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综合自然区划
- 格式:docx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16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评估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3.30•【字号】琼府[2008]30号•【施行日期】2008.03.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标准正文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评估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琼府〔2008〕30号)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评估考核办法(试行)》已经第四届省政府第13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三月三十日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评估考核办法(试行)为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促进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的提高,推动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综合管理评估考核范围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工作按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10月26日公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6号)执行。
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评估考核由各市县自行决定。
二、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评估考核工作小组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评估考核工作由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牵头组织。
综合管理评估考核工作小组由省国土环境资源、监察、海洋与渔业、林业等省直有关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有关人员和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成员及有关专家组成。
三、评估考核要素和指标评估要素分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基础和管理情况两方面,评估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现状及所形成的管护能力、发展潜力和存在的工作差距等。
共设置评估考核指标21项,其中“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日常管护情况”、“管护基础设施情况”、“规章制度建设与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管理目标与规划计划”和“保护对象恢复与繁衍情况”等7项,因其重要性而作为特定指标。
海南综合基础知识及应用海南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南海中部,是中国最大的岛屿省份。
海南省的综合基础知识及应用包括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
一、地理知识及应用:1. 海南省位于中国南海中部,东经10837′至11103′,北纬1810′至2010′之间。
它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也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
海南省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旅游业、农业和渔业等。
2. 海南省的地形主要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组成。
海南岛是海南省的主要岛屿,面积约为3.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岛屿。
海南岛的地势较为平坦,适宜发展农业和旅游业。
海南省还包括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等岛屿,这些岛屿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3. 海南省的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干燥。
海南省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适宜发展农业和旅游业。
海南省的气候条件也适宜发展热带水果、草药和观赏花卉等特色农业。
二、历史知识及应用:1. 海南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琼州国和琼崖国。
在中国历史上,海南岛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军事要塞。
海南省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如琼台文化、黎族文化和海南古建筑等。
2. 海南省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黎族、苗族、壮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对海南省的文化发展和旅游业具有重要影响。
海南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也为海南省的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经济知识及应用:1. 海南省是中国的经济特区,也是中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海南省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旅游业、农业和渔业等产业。
海南省的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美丽的海滩、热带雨林和温泉等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2. 海南省的农业主要种植水稻、糖料、橡胶和热带水果等作物。
海南省的渔业资源丰富,有着丰富的海洋鱼类、贝类和虾类等水产品。
海南省的农业和渔业产业对海南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海南岛自然生态系统的分析
海南岛自然生态系统分析
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热带岛屿,空气干净,植物繁茂,是全国最重要的旅游景
区之一。
其自然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湖泊、山脉和森林四大组件。
首先,海洋生态系统占据着海南岛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份额。
岛屿外围拥有延
伸数百公里的海洋海岸线,形成绝佳的海洋资源保护保护地,其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包括23种鲸鱼、4种海豹、100多种海葵、1000多种软体动物等等,依附于此,有大量的海洋植物和海燕、海鸥等多种海鸟等,构成海洋105生态系统的庞大结构。
湖泊生态系统拥有独特的湖泊群,大街湖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主要分布在海
南岛的中部山脉和西部山脉,其中正在被多种湖泊藻类占据,形成了典型的淡水生态系统,并且还有大型淡水鱼类以及77种对水生态系统重要的原生爬虫植物。
山脉生态系统,海南岛内外都有众多山脉及其周边山谷,这些山脉拥有多种多
