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20191212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革命(新)
- 格式:pdf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34
让深度学习能够真正发生作者:李荔周颖花许莹许静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21年第08期自2018年《普通高中體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正式颁布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教师关注的话题。
新课标明确了学科教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目标从知识点的了解、理解和记忆,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从单一的知识点、课时转变为单元教学设计。
新一轮的课程与教学呼唤着教师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创造性地实施教与学的行为。
如何整合体育学科核心观念,精选和重组学科教学内容,促进新理念在课堂上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方式的转变、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提升都提出了变革性的挑战。
一、指向深度学习的体育单元教学设计“为何”新课改背景下的育人目标,从“双基”到“学科核心素养”的迭代升级,意味着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从“知识”向“素养”转变,学科知识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知识成为获取方法以及形成能力、品格、价值观的内容载体。
教师的“教”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教师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高度结构化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如何理解、解构、重构;二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认知建构和应用迁移,以促进学生素养的生成。
因此,需要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有新的视角和要求,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经历为基础、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旨归的单元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是新课程、新教材育人目标升级背景下的选择。
课程目标的迭代升级意味着新的目标需要新的教学要素,追求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要关注真实情境的创设、结构化的设计与实施、问题链引领教学以及技术与教学融合等等。
崔永漷教授在《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一文中指出,真实的情境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真实情境要实现学生的真学习;二是要衡量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做事”;三是知识点感受和理解要通过真实情境中的应用来实现。
教学改革的书籍推荐观察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教学改革如何做”的问题,已然明朗,即一切指向核心素养。
而想要落实核心素养,我们需要寻找各种各样的路径,包括单元设计、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项目化学习、大单元教学、课后作业设计等。
对此,本篇文章为大家推荐一些优质书目,有关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单元教学、作业设计等,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打开思路。
01《教案的革命2.0》主编:卢明主审:崔允漷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单元学历案,让深度学成为可能,让我们追求的教育变成看得见的风景。
教师教了,但学生不会,问题出在哪里?核心素养时代,我们不仅关注教师教了什么,更加关注学生何以学会。
《教案的革命2.0:普通高中大单元学历案设计》作为《教案的革命1.0: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的升级版,不仅是从“课时”到“单元”的扩容,更是整合论教学的新探索。
这种整合旨在为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可行路径,旨在为深度教学的实践提供逻辑支撑。
02《核心素养十讲》作者:钟启泉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核心素养旨在勾勒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
本书系统深入地阐述了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课堂转型等相关概念的关系,构建了核心素养的整体模型,指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新型教学模式与课堂转型方向,并对如何应对应试教育的顽疾、学校改革的困惑和挑战是什么、21世纪学校课程如何改变与创造、教育评价如何演进、教师教学行为如何转型、教师角色如何转变等问题进行了解答,这对新时代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校的变革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03《深度学习》作者:钟启泉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深度学习,21世纪型学校变革的风向标。
“知识”唯有被置于具体的境脉之中,才富有意义,这种被链接起来的“知识”才能臻于深度理解。
因此,不是单纯地积累学科的知识,而是要求重建因应境脉的“知识”——这是“深度学习”的根本出发点。
04《核心素养研究》作者:钟启泉,崔允漷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意味着,无论是课程开发者抑或一线教师都需要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教学评价”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链环中聚焦核心素养展开运作。
《新课标》正式实施丨郭华:落实新课程,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今年秋季新学期,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全国中小学正式启用。
据了解,新版课程标准的育人目标更加明确,课程设置、学段衔接、课程内容结构等进一步优化。
聚焦核心素养、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将成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大方向,也将决定未来10年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
近日,为帮助教育工作者准确理解新课标的新目标、新精神、新变化、新视野,剖析课程标准落地实践的关键问题,探寻课程标准落地实践的创新路径。
在「第八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践探索研讨会」上,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框架研制组组长、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郭华教授对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新课标落实新课程进行了全面详尽的阐释。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框架研制组组长、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郭华如何理解国家课程方案?郭华在主题演讲中表示,“落实新课标只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一种手段,目的是继续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国家需要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少年。
”郭华指出,这次课程修订有三条最重要的变化,分别是聚焦核心素养、强调课程综合、育人方式实践化。
各科课程都要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做出本学科的贡献。
核心素养的培养以结果为导向,它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沉淀表现出来的品格、能力、价值观。
落实核心素养要强调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内在一致性和统一性。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也是本次新课标修订的一大特点。
”郭华表示,课程综合性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设置了多个综合课程。
比如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劳动、综合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等都是综合课程。
二是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
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课程之间的综合和关联。
三是课程内容结构化。
每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有一个概览性的示意图或文字描述,对课程内容、内容关联、学生如何学、课程结束后形成的观念等,进行概括性的描述。
注重思维外显,促进深度学习发布时间:2022-04-27T02:42:07.49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54期作者:袁婷婷[导读] 本文以《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学习为例,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外显化促进其深度学习谈谈自己的想法。
——谈《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重庆市沙坪坝区新丝路小学校401333本文以《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学习为例,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外显化促进其深度学习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深度学习和思维外显1.深度学习。
刘月霞和郭华主编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中给深度学习这样下定义:所谓深度学习,就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2.思维外显。
思维外显即以动手操作、语言表述、画图等多种方式,将原本不可见的思考方法、思维结构等呈现出来,让学生学习过程中内隐的思维能够被看得见、听得到甚至摸得着。
