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祥解
- 格式:pptx
- 大小:88.02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整理文章结构导图●区划分类单位的原则●具体进行区划⏹三个自然区⏹第一级单位◆热量的地域差异◆湿润情况⏹第二级单位◆代表性的土类、植被⏹第三级单位◆地形的生物气候特征●区划的作用综合自然区划就就是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加以划分,并按照划分出来的单位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的规律性。
因此,划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制定一个符合我们目的的区划分类单位系统。
划分自然区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就是组合若干自然情况有某些相似性的区划单位,以便与世界及亚洲区划系统相衔接,另一方面就是帮助我们理解热量带在不同自然区具有不同意义的手段。
划分一贯遵循生物气候原则,就就是根据气候与土壤、生物、农业的相关性来划分单位,拟定界限。
所考虑的规律主要就是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反映。
一、三个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蒙新高原区与青藏高原区二、(一)六个热量带与亚带。
不到1000℃,少数山地顶部在雪线以上。
所显示规律就是垂直地带性,在4000米左右为暖温带,4000米以上至4200米为亚热带。
地区中站中坚位置的就是上层由中生的多年生高大草本组成的群落,半干旱区植被以丛生状草原最为普遍,干旱地区全为荒漠。
三、代表性土壤与植被有10地区与亚地区各仅有一个地带或亚地带,其余8个地区与亚地区中的地四、地形将七种地形划分为四类:平原与丘陵、低山、间山平原、中山与高山。
综上,将相对高度500米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分类标准,就是考虑了若干方面的自然现象与规律的。
自然省:自然地带内由于地形或地理位置不同而形成生物气候特点不同或其组合形式不同的地域。
每一自然省中,生物气候特点或其组合形式基本相同,在土壤与植被等方面有与之相应的相似性,其地形在生物气候分类上属一个类型。
五.区划的作用第一,可以系统的大致了解不同地域有可能生产什么,土地应该主要用以生产什么,在不同技术条件下,可以获得多少产量。
第二,更充分的利用自然,消除不利的自然因素,采取一些技术措施,也可以按自然地区、自然地带与自然省来分别考虑,权衡缓急。
中国七大地理分区及简单介绍【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中国地理分区的划分二、七大地理分区的简介1.北方地区2.南方地区3.西北地区4.青藏地区5.东北地区6.华北地区7.华东地区正文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民族众多的国家。
根据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我国可以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而在这四大地理区域中,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七大地理分区,分别是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下面我们将对这七大地理分区进行简单介绍。
1.北方地区:北方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
这个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北方地区的重要河流有黄河、长江、松花江等,其中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
2.南方地区:南方地区主要包括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
这个地区地形复杂,有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江南丘陵等。
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南方地区的重要河流有长江、珠江、澜沧江等,其中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珠江是我国第二长河。
3.西北地区: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干燥少雨。
西北地区的重要河流有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等,其中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
4.青藏地区: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
这个地区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气候以高原气候为主,寒冷干燥。
青藏地区的重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
5.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主要包括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
这个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东北地区的重要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等。
6.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这个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综合⾃然区划第六章综合⾃然区划第⼀节综合⾃然区划概述⼀、区划的概念区划:区域的划分,泛指各种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然区划、经济区划和⾏政区划。
⾃然区划:地域分异规律作⽤的结果,使地表⾃然界存在明显差异,可以说,地球上没有⾃然条件绝对相同的两个地⽅。
但是,⾃然条件空间地理分布,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在差异中存在着过渡性,在过渡性中仍可以找到⼀些⾃然条件差异性较⼩,相似性较⼤的区域,把相似的划分为⼀区,把差异的划分为另⼀区。
⼈们就是按照⾃然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区域划分的,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定的区域等级系统,这种⽅法叫⾃然区划。
⾃然区划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可分为部门⾃然区划和综合⾃然区划。
部门⾃然区划是以⾃然地理的某⼀个组成要素为划分对象所进⾏的区域划分的理论与⽅法。
综合⾃然区划的对象是⾃然地理综合体,根据⾃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综合⾃然区划是对⾃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划分, 反映了⾃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和地域联系。
差别:综合⾃然区划是从⾃然现象的综合特征进⾏区划,部门⾃然区划是从某⼀个要素特征进⾏划分。
联系:部门⾃然区划应以⾃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背景,⽽综合⾃然区划以部门⾃然区划为依据。