样的植物,共有709种植物,包括97种珍贵的野生植物,159种被列为国家海峡。
森林生态系统,海南岛上有大片的热带雨林构成,林中盛产多种热带多样性植物,数千种神奇的昆虫生物,千余种有趣的鸟类,大量的其他动物以及丰富多样的再生元素,都是森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述可以看出,海南岛自然生态系统十分丰富多彩,海洋、湖泊、山脉和森
林四大部分紧密交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有利于维护了海南岛的生态完整,保障了全国的环境稳定。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不被人为因素过度影响而划定典型的生态系统或珍稀动植物集中区,依靠适当的封闭、半封闭措施来限制人类活动[1]。
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可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3部分,称之为“三层”管理制[2]。
核心区主要保证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性和完整性,是最重要的保护区域,区内禁止人类活动和非必要的科研活动,杜绝对核心区的一切人工改造。
核心区外围是缓冲区,此区可增强人与自然的联系,模糊景观中的硬性边界。
实验区允许行人和车辆进出,可适当进行人类活动。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3个层次在内的由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是自然保护区[3-4],我国以此为基础构建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保护、维持及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是以保护丰富的生态资源、各类自然遗产、具有典型代表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和遗传资源为基本目标[5]。
建设、管理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特殊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改善和丰富生物多样性[6-7]、平衡该区域内的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8]。
海南省位于我国南端,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其特殊的区位优势、纵横交错的山脉水系、独有的气候环境,共同造就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海南省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资源,也拥有我国最多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因此,对其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价值[9],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论述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重要性及现有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其结果可为后期更好地制定自然保护区政策及相关管理提供参考。
1海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1.1海南省自然保护区整体情况分析尖峰岭热带森林自然保护区是海南省筹建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现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了完善的保护区管理体系。
海南地理环境调查一、海南省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
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地形与地貌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核心,占全岛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
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
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 %。
西、南、中沙群岛地势较低平,一般在海拔4-5米之间。
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东北至西南长约200公里。
西北至东南宽约18O公里,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2大岛。
环岛海岸线长1528公里,有大小港湾68个,周围负5米至负10米的等深地区达2330.55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
海南岛热带面积占全国热带总面积的42.4%。
环岛平原在地区分布上,琼北有文昌海积平原,琼西北有王五——加来海积阶地平原,琼南有琼海——万宁沿海平原和陵水——输林沿海平原,琼西南有南罗——九所滨海平原。
南海诸岛地形具有面积小、地势低的特点。
其中以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面积较大,计1.8平方公里,其余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最高的西沙群岛石岛,海拔也不过12~15米,其余一般都只高出海平面4~5米。
此外,还有一群暗沙——水表岛屿。
海南岛北与广东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是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海上走廊”,也是北部湾与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二○○五年六月前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我国政府提出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和措施。
为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函》(环办函[2003]408号),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工作进行统一部署。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要求,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本区划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为指导,结合海南的实际,对海南省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分,并提出了各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与生态保护措施。
本区划旨在为海南省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农业、林业、旅游业、工业等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海南省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了依据。
本区划已2005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批准实施。
