⅰ,P·Ⅱ普通硅酸盐水泥、代号P·O矿渣硅酸盐水泥、代号P·S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代号P·P粉煤灰硅酸盐水泥、代号P·F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硅酸盐水水泥在硅酸盐系水泥品种中,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组成相差较小,性能较为接近。
一、硅酸盐水泥的定义按《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1999)规定: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0~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硅酸盐水泥(即国外通称的波特兰水泥)。
硅酸盐水泥分两种类型,不掺加石灰石和粒化高炉矿渣的称I 型硅酸盐水泥,代号P·I;在粉磨时掺加不超过水泥重量5%的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混合材料的称II型硅酸盐水泥,代号P·II。
二、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和凝结硬化水泥加水拌合后,最初形成具有可塑性的浆体(称为水泥净浆),随着水泥水化反应的进行逐渐变稠失去塑性,这一过程称为凝结。
此后,随着水化反应的继续,浆体逐渐变为具有一定强度的坚硬的固体水泥石,这一过程称为硬化。
可见,水化是水泥产生凝结硬化的前提,而凝结硬化则是水泥水化的必然结果。
(一)硅酸盐水泥的水化硅酸盐水泥与水拌合后,其熟料颗粒表面的四种矿物立即与水发生水化反应,生成水化产物。
各矿物的水化反应如下:2(3CaOSiO2)+6H2O=3CaO2SiO23H2O(水化硅酸钙凝胶)+3Ca(OH)2(氢氧化钙晶体)2(2CaOSiO2)+4H2O=3CaO2SiO23H2O+Ca(OH)23CaOAl2O3+6H2O=3CaOAl2O36H2O (水化铝酸钙晶体)4CaOAl2O3Fe2O3+7H2O=3CaOAl2O36H2O+CaOFe2O3H2O (水化铁酸钙凝胶)上述反应中,硅酸三钙的水化反应速度快,水化放热量大,生成的水化硅酸钙(简写成C-S-H)几乎不溶于水,而以胶体微粒析出,并逐渐凝聚成为凝胶。
砼企业细集料水泥,添加料抽样检测标准一水泥:1.执行标准:GB175-199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344-1999《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2958-1999《复合硅酸盐水泥》。
2.检验批次:水泥出厂编号按水泥厂年生产能力规定10万吨以上30万吨以下,不超过400吨为一检验批。
水泥出厂编号按水泥厂年生产能力规定10万吨以下,不超过200吨为一检验批。
不足200吨为一检验批,对于连续进场,按3个月内累计计算不超过400T为一验收批。
取样要有代表性,可连续取亦可从20个以上的不同部位取等量的样品总量至少12kg.3.检验项目:若受检单位能够提供法定检测单位出具的,能够证明该批水泥合格的检测报告原件,则只做以下必检项目:细度;标准稠度;凝结时间;安定性;胶砂强度若无证明材料,或法定单位检测报告与产品不符(有较大差异)时则应对该批材料进行:1) 细度.2) 安定性.3) 凝结时间.4) 胶砂强度.5) 氧化镁.6) 三氧化硫.7) 碱含量8) 标准稠度.9) 烧失量10)不溶物4. 结论:1)抽样必检:根据(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该批(P.O、P.Ⅰ、P.Ⅱ;P.S、P.F、P.P; P.C)水泥必检项目合格品(或不合格)。
2)抽样全项:根据(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该批(P.O、P.Ⅰ、P.Ⅱ;P.S、P.F、P.P; P.C)水泥合格(或不合格)。
3)委托必检:根据(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该(P.O、P.Ⅰ、P.Ⅱ;P.S、P.F、P.P; P.C)水泥必检项目合格(或不合格)。
4)委托全项:根据(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该(P.O、P.Ⅰ、P.Ⅱ;P.S、P.F、P.P; P.C)水泥合格(或不合格)。
水泥标准编号和等级划分我国对六大通用水泥各项标准已作修改,原采用(国标)GB177-85方法已经废止不再使用,六大通用水泥新标准是GB175-199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344-1999《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炭硅酸盐水泥》。
GB12958-1999《复合硅酸盐水泥》。
这三个国家标准(包括六大通用水泥)早已于1999年12月1日起生效,过渡期为1年4个月,即2001年4月1日起相应三个老标准(包括六大通用水泥)废止,正式实施六大通用水泥新标准。
新标准是将水泥标号改为强度等级,六大水泥标准实行以MPa (兆帕)表示的强度等级,如32.5、32.5R.42.5、42.5R、52.5、52.5R等,强度等级的数值是与水泥28天抗压强度指标的最低值相同。
新标准还统一规划了我国水泥的强度等级,硅酸盐水泥分三个强度等级6个类型,即42.5、42.5R、52.5、52.5R、62.5、62.5R,其他五大水泥也分三个等级6个类型即32.5、32.5R、42.5、42.5R、52.5、52.5R。
六大水泥新标准规定的水泥强度龄期均为3天、28天两个龄期,每个龄期均有抗折与抗压强度指标要求。
