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区划的基本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12.61 MB
- 文档页数:26
综合⾃然区划第六章综合⾃然区划第⼀节综合⾃然区划概述⼀、区划的概念区划:区域的划分,泛指各种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然区划、经济区划和⾏政区划。
⾃然区划:地域分异规律作⽤的结果,使地表⾃然界存在明显差异,可以说,地球上没有⾃然条件绝对相同的两个地⽅。
但是,⾃然条件空间地理分布,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在差异中存在着过渡性,在过渡性中仍可以找到⼀些⾃然条件差异性较⼩,相似性较⼤的区域,把相似的划分为⼀区,把差异的划分为另⼀区。
⼈们就是按照⾃然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区域划分的,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定的区域等级系统,这种⽅法叫⾃然区划。
⾃然区划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可分为部门⾃然区划和综合⾃然区划。
部门⾃然区划是以⾃然地理的某⼀个组成要素为划分对象所进⾏的区域划分的理论与⽅法。
综合⾃然区划的对象是⾃然地理综合体,根据⾃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综合⾃然区划是对⾃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划分, 反映了⾃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和地域联系。
差别:综合⾃然区划是从⾃然现象的综合特征进⾏区划,部门⾃然区划是从某⼀个要素特征进⾏划分。
联系:部门⾃然区划应以⾃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背景,⽽综合⾃然区划以部门⾃然区划为依据。
按区划⽬的不同,⾃然区划中有特种⽬的的⾃然区划,即针对某⼀特殊⽬的,⽽进⾏的地域划分,如农业⾃然区划、公路⾃然区划、建筑⾃然区划。
综合⾃然区划和部门⾃然区划之间存在差别和联系⼆、区划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综合⾃然区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综合⾃然区划⼀般⽅法的研究;(2)反映某⼀具体区域的⾃然地理综合体分异的认识性区划⽅案的研究;(3)综合⾃然区划实践应⽤的研究。
综合⾃然区划的任务主要是:(1)了解⾃然界不同地区⾃然地理基本情况,揭⽰⾃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规律,充实和发展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
(2)摸清各地区⾃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正确评价各种⾃然条件对发展⽣产的有利和不利⽅⾯,从⽽为因地制宜发展⽣产提供科学依据。
教学内容及组织第五章农业自然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农业自然区划的概念与目的一、农业自然区划的概念农业自然区划是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布局为目的.研究区域内与农业生产布局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时空分布规律及特点,并按照一定的分区原则和指标,将区域划分为若干等级内部条件相对一致的农业自然区,然后再根据各农业自然区的特点,提出利用与改造农业自然资源与条件的可行性方案。
农业自然区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农业自然地域单元.单元内部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具有较强的相对一致性。
农业生产布局前景具有较强的相对一致性,地域单元之间有明显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农业生产布局前景的差异。
根据农业自然区划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的类别及组合,如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地貌等及其组合.农业自然区划又可分作部门农业自然区划和综合农业自然区划。
部门农业自然区划是以与农业生产布局密切相关的各单项自然条件作为研究对象而制订的农业自然条件区划,如“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中国土城区划”等。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是以影响农业生产布局前景的各项自然条件为综合体.进行综合研究,而制订的农业自然条件区划,如“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等。
二、农业自然区划的目的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布局最基本的依据和前提,换言之,农业.特别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中国农业.是建立在以自然条件.特别是以光、热、水、土、地貌等自然条件为主要基础的产业部门,每一项农业生产都严格地遵从着生产所在地农业自然要素及综合体的分布特点和规律性的制约。
因此,农业自然区划有如下几个目的。
1、认识并揭示农业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的时空特点与规律农业自然要素,无论是单项要素还是综合要素,其时空分布均有各自的特点与规律,特别是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其遵从的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以及季节性。
2、为部门农业区划和综合农业区划提供基础依据农业生产是建立在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基础之上的自然再生产过程。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0章思考题: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它的特征有:1、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换也主要在地理表层。
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
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例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地貌形态、沉积岩和粘土矿物等。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部都可能发生变化。
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已远远超出海陆表面,达到地球高空甚至宇宙空间,但地球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
答:综合白然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是从自然地理系统及其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部门自然地理学相对于综合自然地理学来说,属于分析科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以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阐明这个整体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地域差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基本问题,是综合性研究。
3.地理学发展史中形成的有关综合研究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赫特纳;人地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拉采尔;景观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森;4.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环境科学只研究影响人类正常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环境的性质、三废处理和环境工程。