目录一、概况 (1)(一)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1)(二)社会经济概况 (6)二、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7)(一)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7)(二)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 (8)三、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10)(一)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0)(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6)四、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21)(一)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21)(二)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 (22)(三)气象灾害受损敏感性评价 (22)(四)海南岛近岸海洋水环境污染敏感性评价 (23)(五)海南岛海岸带退化敏感性评价 (24)(六)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 (24)(七)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评价 (25)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26)(一)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 (26)(二)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27)(三)水源保护重要性评价 (27)(四)、洪水调蓄重要性评价 (27)(五)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 (28)(六)海南岛海岸带防护重要性评价 (28)(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 (29)六、生态功能区划及分区概述 (29)(一)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30)(二)海南海岸带生态区 (33)(三)海南岛环岛台地/平原生态区 (40)(四)海南中部山地生态区 (47)(五)南海海洋与南海诸岛生态区 (49)七、生态功能区分类汇总概述 (53)(一)严格保护生态区 (54)(二)控制性开发利用区 (55)(三)资源开发利用区 (55)八、重要生态功能区 (58)(一)各类功能区的数量、面积与分布 (58)(二)重要生态功能区 (59)九、生态功能区划实施对策和措施 (61)(一)法律的对策和措施 (61)(二)行政的对策和措施 (62)(三)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64)(四)技术的对策和措施 (65)附表: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简表 (65)附图: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图一、概况(一)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1. 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我国的最南部,陆地面积约3.42×104km2,地处北纬3°20′~20°18′,东经107°50′~119°10′之间,在我国所处的纬度最低。
海南省行政区划报告地形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
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山脉与河流海南岛的山脉多数在500至800米之间,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有81座,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鹦哥岭、俄鬃岭、猴弥岭、雅加大岭和吊罗山等。
这些大山大体上分三大山脉:五指山山脉位于海南岛中部,主峰海拔1867.1米,是海南岛最高的山峰;鹦哥岭山脉位于五指山西北,主峰海拔1811.6米;雅加大岭的山脉位于岛西部,主峰海拔1519.1米。
海南岛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
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其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 47%。
气候海南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热带风暴和台风频繁,气候资源多样。
海南岛年日照时数为1750至2650小时,年平均气温在23-25摄氏度之间,全年无冬。
大部分地区降雨充沛,全岛年平均降雨量在 1600毫米以上。
中部和东部沿海为湿润区,西南部沿海为半干燥区,其它地区为半湿润区。
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冬春干旱,夏秋雨量多。
土地资源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宝地",土地总面积344.2万公顷,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约42.5%。
可用于农、林、牧、渔的土地人均约 0.48公顷。
由于光、热、水等条件优越,生物生长繁殖速率较温带和亚热带为优,农田终年可以种植,不少作物年可收获2至3次。
按适宜性划分,海南岛的土地资源可分为7种类型:宜农地、宜胶地、宜热作地、宜林地、宜牧地、水面地和其它用地。
目前,海南岛已开发利用的土地约315.2万公顷,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约26万公顷,其中可用于大农业开发利用的约占90%。
待开发利用的荒地大都集中连片,宜于开垦和机耕。
海南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
植物资源海南的植被生长快,植物繁多,是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原生地。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
准入管理目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22.06.29
•【字号】琼府办〔2022〕31号
•【施行日期】2022.08.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
正文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准入管
理目录的通知
琼府办〔2022〕31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范生态保护红线内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的有限人为活动,根据《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准入管理目录》,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管理目录适用于我省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开发建设管理目录的通知》(琼府办〔2016〕239号)同时废止。
二、本管理目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负责解释。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6月29日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准入管理目录。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二○○五年六月前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我国政府提出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和措施。