按区划⽬的不同,⾃然区划中有特种⽬的的⾃然区划,即针对某⼀特殊⽬的,⽽进⾏的地域划分,如农业⾃然区划、公路⾃然区划、建筑⾃然区划。
综合⾃然区划和部门⾃然区划之间存在差别和联系⼆、区划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综合⾃然区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综合⾃然区划⼀般⽅法的研究;(2)反映某⼀具体区域的⾃然地理综合体分异的认识性区划⽅案的研究;(3)综合⾃然区划实践应⽤的研究。
综合⾃然区划的任务主要是:(1)了解⾃然界不同地区⾃然地理基本情况,揭⽰⾃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规律,充实和发展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
(2)摸清各地区⾃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正确评价各种⾃然条件对发展⽣产的有利和不利⽅⾯,从⽽为因地制宜发展⽣产提供科学依据。
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黄老先生这篇文章的脉络为:以对综合自然区划进行定义作为开篇,接着通过对区划目的和意义的阐述引出具体的区划内容。
阐述区划内容过程中,先分析区划的总体依据和最终区划单位,接着分别对每个单位的具体划分依据进行具体阐述,最终以区划的作用作为全篇的结尾。
下面,我将就我的认识,进行简单的概括总结.首先关于综合自然区划的定义: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甲乙划分,并按照划分出的单位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的规律性。
接着进行综合自然区划,能够制定一个符合我们目的的区划分类单位系统.一方面与世界接轨,在全球视角下,更加完整地看待中国地表自然界的分异,并且借鉴国外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某些部分相似的地域中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利用改造自然的经验,取精华去糟粕运用到我国的生产实践与科学认识中。
另一方面,也照顾到中国自然界的特点。
(中国自然界的特点:1.季风和青藏高原的作用2。
中国地台与地槽性质特殊3。
地势复杂,高原山地与丘陵所占比重大4。
收第四纪冰期影响微弱,响应植被风化壳残余等差异巨大5。
历史悠久,人为因素强烈。
)第三方面此次区划采用多级区划系统,每级划分出的单位,其内部相似性逐渐增大。
换句话说,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性要大于自然省的内部差异性,自然区的界限也不像自然省的界限那么明显。
其原因在于从自然区到自然省,虽然没有连续的级别,但是其划分依据在逐渐细化.例如,在进行具体区划时,有些地方采用的补充原则是:1。
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自然界的现代特征与进展特征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残存特征为主要依据。
2。
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不能改变或很难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较容易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
3。
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较概括的指标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可着重以较详细的指标为主要依据。
第四方面:下面的表格是我根据黄老先生的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注:(水平地带性是级别较高的分布规律,而垂直地带性则是级次较低的分布规律)面:这是我理解的区划意义:1.建立这样的全国范围的综合自然区划,能够站在更加广阔的视角了解这个系统,在水平地带的某地有什么样的土壤,又对应什么样的水热条件,有什么样的植被,在什么样的地形条件下,该如何因地制宜.比如,在广袤的东北大平原上,地形平坦,土壤是肥沃的黑土,就要因地制宜行种植业生产,若种植茶园显然错误。
中国地理的四大自然区划中国地理的四大自然区划是指中国国土范围内的东北平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四个主要地理区域。
这四大自然区划分布于中国不同的地理位置,具有各自独特的地貌、气候、生态以及资源分布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自然区划的特点。
一、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农业生产区和重要的资源能源基地。
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种植。
东北平原气候寒冷,降水充沛,农业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主。
此外,东北平原地下资源丰富,包括煤炭、铁矿石、石油等。
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中部,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和山西等省区。
这片地区以其独特的黄土地貌而闻名,因为其由长期风蚀和水蚀形成的黄色土壤而得名。
黄土高原多山丘、峡谷,地势较高,而且缺乏表层水。
由于地貌和气候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土地肥力较差。
然而,这片地区仍然在农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以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为主。
此外,黄土高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充满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中国的东部,沿长江两岸分布,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经济发展区。
这片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种植和渔业发展。
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季风盛行。
该地区农作物种植以水稻、小麦、蔬菜等为主,并且也是中国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基地。
此外,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工商业发达,人口密集,成为国内外投资和贸易的热点地区。
四、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全球最大的冰雪储量区。
该地区地势崇山峻岭,气候寒冷干燥。
青藏高原地区水资源丰富,以地下水和高山湖泊为主要水源。
青藏高原不仅具有独特的地理景观,如珠穆朗玛峰、扎什伦布寺等,还是多个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等。
青藏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高,生态资源丰富,被誉为“世界屋脊”。
四⼤地区三、六⼤分区1.分区名称:(1)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西。
(2)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龙江、内蒙古。
(3)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东、台湾。