新旧水泥标号对应为:新标号: 32.5、 32.5R 42.5、 42.5R、 52.5、 52.5R、 62.5,62.5R,旧标号: 425、 425R、 525、 525R、 625、 625R, 725、 725R,其中带“R”为快速凝固型,凝结时间:初凝不得早于45min,终凝不得迟于6.5h;普通为初凝不得早于45min,终凝不得迟于12h。
其标号越高硬度越强质量也越好,其终凝时间就越短。
水泥可以袋装或散装,袋装每袋净重50±1.0kg。
包装袋应符合GB9774规定。
水泥标号:水泥标号是按规定龄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划分,强度以kgf/ cm2计。
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的强度龄期为3 d、28 d,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和复合水泥的强度龄期为3 d、7 d、28 d。
试验一 水泥密度试验一、试验目的水泥的密度是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必要资料之一;水泥密度的大小与水泥熟料的矿物成分和混合料的种类有关;同时水泥受潮,密度将会减小。
因此,测定水泥的密度,可用来作为鉴别水泥质量和品种的参考。
二、试验原理采用排液法测定水泥的体积,因水泥与水起反应,故用无水煤油代替水来进行。
三、仪器设备1.李氏密度瓶:容积为220~250ml ,带有长18~20cm 、直径约为1cm 的细颈,细颈有刻度,精度为0.1ml(如图1) 。
2.恒温水槽或其它保持恒温的盛水玻璃容器,恒温容器温度应能维持在±0.50C 。
3.天平(感量为0.01g )、温度计、烘箱、无水煤油等。
四、试验步骤1.称取约400g 水泥,放入烘箱内在110±50C 的温度下烘干1h ,而后冷却至室温。
称取干燥水泥试样60g (精确至0.01g ),记为m ,备用。
2.将煤油注入清洁、干燥的密度瓶内,直至液面下部达到零刻度处。
然后将装好煤油的密度瓶放入恒温(150C )水槽内恒温0.5h ,取出密度瓶,记录此时密度瓶液面的刻度(精确至0.05ml ),记为V 0 。
3.将试样用小匙装入密度瓶中。
4.盖上密度瓶塞,将密度瓶绕着直轴摇荡数次,使密度瓶内液体中的气泡完全排出。
然后将瓶置于恒温水槽中,再恒温0.5h ,记录液面图1 李氏密度瓶的刻度V1。
五、结果计算及结果分析水泥密度ρ=m/v=m/(V1-V0)由国家标准GB175—1999规定,水泥密度试验应做两次,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若两次试验结果的差超过0.02g/cm3,应重做试验。
试验二水泥比表面积试验一、试验目的水泥细度是水泥性能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水泥的物理力学性质。
测定单位质量的硅酸盐水泥粉末所具有的总表面积,以评定硅酸盐水泥细度是否合格。
二、试验原理一定量的空气通过具有不同空隙率的水泥厚度层时,所受阻力不同,气流速度因之而变化。
水泥物理力学性能相关标准:GB175-1999《硅酸盐和普通硅酸盐水泥》(P I、PII、PO);GB1344-1999(PC、PP、PF水泥);GB12658-1999(PC水泥);GB/T1346-200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1345-2005(水泥细度筛析法)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一、六大通用水泥:1、硅酸盐水泥:PI无混合材料;PII掺0-15%混合材料,等级:42.5-62.5R2、普通硅酸盐水泥:PO掺6%-15%混合材料;等级:32.5-52.5R3、矿渣硅酸盐水泥:PS掺20%-70%粒化高炉矿渣;4、火山灰硅酸盐水泥:PP掺20%-50%火山灰质混合材料;5、粉煤灰硅酸相加水泥:PF掺20%-40%粉煤灰;6、复合硅酸盐水泥:PC掺15%-50%混合材料;细度:PI及PII为比表面积>300㎡/㎏,其它水泥试验时应取二次平行值,误差为0.5%,45μm筛称10g,80μm称25g,精确到0.01g;凝结时间:六类水泥初凝都不得早于45min,终凝,PI及PII不得迟于6.5h,其它不得迟于10h;二、水泥软练常规项目:(各种实验方法、判定规则及其计算方式,仲裁判定以标准法为准)(水泥净浆拌制:先加水再加500g水泥,低速120s,停15s,把水泥净浆刮入锅中,再高速120s,量水器:最小刻度0.1mL、精度1%;天平:≥1000g,分度值不大于1g)1、标准稠度用水量:标准法为试杆法当试杆下沉到距底板(6±1)㎜的水泥净浆用水量。
代用法为试稚法,调节水量法及不变水量法,试稚下沉到(28±2)㎜。
标准稠度用水量以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
细度:硅酸盐水泥用比表面积表示,其它用80μm(样重25克)或45μm(样重10克)筛筛佘表示:样先过0.9㎜筛,再称重。
标准法为负压筛析法,负压4000-6000Pa,负压2min。
硅酸盐水泥的技术性质国标GB175-1999,对硅酸盐水泥的主要技术性质作出下列规定:细度:细度是指水泥颗粒的粗细程度,是鉴定水泥品质的主要项目之一。
水泥细度通常采用筛析法或比表面积法测定,硅酸盐水泥的比表面积不小于300m2/kg。
凝结时间:凝结时间是指水泥从加水开始,到水泥浆失去塑性的时间。
分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初凝时间是指从水泥加水到水泥浆开始失去塑性的时间,终凝时间是指从水泥加水到水泥浆完全失去塑性的时间。
硅酸盐水泥的初凝时间不得早于45min终凝时间不得迟于6.5h。
凡初凝时间不符合规定者为废品,终凝时间不符合规定者为不合格品。
水泥凝结时间的测定,是以标准稠度的水泥净浆,在规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用凝结时间测定仪测定。