为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函》(环办函[2003]408号),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工作进行统一部署。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要求,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本区划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为指导,结合海南的实际,对海南省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分,并提出了各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与生态保护措施。
本区划旨在为海南省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农业、林业、旅游业、工业等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海南省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了依据。
本区划已2005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批准实施。
目录一、概况 (1)(一)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1)(二)社会经济概况 (6)二、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7)(一)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7)(二)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 (8)三、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10)(一)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0)(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6)四、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21)(一)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21)(二)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 (22)(三)气象灾害受损敏感性评价 (22)(四)海南岛近岸海洋水环境污染敏感性评价 (23)(五)海南岛海岸带退化敏感性评价 (24)(六)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 (24)(七)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评价 (25)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26)(一)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 (26)(二)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27)(三)水源保护重要性评价 (27)(四)、洪水调蓄重要性评价 (27)(五)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 (28)(六)海南岛海岸带防护重要性评价 (28)(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 (29)六、生态功能区划及分区概述 (29)(一)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30)(二)海南海岸带生态区 (33)(三)海南岛环岛台地/平原生态区 (40)(四)海南中部山地生态区 (47)(五)南海海洋与南海诸岛生态区 (49)七、生态功能区分类汇总概述 (53)(一)严格保护生态区 (54)(二)控制性开发利用区 (55)(三)资源开发利用区 (55)八、重要生态功能区 (58)(一)各类功能区的数量、面积与分布 (58)(二)重要生态功能区 (59)九、生态功能区划实施对策和措施 (61)(一)法律的对策和措施 (61)(二)行政的对策和措施 (62)(三)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64)(四)技术的对策和措施 (65)附表: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简表 (65)附图: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图一、概况(一)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1. 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我国的最南部,陆地面积约3.42×104km2,地处北纬3°20′~20°18′,东经107°50′~119°10′之间,在我国所处的纬度最低。
中国大陆自然区的一级自然区划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大陆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域辽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自然资源,中国国家对其进行了一级自然区划,将其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自然区域,以便于统一管理和保护。
本文将介绍中国大陆的一级自然区划。
中国大陆自然区的一级自然区划主要根据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特征进行划分。
按照自然区划法的规定,中国大陆被划分为12个一级自然区,分别为:华北区、东北区、华东区、华南区、西南区、华中区、西北区、东南区、青藏区、台湾区、新疆区、内蒙区。
华北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包括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等省份。
这一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主要江河有黄河、洮河、汾河等。
华北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
华东区位于中国的东部,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安徽等省份。
这一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主要河流有长江、钱塘江、闽江等。
华东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以金融、制造业为主要产业。
西南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重庆等省份。
这一地区气候多样,地形复杂,有云贵高原、川西高原等地貌。
西南区是中国的生态保护区,以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吸引着游客。
西北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份。
这一地区气候干旱,降雨少,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西北区是中国的资源富集区,以煤炭、稀有金属、铝土矿等资源丰富。
东南区位于中国的东南部,包括福建、台湾、海南等省份。
这一地区气候湿润,多台风侵袭,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
东南区是中国的农业区,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产品。
青藏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西藏、青海等省份。
这一地区气候寒冷,地形复杂,有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等山脉。
青藏区是中国的生态保护区,以珍稀植物和动物资源闻名。
内蒙区位于中国的北部,气候寒冷,地形多为草原和高原。
中国自然区划按照地表自然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划分出地区的自然单元。