(4)中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东、⼴西、海南、⾹港、澳门。
(5)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重庆、西藏。
(6)西北地区:陕西、⽢肃、青海、宁夏、新疆。
2.分区依据:解放时期,中央下属设⽴了六个地⽅局:分别是华北局、东北局、华东局、中南局、西南局、西北局。
新中国成⽴后,在此基础上设⽴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政区,简称⼤区。
各⼤区分别管辖若⼲省级⾏政单位,中央不直辖省级⾏政区。
3.分区撤销:1954年撤销六⼤⾏政区,各省级⾏政单位改由中央直辖。
历史上的六⼤地区四、七⼤分区1.分区名称:(1)华北:北京、天津、河北、⼭西、内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
(2)东北:⿊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兴安、通辽、⾚峰、锡林郭勒)(3)华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东省、福建、台湾。
(4)华中:河南、湖北、湖南。
(5)华南:⼴东、⼴西、海南、⾹港、澳门。
(6)西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7)西北:陕西、⽢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巴彦淖尔、乌海、鄂尔多斯)。
2.分区依据:⼀是中国⾃然地理区划⽅⾯众多专家多年的科研成果;⼆是全国⾼校地理专业师⽣普遍使⽤的《中国⾃然地理》教材;三是根据长期以来中学地理教材《中国地理》编写中形成的共识。
七⼤地区五、四⼤经济区1.分区名称:(1)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东、海南。
(2)东北地区:⿊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
(3)中部地区:⼭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4)西部地区:重庆、四川、⼴西、贵州、云南、陕西、⽢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西部。
2.划分依据:主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定位。
第七章综合自然区划答案一、名词解释:1、区划:泛指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
2、综合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根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综合自然区划反映了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和地域联系。
二、简答题:1、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2、综合自然区划的主要方法有古地理法、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型制图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3、综合自然区划研究有何实践意义?①揭示了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规律性;②掌握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③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的改造自然条件,拟定改造自然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所以,综合自然区划工作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与生产建设的基础研究工作之一。
4、什么是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全面、综合分析自然地理各个要素,从中找出主导因素,以便选取主导标志作为划区的界限。
三、论述题:1、试分析《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三大自然区的特征。
2、试评价1956-1959年(黄秉维主持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
优点:(1)在区划等级系统中,第一次反映出地带性区划单位,成为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典范。
(2)区划方案有一套完整的综合自然区划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每一级区划单位都有明确的概念,划分原则和指标,从科学上看,十分严谨。
创造性地运用了交叉排列单列等级系统,有独到之处,对以后的区划方案影响大。
(3)全面评价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合理利用和拟定改造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实践性强,为农业服务的目的性明确。
(4)第一次划分三大自然区。
(5)在区划的理论上有突出特点:①明确提出中国自然区划的主要任务是为农、林、牧、副、渔、水利等事业的规划与先进经验推广提供依据。
②广义理解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区划按照地表自然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划分出地区的自然单元。
一、区划系统中国自然区划作三级划分:一级为区域,二级为带,三级为区。
(一)自然区域的划分全国分东部季风、西北干旱和青藏高寒三大区域。
高寒区域海拔在3000米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8℃以下,即以此和季风、干旱区域分界。
干旱区域除某些山区外,年降雨量在400 毫米以下,以此和季风区域分界。
这条线,是草原和森林的界线,也是以牧为主和以农为主的界线。
三大自然区域的特征主要差别列表如下:三大自然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东部季风西北干旱青藏高寒1.占全国总面积47.6 29.8 22.6 (%)(二)自然带的划分根据气温将全国分为14个自然带。
列表如下:自然带的划分指标(三)自然区的划分根据湿润状况(干燥度和降水量)、水文条件、地形高低、土壤性质、植被类型等。
各区划分指标不一,以具有某一自然特色为准。
全国共划出44个自然区。
二、分区概Ⅰ0.东部区域自大兴安岭西侧,沿内蒙古高原南,顺黄土高原西和青藏高原、南侧的半个中国,为东部季风区域。
冬半年盛行源自大陆的干冷偏北,夏半年盛行源自海洋的湿热偏南风。
南北跨纬度49°多,经热带、亚带和温带,气候明显不同,自然景观和农业状况差异很大。
Ⅰ1.寒温在大兴安岭北端,冬季长而甚冷,土壤长期冻结,有落叶针叶林,无霜期不足100天,只能勉强种一熟喜凉作物,例如春小麦、马铃薯等,以林业、牧畜、狩猎为主。
Ⅰ2.中温带相当东北地区。
冬季很冷,植物不能生长;夏季暖和,一年一熟。
可种喜凉作物,如春麦、甜菜等。
也可种喜温作物,如玉米、水稻等。
但生长最好的还是对温度要求较低的喜温作物,如大豆、高粱等。
目前冷害频繁,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恰当地扩种要求温度较高的中、晚熟喜温作物。
因此,按气候区划配置作物及其品种,是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
本带温度南高北低,降水东多西少,但地形对农业影响很大,兴安岭、长白山以林业为主,三江平原和松辽平原是我国著名的“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