所谓标准稠度用水量是指水泥净浆达到规定稠度时所需的拌合用水量,以占水泥重量的百分率表示。
水泥的凝结时间对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的施工有重要的意义。
初凝时间不宜过短,以便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混凝土和砂浆的运输、浇捣或砌筑等操作;终凝时间不宜过长,使混凝土和砂浆在浇捣或砌筑完毕后能尽快凝结硬化,以利于下一道工序的及早进行。
安定性:指水泥浆体硬化后体积变化的均匀性。
若水泥硬化后体积变化不稳定、均匀,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膨胀破坏,造成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
因此,国标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应作废品处理,不得用于任何工程中。
水泥中由于熟料煅烧不完全而存在游离CaO与MgO,由于是高温生成因此水化活性小在水泥硬化后水化,产生体积膨胀;生产水泥时加入过多的石膏,在水泥硬化后还会继续与固态的水化铝酸钙反应生成水化硫铝酸钙,产生体积膨胀。
这三种物质使得硬化水泥石产生弯曲、裂缝甚至粉碎性破坏。
国家标准规定通用水泥用沸煮法检验游离CaO安定性;游离MgO的水化比游离CaO更缓慢,沸煮法已不能检验,国家标准规定通用水泥MgO含量不得超过5%;由石膏造成的安定性不良需经长期浸在常温水中才能发现,所以国标规定硅酸盐水泥中的SO3含量不得超过3.5%。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GB 175-1999 代替 GB175-1992Portland cement and ordinary portland cement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定义与代号、材料要求、强度等级、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运输与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改,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76-1996 水泥化学分析方法〔eqv ISO 680:1990GB/T 203-1994 用于水泥中的粒化高炉矿渣〔neq TOCT 3476:1974GB/T 750-1992 水泥压蒸安定性试验方法GB/T 1345 –1991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80 µm 筛筛析法GB/T1346-1989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neq ISO/DIS 9597GB/T 1596-1991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2847-1996 用于水泥中的火山灰质混合材料〔neq ISO 863:1990GB/T 5483-1996 石膏和硬石膏〔neq ISO1587:1975GB/T 8074-1987 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neq ASTM C204:1981GB 9774-1996 水泥包装袋GB 12573-1990 水泥取样方法GB/T 17671-1999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idt ISO 679:1989JC/T 667-1997 水泥粉磨用工艺外加剂JC/T 742-1984〔1996 掺入水泥中的回转窑窑灰3 定义和代号3.1 硅酸盐水泥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0~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硅酸盐水泥〔即国外通称的波特兰水泥。
水泥制品及相关标准1、GB175-199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2、GB/T176-1996水泥化学分析方法3、GB177-1985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4、GB201-2000铝酸盐水泥5、GB/T247-1997钢板和钢带检验、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6、GB/T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7、GB/T232-1999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8、GB/T235-1999金属材料厚度等于或小于3mm薄板和薄带反复弯曲试验方法9、GB/T238-2002金属材料线材反复弯曲试验方法10、GB/T239-1999金属材料扭转试验方法11、GB396-1994环形钢筋混凝土电杆12、GB700-1988碳素结构钢13、GB/T701-1997低碳钢轧圆盘条14、GB708-1988冷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15、GB709-1988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16、GB748-1987(1996)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17、GB912-1989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及