3.二者关系。
深度学习是“深层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其目的不是让学生获得一堆零散、机械的知识,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核心知识,还能理解和内化学习过程,注重“元认知”的高阶培养,使其在今后各种复杂多样的情境中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复杂或陌生问题。
不难看出,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拨开学生思维的迷雾,引导学生不断建构、打破、重构学习过程中的思路方法,让学生内隐的思维显性化,在自我与同伴的对话交互中促成深度学习,拥有良好健全的人格,成为“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
二、剖析《富饶的西沙群岛》学习过程,注重学生思维外显,促进深度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在大单元背景下,结合课标分析教材和学情,确定了单元每篇的阅读目标(图1)。
由此,本课时确定了两个学习目标:一是“学习第五自然段,在泡泡话的提示下找到关键句,知道其它每句话都是围绕这一句来写的,从而认识什么是关键句”;二是“学习第四自然段,找到关键句,理解段落的其它句子是围绕关键句来写的”。
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作者:黄俞庭来源:《新课程·上旬》2020年第01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要发挥出数学在培养人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该如何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真正落实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立足于深度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自主研学活动,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北师大郭华教授曾对深度学习理念进行过深刻阐释,她认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深度学习,是指教学中教师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并借助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索、反思和创造等学习活动,使其充分经历感知体验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从而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学生还能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迁移和灵活应用,达到积累经验和发展素养的目的。
由于深度学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它是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创境导学引发深度学习,在激趣中促进学生发展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可见,兴趣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精心营造平等、宽松、合作、安全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之愿意主动地参与深度学习,进而在富有启发性的情境化问题中深入观察思考,为进一步纵向开展深度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笔者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常见的素材,积极创设了生活情境:笔者让学生在课前先找一找生活中用到的字母缩写并带到课堂中交流,在交流中追问:为什么人们用字母表示它们呢?使其体会到用字母表示很方便,简洁明了。
接着笔者出示扑克中的“J、Q、K、A”,让学生知道字母不但可以方便、简洁地表示出一些特定的名称或标志,还可以用来表示数,借助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进行观察,并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提出研究有关用字母表示数的问题,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空前高涨,为自主研学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作者简介:郭华(1966年-),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1999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1999-2001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社会学。
北京 100875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11期。
内容提要:深度学习的提出,既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也是对时代挑战的主动回应。
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为理解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消解种种二元对立观念提供了理论支持。
深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确立了学生个体经验与人类历史文化的相关性,落实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模拟性地“参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形成有助于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而教师的作用与价值也在深度学习中得以充分实现。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规律社会历史实践核心素养标题注释:本文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6)10-0003-08“鹦鹉学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等机械的、死记硬背的学习,历来被批判,而“有意义学习”“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自然是被嘉许的。
吊诡的是,在实践中,被嘉许的,常常做不到,而被批判的,却常常是难以摆脱的无奈现实。
正如人们所看到、所遭受的那样,原本应该是成就人、培养人、让人体悟感受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教学活动,竟然变成令人生厌、极力逃避的活动。
在令人生厌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总是很弱。
针对这种情形,便有了相应的改革和尝试。
例如,改变学习方式、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尝试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等等。
所有这些改革,都在于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参与性强。
但是,若改革只以学生主动性为目的,便易着眼表面,从形式上入手,甚至顾此失彼。
例如,强调学生的兴趣而忽视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忽视教师的引导;强调学生的愉悦而轻视严肃严格的学习;等等。
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的新目标,而“深度学习”作为推进课改及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随之成为了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
深度学习的提出为改变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碎片化、表层化、标签化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01深度学习的内涵和特征在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领域,关于深度学习最为广泛接受的定义是郭华(2021)提出的。
她指出:深度学习是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获得健康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引领下,聚焦引领性学习主题,展开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一系列参与和体验式活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体会学科基本思想,建构知识结构,理解并评判学习内容与过程;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有扎实学识基础,又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合作、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社会实践的人。
郭华(2021)总结提炼了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1)活动与体验;2)联想与结构;3)本质与变式;4)迁移与创造;5)价值与评判。
在英语学科的深度学习中,学生对所学语言和语言承载的文化知识的内化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王蔷(2021)补充了“内化与交流”这一特征,强调学生需要围绕主题和新的知识结构开展以描述、阐释、交流等实践活动为主的内化活动,以巩固新的知识结构,实现深度学习,达到促进知识向能力、能力向素养转化的目的。
02深度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路径深度学习重视整合化、生活化和结构化的学习方式(刘月霞、郭华 2018),突出本质化学习和迁移化应用,追求学科的育人价值。
对于这样复杂的育人目标,依托单一语篇或单一结构的学习是难以实现的。
由此,单元整体教学成为推动深度学习、促进核心素养目标落地课堂的必要路径。
本文将以人教版PEP《英语》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探讨如何基于深度学习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实现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作者: 郭华[1]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出版物刊名: 中国教师
页码: 59-6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摘要:教学,本应让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聪明,越学越觉知识有无穷的乐趣,越学越愿意学习新本领、开阔新眼界.但我们的教学却往往把学生教得越来越笨,变得越来越不愿意思考、不愿意动脑筋,不愿意学习掌握新本领,只想着完成老师规定的题目就完事大吉.知识成为与学生无关的外在物,学习成了和自己无关的外部强加的任务.追根溯源,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与教学有关的.应该改造我们的教学,让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愿意接受新事物、挑战新困难.。