一、区划系统中国自然区划作三级划分:一级为区域,二级为带,三级为区。
(一)自然区域的划分全国分东部季风、西北干旱和青藏高寒三大区域。
高寒区域海拔在3000米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8℃以下,即以此和季风、干旱区域分界。
干旱区域除某些山区外,年降雨量在400 毫米以下,以此和季风区域分界。
这条线,是草原和森林的界线,也是以牧为主和以农为主的界线。
三大自然区域的特征主要差别列表如下:三大自然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东部季风西北干旱青藏高寒1.占全国总面积47.6 29.8 22.6 (%)(二)自然带的划分根据气温将全国分为14个自然带。
列表如下:自然带的划分指标(三)自然区的划分根据湿润状况(干燥度和降水量)、水文条件、地形高低、土壤性质、植被类型等。
各区划分指标不一,以具有某一自然特色为准。
全国共划出44个自然区。
二、分区概Ⅰ0.东部区域自大兴安岭西侧,沿内蒙古高原南,顺黄土高原西和青藏高原、南侧的半个中国,为东部季风区域。
冬半年盛行源自大陆的干冷偏北,夏半年盛行源自海洋的湿热偏南风。
南北跨纬度49°多,经热带、亚带和温带,气候明显不同,自然景观和农业状况差异很大。
Ⅰ1.寒温在大兴安岭北端,冬季长而甚冷,土壤长期冻结,有落叶针叶林,无霜期不足100天,只能勉强种一熟喜凉作物,例如春小麦、马铃薯等,以林业、牧畜、狩猎为主。
Ⅰ2.中温带相当东北地区。
冬季很冷,植物不能生长;夏季暖和,一年一熟。
可种喜凉作物,如春麦、甜菜等。
也可种喜温作物,如玉米、水稻等。
但生长最好的还是对温度要求较低的喜温作物,如大豆、高粱等。
目前冷害频繁,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恰当地扩种要求温度较高的中、晚熟喜温作物。
因此,按气候区划配置作物及其品种,是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
本带温度南高北低,降水东多西少,但地形对农业影响很大,兴安岭、长白山以林业为主,三江平原和松辽平原是我国著名的“粮仓”。
海南地质分析报告1. 导言本报告对海南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程和决策提供准确的地质数据和参考。
海南地处热带地区,其地质特点非常独特,本报告将分析海南的地质背景、地理特征、地震活动以及岩石类型等内容,以期提供全面的地质知识。
2. 地质背景海南位于南海北部,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岛屿,地质历史悠久。
根据研究,海南的地质背景可追溯到数亿年前的地质活动。
海南岛的形成主要源于火山喷发和地壳构造活动。
3. 地理特征3.1 地形海南拥有丰富的地理特征,主要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组成。
山地主要集中在岛屿的中部和西部,山势险峻,多为喀斯特地貌。
丘陵则分布在海南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地势相对平坦。
海南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大部分为冲积平原和河口平原。
3.2 气候海南地处热带气候区域,独特的气候环境对地质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海南全年气温较高,且湿度较大。
海南雨量充沛,季风明显,多台风来袭。
这种气候条件下,地质过程加速,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十分显著。
4. 地震活动海南地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但不可忽视。
历史数据显示,海南多次发生过中小型地震,其中一些地震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南部海域,这与海南岛的构造背景密切相关。
然而,由于地震活动相对较弱,对海南的正常生产生活影响较小。
5. 岩石类型海南地区的岩石类型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火山岩、喀斯特岩、沉积岩等。
火山岩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山地地区,是海南地区潜在的矿产资源。
喀斯特岩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其特征是溶蚀作用强烈,形成了众多的洞穴和地下河流。
沉积岩广泛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平原地区,这些区域的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6. 结论通过对海南地区的地质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海南地区具有丰富的地质背景和独特的地理特征,对研究地质过程和发展相关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海南地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但仍需要重视地震的可能影响。
3.海南地区有丰富的岩石类型,包括火山岩、喀斯特岩和沉积岩,这为矿产开发和农业发展提供了潜在机会。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三沙群岛(西沙、中沙、南沙)的岛礁及其海域。
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三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20413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0.2%。
热带天然林约占全省森林面积一半的比例海南省省树省花椰子树,黄花梨,三角梅儋州市,1993年3月,撤儋县建儋州市(县级)。
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热带宝地”,土地总面积344.2万公顷,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约42.5%。
最著名的是4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
全省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莺歌海盐场是中国南方少有的大盐场。
海南省设有3个地级市、6县级市、4个县、6个民族自治县,一个经济开发区、基层183个镇、21个乡、18个街道。
地级市:海口市、三亚市、三沙市(三沙市是2012年6月新设立的,撤销了原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区:海口市琼山区、海口市龙华区、海口市秀英区、海口市美兰区县级市:儋州市、五指山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东方市县:定安县、屯昌县、澄迈县、临高县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开发区:洋浦经济开发区全省68个天然港湾,已开辟港口24个,其中以海口、三亚、八所、洋浦四个港口为最大。
其他主要港口还有:清澜、铺前、新村、白马井、博鳌、新盈。
2012年三沙市成立后,扩建原有永兴岛机场。
目前,永兴岛机场可起降B-737型客机。
2012年末常住人口886.55万人,比上年增加9.17万人。
全省人口出生率14.66‰,死亡率5.81‰,自然增长率8.85‰。
【民族】海南省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其余民族是解放后迁入的干部、职工和移民,分散于全省各地。
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
世居的黎、苗、回族,大多数聚居在中部、南部的琼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县和三亚市、五指山市;汉族人口主要聚集在东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区。