钢带18、GB1250-1989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19、GB1344-1999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20、GB1345-1991水泥细度检验方法(80μm筛筛析法)21、GB/T1346-200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22、GB/T396-1994环形钢筋混凝土电杆23、GB1499-1998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24、GB1596-1991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25、GB2130-1988钢丝验收、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的一般规定26、GB/T2419-1994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27、GB/T3039-94石棉水泥输水管及其接头28、GB3691-1983钢丝网水泥板受弯试验方法29、GB3692-1983钢丝网水泥板轴心受拉试验方法30、GB4084-1999自应力混凝土输水管31、GB4463-1984预应力混凝土用热处理钢筋32、GB4582-1984钢丝网水泥名词术语及其定义33、GB4623-1994环形预应力混凝土电杆34、GB/T5523-2002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35、GB/T5524-1995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36、GB5695-1994预应力混凝土输水管(震动挤压工艺)37、GB5696-1994预应力混凝土输水管(管芯缠丝工艺)38、GB6298-1986钢丝网水泥船船体质量要求39、GB/T7019-1997纤维水泥制品试验方法40、GB7312-1987钢丝网水泥船检验方法41、GB7897.1-7897.4-87钢丝网水泥用砂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总则42、GB/T7897.2-1987钢丝网水泥用砂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抗折强度试验43、GB/T7897.3-1987钢丝网水泥用砂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抗压强度试验44、GB/T7897.4-1987钢丝网水泥用砂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劈裂抗拉强度试验45、GB/T7897.5-1990钢丝网水泥用砂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轴心抗压强度试验46、GB/T7897.6-1990钢丝网水泥用砂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47、GB/T7897.7-1990钢丝网水泥用砂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泊松比试验48、GB/T7897.8-1990钢丝网水泥用砂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粘结力试验49、GB8074-1987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50、GB8075-87混凝土外加剂的分类、命名与定义51、GB8076-1997混凝土外加剂52、GB/T8077-2000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53、GB/T8110-1995气体保护电弧焊用碳钢、低合金钢焊丝54、GB8170——数值修约规则55、GB/T9772-1996 neg ISO393/1-1983石棉水泥波瓦及其脊瓦56、GB11253-1989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冷轧薄钢板及钢带57、GB/T11836-1999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58、GB11837-1989混凝土管用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方法59、GB12987-1997农房用混凝土圆孔板60、GB13476-1999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61、GB/T13788-2000冷轧带肋钢筋62、GB14040-93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63、GB/T14684-2001建筑用砂64、GB/T14685-2001建筑用卵石、碎石65、GB/T14981-1994热轧盘条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66、GB15230-94农房混凝土配套构件67、GB/T15231.1--15231.5-94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性能试验方法68、GB/T15345-1994预应力混凝土输水管检验方法69、GB16308-1996钢丝网水泥板70、GB/T16309-1996纤维增强水泥及其制品术语71、GB/T16752-1997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