2)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的生产力配置,而区域的生产力配置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是合理的。
浅谈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中国国土辽阔,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
无论是民众认识国情,科研机构及专家认识区域地理格局,还是各级政府有效实施区域管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都必需对中国区域进行区域划分(简称区划)。
地理学中的区域划分,是立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客观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相应原则和方法进行的地理系统分区。
它是区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法。
按照所进行区划的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区划可以分为行政区划、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农业区划、综合区划等不同种类。
下面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就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行政区划、中国经济区划的主要方案及其演变作一简单介绍。
一、中国自然区划(一)自然区划的概念和意义自然地理区划(简称自然区划)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组成成分发展的共同性、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地域划分为一定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
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二)自然区划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地理学家对中国自然区划做了持续的探索性研究。
综观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划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自然区划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表1),对中国自然地理的地带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
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表1:中国已有自然区划下面就表中部分方案略作介绍。
1.罗开富方案最初发表于1954年,两年后由科学出版社以中华地理志丛刊第1号《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正式出版。
地理学报ACTAGEOGRAPHICASINICA第63卷第6期2008年6月Vol.63,No.6June,2008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郑度,欧阳,周成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在研习和继承前人区划研究工作与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于自然地理区划方法论及其体系的探讨。
首先,深入阐述了自然地理区划的内涵,认为:自然地理区划既是区域划分的结果,也是区域划分的方法与过程,同时还是认识地理特征和发现地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
第二,假设性认为自然地理区划是客观存在的,针对不同的区划目的和采用不同的区划原则所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区划,如部门区划与综合区划、区域区划与类型区划等,则构成了对区划对象的多角度认识,并且这些区划间存在内在联系,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和可转换性。
第三,在分析总结各种自然地理区划方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区划本体、区划原则、区划等级系统、区划模型和区划信息系统的自然地理区划范式,其中自然地理区划原则、等级系统和区划模型构成了区划方法的核心,并且通过区划模型,实现区划原则、指标体系和单位等级系统的综合。
最后,论文对自然地理区划信息系统研究所涉及的主要科学问题和主要功能作了简要的说明和讨论,并指出:在地理空间单元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实现在统一的科学框架下的各种自然地理区划的集成,并为开展综合区划研究提供可用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自然地理区划;区划方法;区划模型;区划信息系统地理学是一门公认的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学科,拥有丰富的方法论和大量的工作文献资料[1]。
柯本的气候地带性、道库恰也夫的自然地带学说等均为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的宝典与传世之作。
作为一种方法论,自然地理区划在系统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成为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
同时,自然地理区划本身也是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3]。
更有学者认为,自然区划是自然地理学的重大理论之一,是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科学基础[4-6]。
中国大陆自然区的一级自然区划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大陆自然区划是根据地质构造、气候和生态条件、地貌地貌、生物生态特征等自然要素以及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划分的一种区划单位。
自然区划是国土资源管理和保护区划的基础,对于合理利用和综合管理国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大陆的自然环境十分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这些资源,中国大陆将其划分为不同级别的自然区划,其中一级自然区划是对中国大陆自然环境的宏观划分,反映了地貌、地质、气候、植被、动物等自然要素的特征和分布,是中国大陆自然环境独特性和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中国大陆的一级自然区划根据地质构造、气候和生态条件、地貌地貌等自然要素的分布特征,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多个独特的自然区域。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横断山区、西南山地、青藏高原等是中国大陆自然环境的重要自然区域,每个自然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特征。
华北平原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地势平坦,水系发达,适宜农作物种植。
东北平原则是中国的重要产粮区,以黑龙江、辽宁等地为主,气候寒冷,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江河流域之一,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和工业基地。
横断山区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山地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地势陡峭多山,气候寒冷干燥,是中国的重要矿产资源地区。
西南山地则是中国南部的重要山地地区,地势复杂,气候温暖湿润,是中国的重要水电资源地区。
青藏高原是中国的天然屏障和气候调节区,地势高大,气候寒冷干燥,是中国的主要畜牧业区。
通过对中国大陆一级自然区划的认识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大陆的自然环境特征和资源分布,指导国土资源规划和管理,促进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希望未来中国大陆的自然环境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更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