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文献号】1-24123【时效性】有效【法规名称】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法规分类】地方法规【颁布部门】海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日期】19911016【实施日期】19911016【正文】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1年9月20日海南省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1991年10月16日颁布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拯救濒危的生物物种,维护生态平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自然保护区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国家或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自然保护为目的,把包括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域划分出来,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本条例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把自然保护区建设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建立自然保护区基金制度。
自然保护区基金用于发展自然保护事业。
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六条境内外团体或个人可以投资参与自然保护区建设。
第二章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第七条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一)各种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地区,或已遭到破坏而经保护可恢复同类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
(二)珍稀、濒危或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生物物种集中分布和繁殖的地区。
(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滩涂、岛屿、河流、水库、森林、水源涵养地和草地等。
(四)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洞穴、瀑布、温泉、火山口、化石群产地、古海底地貌等自然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
(五)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加以保护的地区。
(六)其他需要加以特别保护的地区。
第八条建立自然保护区应注意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和划定适宜的范围,并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
第九条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
1.海南的自然地理概况海南省简称“琼”,是我国唯一的特区省。
它位于北纬3°58'~20°10',东经108°37'~170°50'之间,它的北部是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相望,其它三面都被南海包围,西与越南为邻,东与菲律宾,南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隔海相望;南海东北部有台湾海峡与东海相通;东有巴士海峡与太平洋相连;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要道。
本岛地处热带北缘,旅游业相当发达。
面积3.22万平方千米,仅次于台湾。
其中陆地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领海的一半。
2.自然特征(1)气候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10℃的积温为820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
海南省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39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常风大,多台风,风害威胁大。
(2)水系岛内主要河流成辐射状,向四方分流入海。
南渡江313公里,为岛上最大河流。
其它河流有南渡江、万泉河、太阳河、陵水河、望楼河、昌感河、昌化江、文澜江等。
海南岛大小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约100万千瓦,可开发约6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6亿度。
地下水资源储量约75亿立方米,占总水资源的20%左右,其中理论可开发利用253亿立方米。
(3)地貌海南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是山地、台地和平原,其中海拔1000米以下的台地、平原占全岛面积的近三分之二,地势中高周低,山地边缘分布着许多大小盆地,各盆地之间分布着海拨5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
近海台地平原占相当大的面积,绝大多数是河流冲积成的平原。
海南山地属花岗岩穹窿体,经长期侵蚀切割和构造运动,展状地形明显,山间盆地发育。
还有最多的是海岸地貌,海水侵蚀的海岸。
沙滩。
由于深受地质构造和热带气候的影响,地貌发育具有多级层状地貌显著,火山地貌发育。
其中以马鞍岭火山口为最典型,火山溶洞极为壮观,今已开发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4)土壤在高温多雨的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本岛的红色风化壳和土层都较深厚,玄武岩台地风化壳厚达20-30米,土层2米以上。
海南岛土壤的水平地带性不明显、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全岛土壤的围绕中部山地依次分布成若干个同心圆。
从低至高,依次分布着砖红土壤(海拔350米以下)——赤红壤(海拔约350—1100米)——黄壤(海拔约800—1600米)——山地灌丛草甸土海拔约1200—1600米以上局部地区)。
代表本岛地带性的土壤是砖红壤,它是在干湿交替热带季风气候作用下形成的。
具有分解淋溶强烈,富铝化特征明显,风化程度深,发育层次不明显等特点。
表土暗红或砖红色。
粘土矿物以高岭土为主,亦有三水铝石和赤铁矿。
硅铝率低(1.5左右),•铁锰结核普遍,古老的砖红壤有时还有铁盘。
在缺乏植物覆盖下的砖红壤,有机质含量很少。
(5)植被海南岛上的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的热带植被。
因没有受过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古老植物保存较多。
岛上的地带性植被为热带雨林、季雨林。
非地带性植被有红树林主要分布于东海岸和北海岸的泥滩。
还有的是因为降水不同而引起的,比如海南岛的西部就有出现稀树草原景观。
还有由于海拔高度,引起的垂直地带性植被。
如岛上最高山峰——五指山。
山体的不同高度出现了不同的植被。
尖峰岭上的垂直地带性如:稀树草原带--常绿季雨带--山地雨林带--山顶苔藓矮林带。
沟谷雨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热带针叶林、海岸红树林、稀树灌丛、稀树草原、低丘台地草原、丘陵山地草原等。
人工植被有橡胶林、椰子林、腰果林、荔树林、紫胶林和茶园、胡椒园以及木麻黄林、桉树林、柚木林、稻田。
(6)地形海南岛为一穹形山体,中间高四周低,由山地(占25.4%)、丘陵(占13.3%)、台地(占32.6%)、平原(包括阶地占28.7% )等组成。
山地以五指山为代表,它是海南岛的象征,在山地中,还散布着丘陵性的盆地。
著名的盆地有通什盆地、营根盆地、东方盆地、乐东盆地,它们都是山区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地周围的内陆和西北、西南等地区,台地与阶地分布在山区丘陵周围,平原多分布在环岛的滨海地区。