试验方法72、GB/T16925-1997混凝土及其制品耐磨性试验方法(滚珠轴承法)73、GB/T17671-1999水泥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74、GB18588-2001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75、GB/T18736-2002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76、GB/T50080-200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试验方法标准77、GB/T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78、GB50164-1992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79、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80、GB50268-1997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81、JC214-1991(1996)铝酸盐水泥82、JC/T218-1995自应力硅酸盐水泥83、JC223-81钢丝网水泥机动农船84、JC363-1968(1996)承插式自应力钢筋混凝土输水管管模85、JC/T364-2001环形预应力混凝土电杆钢模86、JC410-1991水泥花砖87、JC411-1991水泥木屑板88、JC412-1991(1996)建筑用石棉水泥平板89、JC434-1991电工用石棉水泥压力板90、JC/T446-2000混凝土路面砖91、JC447-1991钢丝网石棉水泥中波瓦92、JC448-1991钢筋混凝土井管93、JC453-1992(1996)自应力水泥物理检验方法94、JC473-2001混凝土泵送剂95、JC474-1999砂浆、混凝土防水剂96、JC475-1992混凝土防冻剂97、JC476-2001混凝土膨胀剂98、JC477-1992喷射混凝土用速凝剂99、JC506-1992无声破碎剂100、JC/T516-1993自应力钢筋混凝土输管用塑料嵌件101、JC537-538-1994石棉水泥电缆管、落水管、排污管及其接头102、JC/T539-1994混凝土和砂浆用颜料及其试验方法103、JC/T540-1994混凝土制品用冷拔冷轧低碳螺纹钢丝104、JC/T564-2000纤维增强硅酸钙板105、JC565-1994电力电缆用承插式混凝土预制导管106、JC/T566-94吸声用穿孔纤维水泥板107、JC/T567-94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波瓦及其脊瓦108、JC/T568-94氯氧镁水泥板块109、JC/T582-1995预应力混凝土输水管(管芯缠丝工艺)管模110、JC/T605-1995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钢模111、JC/T613-1995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钢模112、JC/T614-1995预应力混凝土输水管(震动挤压工艺)管模113、JC623-1996钢丝网架水泥聚苯乙烯夹心板114、JC/T624-1996农房混凝土构件质量检测方法115、JC/T625-1996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116、JC/T626-1996纤维增强低碱度水泥建筑平板117、JC/T627-1996非对称截面石棉水泥半波板118、JC/T628-1996石棉水泥井管119、JC629-1996农房用预应力混凝土矩形檩条120、JC/T630-1996石棉水泥管用橡胶圈121、JC/T631-1996钢丝网水泥板搞冲击性能试验方法122、JC/T640-1996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123、JC646-1996玻璃纤维氯氧镁水泥通风管道124、JC666-1997玻璃纤维增强水泥轻质多孔隔墙条板125、JC/T671-1997维纶纤维增强水泥平板126、JC/T697-1998钢筋混凝土管悬辊成型机127、JC/T699-1998钢筋混凝土管钢筋骨架滚焊机128、JC703-1982(96)石棉水泥输煤气管(原GB3040-82)129、JC704-1984(96)石棉水泥输盐卤管(原GB4126-84)130、JC715-1996自应力硫铝酸盐水泥131、JC/T743-1984(96)石棉水泥输水、输煤气管道铺设指南(原GB4551-84)132、JC/T744-1984(96)石棉水泥管井施工指南(原GB4552-84 )133、JC/T745-1987(96)钢丝网水泥农船(原GB7695-87)134、JC746-1999混凝土瓦135、JC/T747-2002玻纤镁质胶凝材料波瓦及脊瓦136、JC/T748-87(96)预应力与自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用橡胶密封圈137、JC/T749-87(96)预应力与自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用橡胶密封圈试验方法138、JC/T851-1999钢丝网石棉水泥小波瓦139、JC854-1999玻璃纤维增强水泥通风管道140、JC/T855-1999蒸压加气混凝土板钢筋涂层防锈性能试验方法141、C/T877-2001预应力混凝土输水管辊射机142、JC/T882-1998(1996)环形钢筋混凝土电杆离心成型机143、JC888-2001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144