整个地势从中部山体向外,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顺序逐级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水平分布带。
南海诸岛地形具有面积小、地势低的特点。
其中以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面积较大,计1.8平方公里,其余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最高的西沙群岛石岛,海拔也不过12-15米,其余一般都只高出海平面4~5米。
此外,还有一群暗沙——水表岛屿。
海南地形图2.社会经济(1)人口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总人口为8671518人。
全省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225726人,占总人口的83.3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445792人,占总人口的16.67%,其中黎族人口1277359人,占总人口的14.73%。
(2)经济海南的经济状况发展得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经济发展速度快:①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2006年海南省的生产总值达1229.6亿元。
②从低收入地区跨入中等收入地区行列。
③自我发展财力显著增强,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987年的5.2%上升到12.4%,上升7.2个百分点,支撑自我发展财力显著增强。
B;特色产业结构逐渐形成: ①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海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987年的50.0∶19.0∶31.0转变为2007年的31.1∶29.6∶39.3,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10.6和8.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②“一省两地”特色产业基本形成。
新兴工业省雏形日益凸显;热带高效农业基地不断壮大;旅游度假胜地已经形成。
经济区域形成了好几个:(一)琼北综合经济区(或称海口经济圈)包括琼山、澄迈、定安、屯昌各县,除根据自身的条件,充分利用海口市的“扩散效应”,?使现有种植、养殖和畜牧业提高到一定水平以外,应积极发展城市型农业,逐步提高出口创汇农业的比重。
各县工业的发展,应尽量与海口市的工商企业形成生产──营销的产生链或联合体。
这些县均居南渡江上、中游地区,沿江两岸不应配置污梁型工业,以免对海口市生活水源与环境生态造成危害。
继续巩固这一经济区作为全省行政服务中心、商业贸易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进出岛交通枢纽的地位,改造提升汽车、制药、化纤纺织、饮料食品、商业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等重点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二)南部经济区(或称三亚经济圈)包括三亚、通什(五指山市)两市,陵水、保亭、乐东三县。
是海南岛旅游资源最集中的地区,既有“不是夏威夷,胜似夏威夷”的亚龙湾、大东海等一批海水清澈、少白如玉的海滨浴场,又有别具风韵的黎村苗寨等,旅游业将成为全区的主要产业。
区内的工业和服务业都围绕旅游业为中心。
还利用三亚国际航空港条件,可逐步发展以“短、小、轻、薄” 产品为特色的临空型产业(如仪器、仪表工业等)和生物工程等高技术研究。
以及围绕建设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目标,用国际水准建设和经营三亚市,扩大城区面积,拉开城市骨架,严格控制建设密度,保持和增强低密度滨海旅游城市的魅力。
整合周边市县旅游资源,打造统一品牌,辐射中部地区,带动东西两线,推动全省旅游业上新台阶。
(三)东部经济区(或称文城经济圈)包括文昌、琼海、万宁三县和琼中县的绝大部分,是全岛农业发展条件较好,人口密度和人口文化素质较高的地区。
也是全岛侨眷集中的地区。
本区除提高热作生产水平,发展相应的农产品加工工业,提高对椰子等加工的综合利用水平以外,要利用广阔的滩涂,发展经济效益高的珍珠、石花菜、麒麟菜、石斑鱼等多种养殖业与相应的加工业(四)西北部经济区(或称那大经济圈)包括临高县、崖州市、白沙县和琼中县的一部分;洋浦港位于区内,水深(—22m)?地优良避风场所,是海南各港口中最具有发展前途的良港。
(五)西南部经济区(或称八所经济圈)包括东方、昌江两县和乐东县一部分,是全岛矿产资源最集中的地区。
铁矿和盐资源虽早已开发,但长期以来均以原料外运为主,其它资源迄今未能充分利用。
以八所港为依托,本区有条件发展成为钢铁和建筑材料为主的工业密集区。
3.综合自然区划(1)本区所处的地带问题本区位于热带地区,在境内分布着能反映地带性规律的植被、土壤。
地带性的植被有热带雨林、季雨林。
但也有因为降水、土质、光照强度不同而形成的非地带性植被。
但是,也由于海南省地处热带,生长着许多只有在热带才见到或是生长的好的热带植物。
比如橡胶,芒果,椰子等为海南的生产总值做了不少贡献。
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有砖红壤。
但也因为不同地区的小气候和不同的成土母质发育了黄壤、山地灌丛草甸土。
海南处于热带季风气候,有充足的光照和水分,水稻种植高产,一年两季。
(2)海南分区海南省的中、东部为湿润区,降水丰富年降雨量2000-2500毫米。
处于背风区的西部由于焚风效应,西部沿海年降雨量不到1000毫米,为半干旱区。
南部和北部为半湿润区。
由于这些地区的降雨量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4.资源分析(3)优势资源海南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绿色宝库”之称,是我国最大的热带自然博物馆、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
海南岛生长着丰富多彩的热带林木、热带花卉、热带水果和天然药材。
海南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之称。
4000多种植物可入药的约2000种,占全国的40%,药典收载的有500种,经过筛选的抗癌植物有137种,南药30多种,最著名的是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
动物药材和海产药材资源有鹿茸、猴膏、牛黄、穿山甲、玳瑁、海龙、海马、海蛇、琥珀、珍珠、海参、珊瑚、哈壳、牡蛎、石决明、鱼翅、海龟板等近50种。
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盐场,沿海港湾滩涂许多地方都可以晒盐,主要集中于三亚至东方沿海数百里的弧形地带上。
已建有莺歌海、东方、榆亚等大型盐场,其中莺歌海盐场是全国大盐场之一。
海南的海洋水产资源具有海洋渔场广、品种多、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是全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
全省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可供养殖的沿海滩涂面积2.57万公顷。
海洋水产在800种以上,鱼类就有600多种,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类40多种。
许多珍贵的海特产品种已在浅海养殖,可供人工养殖的浅海滩涂约2.5万多公顷,养殖的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贝、藻类等20多种。
淡水鱼(不包括溯河性的鱼)有15科57属72种海南矿产资源种类较多。
全省共发现矿产88种,经评价有工业储量的矿种66种、产地320多处,其中列入《海南矿产储量表》的44种、产地205处。
海南矿产资源主要包括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有稀土分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其他非金属矿、地下水、热矿水和饮用天然矿泉水等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