、JC889-2001钢纤维混凝土检查井盖145、JC899-2002混凝土路缘石146、GBJ107-1987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147、GBJ119-1988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148、SL11-1990喷灌用自应钢丝网水泥管149、JGJ18-1996钢筋焊接验收规程150、JGJ19-1992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施工规程151、JGJ28-1986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152、JGJ52-1992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153、JGJ53-1992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154、JGJ55-200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155、JGJ63-1989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156、JGJ70-1990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157、YB/T111-1997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 175-1999 代替GB175-1992Portland cement and ordinary portland cement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定义与代号、材料要求、强度等级、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运输与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改,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76-1996 水泥化学分析方法(eqv ISO 680:1990)GB/T 203-1994 用于水泥中的粒化高炉矿渣(neq TOCT 3476:1974)GB/T 750-1992 水泥压蒸安定性试验方法GB/T 1345 –1991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80 µm 筛筛析法)GB/T1346-1989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neq ISO/DIS 9597)GB/T 1596-1991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2847-1996 用于水泥中的火山灰质混合材料(neq ISO 863:1990)GB/T 5483-1996 石膏和硬石膏(neq ISO1587:1975)GB/T 8074-1987 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neq ASTM C204:1981)GB 9774-1996 水泥包装袋GB 12573-1990 水泥取样方法GB/T 17671-1999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idt ISO 679:1989)JC/T 667-1997 水泥粉磨用工艺外加剂3 定义和代号3.1 硅酸盐水泥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0~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硅酸盐水泥(即国外通称的波特兰水泥)。
硅酸盐水泥分两种类型,不掺加混合材料的称I类硅酸盐水泥,代号P.I。
在硅酸盐水泥粉磨时掺加不超过水泥质量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混合材料的称Ⅱ型硅酸盐水泥,代号P.Ⅱ。
3.2 普通硅酸盐水泥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6%~15%混合材料、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普通硅酸盐水泥(简称普通水泥),代号P.O。
掺活性混合材料时,最大掺量不得超过15%,其中允许用不超过水泥质量5%的窑灰或不超过水泥质量10%的非活性混合材料来代替。
掺非活性混合材料时,最大掺量不得超过水泥质量10%。
4 材料要求4.1 石膏天然石膏:应符合GB/T 5483中规定的G类或A类二级(含)以上的石膏或硬石膏。
工业副产石膏:工业生产中以硫酸钙为主要万分的副产品。
采用工业副产石膏时,必须经过实验,证明对水泥性能无害。
4.2 活性混合材料符合GB/T203的粒化高炉矿渣,符合GB/T1596的粉煤灰,符合GB/T 2847的火山灰质混合材料。
4.3 非活性混合材料活性指标低于GB/T 203、GB/T 1596、GB/T2847标准要求的粒化高炉矿渣、粉煤灰、火山灰质混合材料以及石灰石和砂岩。
石灰石中的三氧化二铝含量不得超过2.5%。
4.4 窑灰应符合JC/T 742 的规定。
4.5 助磨剂水泥粉磨时允许加入助磨剂,其加入量不得超过水泥质量的1%,助磨剂须符合JC/T 667的规定。
5 等级强度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分为42.5、42.5R、52.5、52.5R、62.5、62.5R。
6 技术要求6.1不溶物I型硅酸盐水泥中不溶物不得超过0.75%。
Ⅱ型硅酸盐水泥中不溶物不得超过1.50%。
6.2 烧失量I型硅酸盐水泥中烧失量不得大于3.0%,Ⅱ型硅酸盐水泥中烧失量不得大于3.5%。
普通水泥中烧失量不得大于5.0%。
6.3 氧化镁水泥中氧化镁的含量不宜超过5.0%。
如果水泥经压蒸安定性试验合格,则水泥中氧化镁的含量允许放宽到6.0%。
6.4 三氧化硫水泥中的三氧化硫的含量不得超过3.5%。
6.5 细度硅酸盐水泥比表面积大于300m2/kg,普通水泥80 µm方孔筛筛余不得超过10.0%6.6 凝结时间硅酸盐水泥初凝不得早于45 min,终凝不得迟于6.5 h,普通水泥初凝不得早于45 min,终凝不得迟于10 h。
6.7 安定性用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
6.8 强度水泥强度等级按规定龄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来划分,各强度等级水泥的各龄期强度不得低于下表数值:MPa品种强度等级抗压强度抗折强度3天28天3天28天硅酸盐水泥42.517.042.53.56.542.5R 22.042.54.06.552.523.052.54.07.052.5R 27.052.55.07.028.0 62.55.08.062.5R 32.0 62.55.58.0普通水泥32.5 11.0 32.52.55.532.5R 16.0 32.53.55.542.5 16.0 42.53.56.521.042.53.56.552.522.052.54.07.052.5R26.052.55.07.06.9 碱水泥中碱含量按Na2O+0.658K2O计算值来表示。
若使用活性骨料,用户要求提供低碱水泥时,水泥中碱含量不得大于0.60%或由供需双方商定。
7 试验方法7.1 不溶物、烧失量、氧化镁、三氧化硫和碱按GB/T 176 进行。
7.2 比表面积按GB/T 8074进行。
7.3 细度7.3 细度按GB/T 1345进行。
7.4 凝结时间和安定性按GB/T 1346进行。
7.5 压蒸安定性按GB/T 750进行。
7.6 强度按GB/T 17671进行。
8 检验规则8.1 编号及取样水泥出厂前按同品种、同强度等级编号和取样。
袋装水泥和散装水泥应分别进行编号和取样。
每一编号为一取样单位。
水泥出厂编号按水泥厂年生产能力规定。
120万t以上,不超过1200t为一编号;60万t以上至120万t,不超过1000t为一编号;30万t以上至60万t,不超过600t为一编号;10万t以上至30万t,不超过400t为一编号;10万t以下,不超过200t为一编号取样方法按GB 12573进行。
当散装水泥运输工具的容量超过该厂规定出厂编号吨数时,允许该编号的数量超过取样规定吨数。
取样应代表性,可连续取,亦可从20个以上不同部位取等量样品,总量至少12kg。
所取样品按本标准第7章规定的方法进行出厂检验,检验项目包括需要对产品进行考核的全部技术要求。
8.2 出厂水泥出厂水泥应保证出厂强度等级,其余技术要求应符合本标准有关要求。
8.3 废品与不合格品8.3.1废品凡氧化镁、三氧化硫、初凝时间、安定性中任一项不符合本标准规定时,均为废品。
8.3.2 不合格品凡细度、终凝时间、不溶物和烧失量中的任一项不符合本标准规定或混合材料掺加量超过最大限量和强度低于商品强度等级的指标时为不合格品。
水泥包装标志中水泥品种、强度等级、生产者名称和出厂编号不全的也属于不合格品。
8.4 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内容应包括本标准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及试验结果,助磨剂、工业副产石膏、混合材料的名称和掺加量,属旋窑或立窑生产。
当用户需要时,水泥厂应在水泥发出之日起7天内寄发除28天强度以外的各项试验结果。
28天强度数值,应在水泥发出之日起32天内补报。
8.5 交货与验收8.5.1 交货时水泥的质量验收可抽取实物试样以其检验结果为依据,也可以水泥厂同编号水泥的检验报告为依据。
采取何种方法验收由买卖双方商定,并在合同或协议中注明。
8.5.2 以抽取实物试样的检验结果为验收依据时,买卖双方应在发货前或交货地共同取样和签封。
取样方法按GB12573进行,取样数量为20kg,缩分为二等份。
一份由卖方保存40天,一份由买方按本标准规定的项目和方法进行检验。
在40天以内,买方检验认为产品质量不符合本标准要求,而卖方又有异议时,则双方应将卖方保存的另一份试样送省级或省级以上国家认可的水泥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进行仲裁检验。
8.5.3 以水泥厂同编号水泥的检验报告为验收依据时,在发货前或交货时买方在同编号水泥中抽取试样,双方共同签封后保存三个月;或委托卖方在同编号水泥中抽取试样,签封后保存三个月。
在三个月内,买方对水泥质量有疑问时,则买卖双方应将签封的试样送省级或省级以上国家认可的水泥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进行仲裁检验。
9 包装、标志、运输与贮存9.1 包装水泥可以袋装或散装,袋装水泥每袋净含量50kg,且不得少于标志质量的98%;随机抽取20袋总质量不得少于1000kg。
其他包装形式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但有关袋装质量要求,必须符合上述原则规定。
水泥包装袋应符合GB 9774的规定。
9.2 标志水泥袋上应清楚标明:产品名称,代号,净含量,强度等级,生产许可证编号,生产者名称和地址,出厂编号,执行标准号,包装年、月、日。
掺火山灰质混合材料的普通水泥还应标上“掺火山灰”字样。
包装袋两侧应印有水泥名称和强度等级,硅酸盐水泥和普通水泥的印刷采用红色。
散装运输时应提交与袋装标志相同内容的卡片。
9.3 运输与贮存水泥在运输与贮存时不得受潮和混入杂物,不同品种和强度等级的水泥应分别贮运,不得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